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5765      Online Users : 6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652


    Title: 在國家與惡靈之間,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
    Between Evil Spirit and Sate: A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Study of Orchid Island`s Home Care
    Authors: 蔡昇倍
    Tsai, Sheng Pei
    Contributors: 王增勇
    Wang, Tsen Yung
    蔡昇倍
    Tsai, Sheng Pei
    Keywords: 建制民族誌
    居家服務
    長照十年
    蘭嶼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Home care
    Long-term care
    Orchid Island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6-07-01 15:27:18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之研究主題為蘭嶼之居家服務體系,試圖釐清在長照研究中較少發聲的原鄉特性、現場經驗,以及長照體系是受到哪些制度性串連才得以實施。據此,本研究以居家服務單位的服務員與督導實務經驗出發,採用建制民族誌(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作為研究方法,試圖勾勒居家服務中的不同個體(照顧專員-督導-服務員-案主)如何受到文本(text)的串連,各自協調、組織了居家服務流程中的社會活動,讓居家服務的支配與治理關係於在地場域實踐。

      研究發現,首先,蘭嶼居家關懷協會作為一個原鄉的在地組織,由單純的體制外慈善組織,開始進入體制內承接政府長照方案。雖然此過程使得組織必須面對許多由上而來的責信要求,但協會也以多元動態的方式組織了多種方案,形成獨特的照顧網絡,讓有照顧需求的在地人都能獲得服務,而非以政府認定的失能作為服務獲得標準。顯現了在地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其次,協會的在地服務員以宗教信仰做為力量,對抗惡靈,進而發展出對照顧工作的獨特詮釋。在現行的居家服務體系中,以「可量化」及「可計算」的身體照顧與家事服務為主,讓一線工作者的交通成本、情緒勞動、文化照顧都成為服務員必須自行吸收的成本。居家服務的線性任務解決導向,忽略了照顧本質是動態且多元的。

      最後,本研究也發現,居家服務的政策預設與在地實施存在巨大落差,往往需要工作者以在地知識縫補這些缺漏。包括:(一)理性化的階層開案關係在部落並不存在;(二)自付額成為部落長者進入長照體系的主要門檻;(三)「親屬照顧」的意識形態排除了親屬照顧的文化及可能;(四)居服體系中的報表無法反映真實的照顧現場,而是便於管理所發展出的單項製造。

      研究結論包含四點:現行的長照體系缺乏文化敏感度進而造成社會排除、是轉嫁照顧成本的剝削勞動體系、忽略照顧本質的管理導向與任務取徑,但工作者仍然能在體制中長出屬於在地的能動性與反抗力。研究建議則認為部落工作者應保有部落專屬的照顧觀點與視框、部落組織應保有自主性,政策則應該保有彈性,提供由下而上知識進入政策的空間。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8)。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鑑計畫(核定本)。台北:內政部。
    王增勇(2005)。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91-141。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313-343,台北:東華。
    王增勇、郭婉盈(2008)。建制民族誌:勾勒在地權力地圖的社會探究。載於周平、蔡宏政主編,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27-44。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江雅筑(2005)。台中市老人使用居家服務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05)。照顧服務員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08)。居家服務操作手冊。台北:內政部。
    余光弘(2004)。雅美族。台北:三民書局。
    余光弘、董森永(1998)。台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玉琴(2004)。台灣居家服務的現況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06,132-140。
    吳佳樺(2008)。嘉義縣居家服務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尚柔(2011)。失能老人居家服務品質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建構。載於編者劉毓秀,女性、國家、照顧工作,57-92。台北:女書文化。
    李亦園(1960)。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0,41-56。
    李宜修(2011)。「我不是來打掃的」-台北市居家服務員生命經驗的解釋性互動論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立(2006)。居家老人服務方案評估-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夏本・奇伯愛雅(2011)。雅美歌謠:情歌與拍手歌。新竹:交通大學。
    席萳・嘉斐弄(2009)。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台北:南天。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台北:桂冠。
    張淑蘭(2009)。從獨居到分開居住:以三位達悟老婦人為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俊才、顏成仁、涂志雄(2012)。社區賦權的實踐與反思:以屏東排灣族部落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1),29-64。
    許雅惠(2002)。性別、依賴、就業力,台灣婦女的經濟弱勢與保障。臺大社工學刊,6,125-173。
    郭姵妤(2014)。阿珠上班去:在建制論述中消失的「人」。社會分析,9,151-176。
    郭婉盈(2007)。在生活世界中實踐專業的慢性療養院社工。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芬、王正(2007)。台北市居家服務方案論時計酬適切性之研究。台灣社會福利學刊,6(1),93-129。
    陳立孟(2010)。居家服務員倫理議題之初探-以台北市居家服務提供單位為例。國防政治大學作戰學院心理暨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陳伶珠(2003)。台灣地區實施居家服務的歷史發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編,居家照顧服務督導操作手冊。台北:內政部。
    陳宜婷(2010)。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使用居家服務經驗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蓁(2008)。為何「你」會從事「她」的工作。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等(2001)。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編印。
    陳淑君(2009)。居家服務督導制度運作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委託辦理居家服務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燕禎(2008)。福利?市場?台灣照顧產業政策之初探。通識研究季刊,12,77-100。
    黃旭(1995)。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台北:稻鄉。
    黃克先(2012)。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24,99-154。
    黃郁茜(2005)。「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正誠(2005)。析論組織俗民誌之意義、概念、方法與實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223-254。

    楊益松(2009)。低收入獨居老人對委外居家服務需求之探討-以台中縣豐原市、大肚鄉、潭子鄉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楊培珊(2000)。女性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中受性騷擾之經驗探究。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97-149。
    楊雅連(2006)。居家服務方案之過程評估:以某機構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瑞華(2003)。台北市居家服務政策發展的論述分析:知識/權力之觀點。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宛欣(2009)。居家服務困難個案處遇工作之研究:督導員實務經驗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欣怡(2004)。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線的建構:護理人類學民族誌研究。花蓮慈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怡(2007)。蘭嶼達悟族老人照護關係:護理人類學民族誌。台北:稻鄉。
    劉軒麟(2012)。臺北市居家服務督導員受督導需要之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清榕(1979)。台東縣蘭嶼鄉社會經濟調查報告。農村金融論壇,1,171-2-1。
    劉斌雄(1959)。蘭嶼雅美族喪葬的一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3-183。
    蔡瓊珊(2010)。長期照顧之居家服務輸送體系探究:一位照顧管理專員的視角。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羅秀華、張美珠編(2007)。社區化的社區服務。台北:松慧。
    顧景怡(2005)。選擇生命被看見-拍紀錄片的護士。台北:天下雜誌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Aronson, J. & Neysmith, S. M.(1997). “You’re Not Just in There to Do th Work”: Depersonalizing Policie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Home Care Workers’ Labor. Gender and Society, 10(1), 59-77.
    Aronson, J. & Neysmith,S. M.(1997).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and Long-Term Care Provision: Implications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Unpaid Family Carers and Paid Home Care Workers.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53, 37-66.
    Ashforth, B. E.& Kreiner,G. E. (1999). "How Can You Do It?": Dirty Work and the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Positive Ident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 413-434.
    Campbell, M. & Gregor F. (2004). Theory "in" everyday life. In Mapping social relations: A primer in doing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p27-44.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Ceci, C., Björnsdóttir, K. & Purkis, M.E. (Eds.) (2011). Perspectives on care at home for older people. London: Routledge.
    DeVault, M.L. & McCoy, L. (2002).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Using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Ruling Relations,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 Sage.
    England, P. (2005). Emerging Theories of Care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1(1), 381-399.
    Eustis, N., Kane, R., Fischer, L. (1993). Home Care Quality and the Home Care Worker: Beyond Quality Assurance as Usual. Gerontologist, 33, 64–73.
    Glzer, N.Y. (1993). Women’s Paid and Unpaid Labor: The Work Transferring in Health Care and Retailing.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Husso, M. & Hirvonen H. (2011). Gendered Agency and Emotions in the Field of Care Work. Gender, Work & Organization, 19(1), 29-51.
    Karner, T.X. (1998). Professional Caring: Homecare Workers as Fictive Kin.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2(1), 69-82.
    Malinowski, B. (1961).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 New York: Dutton.
    Martin- Matthews, A. & Phillips J. E. (2008). Aging and Car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Work and home Life.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Meyer, M. H. (eds.) (2000). Care Work: Gender, Labor and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Routledge.
    Mia Vabø (2006). Caring for People or Caring for Proxy Consumers? European Soceities, 8(3), 403-422.
    Shenk, D. (2012). Interactions and Relatinships in Long Term Care: Photography and Narratives by Direct Care Workers. Cult Med Psychiatry, 34, 535-556.
    Smith, D. E. (2005). Institutioanl Ethnography: A sociology for People. Oxfrod: Altamira Press.
    Soodeen, R. A., Gregory, D. & Bond, J.B. Jr. (2007). Home care for older couples: It feels like a security blanket.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7, 1245-1255.
    Stacey, C. L. (2005). Finding Dignity in Dirty Work: the Constraints and Rewards of Low-Wage Home Care Labour.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27, 831–854.
    Twigg, J. (2001). Bathing- the Body in Community Care. Routledge, London.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官方網站,線上檢閱日期:2014年12月28號。檢閱網址:http://ppt.cc/~2jS
    蘭嶼居家關懷協會舊版網站,線上檢閱日期:2015年1月3號。網址:http://kokai.rog.tw/old
    蘭嶼旅遊網-蘭色大門,線上檢閱日期:2015年1月4號。網址:http://ppt.cc/Lbm7

    四、影片資料
    張淑蘭(1999)。紀錄片《面對惡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99264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26401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4101.pdf6534KbAdobe PDF213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