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927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62506      在线人数 : 8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276


    题名: 族群節慶中的文化經濟:以2015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為例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Ethnic Festivals: 2015 Taipei Hakka Yimin Festival
    作者: 陳蕾
    Chen, Lei
    贡献者: 康庭瑜
    Kang, Ting Yu
    陳蕾
    Chen, Lei
    关键词: 文化經濟
    治理
    地方認同
    客家認同
    cultural economy
    governance
    place identity
    ethic identity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7-20 16:34:24 (UTC+8)
    摘要: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嘗試理解目前以文化經濟作為治理與地方發展的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中,如何進行客家認同的打造,並與1980年代他者建構的客家認同有何不同。而本文理論視角強調該族群節慶如何透過文化經濟模式,進行治理、地方發展,與客家認同的建構。

    研究分析指出以下四點:第一、藉由行動者間的治理關係分析,第三部門的行動者在對公部門與私部門具有曖昧的關係,從中顯示了資源的進入與領導權的爭奪,造成關係的質變;第二、透過Ray文化經濟四模式分析地方發展模式,文化展演將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展現客家為兼容的「多元」文化、「殊異」於現代都會的文化慶典,成為擴大非客家族群參與的策略;第三、本研究特殊在於,透過區分對內部行動者與對外非客家族群,不同對象的地方認同上具有不同的指涉與操演。如內部行動者涉及原鄉與臺北的地方認同,而對非客家族群,則是將臺北形塑為「多元族群融合」的地方,以啟動其地方認同;第四、在這樣地方認同的操演機制下,透過節慶,乃是建構義民爺代表的忠勇精神作為客家精神與文化傳承的族群形象。
    By conducting document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ontext where cultural economy serves as governance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nalyes the forma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Taipei Hakka Yimin Festival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1980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center on the following: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due to resources and competition for leadership,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ird sector, public sector, private sector are ambiguous. Secondly, using the four models of cultural economy from Ray to analyze lo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at cultural performance is used to construct Taipei Hakka Yimin Festival as a multi-culture which shows compatible of Hakka culture and a festival which is distinct from modern city. And using these features to attract participation of non-Hakka. Thirdly, through distinguishing insider of actors and outsider of non-Hakka, there have different place identity logic to different target. To insider, place identity refers to hometown and Taipei place identity. To outsider, by constructing Taipei as a multi ethnic city is a way to active place identity. Lastly, in demonstration of place identity, the festival is used to build an ethic image which implies the spirit of Yimin as brave and loyalty are seen as Hakka spirit and cultural heritag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2015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我們這一家』挑擔奉飯 活動辦法〉(2015年10月7日)。取自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網頁:http://www.thcp.org.tw/index.php?routing=News&action=view&type=news&id=1389
    〈2015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大家共下行』彩妝健行 活動說明〉(2015年10月7日)。取自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網頁:http://www.thcp.org.tw/index.php?routing=News&action=view&type=news&id=1389
    《2015年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活動介紹看板》(2015)。
    Wallace Chng(2015年10月20日)。〈2015 邀請國父孫中山/ 10 月底客家義民嘉年華相見〉,《臺北畫刊》。取自:http://reading.gov.taipei/ct.asp?xItem=127136612&CtNode=84572&mp=100021
    于嘉明(2008)。《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文化部(無日期)。《社區營造》。取自文化部社區營造網頁: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王正芬(主編)(2007)。《臺北市義民祭典20周年回顧》。臺北:北市客委會。
    王伯仁(2008)。《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兆毅(2013)。《文化參與、文化消費與文化機會-以臺北華山與松山兩大文化園區為中心的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1-44。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俐容(2005)。《當代臺灣客家文化與認同的重構:以文化節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客家委員會。
    王雯君(2005)。〈從網際網路看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資訊社會研究》,9:155-184。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3-40。臺北:智勝。
    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頁18。臺北:智勝。
    朱婉寧(2003年11月)。〈以文化消費觀點看本地觀光業中的認同運作:以 2003 年客家桐花祭為例〉,「2003 全國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臺北市木柵。
    朱婉寧(2005)。《臺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淳妤(2012)。《客家桐花祭與日本櫻花祭之比較研究-以文化治理的觀點》。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玫鍰(2008)。〈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 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 ( 1 ) :31-76。
    吳叡人譯(200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原書Anderson, B. [1991] .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i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UK: Verso.)
    吳鄭重、王伯仁(2011)。〈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臺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54:69-95。
    吳欣駿(2012)。《原鄉與都市的豐年祭空間演變過程-以貓公部落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霆、林錫霞(2012)。〈客家桐花祭的族群意象與消費認同: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的發展為例〉,《客家研究》,5(1):187-244。
    邱榮裕(2007年12月)。〈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民間信仰的發展〉,「2007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公館。
    邱郁芬(2012)。《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例》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建宇(2011)。《地方節慶的文化治理研究─以淡水藝術踩街為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祝養廉(2011)。《從地方治理觀點析探土城桐花節》。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 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觀點、策略與案例》。臺北:師大書苑。
    俞龍通(2009)。〈文化創意產業與客家族群發展:以客家桐花祭為例〉,江明修、丘昌泰(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頁49-73。臺北:師大書苑。
    俞龍通(2012)。《亮點客家:臺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創新、整合、國際化三部曲》。臺北:師大書苑。
    孫煒(2010)。〈客家行政與政策〉,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91-112。臺北:智勝。
    孫連成(2011)。《客家義民形象及義民爺信仰的建構─文獻與影視的交融互證》。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柯美霞(2014)。《臺北市創意文化治理-以松山文化園區的空間生產為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夏鑄九、黃麗玲譯(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市:唐山。(原書Castell, M. [1997]. The Power od Identity.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徐億君(2010)。《「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維德(2013)。〈「社會建構論」的基本結構分析:以「族群是社會建構的」這一陳述為討論核心〉,《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頁142。臺北:遠流。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原書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UK: Sage)
    葉倫會(2008)。《臺灣義民廟的故事之臺北市客家義民祭》。臺北:博客思。
    黃孫權、成露茜(2007)。〈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臺灣新興的嘉年華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18:23-35。
    黃玉嬌(2013)。《都市客家隱形化之族群認同經驗》。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漢璧、廖經庭、戴正倫(2004年5月)。〈從「義民信仰」的建構看客家族群認同的想像〉,「2004族群關係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市中壢。
    張維安(2006)。《記憶、認同與族群:族群記憶與臺灣客家意識的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整合型計畫之子計畫4)。臺北:客家委員會。
    張維安、張漢璧(2006)。〈誰的記憶?誰的神?義民在臺灣客家族群論述中的角色〉,張維安(主持人),《記憶、認同與族群:族群記憶與臺灣客家意識的發展》,頁50-69。
    張育銓(2011)。〈族群觀光研究對觀光人類學的貢獻與限制〉,《觀光休閒學報》,17(1):25-48。
    陳尚盈(2010)。〈檢視五縣市文化處/局在地方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 研討會」,臺南市東區。
    陳書榕(2011)。《官辦節慶活動之論述分析 —以臺北市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彥廷(2011)。《文化「傳統」如何落腳異鄉?-權力與象徵在溪洲部落阿美族豐年祭之變遷與重塑》。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炳琨、張長義(2005)。〈原住民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地理學報》,39: 31-51。
    梁云繻(2013)。《除魅與復魅:Goya1797-99年間的巫術主題創作》。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日報(2013年10月1日)。〈客家義民嘉年華8義民爺齊遶境18日登場〉,《聯合報系經濟日報》。取自:http://edn.udn.com/article/view.jsp?aid=666249&cid=17#d46fb459e871d6a0b2c35022788a57d1
    蔡明倫、郭安家、陳曉宜(2013年10月11號)。〈義民祭遶境北臺灣 議員批郝綁樁〉,《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21168
    廖經庭(2007)。〈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PT「Hakka Dream」版為例〉,《資訊社會研究》,3:257-293。
    廖晨佐(2008)。《都市客家的族群性—以臺北市通化街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無日期)。取自中原客家崇正會官網:http://xn--1lt45u8rd.tw/?cat=71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8)。《客家文化季刊春季號》。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8)。《客家文化季刊冬季號》。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3)。《客家文化季刊冬季號》。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4)。《客家文化季刊秋季號》。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客家文化季刊秋季號》。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年6月5日)。《紐約聖派翠克節慶典觀摩及紐約、舊金山藝文場館、客家社團參訪 出國報告》。取自:http://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104AW069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年6月30日)。《104年度補助個人或團體辦理客家文化語言相關研習活動實施計畫修正》【最新消息】。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年6月30日)。《104年度補助客家歌謠班辦理客家歌謠及客語研習活動實施計畫修正》【最新消息】。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2013年10月20日)。〈郝龍斌:積極推動客家文化,打
    臺北市為國際客家交流平臺〉(十月廿十日新聞稿)。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取自: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68447985&CtNode=51920&mp=100001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4)。《2014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導覽手冊》。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2015 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活動摺頁》。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年6月11日)。〈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預算並未挪作他用 仍在推廣客家文化範疇內〉,《臺北市政府新聞稿》。取自: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107281439&ctNode=65441&mp=100003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年10月14日)。〈捷「客」齊挑擔 踩街創意行 「我們這一家」組隊挑擔奉飯拿500元禮卷〉,《臺北市政府新聞稿》。取自:http://www.thcp.org.tw/index.php?routing=News&action=view&type=news&id=1394&n=1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5年10月21日)。〈義民爺與國父的超時空對話2015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臺北市政府新聞稿》。取自:http://www.thcp.org.tw/index.php?routing=News&action=view&type=news&id=1404&nxt_pg=0
    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15年4月23號),《第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臺北:作者。
    劉阿榮、李世暉(2010)。〈客家經濟與產業發展〉,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47-172。臺北:智勝。
    劉俊裕(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臺北:巨流。
    潘英海(2012)。《水沙連地域客家的文化節慶與文化產業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客家委員會。
    謝世忠、劉瑞超(2012)。《客家地方典慶與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的形質建構》。臺北: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市:巨流。(原書Ritchie, J. & Lewis, J.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and researchers. London, UK: Sage.)
    鍾皓如(2003年11月)。〈論電視媒體中客家族群之『再現』〉,第三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桃園市中壢。
    羅惠文(2014)。《節慶置入空間的生產詮釋-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arker, C. (2000). Culture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UK: Sage.
    Bennett, T. (1998).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Sydney, AU: Allen & Unwin.
    Barth, F.(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
    Miller, D.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Harvey, D. (2001).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pp 394-411). New York, NY: Routledge.
    Foucault, M. (1991). 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ill, C. Gordon & P. Miller (Eds),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pp. 87-104) .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Jessop, 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5, 29-45.
    Painter, J. (2000). Governance. In: R, J, Johnston, Derek Gregory, Geralding Pratt and Michael Watts(Eds), The Dictionary od Human Geography (pp. 312).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ay, c. (1998). 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rritorial Rural Development. Sociologia Ruralis, 38(1): 3-20.
    Ray, Larry and Andrew Sayer. (1999). “Introduction”, in Culture and Economy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pp. 1-24). London: Sage.
    Stoker, G. (1995). Regime theory and urban politics. In D. Judge, G. Stoker & H. Wolman(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pp. 54-71). London, UK: Sage.
    Stoker, G.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 17-28.
    Stone, C. (1989). Urban Regime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C. Stone, Regim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 (pp. 3-12). Lawrence, KA: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Wang, W. (2003).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Community and Ethnicity: Nagasaki’s Lantern Festival Among the Immigrant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12: 17-3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102453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4530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00201.pdf5064KbAdobe PDF248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