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22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82937      在线人数 : 8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27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74


    题名: 衍繹世情:清代《金瓶梅》的批評與改寫
    作者: 盧靖
    Lu, Chin
    贡献者: 胡衍南
    盧靖
    Lu, Chin
    关键词: 金瓶梅
    清代
    接受史
    戲曲
    曲藝
    圖像
    日期: 2019
    上传时间: 2019-02-12 15:44:46 (UTC+8)
    摘要: 本文以受眾的角度來觀察清代《金瓶梅》的傳播現象,嘗試分析《金瓶梅》在清代的閱讀活動,如何以不同形式呈現出當時對《金瓶梅》的回應。
    本文以下將分為四章。第二章以「文人閱讀」為題,指稱張竹坡與文龍「為藝術而藝術」的文人讀者,即以文龍評點《金瓶梅》為核心,來觀照張竹坡評點,分析文龍對張竹坡評點內容的承衍與擴充,將目光放置在文龍對張竹坡之間的共性,有別於前人談論文龍的作品僅將目光放置在二人的差異,本章分析文龍從繼承到轉化的過程,文龍從張竹坡的評點中繼承了文人對社會的關注,彰顯了《金瓶梅》的批判性特徵,也加入個人的主觀意識,再次說明在文人視域下《金瓶梅》如何成為「奇書」的過程。
    第三章與第四章主要以改寫的作品為主,包含雜劇、傳奇、南詞、子弟書等分析,從戲曲到曲藝明確取決大眾的眼光,這些作品中呈現出迎合大眾的傾向,呈現出世俗的趣味,其所關注的主題已不再是龐大的社會性議題,而是在「家庭」中的不同表現。第三章探悉這些側重於《金瓶梅》「市井之常談」面向, 所發展出戲曲與曲藝的作品,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與《傲妻兒》、《奇酸記》等戲曲,如何將《金瓶梅》置放於大眾的眼光之前,賦予《金瓶梅》大眾話語,呈現出「樂而不淫」的趣味性,以及強調貼近生活的表現,並反映大眾的倫理觀;第四章則是以子弟書為中心,從其創作圈乃至讀者圈皆以八旗子弟為主,雖有東調與西調之分,但是卻有著抒情化《金瓶梅》的痕跡,以雅俗兼具的特色,反映了旗人與漢文化交融的特色,從創作到表演,具有特殊的色彩,因此,雖同為曲藝作品,子弟書將被置於第四章單獨討論與分析。
    第五章分析《清宮珍寶皕美圖》,無論其創作來源仍有許多疑點,但是未被大量刊印的狀況已經說明《皕美圖》是作為一種娛樂性的私密閱讀,《皕美圖》在繪畫藝術上顯得十分精緻,雖然皆承於崇禎本二百幅圖的構圖,但是就幾幅受到改動的圖像中,確可見到滿足於偷窺以及娛樂的一種樂趣,這種更為娛樂性的表現,仍有著回應《金瓶梅》的閱讀,可能受到高度文人畫的崇禎本插圖影響,因此雖然《皕美圖》再次表現出試圖滿足讀者欲望的意圖,但是仍有對於圖像設計的要求。
    清代以《金瓶梅》為中心的傳播,無疑能作為一種文學現象來討論,文學形式到了清代已然成熟發展進而產生變異,更需要反省過往的文學作品如何與現代接軌,無論朝廷的禁令如何嚴格控管具有個人意識的文學作品,在時代的趨勢之下皆有所推進。清初張竹坡的評點是對明代的反省,從道德來思考家庭乃至國家的顛覆,對於愚昧的人性有著更深一層的思索,在評點欲不斷消解《金瓶梅》的人性之惡時,卻又不得不讓《金瓶梅》中的醜陋存有,而藉以標舉道德的閱讀規範。但是,到了清中葉所有的戲曲及曲藝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更需要解決的是娛樂性的需求以順應時代的潮流,從戲曲與曲藝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對才子佳人般言情書寫的關注,更甚者如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或傳奇《奇酸記》以吸引視聽為目的,滿足觀眾獵奇的心理期待,並僅以天理循環來解決作品中道德背離的問題,大部分的內容皆呈現出縱情的傾向。到了晚清,這些作品逐漸萎縮,國家與社會的動盪再次使讀者注意到《金瓶梅》所警醒的眾世相,文龍的評點再次思考文學作品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又因其同時閱讀張竹坡的評點,更啟發了批評家的自覺,要求自身面對文本時戒慎恐懼的態度,文龍在張竹坡評點的系統下,提供更為深入的思考,且具有現代性的詮釋雛形。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明˙笑笑生著,清˙張竹坡、文龍評點,劉輝、吳敢輯校:《會評會校金瓶梅》,香港:天地出版社,2014年。
    明˙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明˙笑笑生著,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丁耀亢著,李增坡、張清吉編校:《續金瓶梅》,《丁耀亢全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丁耀亢著,陸合、星月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清˙未知:《清宮珍寶金瓶梅百美圖》(應為「皕美圖」,出版社誤植),臺北:中經出版社,2005年。
    清˙李斗:《奇酸記》,收入李斗:《永報堂集五種》三十三卷,上海:復旦大學善本室所藏。
    清˙昭槤:《嘯亭續錄》,黃山:合肥書社,2008年。「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04532]。
    清˙訥音居士,《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三續金瓶梅》,《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筆夢生著,于潤琦校點:《金屋夢:《金瓶梅》續書》,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
    清˙廢閑主人:《雅調秘本南詞繡像金瓶梅》,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
    清˙邊汝元:《傲妻兒》,收入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冊1,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王文章、劉文峰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點校:《張竹坡批評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冊10,台北:廣文書局,2003年。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冊89,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年。
    首都圖書館編:《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黃仕忠、李芳、關瑾編:《子弟書全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趙則誠所藏,劉厚生譯:滿文本《金瓶梅》序文,收入於王汝梅:《金瓶梅版本史》(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38-140。
    二、近人專著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日˙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鸞譯:《中國善書研究》上下冊,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布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d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俄˙巴赫金(M.M Baxthh)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孫康宜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美˙孟久麗(Julia K. Murray),何前譯:《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柯律格(Craig Clunas),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陳玨整理:《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美˙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英˙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英˙約翰柏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61。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年。
    丁淑梅:《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1-4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方清河等編:《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方銘:《金瓶梅資料匯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王文章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王汝梅:《金瓶梅版本史》,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王汝梅:《金聖嘆˙毛宗崗˙張竹坡》,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冷紀平、郭曉婷:《子弟書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與藝術》,重慶:巴蜀出版社,1987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出版,1969年。
    吳晗、鄭振鐸:《論金瓶梅》,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年。
    吳敢、胡衍南、霍現俊等編:《金學叢書第一輯》共十六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吳敢、胡衍南、霍現俊等編:《金學叢書第二輯》共三十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吳敢:《金瓶梅研究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吳敢:《話說張竹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梁淑:《《金瓶梅》的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李增波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林崗:《明清小說評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侯寶林、薛寶琨等著:《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衍南:《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7年。
    胡衍南《《金瓶梅》飲食男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胡萬川:《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臺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代俗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型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朔方、沈亨壽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新華書店,1987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啟功:《百年啟功•文體兩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平原、夏小虹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陳益源編:《2012臺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4年。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賀根民:《《金瓶梅》評點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黃霖、陳廣宏、鄭利華編:《2013年明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
    黃霖等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葛劍雄:《古都與城市——地圖上的中國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熊秉真、余安邦等合編:《情慾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熊秉真主編,王璦玲、胡曉真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趙炎秋:《明清近代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趙園:《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興勤:《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考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齊浚:《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年。
    鄭淑梅:《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鄭媛元:《《金瓶梅》的敘事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James Cahill.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Martin W.Huang .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Robert E. Hege.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三、期刊論文
    于德山:〈中國古代小說「語─圖」互文現象及其敘事功能〉,《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頁15-25。
    王冉冉:〈從「文」到「學」──清中葉傳統小說觀念的回歸與岐變〉,《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1期,頁24-33。
    王立、劉芳芳:〈《金瓶梅》子弟書的母題接受與滿漢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2014年),頁23-29。
    王楠:〈論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13年),頁169-172。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卷第3期(1999年),頁3-9。
    王瑾:〈試論《夷堅志》對《續金瓶梅》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期,頁97-108。
    王輝斌:〈明末清初小說批評的特色與成就〉,《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47-52。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頁39-103。
    石昌渝:〈清代小說禁毀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10年),頁65-75。
    伊永文:〈《金瓶梅》對子弟書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頁1-3。
    朱眉叔:〈論《續金瓶梅》及其刪改本《隔簾花影》和《金屋夢》〉,《明清小說論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250-279。
    朱萍:〈悲涼之霧 遍被華林──明清家庭興衰題材章回小說的文化意蘊〉,《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頁122-126。
    余岢:〈《清宮珍寶皕美圖》考辨──明《金瓶梅》畫冊探析〉,《濟寧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6年),頁67-71。
    余嘉華:〈評《金瓶梅》續書《隔簾花影》〉,《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頁58-65。
    吳敢:〈《金瓶梅》評點綜論〉,《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3期,頁4-17。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輯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現為論述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年),頁6-35。
    李洵〈略論韓小窗及其《金瓶梅》子弟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2卷第2期(2014年),頁29-33。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頁289-314。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學術研究》2007年第10期,頁141-145。
    秀云:〈金瓶梅滿蒙譯本研究〉發表於「2017臺北金瓶梅青年學者論壇」研討會(臺北:臺北金瓶梅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4月27日)。
    周鈞韜、于潤琦:〈丁耀亢與《續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1期,頁144-156。
    俞丹玲:〈從小說到傳奇《奇酸記》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第7卷第3期(2014年),頁126-136。
    姚穎:〈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世俗化改編〉,《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84-89。
    姚穎:〈論《紅樓夢》子弟書對俗語的運用〉,《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44-50。
    昝紅宇:〈清代時事類子弟書中的「子弟」形象考略〉,《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64-66。
    段春旭:〈論《金瓶梅》續書──《三續金瓶梅》〉,《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7期(2007年),頁234-235。
    胡衍南:〈《金瓶梅》非「淫書」辨〉,《淡江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頁169-192。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5期(2003年),頁1-26。
    胡衍南:〈論《三續金瓶梅》的世情書寫與俗雅定位〉,《淡江中文學報》第23期(2010年),頁27-53。
    胡萬川:〈傳統小說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頁28-50。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解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頁84-101。
    苗懷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型態〉《求是學刊》2000年第5期,頁80。
    孫言誠:〈《續金瓶梅》的刻本、抄本和改寫本〉,《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319-332。
    孫言誠:〈論《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1年),頁51-55。
    徐一茗:〈明清小說插圖設計中構圖的視覺隱喻〉,《明清小說研究》2016年第1期,頁38-48。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清華學報》第6卷第1-2期,(1967年),頁35-43。
    馬孟晶:〈「明清的圖譜與版畫」專輯導言〉,《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頁1-25。
    馬銘浩:〈論版畫畫譜與文人畫的關係〉,《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頁199-219。
    高玉海:〈傳統戲曲「翻案」與明清小說續書〉,《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55-58。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21-50。
    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頁163-184。
    崔曉西:〈張竹坡在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範疇及其在小說批評史上的地位〉,《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張春山:〈《小奇酸志》是否「上乘」之作〉,《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2期(1999年),頁58-60。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50-163、219。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頁172-186。
    莊伯和:〈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應的審美意識〉,收於《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頁269-270。
    郭曉婷:〈明清小說對說唱文學子弟書的結構影響〉,《民族文化研究》2011年第6期,頁36-41。
    郭曉婷:〈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海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頁107-112。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40。
    陳大康:〈論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1期,頁171-191。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2000年第7期,頁94-102。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第106期(2004年),頁255-266。
    陳桂成:〈論子弟書對《金瓶梅》的審美接受〉,《作家雜誌》2009年第6期,頁112-113。
    陳維昭:〈李斗《奇酸記》與清代中後期的戲曲流變〉,《暨南學報》2013年第3期,頁82-88。
    陳維昭:〈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戲劇藝術》2011年第6期,頁22-33。
    陳維昭:〈清代《金瓶梅》的戲曲版本及作品〉,《文學遺產》2017年第2期,頁156-165。
    陳金泉:〈金聖歎與張竹坡:中國古典小說美學之日月合璧〉,《學術交流》1994年第2期,頁103-110。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頁283-320。
    陳翠英:〈今昔相映:《金瓶梅》評點的情色關懷〉,收於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67-103。
    陳輝:〈試論《花影嬌娘》中的因果報應觀和佛教世俗化傾向〉,《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4期,頁225-233。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86期(2003年),頁18-27。
    傅想容:〈明人品讀《金瓶梅》的文人視角-以序跋及崇禎本評點為考察對象〉,《漢學研究集刊》22期(2016年6月1日) ,頁45-73。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20卷第3期(1991年),頁73-101。
    黃霖:〈丁耀亢及其《續金瓶梅》〉,《復旦學報》1988年第4期,頁55-60。
    黃霖:〈再論《金瓶梅》崇禎本系統各本之間的關係〉,《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01年),頁39-46。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頁55-105。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頁115-157。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上)〉,《圖書館雜誌》2000年第3期,頁57-60。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下〉,《圖書館雜誌》2000年第4期,頁52-54。
    劉勇強:〈《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頁68-76。
    劉曉軍:〈二十世紀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研究評述〉,《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23-27。
    歐陽健:〈《續金瓶梅》的成書年代〉,《齊魯學刊》2004年第5期,頁119-123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2001年第1期,頁118-124。
    蔡秀枝:〈巴特《S/Z》中的轉向與閱讀策略〉,《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年),頁33-66。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110-119。
    羅德榮:〈《續金瓶梅》主旨索解〉,《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3期,頁165-174。
    羅德榮:〈從傳奇到寫實──《金瓶梅》小說觀念的歷史性突破〉,《湖北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2001年),頁72-76。
    四、學位論文
    王明儀:《《續金瓶梅》之身體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洵:《明清《金瓶梅》題材戲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均珈:《《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
    林怡安:《清代「聊齋戲」對小說的繼承與轉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景隆:《明代四大奇書之續書文化敘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洪玲惠:《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孫越:《《金瓶梅》子弟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梁昱:《《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傅想容:《《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年。
    賀根民:《張竹坡、文龍《金瓶梅》人物批評比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02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03.2019.A08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201.pdf4265KbAdobe PDF285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