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960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0906      Online Users : 6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607


    Title: 現代校園新詞的研究──以臺北市木柵地區東山高中為例
    Research on Nowaday Brand-new And Popular Vocabularies on Campus──Take Dong-San senior high school in Wenshan district in Taipei as an example
    Authors: 黃音潔
    Contributors: 竺家寧
    黃音潔
    Keywords: 校園新詞
    青少年次文化
    流行
    全球化
    火星文
    顏文字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03 10:11:42 (UTC+8)
    Abstract: 詞彙是為了人與人交流而生的一種符號系統,研究詞彙可以推知整個時代下的社會脈動。新詞的研究是在詞彙演變的時間軸上選擇其中某一段時間作為討論的範圍,去探討詞彙的發展以及與社會互動的情形。因為筆者工作的關係,將研究的範圍從社會濃縮為高中校園,試著探討高中學生使用新詞的現象。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新詞展現該校的校園文化。筆者所調查的學校使用新詞有幾個現象:各式詞綴大量湧現,以詞綴的方式造成可以替詞彙歸類,是非常方便的造詞方式;三音節化的現象開始出現,過去漢語裡雙音節為主要詞彙的現象依舊,但是多音節的詞彙也有陸續增加的跡象;學生喜歡將各式的語言材料混雜在一起來造詞,所以調查的結果中包含了中文、英文、阿拉伯數字或者符號夾雜等等混合型態的詞彙出現;因為時下追求效率的潮流,東山高中的學生習慣將詞彙縮略成更簡潔的方式去溝通,讓縮略詞也相當盛行;除了追求效率,學生上網的人數比例以及上網的時間也可以知道網路的語言形式大大的影響日常生活的溝通方式,學生不自覺的把網路語言帶入校園生活,讓網路世界裡火紅的「火星文」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我們也注意到學生的性別、家庭成員、生活作息都與新詞的使用程度有某種程度的相關,男、女生在選擇詞彙的差異上還是有性別的差異,家庭成員中如果有講方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講英語的外傭都會對學生使用新詞產生影響。

    校園新詞的研究讓我們大則看到社會時代的潮流,小則看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價值觀,了解學生求新求變、從眾模仿、避繁就簡、宣洩不滿、挑戰權威、及喜歡賣萌裝可愛的心理,進而提供師長教學與輔導的方向,也能藉由此研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價值觀及正確書面語的書寫規範。
    Reference: 專書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百科》第三版,臺北:書泉出版社,200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2月。
    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 》,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王曉寒,《流行語粉有趣:兼論新聞中的英語辭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1年。
    《大陸新聞中的特殊用》,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
    《大陸流行語》,臺北:正中書局,2004年。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王力、呂叔湘、徐仲華等,《字和詞》,香港 : 商務出版,2006年。
    王寧,《全球化與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王鍈,《近代漢語詞彙語法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2000年1月。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李光庭,《鄉言解頤》,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8月第1版。
    李谷城,《中國大陸政治術語》,臺北:淑馨,1992年。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新詞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6年。
    李幼蒸,《人文符號學:人文科學認識論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8月。
    李起民等,《中國當代新詞語的來龍去脈》,北京:中國文史出版,1994年。
    李知沅,《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宋子然、楊小平主編,《漢語新詞新語年編2009─2010》:成都:巴蜀書社,
    2011年5月。
    郭靜晃,《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中國符號學》,臺北 :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0月。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
    年11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12月。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臺北 : 唐山出版社,1999年7月。
    林慶勳,《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心理,2001年。
    《語言與文化論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硏究中心,2008
    年。
    凌云,《現代漢語詞彙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侯敏、周荐,《漢語新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侯敏,周惠,《2010漢語新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出版
    侯敏,楊爾弘,《2011漢語新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1月。
    姜龍昭,《隨口溜⋅有來頭:細說流行語第四集》,臺北:健行文化出版,1997年。
    唐小林、祝東,《符號學諸領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高樹藩,《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第二版。
    孫常敘,《漢語詞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徐紅進,《最新兩岸用詞差異對照手冊》,臺北:靈活文化,2009年1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研訂編輯,《新詞語料彙編1》上、下冊:臺北:教育部,
    1998年。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許威漢,《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太原:書海,2000年。
    常敬宇著,《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文橋,2000年11月。
    施光亨、李行健等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臺北:中華語文出版社,2006
    年9月。
    陳維昌,《中國現代應用語言學史綱》,北京:中國經濟,2005年8月。
    陳原,《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2001年2月。
    《語言與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張德聰,《青少年心理與輔導》臺北:空中大學,2006年。
    張永言,《詞滙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1982年。
    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國語日報出版部編譯組主編,《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臺北:國語日報,1981
    年。
    黃玄,《世紀末青春辭典》,臺北:皇冠文化,1997年。
    黃德祥,《靑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1994年。
    《靑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臺北:考用,2005年。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程祥徽主編,《方言與共同語》,香港:海峰出版社,1997年。
    楊文全,《當代漢語詞彙衍生變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8月。
    楊小平,《當代漢語新詞新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2月。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文化,2005年8月。
    《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費錦昌、徐莉莉,《漢字趣說》,香港: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臺北:
    五南,2008年。
    葉裴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劉叔新著,《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劉吉艷《漢語新詞群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1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3年。
    鄒家彥,《21世紀華語新詞語詞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熊忠武,《當代中國流行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1992年。
    蘇勝宏,《兩岸常用詞語對照表》,臺北:德威國際文化出版社,2009年1月。
    蘭賓漢、邢向東,《 現代漢語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Zygmunt Bauman,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臺北,群學出版,
    2001年6月。
    John Tomlinsond,鄭棨源 / 陳蕙慈 譯《文化全球化》:臺北,韋柏文化國際出版,
    2003年1月。
    John Tomlinsond,鄭棨源 / 陳蕙慈 譯《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臺北,韋柏文化
    國際出版,2007年9月。

    學位論文
    方逸珮,〈台灣日語外來流行新詞之演變與融入〉,私立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0年1月。
    朴庸鎮,〈現代漢語之詞法與句法的界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士學位論文,1998年。
    杜珮宜,〈臺灣當代漢語外來詞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年。
    李文鵬,〈國小高年級學童新詞語使用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8年6月。
    林金珠,〈雲林縣國中校園流行新詞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金慧蘭,〈現代漢語新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7月。
    柳多利,〈90年代中國大陸新詞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6月。
    柯怡姍,〈台灣閩南語要求流行:語言形式與策略選擇的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斐絢,〈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國立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陳錦怡,〈新語中流行語之考察 : 兼論與日本相關之中文詞語〉,私立銘傳大學應
    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詹子靜:〈校園新詞研究—以北一女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6月。
    蔡秀華,〈校園新詞探析—以雲嘉地區高中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劉慧雅,〈台灣社會變遷語新詞關係研究:以1981-2011年報紙用語為例〉,天主
    教輔仁大學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
    劉祐銘,〈台灣大學生BBS流行語文化現象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
    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期刊、雜誌、報紙
    于根元,〈讀《漢語新詞新義辭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2期,頁82-92。
    于麗,〈近年來新詞語研究的問題與新發展〉,《現代語文 》,2012年第7期,頁43-45。
    亓婷婷,〈略論臺灣地區流行新詞與社會心理之關係〉(上)、(下),《華文世界》,1989年3月,頁58-63。
    孔建源,〈現代漢語新詞的主要產生方式及特點試析〉,《現代語文 》,2012年第12期,頁144-146。
    王德春,〈語言的微觀變體是宏觀共通語豐富和發展的泉源〉,《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頁36-48。
    王金凱,〈關於外來語的思考〉,《洛陽師專學報》,1997年第四期。
    王鐵昆,〈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語辭典編纂的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992
    年第4期,頁14-20。
    王占福,〈漢語發展演變新潮初探〉,《河北大學學報》,1993年,頁26-31。
    王振鐸,〈“火星文”的嬗變與語言文字符號的規範〉,《中州大學學報》,2009
    年第5期,頁60-63。
    王琪,〈2006年以來的漢語新詞語語社會文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1年第
    4期,頁26-32。
    王海霞,〈網絡最新流行語〉,《中學生英語(高中版)》,2012年第27期,頁46-47。
    王煥玲,〈“粉”字新義〉,《現代語文》,2012年第4期,頁94-95。
    王巧玲,〈語言交際中的流行語現象—評《當代流行語研究》〉,《語言與翻譯》,
    2014年第2期,頁94-95。
    王銳琴,〈網絡流行語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科教文匯》,2014
    年第10期,頁207-208。
    王北陽,〈網絡流行語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年第
    1期, 頁95-100。
    方雅婷,〈高校校園流行語的流變及思想教育價值〉,《重慶高教研究》,2013年第
    6期,頁59-64。
    申兆靜,〈淺談網絡用字和用詞〉,《語文學刊》,2013年第24期,頁38-39、169。
    白琳,〈淺析網絡流行語─萌〉,《武夷學院學報》,2012年6月,頁28-30。
    占升平,〈新聞媒體中的網絡流行用語〉,《新聞愛好者》,2012年第6期,頁51-52。
    古嘉臺,〈淺談今日社會之流行語〉,《華岡外語學報 》,1997年3月,頁179、
    181-187。
    仝金鐘,〈現代漢語新詞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年第7期,頁93-97。
    石月姣,〈網絡流行語「咖」探微〉,《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年3月出版,
    頁111-114。
    朱傳玲,〈新詞語構詞法初探〉,《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頁47-50。
    朱正香,〈網絡流行語現象探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3期,頁118-119。
    李行健、王鐵昆,〈兩岸詞彙比較研究管見〉,《華文世界》,1996年9月,頁24-31。
    李振杰,〈台灣新詞管窺〉,《語言教學語研究》,頁74-80。
    李玉寶,〈詞義變化的原因檢析〉,《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第1期,頁29-32。
    李亞群,〈淺析日語借詞「萌」〉,《語文知識》,2012年第3期,頁118-119。
    李琳,〈試析源於日語的網絡新詞〉,《日語知識》,2012年第8期,頁25-26。
    〈網絡流行語的後現代文化特徵〉,《蘭州學刊報》,2015年第3期,頁
    205-208。
    〈2014年“十大流行語”寫作素材解讀述評 〉,《語文知識》,2015年第2期,
    頁44-47。
    李強,〈現代漢語新詞匯來源分析〉,《語文建設》,2012年第12期,頁35-37。
    李冰,〈網絡語言的生成與傳播——仿擬和語言模因〉,《新聞知識》,2012年第11
    期,頁74-76。
    李珂,〈時尚“哥”族新詞及其社會文化心理透視〉,《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
    年第6期,頁192-193。
    李貝貝,〈2012年度媒體新詞語中的縮略語初探〉,《現代語文》,2014年12月,
    頁101-103。
    李楠,〈淺析現代漢語發展過程中的新詞現象〉,《太原學報大學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第1期,頁60-62。
    吳菊香,〈新詞語構詞法初探〉,《潮州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頁95-98。
    吳慧,〈「萌」生新義為哪般?〉,《江西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2年10月,
    頁43。
    〈當代漢語新詞衍生變異的生態學詮釋〉,《語言學研究》,2013年第1期,
    頁42-43。
    吳文杰,〈淺析漢語古今詞義的差異〉,《赤峰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頁
    146-149。
    吳軍,〈英譯外來詞內容與漢民族文化心態透視〉,《文學教育》,2014年第1期,
    頁116-118。
    余珊,〈漢語新詞語產生的原因分析─以2009年度新詞語為例〉,《文學界》,2012
    年第3期,頁107、110。
    何苗,〈認知理論視角下的網絡新詞特點及動態發展分析——以2009年至2012
    年漢語網絡新詞為例〉,《科教文匯》,2014年第3期,頁112-115。
    肖世敏,〈論當下縮略形式的網絡流行語〉,《語文知識》,2014年第2期,頁9-11。
    杜文華,〈論網絡語言的諧音現象與網絡詞語的區別〉,《晉中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89-91。
    竺家寧,〈國語不是北平話〉,《國文天地》,1989年6月,頁50-53。
    〈略論兩岸詞彙的比較和辭典的編纂〉,《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研
    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頁23-30。
    〈兩岸詞彙對比研究〉,《華文世界》81期,1996年,頁1-17。
    〈兩岸外來詞翻譯問題〉,《華文世界》,81期,1996年9月。
    〈論兩岸新詞的衍生和孳乳〉,《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1997年。
    〈台灣校園新詞的發展和對教學的影響〉;《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
    會》,2000年12月。
    〈聽聽各種聲音─漫談語言與傳訊〉,《國文新天地》,2002年。
    〈從校園新詞看詞彙的孳生〉,《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2003年
    12月。
    〈台灣新詞的─『族』後綴〉,《第三屆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
    2003年11月,頁234-249。
    〈近年來台灣新詞語發展之特色─論「子」後綴〉;《首屆海峽兩岸現代
    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
    〈漢語新詞知多少?型男與正妹--談漢語新詞與兩岸詞彙問題,《華文
    世界》,2009年6月,頁83-88。
    孟辛〈人不痴狂枉少年—探討流行在青少年的現象以及意義〉,《幼獅月刊》,1986年11月,頁14-30。
    周靜,〈漢語新詞的社會學意義〉,《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19期,頁106-107。
    周鴻祥,〈符號學理論探討〉,《藝術欣賞》,2010年6月,頁68-72。
    周有斌,〈漢語外來詞研究概述〉,《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頁62-65。
    周樹鶯,〈由網絡熱詞「宅」淺析外來詞的變異現象〉,《文學界》,2012年第9期,
    頁89-90、92。
    周曉鳳,〈網絡流行語現象的語言文化分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頁184-189。
    武氏惠,〈漢語新詞語初探─以《網絡新新詞典》和《2006年漢語新詞語的選目》
    為例〉,《現代語文》2014年第2期,頁42-44。
    岳長順,〈論類推創造新詞〉,《世界漢語教學》,1993年第2期,頁116-119。
    范瑜,〈漢語教學中詞彙講解的方法與技巧〉,《時代教育》,2012年第15期,頁
    158。
    段宏立,〈網絡語言發展的趨勢──功能演變的視角〉,《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
    年第1期,頁89-90。
    紀明俐,〈如何看待新詞〉,《才智》,2011年第34期,頁136-137。
    胡景蓮,〈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導〉,《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15年第1期,頁77-79。
    姚榮松,〈外來語──廉價的朱古力? 或入超的舶來品?〉,《國文天地》,1991年
    11月,頁28-36。
    〈臺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1992年6月,頁329-362。
    〈海峽兩岸新詞語構詞法的比較分析〉,《華文世界》,1992年6月,頁
    28。
    〈海峽兩岸新詞語的比較分析〉,國文學報 ,1992年6月,頁235-258。
    〈漢語詞彙與詞彙教學〉,《華文世界》,74期,1994年,頁7-13。
    〈海峽兩岸縮略詞語比較初論〉,《華文世界》,1996年9月,頁37-48。
    〈臺灣新詞新語1997-98引論〉,《華文世界 》,1998年6月,頁1-5。
    〈海峽兩岸新詞語的互動問題〉,《現代化研究》,2003年1月,頁46-58。
    風罡,〈網絡用語的類型分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頁144-145。
    馬林芳,〈漢語新詞的特點〉,《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頁20-22。
    高懷志,〈當代漢語的發展趨向〉,《內蒙古電大學刊》,1993年第1期,頁14-15。
    高瑜,〈2009─2010年度新詞新語的構成和理據〉,《韶關學院學報》,2013年第5
    期,頁55-58。
    夏麗珍,〈當今語言規範之我見〉,《法制與經濟》,2012年第3期,頁118-119。
    秦志朋,〈現代漢語新詞新語的研究〉,《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2013年第10期,
    頁258。
    耿穎資,〈網絡流行語的象似性分析〉,《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11期,頁
    113-115。
    孫亦平、熊春華,〈從「KFC=開封菜」談起——試論外來詞的「本土化」傾向〉,
    《大眾文藝》,2008年第 9期,頁66-67。
    孫蓮花,〈「萌」與「萌え」的中日對比研究〉,《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年12
    月,頁95-98。
    孫文靜,〈漢語新詞語概述〉,《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頁223。
    孫瑞霞,〈2013年漢語網絡新詞造詞法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201年第1期,
    頁17-21。
    陸茵,〈新時期新詞構詞特點及其折射出的文化變動態勢〉,《襄樊學院學報》,第
    1期,頁71-73。
    陸潔瑜,〈以“給力”為例談如何對待網絡新詞〉,《語文建設通訊》,2011年7月,
    頁66-68。
    許斐絢,〈解讀當下青少年流行語〉,《華文世界》1998年,頁6-16。
    〈從報章流行語看目前台灣的文化現象〉,《華文世界》1999年,頁1-14。
    許瑞娟,〈現代漢語新詞研究〉,《雲南電大學報》,2007年第3期,頁33-35。
    梅晨,〈從奈良美智看「萌文化的生成語境〉,《新視覺藝術)》,2012年4月,頁
    58-59。
    戚少涵,〈漢語中外來詞生命力的差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年
    第2期,頁90-92。
    張致苾,〈漢語中的外來語研究〉,《台中商專學報》,1994年3月,頁275-304。
    張恆君,〈“淡定”考釋〉,《辭書研究》,2013年第2期,頁90-92。
    張娜、譚宏姣,〈淺析2008年漢語新詞語─從造詞特點及其反映的社會生活狀況
    分析〉,《學理論》,2009年28期,頁167-168。
    張亞敏,〈試析現代漢語新詞的特點〉,《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35期,頁
    99。
    張建軍、張澤寧,〈如何看待新詞新語〉,《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34
    期,頁45-47。
    張小玲,〈漢語新詞語特點淺析〉,《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頁39-40。
    張春玲,〈消費文化語境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影響〉,《改革與開放》,2013年第1期,
    頁261-262。
    張麗,〈淺析網絡新詞〉,《文學教育(上)》,2014年第1期,頁148-150。
    張敏,〈流行語語言分析 流行語語言分 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5年第3期,頁122-124。
    張引,〈流行文化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影響分析語〉,《當代教育論壇》,2015年第1期,頁82-87。
    張虹,〈行業語在新詞中使用的新特點〉,《語言文字應用》,2015年第1期,頁
    56-63。
    張爽,〈新詞〉,《重慶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頁59-64。
    曹慧萍,〈淺析網絡「賣萌」語言〉,《語文知識》,2013年第4期,頁56-57。
    崔容,〈網絡用語“諧音”現象探析〉,《語文建設》,2012年第16期,頁48-49。
    黃河清,〈「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一本值得推荐的新詞詞典〉,《詞庫建設通訊》,
    1998年2月,頁11。
    黃宇雁,〈「萌」與「萌え」─試析中國流行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受容〉,《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年5月,頁15-19。
    黃愛民,〈網絡語言中的日語外來語〉,《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 11期,頁142-143。
    黃蕙茹,〈新新人類的數字語言〉,《華文世界》1999年9月,頁29-36。
    曾元春,〈淺析現代漢語新詞〉,《赤峰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261-262。
    〈淺談漢語新詞語的產生途徑及規範〉,《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2年
    第28期,頁88。
    程俊,〈網絡語言的特點及成因分析〉,《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3年第10期,
    頁96-97。
    馮敏萱,〈從漢語新詞看語言接觸與新時期社會心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第1期,頁85-90。
    彭金祥,〈網絡語言中的方言因素〉,《語文建設》,2012年第18期,頁77-78。
    彭彬,〈探析網絡語言中的類詞綴現象〉,《語言應用研究》,2015年2月,頁133-134。
    童楣,〈從「控」「萌」「宅」新興詞考察漢語中源於日本動漫的外來詞〉,《青
    年文學家》,2012年第20期,頁159、161。
    陳原,〈變異和規範化〉,語文建設,1987年第4期,頁3-5。
    陳志鵬,〈外來語黑白講--漫談生活與工程用語的翻譯〉,《中正高工學報》,2002 年
    4月,頁195-204。
    陳晨,〈從”hold住”看中西合璧詞〉,《劍南文學》,2012年第2期,頁 98、100。
    陳芙,〈從網絡流行語看漢語修辭研究的新突破——以“X爆”族詞為例〉,《重慶
    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72-77。
    陳琴、楊緒明,〈「哥/姐」等親屬稱謂自稱義泛化研究〉,《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頁128-131。
    陳琳,〈網絡語言對青少年語言使用影響的研究〉,《語文建設》,2015年第2期,
    頁58-59。
    陳麗,〈校園流行語的文化心理解讀與思考〉,《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106-109。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國文天地》,頁46-69。
    傅錫壬,〈從臺灣語言趨勢看世界文化之融合〉,《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999年6月,頁241-252。
    楊慧雯,〈「萌文化」的視覺語言力量與設計反思〉,《科技資訊》,2013年第28期,
    頁233。
    葉翔,〈淺談網絡環境下流行語的規範使用〉,《中國報業》,2014年第6期,頁89-90。
    趙林,〈語言與文字的創始─一個符號學的觀點〉,《華岡文科學報》,1998年第22期,頁23-54。
    趙永新,〈因勢利導,善用新詞新語〉,《澳門理工學報》,2004年,頁59-66。
    趙建軍,〈現代漢語的特點再探〉,《語文學刊》,2011年第22期,頁23-24。
    趙紅,〈試論現代流行語的分類和構成〉,《科教文匯》,2012年第2期,頁71-72。
    趙丹,〈比較網絡語言與文學語言〉,《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10期,頁
    141-143。
    趙頌平,〈校園微語錄價值訴求與思想引領〉,《當代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頁70-73。
    管玲,〈大學生與網絡新詞中的縮略語〉,《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年第5期,頁14-16。
    廖晟、汝利娜,〈淺析中日漢字詞之間的借用現象〉,《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
    年第3期,頁155-156。
    蔣靜,〈當代中國流行語解析〉,《淮陰工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57-59。
    潘菁蕾:〈淺論現代漢語新詞語〉,《群文天地》,2012年第1期,頁243-244。
    潘涌、于學靜,〈網絡時代真“給力”──2010年網絡新詞述評〉,《中學語文》,
    2012年第1期,頁58-61。
    劉娟,〈「悔しい」和「殘念」〉,《大眾文藝》,2005年第 10期,頁10。
    劉平君,〈流行文化的解構觀〉,《新聞學研究》,2007年1月第90期,頁141-177。
    劉太勝,〈當代漢語新詞語特點淺析〉,《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34-35。
    劉冬冰,〈對網絡諧音詞的觀察與思考〉,《文教資料》,2012年第29期,頁40-42。
    劉敏,〈網絡詞語的特點及分類淺議〉,《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21期,頁170-171。
    劉麗真、姚村雄,〈臺灣網路語言表情圖像符號之視覺表現研究〉,《商業設計學
    報》,頁241-254。
    劉宇,〈試論日語外來詞的本土化〉,《才智》,2013年第 33期,頁169。
    劉曉曉,〈淺論日本ACG文化流行語對中文網絡流行語的影響〉,《語文知識》,
    2014年第3期,頁10-13。
    劉松,〈現代漢語中字母詞的活用現象〉,《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年
    第3期,頁99-103。
    魯文莉,〈網絡語言新詞語研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
    期,頁148-150。
    鄧鋒,〈論網絡文學語言表達自由隨性的藝術特徵〉,《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2012年第5期,頁89-91。
    錢宗武,〈社會新發展的真實鏡相─評《新詞新義辭典》〉,《漢字文化》,1991年第2期,頁60-61。
    〈高校學生對漢語中英語外來詞的態度及使用習慣調查〉,《常州信息職業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頁44-47、89。
    霍美麗,〈網絡語言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手法——以網絡論壇日常用語為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頁46-48、53。
    薛慧敏,〈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語文素養的影響〉,《語文建設 》,2015年第3期,頁67-68。
    謝品,〈淺析當代漢語新詞〉,《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91-92、153。
    譚蕾,〈「殘念」淺議〉,《大眾文藝》,2008年第 9期,頁66-67。
    譙燕,〈傳媒新詞“御宅族”分析〉,《新聞愛好者》,2012年第5期,頁5-6。
    侯博,〈Hold不住的流行語〉,《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1年第5期,頁127-128。
    高峰,〈流行詞是民意的表達〉,《政協天地》,2010年第10期,頁43-44。
    房亞彬,〈淺談網絡語言對初中語文的影響〉,《科技視界》,2015年10期,頁190。
    顏維琦,〈《咬文嚼字》發布2014十大流行語〉,《青年記者》,2014年第36期,頁82-87。
    惠彩霞,〈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語言變異研究 〉,《雞西大學學報》,2014年第10期,頁147-149。
    章鳳花,〈色彩義視角下的大學校園流行語解讀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報》,2014年第6期,頁101-105。
    彭彬,〈探析網絡語言中的類詞綴現象〉,《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年第2
    期,頁133-134。
    孫瑞霞,〈2013年漢語網絡新詞造詞法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年第1
    期,頁17-21。
    魏業群〈大學校園流行語構詞方式及其特點探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年第34期,頁148。
    Steinberg,Jinwen du,〈現代化與外來語〉,《詞庫建設通訊》,1997年5月,頁15-16。

    網站資源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http://db1x.sinica.edu.tw/cgi-bin/kiwi/mkiwi/kiwi.sh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電子辭典)》
    2012網路流行用語http://appnews.fanswong.com/show.php?id=305255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autorpa.lib.nccu.edu.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201.pdf3403KbAdobe PDF2156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