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74955      Online Users : 5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7096


    Title: 網路即時新聞 對電視新聞工作者之影響
    The Impact of Online Real-time News on TV journalists
    Authors: 王偊菁
    Contributors: 劉昌德
    王偊菁
    Keywords: 網路即時新聞
    網路素材
    新聞自主
    媒體勞動
    online real-time news
    online resources
    higher professional autonomy
    media labor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6-01 13:48:12 (UTC+8)
    Abstract: 匯流使電視產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電視新聞產業及新聞產製流程出現巨大改變,電視新聞使用網路素材成為常態,「刷即時新聞」更成為電視台記者跑新聞最快速也最取巧的方式,然而,網路即時新聞及素材使用過度也使新聞內容品質下降,使電視新聞工作者深受其害。
    本研究根據九位受訪者的採訪經歷,透過深度訪談的質化研究,分析網路即時新聞出現後及大量的網路素材成為現成新聞,對整體新聞產業、新聞內容的影響及改變,進而對電視新聞工作者造成之身心壓力。
    研究發現即時新聞出現後,電視台競爭對象從過去其他家電視台,變成網路即時新聞與公民記者,電視台開始紛紛成立新聞網站,要求記者抵達現場立刻用手機拍攝現場實況供電視台新聞網站使用,並複製抄寫內容農場文章,希望吸引流失觀眾重回電視機前,但因此也加重記者工作量。
    電視台長官開始依據點閱率做新聞,新聞內容出現廉價、綜藝化等現象,影響記者新聞自主性;新聞產製過程變得繁複,電視台記者被長官被要求緊跟即時新聞訊息,每天受即時新聞及通訊軟體內容轟炸,造成身心出現健康狀況,轉職、離職率高,電視台記者年齡層出現斷層。
    The recent media convergence has put much pressure on the TV industry and led to a drastic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of TV news. It is thus not uncommon to find TV news stories made out of online resources nowadays. Browsing online real-time news on a smart phone has become one of the easiest ways to produce a news report. However, the overdependence on online real-time news and online resources has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V journalists and undermined the quality of TV news.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nine TV journalists and in-depth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emergence of online real-time news and the overwhelming reliance on online resources have influenced and changed the content of news report and the entire industry and how this change has further created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TV journalists.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emergence of online real-time news, TV stations now have to compete with not only other stations but also online news and citizen journalists. Each TV station has also started to construct news websites and ask journalists to rush to the scene and take photos with their cellphone for the use on the website. The reporter also needs to duplicate the content of content farm articles, in the hope of attracting the audience that TV news has lost back. This, however,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work load of TV journalists.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phenomena such as easy news stories, infotainment tendencies, and TV station administrators’ overreliance on click-through rates have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higher professional autonomy. The production of TV news has become more complex and laborious: TV journalists are asked to follow online real-time news closely, bombarded with real-time news and instant messages every day.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health problems of journalists, high turn-over rates, and a lack of new blood in the TV news industry.
    Reference: Tankard, J (1998)。 Online newspaper: living up to potential?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policy divisio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nnul conversation.
    文崇一(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十三版〉。台北:東華。
    王小惠、羅美玲(1999)。〈從網路新聞讀者的動機特質談網路媒體的發展方向〉,《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主辦「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
    發表》;南港:中央研究院,1999年12月20、21日
    王正鵬(2010)。《報紙突圍:數位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台北:中山大學。
    王毓莉(2001)。〈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在台灣報社的應用─以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記者為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68:91-115。
    王維菁(2013)。〈科技變遷下的台灣新聞記者薪資:現狀與出路―批判政經取向之思考〉,《中華傳播學刊》,23: 73-124。
    王韻茹(2001年3月)。〈不敵現實 明日報已成昨日〉,《動腦》,299: 20-22。
    甘芝萁 (2014年10月27日)。〈跑新聞跑到流產 媒團籲NCC關切媒體人權益〉。取自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4869
     田育志(2010年9月24日)。〈網路報紙是王道?/網路中立性 戰火持續延燒〉,〈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13864925.html
    何國華(2014年7月)。〈由上而下─聯合報和蘋果日報的轉型驅力〉。「公共電視研發部」報告。取自公共電視網頁http://web.pts.org.tw/~rnd/p6/2014/08/UdnTV%20and%20Apple.pdf
    吳筱玫(1999)。〈數位時代之新聞產製面貌:從兩個案例看網路媒體如何影響新聞形塑〉。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會論文。新竹:關西俱樂部。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1)。〈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 42-73。
    李政謙(2012)。《電視記者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怡、李秀珠(2006年7月)。〈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135-172。
    林上玉(2003)。《認識大眾傳播媒介-認識電視》。台北:台灣書店。
    林妏純(2001)。《網路新聞記者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韋任(2003)。《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敬恆(2004)。《新資訊傳播科技脈絡下的文字記者工作技能之研究》。中山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13)。〈為什麼聚合?:有關台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23:3-40。
    林靖堂(2014年1月27日)。〈《蘋果》即時戰略為什麼?-專訪蘋果社長陳裕鑫〉,《PeoPo公民新聞》。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231199
    林鶴玲(2002)。《網路科技衝擊下的新聞專業倫理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412-H-002-022)。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邱千瑜(2007)。《新媒體閱聽人、公民新聞與公共媒體--新媒體使用者如何看待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蓬新(2006)。《探討台灣數位電視多頻道媒體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光夏(2004)。〈網路新聞學發展的契機與轉機─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中網路新聞報導之研究〉,《復興崗學報》,80:15-42。
    唐士哲(2005年7月)。〈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電子媒介新聞的唯物批判觀點〉,《新聞學研究》,84:79-118。
    徐嘉瑜(2005)。《電視新聞記者之組織社會化過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媒體觀察基金會(2012)。《媒體改革漫漫長路》。台北:同喜文化。
    高政義(2007)。《衛星新聞台駐地記者勞動過程研究─控制與回應》。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張天雄(2014)。《記者採訪寫作職能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新聞戲劇化觀點》。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念慈(2011)。《聯合報系的轉型挑戰:數位匯流發展個案研究》。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張珮瑀(2011)。《誰在決定電視新聞?─從常規化探討台灣新聞的跨媒體流動》。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論文。
    許淑玉(2005)。《媒體數位化與新聞人力—台灣新聞工作者科技使用、人力需求與教育訓練之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維雄(1996)。《台灣地區中文報業自動化對組織決策的影響》。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君、黃少慢(2013年12月2日)。〈食安連環爆缺乏相關知識記者採訪受考驗〉。取自銘報網頁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59255
    陳順孝(2005年7月15日)。〈公民新聞文體的想像〉,《阿孝札記》。取自http://www.ashaw.org/2005/07/blog-post.html
    陳順孝譯(2003)。《英國小報的三十年競爭:1968-1998的鏡報和太陽報》。(原書Rooney, Dick (2000). Thirty years of competition in the British tabloid press: The Mirror and the Sun. Sparks, Colin & Tulloch, John (eds.)(2000). Tabloid tales –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pp.91-109). Lanham, Boulder, New York,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陳嘉彰(2001)。《築夢是幻滅的開始?談網路電子報之生與死》。〈國政評論,090-038〉。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銘欽(1999)。《自動化系統對電視新聞製播流程之影響--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明雅(2006)。《TVBS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旋(2002)。《報業採用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之影響》。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曾凱暐 (2014)。《原生新聞網站的競爭力—商業企業與社會企業之價值鏈比較》。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華婉伶(2009)。《液態新聞:新一代記者與當前媒介境況─以ZygmuntBauman「液態現代性」概念為理論基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新聞製作的流程》,頁27-42。台北︰遠流。
    楊志弘(2001年10月31日)。〈網路新聞的挑戰與發展〉。取自網頁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119
    管中祥(2014年1月23日)。〈管中祥:蘋果日報的即時焦慮〉,《天下雜誌》。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946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台北:巨流。
    劉蕙苓(2013)。〈為公共?為方便?網路影音對電視新聞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24: 165-206。
    劉蕙苓(2014年10月)。〈匯流下的變貌: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21:41-88。
    潘俊宏(2009)。《趕新聞遊戲下的「真實」:攝影記者的勞動處境與專業焦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範東升(2011)。《拯救報紙》。台北:南方日報。
    蔡佩蓉(1995)。《報社編輯選擇新聞與版面編排之研究:以大台北新聞版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鄭宇融(2014)。《即時新聞與媒體勞動─以蘋果日報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作彧(2006)。《SNG新聞的速度意涵及其連線記者新聞實踐之研究》。世新大學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惠(2000)。《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章聖(2003)。《從新聞產製之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
    龔繼衛(2004)。《數位(科技)匯流之趨勢探討》。〈國政研究報告書,093-004〉。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294101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41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