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663
|
Title: | 潮州童謠的傳承歷程-以馬來西亞霹靂州雙武隆漁村為例 The Succesion of Teochew Nursery Rhymes in Kampung Sungai Burung Malaysia |
Authors: | 孫華楣 Sing, Hwa Mee |
Contributors: | 倪鳴香 Ni, Ming Shiang 孫華楣 Sing, Hwa Mee |
Keywords: | 馬來西亞 潮州童謠 田野研究 文化傳承 Malaysia Teochew nursery rhymes fieldwork Cultural heritage |
Date: | 2016 |
Issue Date: | 2016-07-01 15:58:39 (UTC+8) |
Abstract: | 潮州童謠源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隨著移居南洋的新客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馬來西亞,曾經普遍傳唱於潮州人的華人社區及家庭中,流傳數個世代,教育過不少潮州孩童。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潮州童謠這個傳統社會教育孩童或促進親子互動的文化元素,逐漸隨著人們不再玩索歌謠而在環境中消逝。本研究以潮州童謠為研究媒介,進入馬來西亞研究者成長的潮州漁村—霹靂州雙武隆漁村從事人類學田野的調查。透過報導人採集1940 年至1970年代曾經流傳於該村的潮州童謠,在梳理訪談資料中,整理村民學習潮州童謠的經驗,從社會文化層面理解潮州童謠如何在該移民社會中生成與轉化,並挖掘潮州童謠移居異地對海外潮州人的意義。 經一年半的田野研究,在該漁村中採集到於1940至1970年代傳唱的42首潮州童謠。這些童謠主要透過四種形式傳唱:(一)源自南來新客婦女的教唱;(二)透過電台方言節目潮語說書人黃正經的推廣;(三)孩童們透過遊戲彼此學習;(四)女孩們從母親身上習得搖籃曲。潮州童謠作為傳統教育的媒介,照映出傳統漁村早期孩童的學習圖像,更再現了潮州童謠獨特的歷史價值。「潮州童謠」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不同的時空下會有不同的解讀。研究者站在現在與過去兩個不同時空,透過對自身文化的涉入,從現在的意圖(intentionalities)試圖理解過去的文化傳統,一則揭開潮州童謠在該地演化的歷史面貌,同時也搶救與保留大馬潮州人失落的珍貴文化資產盡一分力。 Teochew nursery rhymes originated from Chao Shan area, in Canton, China. When the immigrants moved to Malaysia, this type of nursery rhymes was once widely sung,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and had educated many Teochew immigration children. However, with social change traditional nursery rhymes no longer play the role in the childhood now.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dedicated to the Teochew nursery rhymes by completing a research and a collection of Teochew nursery rhymes, which spread between 1940 to 1970 in the hometown of the researcher--a Teochew fishing village in Kampung Sungai Burung, Perak state, Malaysia. From this research, the reader can know how these rhymes had grown and transformed among the immigrants/villagers based on the sociocultural understanding.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also discovers that Teochew rhymes contains a special meaning within the hearts of the overseas Teochew people. After one and a half year’s field research, 42 Teochew nursery rhymes are collected. There were four sources to spread these nursery rhymes in the past: (i) learnt from the singing of the immigrants especially women; (ii) promoted by a radio DJ named Heng Zheng-Jing through his dialect program; (iii) children’s inter-learning game; (iv) the young girls learnt the lullaby from their mother. Being a medium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eochew rhymes portraits the learning scenarios of the village children in the early days, as well as representation the uniqu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Teochew nursery rhym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Even though these rhymes originated from China, there had shown a divers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s when they arrive to South-East Asia. Standing on a point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captured by the writer’s personal growing experience in a Teochew fishing village in Malaysia, this study possesses ‘intentionality’ that tries to comprehe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disclose the evolvement history of Teochew nursery rhymes outside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perhaps lies in preserving (and rescuing) the precious cultural asset of the Malaysia’s Teochew community. |
Reference: | 一、中文專書 王琛發(1999)。馬來亞潮人史略。吉隆坡:藝品多媒體傳播出中心出版。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anny L. Jorgensen著)。台北市:弘智文化。 朱介凡(1977)。中國兒歌。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謠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朱自清(1976)。中國歌謠。香港:中華書局。 李昭明、陳欣希(譯)(2008)。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原作者:Barbara Rogoff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昭明(譯)(2008)。理解人類發展文化本質的定位概念和方式。載於李昭明、陳欣希(譯),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頁1-25)。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Uwe Flick著)。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如龍(2000)。略論東南亞華人語言的研究。載於李如龍(編),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頁1-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吳勤生、林倫倫(編)(2001)。潮汕文化大觀。廣州:廣東省花城出版社。 宋筱蕙(1991)。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臺北:五南圖書。 杜忠全(2011)。老檳城.老童謠。吉隆坡:大將出版。 林文寶(1995)。兒童詩歌論集。臺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 林靜如(譯)(2007)。觀察、俗民誌及視覺資料方法。載於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質性研究導論(頁217-249)。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朝虹、林倫倫編著(2012)。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廣州:花城出版社。 林倫倫(2012)。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園。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林海音(1983)。在兒歌聲中長大-為「中國兒歌」的出版而寫。載於朱介凡,中國兒歌(頁1-4)。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林武憲(1985)。兒歌的認識與創作認識。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會。 林武憲(1989)。臺灣童謠。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周作人(1989)。中國地方歌謠集成.讀童謠大觀。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周漢人(1958)。南洋潮僑人物志與潮州各縣誌華史。新加坡:中華出版社。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洪蘭(譯)(1998)。語言本能(原作者:Steven Pinkert)。臺北:商周出版。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翁嘉銘(1999)。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時報出版社。 陳正治(編)(1984)。中國兒歌研究。台北:親親文化公司。 陳松岑、徐大明、譚慧敏(2000)。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報告。載於李如龍(編),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頁48-90)。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陳茂泰(1993)。從諺語的隱喻看自我的表現:移居美國的台山人文化體現的研究。載於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頁234-260)。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陳瑛珣(2010)。清代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陳劍虹(2010)。檳榔嶼潮州人史綱。檳城:檳榔嶼潮州會館。 陳驊(2007)。海外潮人。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馬景賢(編)(1985)。認識兒童文學專輯。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出版。 張吉安(2010)。鄉音考古.採集.行為.民俗.演祭。吉隆坡:Cermelang Publication Sdn Bhd。 張倩儀(1997)。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臺北:台灣商務。 黃正經(編)(1995)。音釋潮州兒歌擷萃。新加坡:新加坡八邑潮州會館。 黃進(2005)。遊戲共同體的瓦解-傳統玩具的價值變遷。載於龐麗娟(編),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頁312-313)。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黃瑞琴、蔡幸玲(編)(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詔年(1972)。孩子們的歌聲。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黃應貴(2008)。反景入深森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曾順祥(編)(1984)。雙武隆漁村中山國民型華文小學第廿四屆畢業特刊。直落英丹:下霹靂雙武隆中山國民型華文小學第廿四屆畢業特刊編委會。 游汝杰、鄒嘉彥(2003)。漢語的形成、發展和華人社會。載於游汝杰、鄒嘉彥(編),漢語與華人社會(頁5-93)。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游汝杰、鄒嘉彥(2003)。民系、方言和地方文化。載於游汝杰、鄒嘉彥(編),漢語與華人社會(頁94-160)。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馮輝岳(編)(1982)。童謠探討與賞析。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廖志恆(譯)(2007)。半結構式訪談法。載於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質性研究導論(頁121-156)。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臧克家(2007)。文化界名人自述。載於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頁194-19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良樹(1998)。馬來西亞華大教育發展史。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潘英海(1999)。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從馬凌諾斯基談起。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教育學研究法論文集(頁77-97)。高雄市:麗文文化。 劉宗迪(2010)。古典的草根。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閻愛民(1998)。中國古代家教。臺北市:臺灣商務。 蘇慶華(2014)。蘇慶華論文選集(四):過番歌研究。吉隆坡:商務印書館(馬)。 譚達先(1981)。廣東童謠、歇後語、客家情歌。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羅文和(1984)。校史。雙武隆漁村中山國民型華文小學第廿四屆畢業特刊。曾順祥 (編)。直落英丹:下霹靂雙武隆中山國民型華文小學第廿四屆畢業特刊編委會。
二、期刊論文 洪映紅(2011)。閩台閩南語民間歌謠探析。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 胡寶林(1982)。中國兒歌應改寫.應推廣。兒童圖書與教育,2(1),5-6。 陳郁芬(2011)。潮汕童謠裡的古語詞和早期方言詞初探。新西部(下旬刊),6,132。 陳曉錦、高洵(2010)。廣東粵閩客方言歌謠在東南亞華人社區的流變。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5-123。 黃春梅(2011)。略論潮汕童謠的地域文化特色。五邑大學學報,13(3),24-26。 黃春梅(2012)。不尚雕琢,意趣盎然-論潮汕童謠的語言特色。五邑大學學報,14(1),24-26。 馮涵棣(2002)。簡介越南搖籃歌謠。中央研究院週報,1362:5-8。 霍美麗(2010)。童謠文本的歷史功能探析。宿州學院學報,25(10),53-55。 謝佳玲(2008)。金門話中反映的僑鄉文化。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2,115-123。 蘇慶華(2012年4月)。南洋過番歌的歷史記憶和風土、語言特色—以閩省僑鄉流傳的《過番歌》為探討中心。2012 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三、中文論文 林敏萍(1998)。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角色期望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張禎宜(2005)。台灣育囝仔歌歌謠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
四、英文專書 Dundes, A.(1980). Interpreting Folko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ofland, J., Snow, D., Anderson, L, & Lofland, L. H. (2006).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Weisner,T.S.(1997). Support for children and the African family crisis. In Weisner, T.s., Bradley,C., & P. Kilbride.(Eds.)(1997). African families and the crisis of social chang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Bergin & Garvey, pp.20-44. Whiting,B.B., & Edwards, C.P.(1988). Children of different world:The form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五、網絡資料 中國文化大學編纂《中華百科全書》網路版(無日期)。南洋。2013年10月20日,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594&nowpage=1) 維基百科(2013年10月10日)。小星星。2013年10月1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一閃一閃小星星 華人頻道戰略合作伙伴(2009年11月5日)。潮汕地圖。2013年10月2日,取自:http://news.hqcr.com/projects/news/view.aspx?nid=272389 maphill(2011年)。map of melaka。2014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maphill.com/malaysia/melaka/location-maps/political-map/ 維基百科(2015年3月3日)。安順。2015年3月2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安顺市_(马来西亚) 維基百科(2015年11月16日)。讀者文摘。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读者文摘 LyricWikia(無日期)。Burung Kakak Tua歌詞。2014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mamalisa.com/?t=es&p=856&c=121 iriklagu (2015年1月6日)。馬來童謠起床歌。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liriklagutenan.blogspot.tw/2015/01/lagu-gosok-gigi-upin-ipin.htm 維基百科(2016年1月5日) 。千字文。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千字文 維基百科(2015年7月22日)。浮羅吉膽。2015年12月1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吉胆岛 紅曲館(2009年5月13日)。豬毛丹。2016年2月20日,取自:http://redyeast.blog.sohu.com/116317507.html 維基百科(2015年10月14日)。馬來西亞教育文憑。2015年10月14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馬來西亞教育文憑 維基百科(2015年9月28日)。青團運。2015年12月2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马来西亚青年团结运动
六、媒體影音資料 張吉安(2008)。潮州鄉音採集。吉隆坡:雪隆潮州會館婦女組聯合製作。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0157020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702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020102.pdf | | 3943Kb | Adobe PDF2 | 385 | View/Open | 020101.pdf | | 3943Kb | Adobe PDF2 | 156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