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文獻 1. 日比宗平,1989,部門別績效評估實務,台北市:臺華工商圖書出版公司。 2. 王淑芬,1996,地方經濟體質與創新活動:台北都會區資訊電子業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甘博隆、王志浩,1993,國中電腦入門教師手冊,康和。 4. 朱俊銘,2003,電腦軟體相關智慧財產權法制之探討,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何明諺,2014,資訊服務業研發對績效之影響-以國際化程度為調節變數,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系碩士論文。 6. 吳萬益,1994,中美日在台公司企業文化與管理風格之關係研究,成功大學學報,29,63-90 7. 李志華,1982,臺灣企業績效評估方式之研究-臺灣地區之實證,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周舒雁,1996,標準電腦軟體利用契約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林世偉,2013,平板電腦於低溫物流管理資訊系統設計,醒吾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0. 洪偉哲,2013,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台灣上市工業電腦公司之經營績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班。 11. 馬秀如、劉正田、俞洪昭與諶家蘭,1999,資訊軟體業無形資產鑑價制度之研究,證券交易所研究計畫。 12. 高強、黃旭男、Toshiyuki Sueyoshi 著,2003,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許慶芳,1997,計算機概論-Windows 95版,松崗電腦。 14. 郭淑儀,2007,台灣資訊服務業之行銷策略探討-以 A 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15. 陳上甫,2011,資料採礦於食品進口商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16. 陳君慈,1988,電腦軟體利用契約之類型及其目的不達之救濟,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宗保,2009,台灣中小型資訊服務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論文。 18. 陳曉帆,2001,線上電腦軟體交易契約法律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黃宛華,1999,資訊服務業智慧資本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黃翔祺,2000,網際網路企業智慧資本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楊裕富,2017,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hh/hhc105.html 22. 葉奇鑫,1998,電腦軟體拆封契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葉為治,2015,電信業產品組合銷售資訊系統設計之研究-以甲電信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24. 董秀婷,2003,流動與鑲嵌-臺灣資訊軟體產業的空間聚集,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資策會 MIC,ITIS 計畫,1998,軟體市場透析。 26. 劉偉業,1999,台灣區佛教團體運作績效之研究,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所碩士論文。 27. 蔡宗儒,2008,現代統計學,台北:華泰文化。 28. 鄭峰斌,2003,台商進入大陸之策略模式、夥伴選擇準則及其經營績效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9. 賴承郁,2006,台灣資訊軟體產業之資源基礎、價值創造與顧客在購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0. 駱秉容譯,2005,從心領導人際關係篇,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譯自Robert E. Lefton與Victor R. Buzzotta(2004)。 31. 戴輝權,2003,軟體開發程序之量測,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1. Carroll, S. J., and Schneier, C.E., 1982,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in organizations, Glenview Illionis:Scott, Foresman. 2. Covin, J. G. and D. P. Slenin, 1991, 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6(1), 7-25 3. Delaney, J. T. and Huselid, M.A., 1996,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949-969 4. Evans,H.,& Ashworth,G.,1996, Who nee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December,28-36 5. Ford, J. D. and Schellenberg, D. A.,1982, Conceptual Issues of Linkage in the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9-58 6. Howell, R.A. and Soucy, S.R., 1978, The New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Major Trend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13-19 7. Kast,F.E., and Rosenzweig, J.E., 1974,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NY. 8. Kirchoff, R. G., 1977, The impact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on Performanc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cision Science, 1 (4), 25-36. 9. Kyle Eischen, 2002, National legacies, software technology cluster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he dichotom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ndhra Pradesh, India, CGIRS(Center for Global International & Region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Series- WP#2000-2. 10. Rabbins, S. P., 1994, Organization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1. Szilagyi, A. D. Jr., 1981,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California. 12. Szilagyi, A.D., Jr. & Wallace, M. J., Jr., 198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2nd Ed,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Santa Monica, CA. 13. Venkatraman, N., Ramanujam, Vasudevan, 1986, Academy of Management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Mississippi State, 11(4), 801-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