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9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1/144292 (79%)
造访人次 : 50939782      在线人数 : 9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90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08


    题名: 選擇下的記憶:台籍日本兵歷史的「國族化」(1945-1979)
    The Chosen Memories: The Nationalization of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en(1945-1979)
    作者: 楊文喬
    Yang, Wen-Chiao
    贡献者: 藍適齊
    Lan, Shi-Chi
    楊文喬
    Yang, Wen-Chiao
    关键词: 台籍日本兵
    殘留日本兵
    中村輝夫
    集體記憶
    戰爭記憶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9-03 15:51:47 (UTC+8)
    摘要: 台籍日本兵在今天的台灣社會中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樣貌。有些人認為他們是協助日本人軍事侵略的漢奸、賣國賊;也有人覺得他們在國籍上本來就是日本人,作為日本兵為日本而戰是很自然的。過往學界則認為,台籍日本兵在過去由於政治因素被刻意遺忘,直到1990年代才開始有人試圖挖掘他們的聲音。本文挑戰並細緻化了這個觀點,進而提出──台籍日本兵並沒有被戰後的台灣社會遺忘,而是被選擇性的記憶。本文探討的不是台籍日本兵自身的記憶與經歷,而是台籍日本兵在戰後到1979年之間如何被台灣社會所記憶以及其被中華國族化的過程。在這段時間裡,台籍日本兵隨著時間與群體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形象。台籍日本兵在戰後的中國被視為「戰犯」與「漢奸」,在台灣則被建構為期盼歸鄉的「被徵台胞」。到了1951年,曼南島「台籍戰俘」救援時期的敘事中,台籍日本兵則成了我們中華國族「最可憐的同胞」,並開始被納入中華國族的歷史敘事中。在1950年代後半到1960年代出現了兩種廣為流傳的台籍日本兵形象,分別為英勇抗日的海南陣前起義義士以及極度可憐的台籍殘留日本兵。1970年代,阿美族原住民中村輝夫在印尼摩羅泰島被發現,其相關敘事融合了英勇抗日與極度可憐這兩種形象,並更加「國族化」。同時,其悲慘的遭遇也喚醒了外省人的抗戰記憶與戰後台灣世代被黨國教育的台灣人抗日記憶。藉由這些敘事,我們可以看到台籍日本兵集體記憶是如何隨著不同時代、不同群體的政治情境與當時的需求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台籍日本兵並沒有被戰後黨國體制下的台灣社會遺忘,他們被納入中華國族的敘事,並在公共領域中廣為流傳;但是,他們也沒有真正的被記得,他們的「日本性」與戰爭經歷都被抹消。也因而,1951年後的台籍日本兵集體記憶是「選擇下的記憶」,是黨國體制下選擇性的重構與改寫,而不是台籍日本兵的「真實記憶」。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 《高級中國標準教科書:歷史》(依據民國五十一年課程標準編輯)
    2. 一漢出版社輯,《叢林中的好漢:李光輝的專輯》,台北:一漢出版社,1975。
    3. 周盛淵,《叢林掙扎三十年》,台北:林白出版社,1975。
    4. 海南抗戰卅週年紀念會編,《海南抗戰紀要(上)》,永和:文海,1980。
    5. 海南抗戰卅週年紀念會編,《海南抗戰紀要(下)》,永和:文海,1980。
    6. 海南抗戰卅週年紀念會編,《海南抗戰紀要》,台北:海南抗戰卅週年紀念會,1971。
    7. 漢聲雜誌社,《漢聲小百科1:一月的故事》,台北: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
    8. 臺灣省愛國志士傳略編輯委員會編,《台灣省愛國志士傳略》,臺中市:黨務月刊社,1967。
    9. 趙慕嵩,《李光輝的世界》,台北:將軍出版世業,1975。
    10. 蘇玉珍,《劫後餘生:李光輝的故事》,台北:華欣文化出版,1975。

    二、日記

    1. 《吳新榮日記》
    2. 《楊基振日記》
    3. 《灌園先生日紀》

    三、報紙與刊物

    1. 《人民導報》
    2. 《中央日報》
    3. 《中國時報》
    4. 《公論報》
    5. 《民報》
    6. 《申報》
    7. 《自由時報》
    8. 《自立晚報》
    9. 《坎培拉日報》
    10. 《宣傳週報》
    11. 《新生報》
    12. 《聯合報》
    13. 李宜琛,〈論台籍的戰犯與漢奸〉,《法律知識》,1:5 (1947),頁2-3。
    14. 范光治,〈從李光輝談到北埔事變〉,《今日中國》, 47 (1975.3) 頁52-66。

    四、外文專書

    1. Connerton, Paul, How Societies Remember,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Trefalt, Beatrice, Japanese Army Stragglers and Memories of the War in Japan, 1950-1975, London: Routledge,2003.
    3. Winter , Jay, Remembering War: The Great War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4. 林水木,《戦犯に囚われた植民地兵の叫び》,佐土原町:林水木,1988。

    五、英文論文

    1. Kansteiner , Wulf, “Finding Meaning in Memory: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Collective Memory Studies,” History and Theory , 41(Connecticut, May, 2002): 179-197.
    2. Muzaini, Hamzah and Brenda S.A. Yeoh, War landscapes as ‘battlefields’ of collective memories: reading the Reflections at Bukit Chandu, Singapore, Cultural Geographies,12:3 (December, 2005) :345-365.
    3. Shi-chi Mike Lan, (Re-)Writing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getting and Remembering the Taiwanese-Native Japanese Soldiers in Postwar Taiwan, Positions, 21:4(2013), pp 801-851.

    六、中文專書

    1. Dower, John著,胡博譯,《擁抱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新北:遠足文化,2017。
    2. Maza, Sarah著,陳建元譯,《想想歷史》,台北:時報,2018。
    3. Nora, Pierre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文化,2012。
    4. 丘念台,《嶺海微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5.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歷史圖畫:第一冊明鄭以前》,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
    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歷史圖畫:第三冊日據時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
    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臺灣史話》,台北:編者,1964。
    8. 平野久美子著,潘扶雄譯,《多桑的櫻花》,新北:謬思出版,2008。
    9. 江炳成,《古往今來話臺灣》,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
    10.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
    11. 李旺台,《播磨丸》,台北:圓神出版社,2016。
    12. 李展平,《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
    13. 李展平,《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台灣文獻館,2005。
    14. 李展平,《戰火紋身的監視員:台籍戰俘悲歌》,南投:台灣文獻館,2007。
    15. 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16. 卓遵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整理,《林衡道訪談錄》,新北市:國史館,1996。
    17. 周婉窈,《臺籍日本兵座談會紀錄并相關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18. 林果顯,《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新北:稻香出版社,2016。
    19. 林金田主編,《傷痕血淚: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台灣文獻館,2006。
    20. 林金田主編,《傷痕血淚【續錄】: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台灣文獻館,2006。
    21.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整理,《臺灣風情》,台北市:聯經出版,1996。
    22.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整理,《戀戀臺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台北市:賽尚,2012。
    23. 近藤正已,《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24. 徐叡美,《製作「友達」:戰後臺灣電影中的日本(1950s-1960s)》,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2。
    25. 張子涇著,天江喜久、林子淳、謝明諭譯,《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新北:遠足文化,2017。
    26. 張秀哲,《「勿忘台灣」落花夢》,台北:衛城,2013。
    27. 張炎憲、胡慧玲、黎光中採訪記錄,《臺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5。
    28. 張炎憲主編,《王添灯紀念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6。
    29.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中正書局,1956。
    30. 陳芳明,《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
    31. 陳舜臣,《青雲之軸》,台北:游擊文化,2016。
    32. 黃克全,《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台北市:爾雅,2006。
    33.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文化,2000。
    34. 楊碧川,《簡明台灣史》,高雄,第一出版社,1987。
    35.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2007。
    36. 蔡慧玉編著,吳玲青整理,《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37. 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新北:北縣文化,1995。
    38. 盧世祥,《多桑的世代》,台北:允晨文化,2015。
    39.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40.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2。
    41. 蘇玉珍,《我的世界:一個女記者的採訪實錄》,台北:東方與西方,1966。
    42.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43. 磯村生得著,李英茂譯,《失落祖國的人:一位台灣日籍老兵的血淚回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
    44.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

    七、研討會論文與專書論文

    1. 何奕麟,〈光復初期臺灣知識份子的日本觀(1945-1949)〉,收入《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2. 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收入《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3. 蔣為文,〈滯越台籍日本兵吳連義之案例研究〉,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
    4. 戴麗娟,〈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近三十年的重要著作與討論〉,收入《思想史3: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台北:聯經,2014。
    5. 藍適齊,〈可悲傷性,「戰爭之框」與台籍戰犯〉,收入《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收入《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八、期刊論文

    1. 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9(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23-139。
    2. 何義麟,〈「民報」──臺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史料〉,《臺灣風物》,53:3(2003),頁173-184。
    3.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 (台北:1997),頁1-77。
    4.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台北,2000),頁77-158。
    5.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台北,1995.3),頁34-49。
    6. 陳翠蓮,〈臺灣戰後初期的「歷史清算」(1945-1947)〉,《臺大歷史學報》,58 (台北,2016),頁195-248。
    7. 蔡慧玉,〈台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台灣史研究》,3:1(台北,1996.6),頁173-228。

    九、網路資源

    1. 《風傳媒》
    2. 《中時電子報》
    3. 《幸福雲林電子報》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3158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80022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Taiwan.007.2018.A04
    显示于类别:[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2201.pdf3124KbAdobe PDF2317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