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64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546658      在线人数 : 33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645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457


    题名: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
    作者: 高源令
    贡献者: 吳靜吉
    林邦傑

    高源令
    关键词: 生活壓力
    教育
    日期: 1992
    上传时间: 2016-05-11
    摘要: 壹、研究目的與假設:
    一、研究目的:
    (一)有關現況之瞭解:
    1 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所知覺的日常生活壓力及其來源、與發生頻率、感覺強度之情形。
    2 瞭解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面對壓力所採用的因應策略。
    (二)研究假設之驗證:
    1 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間的關係。
    2 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間的關係。
    3.探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對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之交互影響。
    (三)研究結果之運用
    本研究之結果,希望對兒童輔導、親職教育與教育政策皆有所助益。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有典型相關。
    (二)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間有典型相關。
    (三)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有顯著交互作用。
    (四)兒童日常生活壓力、自我效能、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出勤情形、學業成就、社會關係有顯著交互作用。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1 本研究之母群體,以台北市民國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象。
    2 樣本之抽取,自十二行政區各抽取一校,並以叢集取樣法,在各校中隨機抽取四、五、六年級學生各一班至二班,全部有效樣本為1278。1278人中,四年級499人(男生247人,女生252人),五年級334人(男生164人,女生170人),六年級445人(男生226人,女生219人)。
    二、研究工具
    1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日常生活壓力的感覺強度和發生頻率。
    2 國小學生因應策略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面對壓力採取的因應方法。
    3.自我效能知覺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對自己能力之評估。
    4.兒童社會支持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感受到的社會支持。
    5.兒童憂鬱量表:用以測量受試者非臨床診斷方面的憂鬱程度。
    6.社會計量調查表:用以測量受試者受歡迎的程度。
    7.學業成就測驗:用以測量受試者工具性學科(國語和數學)的成就。
    三、統計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1 因素分析
    2 Cronbach’s α
    3.典型相關分析
    4.三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
    叁、結果
    (一)有關現況之主要發現
    1 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感覺強度部份,兒童感到最大壓力以爸媽吵架為首。
    2 就兒童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部份,兒童最常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壓力為考試考壞了。
    3.就因應策略方面的發現,兒童常採之問題解決策略為:向所尊敬的人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
    4.常用的情緒取向因應策略的是生氣。
    (二)有關驗證研究假設的主要發現
    A、典型相關部分:
    驗驗兩個研究假設
    1 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發生頻率高者,較採取情緒取向因應策略。
    2 日常生活壓力高、自我效能低、社會支持低測憂鬱程度高、數學成就差、社會關係差。
    B、變異數分析部分:
    本研究將功力強度,各分成高、中、低三組,社會支持(包含工具支持、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三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自我效能(包含認知能力、社交能力、運動能力、自我價值觀四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因應策略(包含問題取向因應策略、情緒取向因應策略二分量表)分為高、低兩組。以三因子(3x2x2)單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
    計下列四組:
    1 (壓力感覺強度高、中、低)x(社會支持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2 (壓力感覺強度高、中、低)x(自我效能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3.(壓力發生頻率高、中、低)x(社會支持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4.(壓力發生頻率高、中、低)x(自我效能高、低)x(因應策略高、低)
    結果如下:
    1 主要效果部分:
    (1)以壓力感覺強度高者憂鬱程度高。壓力發生頻率高者憂鬱程度高。
    (2)壓力發生頻率中等者其出勤情形差,壓力感覺低時,出勤情形差。
    (3)壓力發生頻率最高者其國語成績最差。
    (4)壓力頻率高時,社會關係中的分量表「社會喜好」部分低。
    (5)壓力感覺度低者則社會關係分量表「社會影嚮」部分高。
    (6)社會支持多則憂鬱程度低、學業成就好、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喜好」部分高,出勤情形佳;而社會支持低時,則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影嚮」反而高。
    (7)採高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憂鬱程度低、尤其「人際欠佳」與「自貶自責」兩分量表部分如此。
    (8)採高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其國語成績最高。以低問題低情緒因應策略者國語成績最低。
    (9)採高問題高情緒因應策略者,社會關係中的「社會喜好」部分高。而採低問題高情緒因應策略者其「社會喜好」部分低。
    2 交互作用部分:
    (1)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有顯著交互影響。
    (2)日常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有顯著交互影響。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7342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1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