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文獻: ㄧ、專書 (ㄧ)作家專著 張愛玲,《第一爐香》(台北:皇冠,1991)。 朱西甯,《鐵漿》(台北:印刻,2003)。 黃春明,《沒有時刻的月台》(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 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 3:莎喲娜拉,再見》(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 5:沒有時刻的月台》(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9)。 陳映真,《夜行貨車》(台北,遠景,1982)。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我弟弟康雄》(台北,洪範,2001)。 吳濁流,《吳濁流籍》(台北,前衛,1991)。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1985)。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2003)。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 郭良蕙,《郭良蕙選集》(香港: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2015)。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1983)。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6)。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2)。 楊照,《往事追憶錄》(台北:聯合文學,1996)。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8)。 舞鶴,《十七歲之海》(台北:麥田,2002)。 朱天文,〈預知死亡紀事〉,收錄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遠流,1998) 100 (二)其他專著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北,麥田,2008)。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李志銘,《單聲道》(台北,聯經,2013)。 黃錦樹,《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 王志弘,《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1999)。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2008)。 黃啟峰,《戰爭. 在.世代精神》(台北:秀威,2016)。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1989)。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 洪致文,《台灣鐵道文化志》(台北:遠足文化,2014)。 錢大群,《台灣公路巴士之沿革》(台北:錢大群出版社,2001)。 林栭顯,《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之營運沿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蔡礅銘,《交通與法律:二十世紀台灣交通見聞》(台北,翰蘆,2010)。 張維,《台灣地區汽車產業傳》(台北:中華徵信,1999)。 《台灣鐵路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0)。 交通部公路總局,《馳騁:公路總局六十週年專刊》(台北:交通部公路總局, 2006)。 台灣省公路局,《公路局四十年》,(台北:台灣省公路局,1986)。 (三)編選合集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6)。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 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博格與後人類主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與華藝, 2013)。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 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 柯慶明編,《現代文學精選集:小說 I》(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 II》(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1998)。 101 林至潔編,《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印刻,1995)。 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薄命》(台北:遠景,1979)。 施淑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7)。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2003)。 彭文棟編,〈廣台灣詩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6)。 七等生,《七等生集》(台北,前衛,1993)。 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1992)。 (四)翻譯論著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2006)。 若林正丈著,陳培豐、洪郁如等譯,《戰後台灣政治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14)。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台北,南天,1997)。 米歇爾.德.賽托(Machiel de Certeau)著,林心如譯,《賽杜文選(一)》(台北: 國立編譯館,2008)。 米歇爾.德.賽托(Machi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 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巴赫金全集iii》(石家莊:河北 育出 版社,1998)。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2003)。 蘇珊.斯坦福.弗里德曼(Susan Standford Friedman)著,陳麗譯,《圖繪:女 性主義與文化交往地理學》(南京,譯林,2004)。 彼得.艾迪(Peter Adey)著,王志弘譯,《移動》(台北:群學,2013)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三 聯,2002)。 約翰.艾倫(John Allen)、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邁克.普瑞克(Machael Prkye)編,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 移動/定著》(台北:國立編譯館與群學, 2009) 湯瑪仕.豪菲(Thomas Hauffe)著,陳品秀譯,《設計小史》(台北:傳媒城邦, 2007) 102 傑克.倫敦(Jack London),《傑克倫敦短篇小說選》(台北:正文書局,1993)。 (五)英文專書 John Urry, Mobilities(Malden, Polity, 2011). John Urry, Sociology beyond societies: mobilit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2000). Joseph Frank, The Ideal of Spatial Form(Rutgers University,1991). Slavoj Zizek, The Ticklish Subject: The Absent Centre of Political Ontology(London: Verso,1999). Mikita Brottman, Car Crash Culture(New York: Palgrave, 2001). Gabriel Zoran, 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Poetics Today, Vol.5, No.2.(Duke University,1984) 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Identity: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 L&W,1990). Mimi Sheller, Mobility.(Madrid, Sociopedia.isa, 2011). Andrew Thacker, E. M. Forster and the Motor Car, Literature History third series 9/2 (Jordanstown: University of Ulster, 2011). Ken Gelder, Mad Max and aboriginal Automation: Putting Cars to Use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Road Films and Narratives, from The Motor Car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ery (London: Routledge, 1998) Mimi Seheller, John Urry, The New Mobility Paradig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6, volume38(Lancaster, Lancaster University, 2006).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產—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 外文學》 34 卷 10 期(2006 年 3 月)。 王志弘,〈速度的性政治:穿越移動能力的性別界分〉,《社會研究季刊》第 16 103 期(1994 年 3 月)。 唐洪峰,〈日常生活、視覺經驗與文學 事:近代文學中的新式交通工具 (1870s-1910s)〉,《東華人文學報》(2012)。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 第 24 期(2013)。 翁勝峰,〈日治時期臺灣「女車掌」文化書寫〉,《文史台灣學報》創刊號(2009) 柳書琴,〈勤勞成貧:台北城殤小說中的台灣博覽會批判〉,《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12 卷 2 期(2015)。 (三)學位論文 王志弘,〈流動、論述與權力—台北「交通黑暗期」與 KTM 的分析〉(新竹,清 華大學碩士論文,1991)。 沈方茹,〈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桃園,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3)。 邱至葳〈台灣戰後「國民車」的形象演變-以日系汽車為中心〉(台南,成功大 學碩士論文,2014)。 (四)研討會論文 林芳玫,〈台灣三 O 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 事:以徐坤泉、吳漫 沙為例〉,《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2008) 三、其他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