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394882      Online Users : 8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958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580


    Title: 中共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Reform Novels from 1946 to 1978 in China
    Authors: 劉文淑
    Contributors: 唐翼明
    劉文淑
    Keywords: 中共土改小說
    階級
    意識形態
    暴力敘事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02 17:39:08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選擇寫作於1946年至1978年正面描寫中共土地改革運動,且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指導方針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土改小說數量眾多,因此本論文將以長篇土改小說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尤其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兩部公認為土改小說扛鼎之作的作品,並參酌具有代表意義的短篇小說和少數溢出意識形態之外的異質性作品做為對比,一方面可比較出不同作家之間的審美差異,另一方面藉由這些異質文本及其寫作者的遭遇,看出文學話語如何在不斷改造與批判的過程中逐漸純潔化,直到合乎黨的要求。
    第一章導論。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說明中共土改運動的文學、政治背景,藉由重新建構土改時期的時代環境,以便於和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相對照。
    第三章進入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歸結出土改小說幾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探討土改小說中政治動員的功能,也就是號召農民「翻身」對於中國傳統鄉村倫理的衝擊。其次,聚焦於「階級」。最後一節則探討土改小說反封建的主題書寫。
    第四章主要針對土改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探討。土改小說有著相當鮮明的政策指導色彩,在塑造人物上便是以階級理論為依據,以階級成分為標準來決定人物的品性的優劣和思想覺悟的高低,這樣的描寫手法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便是二元對立與類型化的特徵。本章將以土改小說中的地主、知識分子、農村幹部、農村群眾等人物形象為代表分別討論之。
    第五章試圖歸納出中共土改小說主要的敘事特徵。中共土改小說既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之下的產物,其文本有著大致相仿的敘事脈絡,大抵可以歸納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線性的敘事時間與進化史觀,以及中共土改小說對於暴力情節的敘事策略等,並一一探討之。
    第六章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總結全文,並指出中共土改小說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寫作原則,因此政治宣傳與教化的氣味濃厚,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有著人物類型化、敘事單純化和歷史平面化的特徵。
    Reference: 一、土改小說主要作品篇目

    (一)單篇作品

    士增:〈過年〉,《西北文藝》,1951年4月第1期。
    王亞平:〈揭蓋子〉,《說說唱唱》,1951年第3期。
    王 亮:〈牛娃子和烏拉克加〉《西北文藝》,1952年3月第六期。
    王耐宇:〈誰是死對頭〉,《西南文藝》,1951年11月第2期。
    王貞尊:〈土地〉,《人民文學》,1952年7月。
    石 果:〈石土地〉,《人民文學》,1953年第2期。
    石 果:〈風波〉,《人民文學》,1953年第9期。
    田 人:〈牛〉,《人民文學》,1950年3月第一卷第五期。
    沙 汀:〈母親〉,《西南文藝》,1951年11月第2期。
    李南力:〈姜老三入黨〉,《人民文學》,1951年1月第3期。
    李興連:〈詭辯〉,《西北文藝》,1951年4月第1期。
    沈 澱:〈王小二〉,《人民文學》,1950年第5期。
    周立波:〈懶蛋牌子〉,《人民文學》,1950年2月第4期。
    周德宗:〈楊明光〉,《西南文藝》,1951年11月第2期。
    胡 正:〈除害〉,《人民文學》,1951年10月第6期。
    胡學文:〈八莊苗家〉,《人民文學》,1952年7月。
    思 華:〈我的毛驢回來了〉,《西北文藝》,1951年2月第五期。
    孫良明:〈政府不會虧了咱〉,《說說唱唱》,1951年第16期。
    孫景瑞:〈不能入庫〉,《人民文學》,1950年12月第2期。
    祝向群:〈旱〉,《人民文學》,1950年9月第5期。
    海 林:〈拴柱〉,《西北文藝》,1951年5月第2期。
    秦兆陽:〈改造〉,《人民文學》,1950年第1期。
    淑 池:〈金鎖〉,《說說唱唱》,1950年第3期、第4期。
    郭一峰:〈光榮匾〉,《人民文學》,1950年7月第3期。
    陳登科:〈活人塘〉,《說說唱唱》,1950年第10期。
    陳肇祥:〈春節〉,《人民文學》,1950年第6期。
    硯 俠:〈放哨〉,《西北文藝》,1951年9月第六期。
    榴 紅:〈小八字和紅領灣〉,《人民文學》,1952年6月號。
    燕 飛:〈棉花〉,《人民文學》,1951年5月第1期。
    碧 野:〈阿嬋〉,《人民文學》,1952年10月。
    劉植蓮:〈人勤地不懶〉,《說說唱唱》,1950年第7期。
    劉 溪:〈十月的愛園〉,《說說唱唱》,1950年第8期。
    繡珠:〈林西玲結婚〉,《說說唱唱》,1951年第21期。
    羅成全:〈從復興到梓潼〉,《西南文藝》,1951年11月第2期。

    (二)小說/文集

    丁 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香港:新中國書局,1949年4月初版。
    丁 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
    于黑丁:《炭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9月。
    方 紀:《老桑樹底下的故事》,北京:三聯書店,1950年9月。
    方 紀:《不連續的故事》,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王 力:《晴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年11月。
    王西彥:《春回地暖》,《王西彥選集》(第四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王希堅:《雨過天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
    田 間:《拍碗圖》,北京:三聯書店,1951年2月。
    吉學霈:《有了土地的人們》,漢口:中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4 月。
    李古北:《桂元的故事 》,工人出版社,1950年12月。
    李伯釗:《樺樹溝》,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10月。
    李 喬:《歡笑的金沙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2月。
    李 喬:《歡笑的金沙江第二部—早來的春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3月。
    李 喬:《歡笑的金沙江第三部—呼嘯的山風》,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年3月。
    周立波:《暴風驟雨》(上冊),新華書店,1949年5 月。
    周立波:《暴風驟雨》(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4月重印第一版,1953年4月5刷。
    周立波:《暴風驟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8月北京第2版,1957
    年1月9刷。
    周立波:《暴風驟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8月北京第2版,2013
    年1月1刷。(此版應據1977年版本印刷)
    林 藍:《紅棉襖》,天下圖書公司,1950年5月。
    俞 林:《家和日子旺》,上海雜志公司,1951年6月第2版。
    俞 林:《一把火》,漢口:中南人民出版社,1953年10月。
    秦兆陽:《幸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0年9月。
    馬 加:《雙龍河》,北京:三聯書店,1950年7 月。
    康 濯:《正月新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4 月。
    梁 斌:《翻身記事》,《梁斌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章 明、王質玉:《金雞垸》,漢口:中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
    陳殘雲:《喜訊》,華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12 月。
    陳殘雲:《山谷風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陳殘雲:《陳殘雲自選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
    陳登科:《活人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7月。
    陳學昭:《土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
    陸 地:《美麗的南方》,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
    孫 犁:《白洋淀紀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4 月。
    趙樹理:《趙樹理小說選》,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蕭也牧:《難忘的歲月》,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1月。
    戴石明:《北黑屯糾紛》,江蘇人民出版社,1956年。

    (三)作品選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1918— 1949)》(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1918—1949)》(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延安文藝叢書編委會編:《延安文藝叢書小說》(卷二),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高捷編:《山藥蛋派作品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康濯主編:《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小說編》(第一卷~第四卷),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2集短篇小說卷》(上),沈陽:沈陽出版社,1996年。

    二、中文專書

    丁 帆、王世城:《十七年文學:「人」與「自我」的失落》,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丁 帆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丁柏銓、周曉揚:《新時期小說思潮和小說流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丁 玲:《丁玲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牛遙青主編:《長篇小說研究專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尤鳳偉:《小燈》,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
    公蘭谷:《現代作品論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新華書店,1927年3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1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
    毛澤東,徐濤編著:《毛澤東詩詞全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批評術語詞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王友明:《解放區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一一以山東營南縣為個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王泉根:《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頁322。
    王瑞芳:《土地制度變動與中國鄉村社會變革: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改運動為中心的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方維保:《紅色意義的生成—20世紀中國左翼文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白 希:《開國大土改》,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
    朱曉進等:《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4年。
    朱鴻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1937-194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07月。
    艾 青:《艾青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艾 青:《艾青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何 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一一何方自述》(上),香港:明報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2008年11月第2版。
    何 方:《黨史筆記》(上冊),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年。
    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分子寫作與現代性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年5月)
    余岱宗:《被規訓的激情一一論1950,1960年代的紅色小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年。
    吳景超等著:《土地改革與思想改造》,北京:光明日報社,1951年。
    吳 毅:《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一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宋永毅主編:《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與集體記憶》(上、下),香港:田園書屋,2007年3月。
    宋劍華:《百年文學與主流意識形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慈健、田銳生、宋 偉:《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 楊:《抗爭宿命之路一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李 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復威:《摘下獸與鬼的面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年。
    李遇春:《權力•主體•話語一20世紀40至7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 蓉:《「十七年文學」(1949-1966)的身體闡釋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李 銳、王 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澤厚:《世紀新夢》,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余 虹:《革命・審美・解構一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杜潤生主編:《中國的土地改革》,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杜潤生:《杜潤生白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 揚:《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道路—1960年7月22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周曉虹:《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季桂起:《中國小說體式的現代轉型與流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季羨林:《牛棚雜憶》,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於可訓:《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易 暉:《「我是誰」一新時期小說中知識份子的身份意識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金宏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金超民:《解放後中國農民的生活變化》,農業出版社,1959年。
    政協山西省興縣委員會主編:《晉綏愛國民主人士牛友蘭》,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胡 平:《百年誤讀》,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1年10月。
    胡 平:《戰爭狀態》,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年10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
    胡績偉:《青春歲月一胡績偉自述》,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笑 蜀:《劉文彩真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康 濯:《康濯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賀仲明:《一種文學與一個階層一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韋君宜:《露沙的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6月北京第1版,1998年12月重印。
    韋君宜:《思痛錄:增訂、紀念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唐小兵主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臺北:東大,1995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臺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臺北:文史哲,2006年。
    唐翼明:《寧作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劉紹銘等譯,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7月。
    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席 揚:《多維整合與雅俗同構-趙樹理和「山藥蛋派」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徐 勇:《非均衡的中國政治:城市與鄉村比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
    邵燕祥:《人生敗筆一一個滅頂者的掙扎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南 帆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99個詞》,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格 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
    秦 暉、蘇 文:《田園詩與狂想曲一一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高王淩:《租佃關系新論一一地主、農民和地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高 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出版,2012年重印。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 鳴:《鄉土心路八十年一一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農民意識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張 鳴:《鄉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1903-1953))),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學強:《鄉村變遷與農民記憶一山東老區莒南縣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張 檸:《再造文學巴別塔1949--1966》,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寇國慶:《延安時期及其以後的文學趣味》,銀川:陽光出版社,2010年。
    陸貴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梁啟超著,劉柯輯:《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湖南:湖南嶽麓書社,1986年。
    許志英、丁 帆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郭文元:《鄉村/革命與現代想像一40年代解放區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6月。(繁體版題名作《革命敘事與現代性:中國大陸十七年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郭於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郭德宏:《中國近現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中國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刷。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刷。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市:聯經, 2001年8月二版。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一一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1997年。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思和:《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的接受與轉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學昭:《陳學昭文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陳曉明:《追尋文學的肯定性》,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07月。
    陳繼會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曹文軒:《小說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曹葆華等譯:《蘇聯文學藝術問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9月。
    曾 志:《百戰歸來認此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程文超、郭冰茹:《中國當代小說敘事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程光煒:《文學想像與文學國家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費孝通:《美國人和中國人》,上海:三聯書店,1985年。
    費孝通:《費孝通學術精華錄》,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8年6月。
    費孝通:《江村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一一40-50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馮雪峰:《馮雪峰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馮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黃曼君主編:《毛澤東文藝思想與中國文藝實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傳會:《天下婚姻》,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二)、(三),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刷。
    楊厚均:《革命歷史圖景與民族國家想像-新中國革命歷史長篇小說再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奎松:《開卷有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董之林:《舊夢新知:「十七年」小說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董志凱:《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董志凱、陳廷煊:《土地改革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賈劍秋:《文化與中國現代小說》,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南昌:百花洲文藝,2003年
    裴毅然:《紅色生活史一革命歲月那些事(1921-1949)》,臺北市:獨立作家,2015年01月。
    裴毅然:《紅色史褶裡的真相(一)初期紅事・延安紅史》,臺北市:獨立作家,2015年04月。
    趙超構:《延安一月》,南京:南京新民報社,1945年版。
    趙瑜、胡世全:《革命百里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一一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趙德發:《繾綣與決絕》,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4月。
    潘知常:《反美學—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2001年。
    劉 忠:《20世紀中國文學主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劉少奇:《論黨》,華中新華書店,1948年。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劉克寬:《闡釋與重構 當代十七年文學沉思》,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劉思謙等:《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河南大學,2005年6月
    樂黛雲:《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樊國賓:《主體的生成—50年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蔡 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像: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鄧子恢:《鄧子恢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我的精神自傳》,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
    閻浩崗:《「紅色經典」的文學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薄一波:《七十年奮鬥與思考》(上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藍愛國:《解構十七年》,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年。
    羅平漢:《土地改革運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
    譚合成:《血的神話一西元1967年湖南道具文革大屠殺紀實》,香港:天行健出版社,2010年。
    譚桂林:《長篇小說與文化母題》,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龐守英:《新時期小說文體論》,濟南:山東大學,2004年3刷。
    龔明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修改箋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嚴歌苓:《心裡醫生在嗎?》,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

    三、期刊論文

    丁 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俄譯本前言〉,《讀書》,1981年第7期。
    尤冬克:〈解放區土改敘事中的「土」與「改」—以丁玲、趙樹理小說為例〉,《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3期。
    尹雪智:〈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女性書寫的日常生活敘事〉,《名作欣賞》,2009年第12期。
    文貴良:〈話語衛生學:以延安根據地文學為例〉,《中文自學指導》,2006年第1期。
    王再興:〈土改暴力、農民「解放」與文學講述一以丁玲和《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為中心〉,《文藝爭鳴》,2013年12期。
    王 軍:〈四十年代的敘事悖論:女性寫作與革命〉, 《創作評譚》,1998年第2期。
    王秀華:〈個人主義:從西方到中國一以毛澤東所反對的個人主義為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
    王原璞:〈《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的比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王國柱:〈《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的比較〉,《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王雪瑛:〈論丁玲的小說創作〉,上海文論,1988年第5期。
    王 華:(比較《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作家》,2015年第4期。
    王進莊:〈周立波:鄉村敘事與現代民族國家想像—以《暴風驟雨》和《山鄉巨變》為例〉,《名作欣賞》2007年第2期。
    王瑞芳:〈土地改革與農民政治意識的覺醒—以建國初期的蘇南地區為中心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王瑞芳:〈農村土改後惡風陋俗的革除與新民俗的形成〉,《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
    王福湘:〈幾部經典文本的修改與當代文學的版本問題〉,《海南師院學報》,1998年第2期。
    王曉琴:〈「女性的筆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風格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2期。
    王錦輝:〈1947-1949年土改中農民政治參與的透視〉,《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古大勇:〈再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土改」敘事中的道義問題——對閻浩崗批評劉再復的反批評〉,《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玉 良:〈羅烽、白朗蒙冤散記〉,《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2期。
    白若莉:〈長白山地區土改運動紀實一白介夫日記摘錄〉,《炎黃春秋》,2008年第1期。
    石 慧:〈《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之比較〉,《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石燕波:〈土改小說中的地主形象研究〉,《文學教育》2013年第14期。
    吉曉螢:〈對土改小說的認識與思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3月。
    行 光:〈「土改」中地主富農的際遇〉,《世界博覽》,2010年10月。
    余曉明:〈土改小說:意識形態與儀式〉,《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沙葉新:〈「檢討」文化〉,《隨筆》,2001年第6期。
    吳昌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創作藝術之比較〉,《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第7期。
    吳 毅:〈從革命到後革命:一個村莊政治運動的歷史軌跡一一兼論階級話語對於歷史的建構〉,《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2期。
    吳 毅、吳 帆:〈傳統的翻轉與再翻轉一一新區土改中農民土地心態的建構與歷史邏輯〉,《開放時代》,2010年第3期。
    宋瓊英:〈論《暴風驟雨》中的蕭祥〉,《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李文剛:〈淺析周立波小說《暴風驟雨》人物形象與生活原型〉,《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李巧寧:〈建國初期山區土改中的群眾動員一一以陝南土改為例〉,《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向東:〈有關《桑乾河上》出版的一點新資料一讀陳明致丁玲的兩封信〉,《新文學史料》2003年第3期。
    李里峰:〈華北「土改」運動中的貧農團〉,《福建論壇》,2006年第9期。
    李里峰:〈土地改革與村社話語空問的重塑〉,《長白學刊》,2007年第4期。
    李里峰:〈土改中的訴苦:一種民眾動員技術的微觀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李里峰、王明生:〈革命視角下的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研究〉,《江海學刊》,2008年第6期。
    李里峰:〈土改結束後的鄉村社會變動一一兼論從土地改革到集體化的轉化機制〉,《江海學刊》,2009年第2期。
    李里峰:〈工作隊:一種國家權力的非常規運作機制一一以華北土改運動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李里峰:〈階級劃分的政治功能一一一項關於「土改」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李里峰:〈經濟的「土改」與政治的「土改」—關於土地改革歷史意義的再思考〉,《安徽史學》,2008年第2期。
    李里峰:〈運動式治理:一項關於土改的政治學分析〉,《福建論壇》,2010年第4期。
    李放春:〈苦、革命教化與思想權力—北方土改期問的「翻心”實踐〉,《開放時代》,2010年第3期。
    肖向明、楊林夕:〈「民間信仰」與詩化鄉村—論「土改」和「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的民俗審美〉,《揚子江評論》,2015年第1期。
    肖菊蘋:〈《赤地之戀》對《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借鑒〉,《長城》,2009年第5期。
    邵 明:〈時間的意義一十七年文學現代性價值的時間維度〉,《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第2期。
    周立波:〈莊嚴的現實不容許歪曲一評〈網和地和魚〉〉,《文學戰線》,1948年第1期。
    周 揚:〈新的人民的文藝〉,《人民文學》,1949年第1期。
    周 揚:〈反人民、反歷史的思想和反現實主義的藝術〉,《新建設》,1951年第六期,頁70-72。
    周 揚:〈為創造更多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奮鬥〉,《人民文學》,1953年第11期。
    周 揚:〈文藝戰線上的一場大辯論〉,《文藝報》,1958年。
    周聚群:〈創作心態的純潔化與復雜化——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孟 昕:〈貫徹《講話》精神與追求內心聲音的特殊結晶——談《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異質性〉,《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宗 元:〈在左翼文學與女性的雙層空間中奮力開掘——論丁玲小說的思想價值〉,《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2期。
    於可訓:〈一部書的命運和闡釋的歷史——重讀《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江漢論壇》,2003年第12期。
    易蓮媛:〈自我認同及其猶疑——論《暴風驟雨》的工作隊修辭〉,《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4期。
    姚新勇、黃勇:〈土改、民族、階級與現代化—少數民族題材小說中的土改〉,《民族文學研究》,2005第2期。
    姚新勇、黃勇:〈土改・知識份子・思想改造—以丁玲及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為中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胡玉偉:〈 「太陽」•「河」•「創世」史詩——《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再解讀〉,《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
    胡光凡:〈從手稿和版本看周立波對《暴風驟雨》的修改〉,《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4期。
    胡 健:〈福柯的幾個基本概念〉,《青海民族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第2期。
    唐天然:〈有關延安文藝運動的「黨務廣播」稿—兼及由此引起的考查附關於延安對文化人的工作的經驗的介紹〉《新文學史料》, 1991年第2期。
    孫志蓉:〈女性立場的徹底消失——丁玲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女性主義解讀〉,《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5期。
    徐元容:〈《暴風驟雨》與《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比較〉,《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年第3期。
    徐其超:〈兩種創作個性 兩樣表現手法——《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人物描寫之比較〉,《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徐國綸:〈評〈改造〉〉,《人民文學》,1950年第2期。
    秦兆陽:〈對〈改造〉的檢討〉,《人民文學》,1950年第2期。
    秦林芳:〈《暴風驟雨》中的迷失——周立波《暴風驟雨》再論〉,《名作欣賞》,1994年第4期。
    袁紅濤:〈「一部關於中國變化的小說」——重評《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2期。
    袁紅濤:〈「真實」的「改寫」與「新中國」想像——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的敘事意識〉,《學術探索》,2011年第1期。
    袁盛勇:〈論後期延安文藝批評與監督機制的形成〉,《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
    郝 彤:〈從一篇小說看文藝創作中的一種傾向〉,《人民文學》,1950年第1期。
    馬亞琳:〈《暴風驟雨》的版本變遷與文本修改〉,《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馬瑞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創作藝術之比較〉,《前沿》,2007年第10期。
    崔曉麟:〈土地改革與知識份子思想改造〉,《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4期。
    張玉貞:〈空間中的「政治」一「土改小說」再解讀〉,《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張立娟,張慧強:〈「女性民俗」視野中的丁玲土改題材小說〉,《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張全之、劉媛媛:〈中國兩類土改小說的比較研究〉,《文史哲》,2012年第2期。
    張 均:〈召喚「隱藏的歷史」——《暴風驟雨》動員敘述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6期。
    張 均:〈區分的辯證法——《暴風驟雨》人物本事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張佩國:〈中國鄉村革命研究中的敘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為中心〉,《中國歷史》,2003年2月。
    張昭國:〈動員結構與運作模式一一土改運動中農民“過激”行為的原因分析〉,《成都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張根柱:〈土地改革政策的文學化演繹一論解放區長篇土改小說與土地改革政策之間的互文性〉,《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張 綽、關振東:〈別具一格的歷史畫卷—讀陳殘雲同志的《山谷風煙》〉,《作品》,1980年第2期。
    張 冀:〈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土改鏡像與敘事困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4期。
    張謙芬:〈從互文性評張愛玲與丁玲的土改書寫〉,《理論與創作》,2006年第1期。
    張藝芬:〈沉浮於文學與政治的夾縫之間——淺談延安時期的丁玲〉,《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曹慕源:〈革命與女性——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政治意識與女性意識的相對統一〉,《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10月。
    盛 捷:〈基於女性主義視角品讀丁玲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語文學刊》,2014年第5期。
    莫 言:〈我的故鄉與我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2期。
    莫宏偉:〈新區土地改革時期農村各階層思想動態述析一一以湖南、蘇南為例〉,《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莫宏偉:〈蘇南土地改革後農村各階層思想動態述析(1950-1952)〉,《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年第2期。
    郭 爽:〈論丁玲解放區時期女性意識的轉變〉,《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陳思和:〈六十年文學話土改〉,胡星亮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論叢》第五卷第二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陳荒煤:〈創造偉大的人民解放軍的英雄典型〉,原載於《解放軍文藝》,1951年第一卷第1期。
    陳國和:〈鄉村政治與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說〉,《湖北社會科學》。
    陳 湧:〈為文學藝術的現實主義而鬥爭的魯迅〉,《新華半月刊》,1956年10月。
    陳 琦:〈有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的比較分析〉,《民營科技》,2012年第10期。
    陳 琳:〈歷史變革中的靈魂透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人物塑造之比較〉,《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陶文俊、黃孝東:〈從人類學的視角看小說《暴風驟雨》〉,《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2卷第5期,2013年10月。
    喬以鋼:〈論丁玲小說對女性生存價值及人生道路的探索〉,《天津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
    單 元:〈徘徊在「政治理性」與「藝術直覺」之間——重讀《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嘉興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彭正德:〈土改中的訴苦:農民政治認同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一一以湖南省醋陵縣為個案〉,《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6期。
    彭冠龍:〈1946-1952年土改小說創作潮流初探〉,《晉陽學刊》,2014年第5期。
    彭冠龍:〈從兩份土地法文件看1946-1952年土改小說創作〉,《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智效民:〈土改中的蔡家崖「鬥牛大會」〉,《名作欣賞》,2014年第22期。
    程娟娟:〈革命名義下的合法性集體暴力—土改文學中「鬥地主」的群體心理分析〉,《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9月。
    程娟娟:〈「以眾虐獨」,還是「快意恩仇」一再論土改敘事的道義性兼與閻浩崗先生商榷〉,《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程娟娟:〈關於《暴風驟雨》與《東北日報》的幾則史料〉,《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第1期。
    程娟娟:〈邊緣化的「朝聖者」—論土改小說中的知識份子形象〉,《武陵學刊》,2013年7月第38卷第4期。
    馮雪峰:〈馬加的《江山村十日》〉,《小說》月刊,1950年第6期。
    馮雪峰:〈學習黨性原則,學習蘇聯文學藝術的先進經驗〉,《文藝報》,1952年21期。
    黃丹鑾:〈尋找丁玲「自己的聲音」——重評《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的女性視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9期。
    黃科安:〈重構新的社會秩序與意識形態的修辭立場——關於周立波《暴風驟雨》的一種解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6期,頁75-80。
    黃綺麗:〈試比較《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之不同藝術風格〉,《渤海學刊》,1985年第4期。
    黃曙光:〈革命經典中的懲惡揚善與階級外衣——以《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錢文貴為例〉,《江漢論壇》,2009年第7期。
    黃曙光:〈名家與敗筆——重讀《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名作欣賞》,2009年第10期。
    楊奎松:〈新中國土改背景下的地主問題〉,《史林》,2008年第6期。
    萬直純:〈《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的農村宗法社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3期。
    董正宇:〈「大眾群言」文學時代的前奏——評周立波《暴風驟雨》的語言策略及其他〉,《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1期。
    董學文丶張永剛:〈文學真實的範疇厘定和價值探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鄒永常:〈《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之比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鄒 理:〈試析周立波小說蘊含的社會理想與人文精神——從《暴風驟雨》到《山鄉巨變》〉,《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廖曉梅:〈思想的產物——解析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黑妮的形象意義〉,《文教資料》,2009年第11期。
    趙 園:〈也談《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芙蓉》,1980年4期。
    齊 谷:〈評一〈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吧〉〉,《人民文學》,1950年第1期。
    趙雙花:〈20世紀40年代土改小說中的會議現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89-91。
    劉西渭(李健吾):〈三本書〉,《文藝復興》,第1卷第3期,1946年1月。
    劉再復、林 崗:中國現代小說的政治式寫作一從〈春蠶〉至《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唐小兵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 軍:〈新歷史主體的誕生幻象 —論土改題材中的「翻身」〉,《學術交流》,2013年第2期。
    劉 娟:〈政策的回應 時代的產物——淺析《暴風驟雨》〉,《黑龍江史志》,2009第22期。
    劉海軍,吳浪平:〈從激進歸趨溫和—論周立波《暴風驟雨》、《山鄉巨變》革命姿態的變遷〉,《船山學刊》,2008年第1期。
    劉德崗:〈《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創作藝術之比較〉,《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5年第2期。
    劉德崗:〈奇葩兩朵 各呈異彩——《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之比較〉,《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劉曉林:〈論20世紀中國文學知識者形象的邊緣化傾向及其角色選擇〉,《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期。
    樊會芹:〈欲說還休之間——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潛在意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蔡天心:〈從《暴風驟雨》裡看東北農村新人物底成長〉,《東北文藝》,1950年3月15日,第1卷第2期。
    鄭術靜:〈論非虛構性文本對小說的介入——以《暴風驟雨》為例〉,《文教資料》,2015年第20期。
    鄭富成:〈《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與《江山村十日》比較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鄭鵬飛:〈敘事的搖擺:在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之間——《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的李子俊女人形象分析〉,《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閻成立、聶敏捷:〈特殊時期特殊的歌.舞:忠字舞〉,《樂府新聲》,2013年第4期。
    閻浩崗:〈「土改」敘事中的道義問題——就《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的評價與劉再復等先生商榷〉,《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閻浩崗:〈丁玲土改敘事與新時期以前主流意識形態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藍愛國:〈斷裂的鎖鏈——重讀《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藝術廣角》,2000年第3期。
    顏 浩:〈女性立場、革命想像與文學表述——以《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秧歌》為例〉,《文藝爭鳴》,2015年第2期。
    魏朝勇:〈革命、暴力與正義—蔣光慈文學世界中的政治想像〉,《開放時代》,2006年第1期。
    羅平漢:〈老區土改中的「周扒皮」問題〉,《理論視野》,2009年第10期。
    羅 溟:〈掩蓋了階級矛盾的本質〉,《人民文學》,1950年第2期。
    譚廷杰:〈試論《暴風驟雨》中翻身農民形象〉,《懷化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譚廷杰:〈蕭祥——中國現代文學中共產黨人的典型形象〉,《懷化師專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3期。
    嚴家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丁玲的創作個性〉,《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蘇 奎:〈土改敘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藝爭鳴》,2009年第10期。
    蘇 奎:〈試論蘇聯文藝對土改文學的影響〉,《蘭州學刊》,2011年第7期。
    蘇 奎:〈試論土改文學創作潮流的生成〉,《蘭州學刊》,2012年第6期。
    蘇 奎:〈現代革命與傳統復仇——《暴風驟雨》的內在沖突〉,《文藝爭鳴》,2013年第9期。
    顧瑯川:〈《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兩部作品風格之比較研究〉,《紹興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龔明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版本變遷〉,《新文學史料》,1991年第1期。
    龔明德:〈不見於報刊的一次論爭《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問世前後〉,《長城》,2000年第4期。


    四、外文譯著

    ﹝加﹞伊莎貝爾•柯魯克、﹝英﹞大衛•柯魯克著,安強、高建譯,燕淩校:《十里店一一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法﹞古斯塔夫•勒龐著、伶德志、劉訓練譯:《革命心理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古斯塔夫•勒龐著、瑪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法﹞勒內•吉拉爾著,瑪壽農譯:《替罪羊》,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法〕雷蒙・岡隆著,呂一民、顧杭譯:《知識分子的鴉片》,1955年,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5年。
    ﹝美﹞W・C・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弗里曼、畢克偉、塞爾登著,陶鶴山譯:《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美﹞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胡素珊著、王海良等譯、金光耀校:《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美﹞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著,宋久、柯楠、克雄譯:《復始之旅》,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
    ﹝美﹞馬克∙塞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魏曉明、馮崇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美〕莫里斯.麥斯納:著,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譯:《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美﹞莫里斯.麥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
    ﹝美﹞約翰・拜倫(John Byron)、羅伯特・帕克(Robert Pack)著,顧兆敏、顧兆平,金朝暉譯:《龍爪:毛澤東背後的邪惡天才康生》,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美﹞傑克•貝爾登著,邱應覺等譯:《中國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黃宗智:〈中國革命中的農村階級鬥爭一從土改到文革時期的表述件現實與客觀性現實〉,《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美﹞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美﹞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美﹞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美﹞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顯、劉建等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鄭廣懷等譯:《弱者的武器》,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韓丁著,韓倞等譯、邱應覺校:《翻身: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美〕費正清著,劉尊祺譯:《偉大的中國革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美﹞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費正清編,謝亮生,楊品泉,黃沫,張書生,馬曉光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革命事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4月。


    五、學位論文

    王 平:《新土改小說的暴力敘事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 鵬:《當代土改小說研究—從敘事倫理角度進行考察》,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佘丹清:《周立波新探》,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吳高泉:《鄉土敘事—20世紀中國文學中「關於農民」的話語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沈文慧:《延安文學與農民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周彩秋:《《暴風驟雨》再研究一一人類學如何回訪文學作品?》,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林雨平:《「翻身」與農民主體的誕生一20世紀40-50年代土改小說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林 霆:《十七年小說的農業合作化敘事》,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胡玉偉:《「歷史」的規約與文學的建構: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1942-1949)》,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孫紅震:《解放區文學的革命倫理闡釋》,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袁盛勇:《宿命的召喚—論延安文學意識形態化的形成》,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馬西超:《紅色版圖上的想像之旅一17年(1949-1966)農村題材小說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
    高 洋:《土改小說中地主形象的塑造模式》,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孫曉文:《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的革命書寫》,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張麗軍:《想像農民一鄉土中國現代化語境下對農民的思想認知與審美顯現(1895一1949)》,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章秀完:《「復仇-報恩」模式下的正統土改敘事》,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程娟娟《土改文學敘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舒 暢:《歷史的重與輕-大陸土改小說的兩種書寫》,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閏 薇:《(1950-1970年代農業合作化小說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6月。
    黃 勇:《土改小說論一一以文學敘事、知識份子、現代化為中心》,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黃淑祺:《1976-1985:大陸文革小說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6月。
    楊利娟:《時代訴求與革命規限下的鄉村言說—1940年代(1937-1949)》解放區農村題材小說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楊雪麗:《尤鳳偉論》,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趙璿昆:《在文學與政策之間—20世紀40-50年代土改小說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利茹:《土改小說再解讀—以《春回地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為中心》,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金良:《現代中國土改小說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媛媛:《「土改」:不同時空中的文學影像—論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與八九十年代文學對土改事件的不同書寫》,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鄭立群:《多維文化視野下的「土改」敘事一一從解放區到新時期「土改書寫」的敘事變遷》,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魯太光:《當代小說中的土地問題—以「土改小說」和「合作化小說」為中心》,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六、報刊資料

    〈三千農民憤恨平鷹墳〉,《人民日報》,1946年6月11日,第2版。
    〈中共中央華東局發佈關於土地改革後農村工作任務的指示〉,《人民日報》,1951年12月8日,第2版。
    〈迎接一九五五年的任務〉,《人民日報》,1955年1月1日,第1版。
    〈農民協會組織通則〉,《人民日報》 1950 年 7 月 16 日,第1版。
    支少華、高洪潮、譚桂成:〈十五區婦女積極參加生產,勞動成績提高了婦女社會地位〉,《人民日報》,1950年7月20日,第3版。
    王丕緒、李德生:〈山西省怎樣發動農村婦女走上生產戰線〉,《人民日報》,1952年3月7日,第2版。
    竹可羽:〈評《邪不壓正》和《傳家寶》〉,《人民日報》1950年01月15日,第5版。
    林 銑:〈評《一個農民的真實故事》〉,《東北日報》,1947年12月9日,第4版。
    阮章競:〈群眾文藝創作上的幾個問題〉,《人民日報》,1949年01月10日,第4版。
    耿西:〈漫談〈邪不壓正〉再解讀與再評價〉,《人民日報》,1949年01月16日,第4版。
    姚文元記錄整理:〈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人民日報》,1967年5月29日,第1版。
    胡 風:〈時間開始了〉,《人民日報》,1949年11月20日,第7版。
    喬雨舟:〈我也來插句嘴一一關於〈邪不壓正〉爭論的我見〉,《人民日報》1949年01月16日,第4版。
    趙有福:〈土地改革後的京郊農村十四區農民努力增產一成〉,《人民日報》,1950年6月17日,第3版。
    趙樹理:〈關於〈邪不壓正〉〉,《人民日報》1950年01月15日,第5版。
    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人民日報》,1979年10月31日,第1版。
    劉少奇:〈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人民日報》,1950年6月30日,第1版。
    黨自強:〈〈邪不壓正〉讀後感〉,《人民日報》1948年12月21日,第4版。

    七、資料彙編

    《中國的土地改革》編輯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現代經濟史組編:《中國土地改革史料選編》,北京:解放軍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北京:新華書店發行,1977年。
    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土地改革重要文獻匯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03 月。
    丁茂遠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陳學昭研究專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
    山西財政經濟史編寫組、山西檔案館編:《晉綏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農業編),1986年。
    山東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孫犁專輯》,(內部參考用書),1979年9月,。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1-1942),第13冊。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中央檔案館編:《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文件選集》,中共中央出版社,1981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中共中央關於1933年的兩個決定》,(幹部學習資料),1948年7月2日。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風雨歷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艾以等編:《王西彥研究資料》,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9年。
    李華盛、胡光凡編:《周立波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
    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延安文萃》,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1月。
    長青、徐國倫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馬加專集》,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年。
    孫瑞珍、王中忱編:《丁玲研究在國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3月。
    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陳殘雲專集》(內部參考用書),1980年。
    蒙書翰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陸地研究專集》,桂林:灕江出版社,1985年。
    華中師範院校中文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周立波專集》(內部參考用書),1979年。
    黃修己編:《趙樹理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董大中:《趙樹理年譜》,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當代農業史研究室編:《中國土地改革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
    羅 瓊編:《婦女運動文獻》,山東新華書店,1946年10 月。
    劉金墉、房福賢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孫犁研究專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雲濤等編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梁斌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

    八、網路資料 (最後引用時間2015/12/12 )

    1.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19 /4526453.html
    2.陳沅森:〈土改,中國傳統道德崩潰的開始〉
    http://feihuayikuang.blog.hexun.com.tw/92932033_d.html
    3.李銳:〈我的延安經歷〉(三)http://www.chengmingmag.com/cm406/406spfeature/spfeature14.html
    4.王學泰:〈被忽視的游民與游民文化〉:
    http://m.aisixiang.com/data/87276.html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1515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5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0301.pdf4395KbAdobe PDF2173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