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599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35383      Online Users : 9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999


    Title: 台灣戰後文學小說中的現代交通移動性及其空間敘事(1948~2008)
    The Morden Traffic Mobility and The Spatial Narrative in Taiwan Literary Fiction after World War II(1948~2008)
    Authors: 王悅丞
    Contributors: 范銘如
    王悅丞
    Keywords: 現代交通
    移動性
    空間閱讀
    空間敘事
    相互性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8-03-02 11:01:24 (UTC+8)
    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台灣戰後文學小說中的現代交通工具為觀察對象,藉由空間閱讀與
    移動性研究的途徑,分析戰後台灣文學小說中的交通工具移動及其所形成的空
    間敘事模式,並從中探討戰後台灣文學小說書寫與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學
    美學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影響。
    自兩次工業革命以降,火車、汽車乃至於輪船、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改變
    了人類社會中的時空關係與移動模式,也對政治、經濟、乃至於文學與美學的
    發展形成了莫大的影響。而文學中的時空關係、敘事結構也隨著現代交通移動
    拓展出了全新的模式與風格。
    晚近的社會學研究有感於過往的交通研究多集中在技術與規章方面的研究, 而忽略了交通移動與人類社會中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在九〇年開始逐漸發 展出移動性(mobility)的學科研究範疇。而在台灣文學研究中,晚近新興的空 間閱讀補充了台灣文學史長久以來以時間為軸的視野與維度。在移動性研究與 文學空間閱讀的啟發與幫助下,本文試圖發展出關於交通移動與空間敘事模式 的閱讀策略。
    本文在正文的討論中選擇了戰後台灣文學小說最常見的三種交通工具:火 車、公共汽車以及自用汽車,分別從小說中各交通工具的移動性特質出發,分 析小說中的空間敘事模式,以及這些空間敘事模式如何與小說內、外緣的政治、 經濟、文學美學與社會變遷形成相互性的影響與對話。
    關鍵字:現代交通、移動性、空間閱讀、空間敘事、相互性
    Reference: 參考文獻:
    ㄧ、專書
    (ㄧ)作家專著
    張愛玲,《第一爐香》(台北:皇冠,1991)。 朱西甯,《鐵漿》(台北:印刻,2003)。 黃春明,《沒有時刻的月台》(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 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 3:莎喲娜拉,再見》(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 5:沒有時刻的月台》(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9)。 陳映真,《夜行貨車》(台北,遠景,1982)。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我弟弟康雄》(台北,洪範,2001)。 吳濁流,《吳濁流籍》(台北,前衛,1991)。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1985)。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2003)。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 郭良蕙,《郭良蕙選集》(香港: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2015)。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1983)。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6)。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2)。 楊照,《往事追憶錄》(台北:聯合文學,1996)。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8)。 舞鶴,《十七歲之海》(台北:麥田,2002)。 朱天文,〈預知死亡紀事〉,收錄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遠流,1998)
    100
    (二)其他專著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北,麥田,2008)。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李志銘,《單聲道》(台北,聯經,2013)。 黃錦樹,《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 王志弘,《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1999)。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2008)。 黃啟峰,《戰爭. 在.世代精神》(台北:秀威,2016)。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1989)。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 洪致文,《台灣鐵道文化志》(台北:遠足文化,2014)。 錢大群,《台灣公路巴士之沿革》(台北:錢大群出版社,2001)。 林栭顯,《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之營運沿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蔡礅銘,《交通與法律:二十世紀台灣交通見聞》(台北,翰蘆,2010)。 張維,《台灣地區汽車產業傳》(台北:中華徵信,1999)。 《台灣鐵路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0)。 交通部公路總局,《馳騁:公路總局六十週年專刊》(台北:交通部公路總局, 2006)。
    台灣省公路局,《公路局四十年》,(台北:台灣省公路局,1986)。
    (三)編選合集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6)。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 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博格與後人類主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與華藝, 2013)。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 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 柯慶明編,《現代文學精選集:小說 I》(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 II》(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1998)。
    101
    林至潔編,《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印刻,1995)。 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薄命》(台北:遠景,1979)。 施淑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7)。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2003)。 彭文棟編,〈廣台灣詩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6)。 七等生,《七等生集》(台北,前衛,1993)。 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1992)。
    (四)翻譯論著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2006)。 若林正丈著,陳培豐、洪郁如等譯,《戰後台灣政治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14)。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台北,南天,1997)。 米歇爾.德.賽托(Machiel de Certeau)著,林心如譯,《賽杜文選(一)》(台北: 國立編譯館,2008)。
    米歇爾.德.賽托(Machi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 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巴赫金全集iii》(石家莊:河北 育出 版社,1998)。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2003)。 蘇珊.斯坦福.弗里德曼(Susan Standford Friedman)著,陳麗譯,《圖繪:女 性主義與文化交往地理學》(南京,譯林,2004)。
    彼得.艾迪(Peter Adey)著,王志弘譯,《移動》(台北:群學,2013)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三 聯,2002)。
    約翰.艾倫(John Allen)、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邁克.普瑞克(Machael Prkye)編,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 移動/定著》(台北:國立編譯館與群學, 2009)
    湯瑪仕.豪菲(Thomas Hauffe)著,陳品秀譯,《設計小史》(台北:傳媒城邦, 2007)
    102
    傑克.倫敦(Jack London),《傑克倫敦短篇小說選》(台北:正文書局,1993)。
    (五)英文專書
    John Urry, Mobilities(Malden, Polity, 2011).
    John Urry, Sociology beyond societies: mobilit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2000).
    Joseph Frank, The Ideal of Spatial Form(Rutgers University,1991).
    Slavoj Zizek, The Ticklish Subject: The Absent Centre of Political Ontology(London:
    Verso,1999).
    Mikita Brottman, Car Crash Culture(New York: Palgrave, 2001).
    Gabriel Zoran, 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Poetics Today, Vol.5, No.2.(Duke University,1984)
    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Identity: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 L&W,1990).
    Mimi Sheller, Mobility.(Madrid, Sociopedia.isa, 2011).
    Andrew Thacker, E. M. Forster and the Motor Car, Literature History third series 9/2 (Jordanstown: University of Ulster, 2011).
    Ken Gelder, Mad Max and aboriginal Automation: Putting Cars to Use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Road Films and Narratives, from The Motor Car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ery (London: Routledge, 1998)
    Mimi Seheller, John Urry, The New Mobility Paradig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6, volume38(Lancaster, Lancaster University, 2006).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產—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 外文學》 34 卷 10 期(2006 年 3 月)。 王志弘,〈速度的性政治:穿越移動能力的性別界分〉,《社會研究季刊》第 16
    103
    期(1994 年 3 月)。 唐洪峰,〈日常生活、視覺經驗與文學 事:近代文學中的新式交通工具 (1870s-1910s)〉,《東華人文學報》(2012)。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 第 24 期(2013)。 翁勝峰,〈日治時期臺灣「女車掌」文化書寫〉,《文史台灣學報》創刊號(2009) 柳書琴,〈勤勞成貧:台北城殤小說中的台灣博覽會批判〉,《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12 卷 2 期(2015)。
    (三)學位論文
    王志弘,〈流動、論述與權力—台北「交通黑暗期」與 KTM 的分析〉(新竹,清 華大學碩士論文,1991)。 沈方茹,〈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桃園,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3)。 邱至葳〈台灣戰後「國民車」的形象演變-以日系汽車為中心〉(台南,成功大 學碩士論文,2014)。
    (四)研討會論文
    林芳玫,〈台灣三 O 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 事:以徐坤泉、吳漫 沙為例〉,《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2008)
    三、其他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報告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2159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9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601.pdf1643KbAdobe PDF25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