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408
|
Title: | 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 |
Authors: | 陳定銘 |
Contributors: | 江明修 陳定銘 |
Keywords: | 社區大學 知識解放 非營利組織 社區意識 公民參與 公共領域 公民社會 終身學習 community university liberalize the disseminati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citizen participation public sphere civil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
Date: | 2002 |
Issue Date: | 2016-05-11 |
Abstract: | 本論文「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主要目的在研究台灣最近四年以來,蓬勃發展的另類高等教育社區大學,目前已經招生上課的社區大學共有卅七所,每年參與選課的學員將近七萬人次,並且仍然持續增加之中。本論文藉由個案研究(採取質的研究中文獻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等方法)探討:1、公民社會建構(社會面向)。2、終身學習政策(政策面向)。3、社區大學的定位、法制化(文憑授予)、財源、課程與教學,以及與政府關係(組織管理面向)。研究結果分析與歸納為:
研究發現(一):社區大學的環境。
1、社區大學是民間教育改革(四一○教育改造)運動的延續;在意識型態方面是由民間自發性的草根運動,訴求改革官方傳統的制式教育;此外,由於宗教團體涉入社區大學的經營,其重視個人心靈成長的教育,則和社區大學「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宗旨有所差異。
2、社區大學透過發展地方產業文化、社區參與、課程社團化和社團課程化等策略,繼續發揚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
3、知識解放是社區大學的核心價值,民眾透過社區大學強調經驗知識與對話的學習,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建立個人價值觀,並朝向改造社會與建構公民社會的理想邁進。
4、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參與觀察,以加強社區大學扣緊本土社會脈動與議題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例如:農村、原住民、勞工議題,以及WTO的因應策略等)。
研究發現(二):社區大學的實踐。社區大學對於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等指標的實踐,歸納為下列的結果。
1、倡導公共性:社區大學是透過非營利組織的倡導,以及提升公民參與能力,強化其公共性特質。
2、促進社區參與:社區大學將社團活動納入正式課程,並採取工作坊方式運作,走出學校進入社區服務策略,使得社區大學在社區意識凝聚的成效顯著。
3、型塑公共領域:社區大學利用公共論壇的實施,提供一個公共議題對話的平台,來喚醒學員的公共意識與公民參與的能力。
4、提昇終身學習的品質:社區大學提供民眾系統性的終身學習場域,並建構成為學習型組織,以提昇個人知能與素質,以及整體社會的水準。
5、延伸社區大學的視野:研究發現法制化是目前社區大學最急迫的議題,也是拓展社大視野與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
最後,本論文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政府部門、社區大學、社會大眾,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以作為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社區大學、非營利組織、社區工作者、民眾,以及將要開辦社區大學機構的參考。 The objective of this doctorial dissertation, A Study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Practice of the Structure of Civil Socie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is mainly about the growing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in Taiwan. Up till this moment, there are totally thirty-seven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ith approximately seventy thousand students, which are still increasing in every year.
Through cases studying, the structure of civil society (in terms of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in terms of polic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resul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the continuing of the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revolution (410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 activity initiated by the locals in order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made by the authorities. Moreover, the involvement of religious associations and their idea of inner growing of an individual differ from the mission statement, liberalizing of knowledge and civil society,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b.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helps to develop the spiri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by developing local culture, taking part in the community, and using the tactics of making courses socialized and bringing social activities into class.
c.Liberalizing of knowledge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e mass population can not only train their thinking ability, but also build their own value as individuals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hich emphasizes the learning from the knowledge of experience and dialogue. Furthermore, they can move on toward the idea of social reformation and civil society.
d.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an reinforce the ties of the universalities, the movement and the growing issue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global tendency.
B. The practice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Advocating its public nature: The quality of the public nature i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advocated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eleva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b.Promot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adds social activities into formal courses and runs as a workshop to join in social service, and makes a successful effort from gather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c. Sculpting public sphere: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uses the public forum as a place for discussing public issues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d.Adv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ming as a study organization,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provides people a systematic lifelong learning to advance not only individu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y, but also the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e.Expanding the outlook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to make it legalized, which is also the key point to expand the outlook and the interm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To conclude,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result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nd the follow up study a word of advice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to them and the organizations that is about to found a community university. "謝辭
論文摘要-----a
Abstract-----c
目次-----i
訪談記錄-----iv
圖目次-----v
表目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14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6
第六節 社區大學文獻檢閱-----21
第二章 公民社會建構 -----55
第一節 公民社會的概念-----56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的倡導-----73
第三節 社區意識的凝聚-----95
第四節 公民參與的育成-----108
第五節 公共領域的型塑-----127
第六節 社區大學與公民社會建構-----134
第三章 終身學習政策-----143
第一節 終身學習的倡導-----144
第二節 學習型組織的發展-----153
第三節 學習社會的建立-----163
第四節 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170
第五節 社區大學與終身學習政策-----177
第四章 社區大學的創發-----185
第一節 社區大學的理念與定位-----186
第二節 社區大學的法制與財源-----195
第三節 社區大學的課程與教學-----203
第四節 社區大學與社區學院的比較-----216
第五節 社區大學與美國和德國社區學院的比較-----223
第五章 個案研究-----245
第一節 質的研究-----2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253
第三節 資料分析-----264
第六章 研究發現(一):社區大學的環境-----271
第一節 社區大學與民間教育改革-----273
第二節 社區大學與社區總體營造-----287
第三節 社區大學與知識解放-----303
第四節 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觀察-----307
第七章 研究發現(二):社區大學的實踐-----317
第一節 倡導公共性-----319
第二節 促進社區參與-----327
第三節 型塑公共領域-----358
第四節 提昇終身學習的品質-----365
第五節 延伸社區大學的視野-----374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399
第一節 結論-----400
第二節 建議-----409
參考書目-----413
附錄一:國內社區大學相關研究之文獻彙整-----444
附錄二:台灣社區大學概況一覽表-----452
附錄三: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465
附錄四:終身學習法草案-----470
附錄五:訪談題綱-----474
【訪談紀錄】
一、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主任訪談稿-----477
二、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訪談稿-----492
三、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主任訪談稿-----499
四、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主任訪談稿-----506
五、台北縣新莊社區大學講師訪談稿-----516
六、苗栗縣社區大學校長訪談稿-----523
七、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主任訪談稿-----528
八、彰化縣員林鎮社區大學學員(一)訪談稿-----543
九、彰化縣員林鎮社區大學學員(二)訪談稿-----548
十、嘉義市公民大學學員訪談稿-----553
十一、屏東縣社區大學主任訪談稿-----564
十二、宜蘭縣社區大學校長訪談稿-----572
十三、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監事訪談稿-----588
十四、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訪談稿-----595
十五、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訪談稿-----605
十六、教育部社教司長訪談稿-----615
十七、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專員訪談稿-----622
圖目次
圖1-1 本論文的理論基礎-----16
圖1-2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17
圖1-3 本論文的研究流程-----18
圖2-1 今日地方民眾的四種意涵-----113
圖3-1 學習型組織的必要行動-----157
圖3-2 政策視窗的決策邏輯-----179
圖4-1 終身教育示意圖-----193
圖4-2 社區大學課程間的有機連結-----208
圖4-3 德國民眾高等學校聯盟關係圖-----240
圖5-1 找出田野研究的焦點-----251
圖7-1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圖-----329
圖7-2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實際開設課程分布圖-----330
圖7-3 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圖-----333
圖7-4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圖-----335
圖7-5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課程開設門數數圖-----336
圖7-6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課程開設統計圖-----337
圖7-7 苗栗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圖-----340
圖7-8 苗栗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圖-----341
圖7-9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學員選課人數圖-----343
圖7-10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學員選課分布圖-----344
圖7-11 屏東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圖-----347
圖7-12 屏東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圖-----348
圖7-13 宜蘭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圖-----351
圖7-14 宜蘭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圖-----352
圖7-15 宜蘭縣社區大學課程開課門數圖-----353
圖7-16 社區大學經營定位、考核評量與輔導三構面圖-----384
表目次
表2-1 社區、市場、政府與公民社會的理想社會秩序特徵-----64
表2-2 公民資格的界定-----71
表2-3 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表-----87
表2-4 政府與第三部門關係之模式-----91
表3-1 學習與訓練的比較-----149
表3-2 學習社會與一般社會的比較-----167
表4-1 傳統教育學與成人教育學課程設計之比較-----206
表4-2 宜蘭縣社區大學九十年上學期專題講座-----215
表4-3 官方版社區學院與民間版社區大學之比較-----221
表4-4 美國社區學院課程目標與頒發證書一覽表-----228
表4-5 台灣社區大學與美國社區學院、德國民眾高等學校之比較-----241
表5-1 量化與質的研究的差異-----247
表5-2 訪談對象一覽表-----256
表5-3 調查訪談與田野深度訪談-----259
表5-4 深度訪談過程及注意事項-----260
表5-5 本論文編碼架構(一)-----267
表5-6 本論文編碼架構(二)-----268
表6-1 教育改革運動中台灣的社區大學-----279
表6-2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課程衍生社團一覽表-----299
表7-1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統計表-----328
表7-2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實際開設課程表-----329
表7-3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30
表7-4 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統計表-----332
表7-5 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33
表7-6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統計表-----335
表7-7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課程開課比例-----336
表7-8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38
表7-9 苗票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統計表-----339
表7-10 苗栗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統計表-----340
表7-11 苗栗縣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41
表7-12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學員選課人數統計表-----343
表7-13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學員選課分布統計表-----344
表7-14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45
表7-15 屏東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統計表-----347
表7-16 屏東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統計表-----348
表7-17 屏東縣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49
表7-18 宜蘭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人數統計表-----350
表7-19 宜蘭縣社區大學學員選課分布統計表-----351
表7-20 宜蘭縣社區大學課程開課門數表-----352
表7-21 宜蘭縣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和社團運作一覽表-----353
表7-22 社區大學公共論壇一覽表-----358 |
Reference: | 壹、中文部份
尹萍(民90年6月)。「國家弱化:政府人民是夥伴」。天下雜誌。「2020願景台灣特刊」。第241期,頁192-210。
王文科﹙民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政彥(民85)。「終生學習的理論」。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社會改革。台北:師大書苑。頁241-268。
王政彥(民87)。「學習社會:從虛擬願景到美麗新世界」。成人教育,第44期,頁28-36。
王美文(民87)譯,Wiltrud Gieseke著。「德國的民眾高等學校」。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現況。台北:師大書苑。頁41-65。
王淑娟(民89)。「蘆荻社區大學的學習與評量」。北縣成教輔導季刊,第17期,頁20-25。
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民88)。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中時晚報(民88年3月8日)。「打破大學的框架」。社評。
中國時報(民88年3月6日)。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跨越斷層─掌握台灣未來關鍵的五年」專題演講報導。
中國時報(民88年3月7日)。「以教育改革帶動公民社會的實踐」。社論。
中國時報(民89年4月10日)。「社區大學普及化,社區大學動起來」。10版。
中國時報(民90年4月15日)。「普及深化社區大學,培育台灣躍升力量」。社論。
甘陽(民80年11月)。「民間社會概念批判」。中國論壇,第32卷,第2期,頁66-73。
石之瑜、凌煥銘(民86)。「台灣民主化歷程中的賢人期待」。東亞季刊,第28卷,第3期,頁124-140。
石元康(民87)。「市民社會與民主」。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18。
石玉森(民87)。「社區高等教育的推動與學習社會的建構─對台北縣設立社區大學之期待」。北縣成教輔導季刊,第12期,頁6-9。
丘昌泰(民89)。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民90年5月)。台北市政府試辦試林社區大學八十九學年度工作紀實。士林社區大學編印。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民90年6月)。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89學年度校務概況(含概況表與自評表)。文山社區大學編印。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89年7月)。台北市八十八學年度社區大學評鑑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縣永和社區大學(民90年6月)。通識選課規定答客問。永和社區大學編印。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民90年6月)。板橋社區大學辦學報告書。板橋社區大學編印。
台灣立報(民89年6月20日)。「開放大學校長談開放教育」。教育新聞版。
台灣立報(民89年12月28日)。「教育部通過終身學習法草案」。教育新聞版。
台灣立報(民89年12月28日)。「推動帶薪教育假、以補助當誘因」。教育新聞版。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民89)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成人教育(民87)。「邁向學習社會的助力與阻力」。成人教育,第44期,社論,頁1。
江明修(民83)。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民86a)。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明修(民86b)。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江明修(民89)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江明修、梅高文(民8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6-12。
江明修、陳定銘(民88)。「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第八卷,第三期,頁23-72。
江明修、陳定銘(民89)。「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153-192。
江明修、陳定銘(2001)。「台灣社區大學的創發與建構公民社會」。二十一世紀,第六十五期,頁122-129。香港:中文大學。
江明修、陳定銘(民90)。「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2期,頁15-43。
江明修、鄭勝分(民90年10月)。「社區大學與政府:公私協力關係之探討」。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6期,頁5。
江炳倫(民82)。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
朱柔若(民89)譯,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朱森村(民88)。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德厚(民84)。政治學。台北:三文印書館。
羊憶蓉(民83)。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84)。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丁讚(民87)。「從社區總體營造邁向社區大學」。竹塹文獻,第7期,頁8-10
李丁讚(民89)。「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的意函」。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二屆「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研討會。高雄:高雄市長青文化中心。頁25-29。
李文富(民90)。「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社區大學定位與發展:朝向通識與公民教育的學習場域」。北縣成人教育輔導季刊,第20期,頁21-25。
李永展、陳錦芳(民89)。「學習與成長─社區大學環境學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27-54。
李田樹(民88)譯,Peter Drucker著。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李重志(民89a)。「社區大學設置運動的社會定位」。教育研究月刊,第72期,頁76-80。
李重志(民89b)。「社區大學教學領域之檢討與期待」。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117-136。
李建良(民88)。「社區大學的法令與制度問題」。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頁26-32。
李俊輝(民85)。哈伯瑪斯公共領域在社區成人教育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維真(民90)。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小芳(民89)。「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頁113-139。
阮小芳(民90年3月)。「社區大學與婦女學習」。高雄市政府舉辦。2001年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區域論壇教育篇。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演講廳。
沈君山(民83)。「發刊詞」。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
沈君山、黃俊傑(民8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頁1-5。
沈宗瑞(民90a)。「願景抑或幻景─有關社區大學深化議題的政治社會學探討」。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宜蘭高中。頁69-78。
沈宗瑞(民90b年5月)。「社區大學的深化與民主社會的建立」。啥米尚青:青草湖社區大學通訊,第10期。
沈蕙燕(民90年10月)。「舞台的界線─開學典禮的省思」。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7期,頁3。
余秋雨(民84)。「千年庭院」。載於山居筆記。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13-143。
呂育誠(民90)。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何青蓉(民90)。「回應與前瞻─社區大學學習評量」。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宜蘭高中。頁79-86。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民90)。台灣社區大學導覽。
社區大學全國通訊(民90年6月)。「社區大學法制化之方向」。第13期,頁1。
邱天助(民84)。「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40-47。
林玉体(民89)。教育改造與政治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林孝信(民89)。「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3-11。
林孝信(民90a)。「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9-10。
林孝信(民90b年7月)。「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與建立核心課程」。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4期,頁2。
林孝信(民90c年10月)。「不能用招標方式辦教育」。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6期,頁2。
林良慶、陳志彬(民88)。「社區大學:教育改革?抑或是社會重建?」。教育社會通訊,第15期,頁16-20。
林明地(民89)。「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民89)譯,Robert G. Owens著。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林金龍(民90)。成人教育機構應用資訊科技在學員知識管理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庭瑤(民90)譯,Kate Nash著。當代政治社會學:全球化、政治與權力。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林國明(民89)。「公民社會與福利國家」。黃榮村等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下)。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頁103-108。
林振春(民87)。「社區警察與警察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第83期,頁34-40。
林振春(民88a)。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8b)。「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3-59。
林振春(民89a)。營造新家園。台北: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
林振春(民89b)。「社區學院體系的建立:台灣社區學院的經營」。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頁525-546。
林振春(民90)。「社區大學的危機與挑戰」。社教雙月刊,第106期,頁41-44。
林海清(民89)。教育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海清(民90)。「知識經濟社會中社區大學的願景」。研習論壇月刊,第一期,頁18-29。
林清江(民85)。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清江(民86)。「評一九九六年歐洲終身學習年白皮書」。成人教育,第37期,頁2-7。
林清江、黃富順、胡夢鯨、楊國德(民84)。籌設社區性成人及繼續教育學院可行性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林勝偉(民89)。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及其組織條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貞(民88)。「邁向學習型學院:美國社區學院課程改革之路」。社教雙月刊,第90期,頁28-39。
周志宏(民88)。「社區大學的理想及其實踐的難題─社區大學的法令與制度問題」。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頁33-42。
周業謙、周光淦(民88)譯,David Jary & Julia Jary著。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孟汶靜(民83)譯,Robert N. Bellah等著。新世界啟示錄。台北:正中書局。
孟祥森(民89)譯,Robert Theobald著。社群時代。台北:方智出版社。
吳定(民87)。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民84)譯,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明烈(民89)。「德國終身學習的發展現況與趨勢」。成人教育,第58期,頁8-16。
吳英明(民85)。「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輯。頁31-50。
吳英明、林德昌(民90)主編。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金耀基(2000)。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宗教與大學座談會會議實錄(民89)。通識教育季刊,第7卷,第4期,頁99-142。
柯正峰(民88a)。「終身學習政策法制之探討」。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第24輯。頁81-99。
柯雅琪(民89)譯,Frances Hesselbein等編著。縱橫四海:管理大師杜拉克、聖吉、柯維暢談無疆界領導。台北:高寶國際出版公司。
施教裕(民90)。「各縣市志願服務業務評鑑觀感」。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221-227。
洪榮昭(民90)。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夢鯨(民85)主編。終生學習手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胡夢鯨(民87a)。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民87b)。「我國邁向學習社會─過程中的障礙與克服途徑」。成人教育,第46期,頁7-14。
屏東社區大學(民89年9月2日)。「惡水上的惡橋─談高屏橋斷橋前因後果」。公共論壇。
徐震(民8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王衍芬主編。文化傳承叢書第二輯─社區文化建設。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頁9-37。
徐藝華(民89)。「自信、自主的空間與未來」。師友,第395期,頁11-14。
孫春在(民89a )。「新竹社區大學的推展經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頁159-189。
孫春在(民89b)。「社區大學的實踐意義」。師友,第395期,頁15-19。
孫春在(民90年2月)。「新竹社區大學孫春在主任專訪」。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0期,頁2。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馬慧君(民86)。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鎮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乃林(民87)。「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第41期,頁36-41。
陳怡如(民89)。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81)。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陳其南(民87)。「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現況。台北:師大書苑。頁111-126。
陳其南(民90)。「公民社會的典範」。天下雜誌記者。耕耘台灣:讓希望從地方升起。台北:天下雜誌股份公司。推薦序三,頁十-十一。
陳其邁(民90)譯,Anthony Giddens著。失控的世界(Runaway World)。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陳忠信(民89)。「台灣社會傳統與現代因素的競賽:公民社會出現了嗎?」。黃榮村等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下)。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頁18-32。
陳金貴(民81)。「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24期,頁95-128。
陳金貴(民83)。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陳定銘(民90a)。「社區大學創發與社區學院之比較」。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宜蘭高中。頁96-107。
陳定銘(民90b)。「我國社區大學的理論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312-337。
陳郁玲(民89)。「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之運作與規劃─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105-123。
陳茂祥(民88)。「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的理想目標」。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三輯,頁1-25。
陳敦源、郭承天(民90)。「基督教倫理與民主制度發展─從美國經驗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五期,頁67-99。
陳翠娥(民90)。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瓊如(民89)。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雲、黃錦賓(民85)。「社區教育」。甘炳光等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嬿靖(民90)。設置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傑(民8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世雨(民81)。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嬋(民87)。丹麥民眾高等學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良蕙(民90)。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則周(民89)。「釐清社區大學目標─從課程設計走出困境」。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高雄:高雄市長青文化中心。頁37-41。
張秋茹(民88)。我國社區學院需求規劃之研究─以埔里地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捷隆(民90)。「現在與未來」。宜蘭社區大學九十年上學期校務與選課手冊。頁10-12。
張德永(民88)。「我國社區學院的定位與規劃建議」。成人教育學刊,第三期,頁57-81。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主編。
張德永(民89)。社區學院的策略規劃。台北:師大書苑。
張素真、吳寧馨(民89)。「跳出學園的圍牆─永和社區大學的社團經營」。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95-103。
郭官義、李黎(民90)譯,Habermas著。哈伯瑪斯─認識與旨趣。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郭殊妍(民90)。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進隆(民83)譯,Peter 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民89)。「廿一世紀教育願景--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教育部網頁。
梁建鋒(1999)。美國教育。香港:三聯書店。
梅高文(民84)。公共行政「公正問題」與「能力問題」之研究─Habermas公共領域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甯(民88)。德國民眾高等學校作為終生教育機構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純(民90)。「美國學習型社區學院的發展與挑戰」。成人教育,第59期,頁40-44。
黃申在(民90年12月)。「談屏東社區大學在地思維與行動的一些觀點:社區大學經營定位、考核評量與輔導的三構面」。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9期,頁7。
黃世輝、宮崎清(民85)。「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第60期。頁4-20。
黃克武(民84)。「公民意識化解族群紛爭─台灣民主發展的省思」。當代,第一○五期,頁94-102。
黃伯威(民90)。丹麥民眾高等學校與台灣社區大學課程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媛(民90)譯,Peter F. Drucker著。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黃武雄(民83a)。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武雄(民83b)。「通識教育中的科學教育─理性的叛逆與解放」。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頁1-20。
黃武雄(民83c)。「台大通識教育怎麼做?」。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2期,頁81-92。
黃武雄(民86)。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武雄(民88a)。「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頁2-18。
黃武雄(民88b)。「社區大學為什麼要發文憑?」。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頁19-22。
黃武雄(民89a)。「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85-101。
黃武雄(民89b)。「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高雄:高雄市長青文化中心。頁10-12。
黃武雄(民89c)。「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永和社區大學學報,第3期,頁2。
黃武雄(民89d年1月)。「幾個問題,一個夢」。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一期,頁2。
黃武雄(民90)。「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李天健專訪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教育研究月刊,第92期,頁77-89。
黃武雄、顧忠華(民89年6月12日)。「公、義、環境系列專欄/普設社區大學發展民間力量」。中國時報。論壇。
黃坤錦(民83)。「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上)(下)」。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頁53-64;第1卷,第2期,頁59-72。
黃俊傑(民84)。「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2期,頁23-50。
黃俊傑、萬其超、張光正、朱建民、王福林(民86)。「美國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季刊,第4卷,第1期,頁65-106。
黃富順(民88)。「從大學推廣教育談社區大學的設立」。成人教育,第52期,頁39-45。
黃富順(民89a)。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富順(民89b)。「成人的經驗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頁1-30。
黃富順(民90)。「台灣地區近年來社區成人教育機構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第62期,頁41-46。
黃鈺樺(民90)。汐止社區大學實施現況暨學員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朗(民90)。「為終身學習注入活水」。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4。
曾華源(民87)。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計劃。
彭明輝(民89)。「社區大學與現階段的社會改革」。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高雄:高雄市長青文化中心。頁31-34。
彭明輝(民90年8月)。「評鑑制度的精神與內涵」。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15期,頁5。
彭靜婷(民89)。教育系統設計之研究─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馮朝霖(民86)。「公民社會與社區學院」。北縣成人教育輔導季刊,第6期,頁18-21。
馮朝霖(民88)。「社區大學的德國經驗(VHS)」。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頁43-46。
馮朝霖(民89)。「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103-115。
馮朝霖(民90)。「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第92期,頁33-42。
童燕齊(1997)。「公民社會與中國政治」。鄭宇碩、羅金義編。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435-457。
傅麗英(民84)。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民89)。「推動以深刻省視社會結構性質為主要內涵的社區大學教育」。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高雄:高雄市長青文化中心。頁20-22。
董子鉚(民89年7月)。「公共論壇簡介」。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5期,頁6。
楊志彬(民91年2月)。「關於文山社區大學社區經營策略的發展(下)」。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21期,頁5。
楊思偉(民88)。日本教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思偉、沈姍姍(民89)。比較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深坑(民89)。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民87)。「我國終身教育政策方向與推動策略」。中國視聽教育學會等主辦。教學科技與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國德(民86)。終生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民88a)。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民88b)。「終身教育的學習環境」。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第24輯。頁61-79。
楊國德(民89)。「一場談論建構學習社會的全球對話」。成人教育,第57期,頁51-52。
楊國德(民90)。「知識社會的終身學習」。成人教育,第62期,頁2-10。
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民89)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詹棟樑(民80)。各國社會教育運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鄧運林(民86)。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鄧運林(民90)。成人教育哲學導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談谷錚(民80)譯,J. M. Barbalet。公民資格(Citizenship)。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蔡佩君(民83)譯,Charles Taylor著。「市民社會與公共文化」。當代月刊,第100期,頁30-39。
蔡秀美(民90)。「社區大學學習評量之探討」。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宜蘭高中。頁87-91。
蔡培村(民88)。「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第24輯。頁101-120。
蔡培村(民89)。「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第57期,頁2-10。
蔡培村(民90)。「全球化、本土化與社區大學的發展」。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宜蘭高中。頁60-68。
蔡傳暉(民89a)。「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33-61。
蔡傳暉(民89b)。「社區大學的教學與課程規劃」。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頁141-157。
蔡傳暉(民89c年8月)。「建立一個具有改革意識的成人教育傳統」。文教基金會會訊。回饋─社區大學專輯。第51期,頁4-5。
蔡傳暉(民90)。「社區大學的歷史發展」。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13-16。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民88a)。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總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民88b)。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課程架構與修業制度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民88c)。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學術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民88d)。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生活藝能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民88e)。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社團活動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民88f)。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蔡漢賢(民90)。「對聯合國推行二○○一年國際志願服務年建議的回應─民間版志願服務白皮書初稿」。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三期,頁76-105。
潘明宏(民87)譯,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劉阿榮(民88)。「台灣地區通識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通識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頁17-37。
劉毓玲(民82)譯,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鄭善福(民89)。弗雷勒對話教育在社區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應用─以上楓社區成教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88)。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錢永祥(民87)。「人民與民主:如何理解民主制度裡的人民」。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55-74。
謝孟雄(民85)。「談美國社區學院與我國推展之可行性」。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台北:心理出版社。頁29-59。
謝端丞(民86)。福利國家本質之研究:兼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及定位。國立中興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佳純(民89)。台南市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民78)。「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頁21-46。
韓桂英(民87)。「厚植社區力量─張臂歡迎社區大學進駐校園」。師友,第374期,頁18-20。
薛曉華(民84)。八○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民87a)。「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第43期,頁35-43。
魏惠娟(民87b)。「從終生教育的觀點反思我國成人教育政策及未來行動」。教育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二期,頁50-80。
魏惠娟(民89)。「對於台灣地區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現況的一些省思」。成人教育,第57期,頁28-34。
羅秀華(民89)。「文山社區大學與社區的共同成長經驗」。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頁55-92。
羅慎平(民83)譯,Patrick Dunleavy & Brendan O’Leary著。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信如(民74)。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民86)。「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責任與發展趨勢」。洪建全基金會策劃。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頁17-28。
顧忠華(民87)。「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9-54。
顧忠華(民88)。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允晨文化公司。
顧忠華(民89a)。「大學轉型與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頁97-112。
顧忠華(民89b)。「台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亞洲研究,第37期,頁172-190。
顧忠華(民89c年8月)。「千禧新願」。文教基金會會訊。回饋─社區大學專輯。第51期,頁6-7。
顧忠華(民89d年11月)。「全促會成立周年的回顧與展望」。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7期,頁1。
顧忠華(民89e)。「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頁145-189。
顧忠華(民90a)。「社區力量的躍昇從在地學習開始」。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宜蘭:宜蘭高中。頁7-9。
顧忠華(民90b)。「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的挑戰」。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灣社區大學導覽。頁7-8。
顧忠華(民91)。「台灣的教育改革─從大學自治談起」。教育研究月刊,第92期,頁30-32。
貳、英文部份
Almond, G. A. & Verba, S. (1989).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1999). All About Community College. URL:http//www.aacc.nche.edu/allaboutcc/
Anderson, G.(1998).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London:Falmer Press.
Arsenault, A. & Anderson, G.(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nderson, G.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London:Falmer Press. pp.119-135.
Argyris, Chris (1993).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Barber, B.(1984). Strong Democracy. Berkel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nathy, B. H.(1996). Designing Social Systems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Plenum Press.
Bereday, George Z. F.(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resford, Peter & Croft, S.(1993). Citizen Involvement:A Practical Guide for Changes. New York:the Macmillan Press.
Bogdan, Robert C. & Biklen, Sari Knopp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Company.
Brinkerhoff, Derick W.(1999). “Exploring State-Civil Society Collaboration:Policy Partnership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8. No.4. pp.59-86.
Brookfield, S. (1983). “Community Education:Toward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llen, G. etc. 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 Milton Keyness, 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 9-32.
Brookfield, S. (1984).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Milton Keyness, 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rgess, Robert G. (ed.) (1982). Field Research : A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Civic Practices Network.CPN. http//:www.cpn.org.
Civicus (1997). World Alli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Washington, D. C.
Cohen, Arthur M. & Brawer, Florence B. (1996). 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Common Cause, (1998). http://www.commoncause/about/today.htm.
Connor, Desmond M.(1988). “A New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77. No.3. pp.249-257.
Cooper, Terry L.(198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ynch, T. D.(ed.).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Marcel Dekker Inc. pp.13-45.
Cooper, Terry L.(1984). “Citizen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4. Special Issue. pp.143-149.
Cooper, Terry L.(1991). An Ethics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Cropley, A. J. & Knapper, C. K.(1985). Lifelong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London:Croom Helm Ltd.
Cross, K. P.(1997). “Foreword”. In O’Banion, T. A Learning College for the 21st Century. Arizona:Orxy Press. pp.ix-xi.
Cunningham, Phyllis(2001). “Authentic Community Education.” 宜蘭縣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主辦。 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手冊。頁33-36。宜蘭:宜蘭高中。
Dave, R. H. (1976). Found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 New York:Pergamon Press.
Deegan, W. L., Tillery, D. & Associates.(1985). Renewing 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Prior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Dekker, P. & Broek, A. van den (1998). “Civil Socie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volvement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Volunta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 9. No. 1. pp.11-38.
Delors, J. et al.(1996).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UNESCO.
Denhardt, Robert B.(1993). The Pursuit of Significance:Strategies for Managerial Succes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Belmont, California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Denzin, N. K.(1975). The Research Art. Chicago:Aldine Press.
Dewey, J.(1933). 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 New York:Health and Co.
Edwards, R.(1995). Behind the Banner:Whither the Learning Society. Adult Learning. Vol.6. No.6. pp.187-189.
Ellis, S. J. & Noyes, K. K.(1990). By the People :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 - Bass Publishers.
ERIC(1995). Community Colleges:General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Los Angeles, California:ERIC Clearinghouse for Community Colleges. ED37791195.
Fagence, M.(1977).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New York:Pergamon Press.
Ferris, James M.(1998). “The Rol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Self-Governing Society:A View from the United States”. Volunta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 9. No. 2. pp.137-151.
Fischer, L. R. & Schaffer, K. B.(1993). Older Volunteers: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Fletcher, C. & Thompson, N.(1980). Issu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London:The Falmer Press.
Frederickson, H. G.(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Jossey-Bass Publishers.
Freire, P.(1972). 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London:Penguin.
Gall, M. D., Borg, W. R. & Gall, J. P.(1996). Education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6th ed. New York:Longman.
Gidron, B., Kramer, Ralph M. and Salamon, Lester M. (eds.)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Emerging Relations in Welfare State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Habermas, J.(1970). “Towards a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quiry. Vol.13. No.3. pp.360-376.
Habermas, J.(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Polity Press.
Habermas, J.(1990).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Habermas, J.(1994). “Three Normative Models of Democracy.”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Quarterly. Vol.8(summer). pp.144-152.
Habermas, J.(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Polity Press.
Habermas, J.(1998). On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n.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Haeberle, S. H.(1987).“Neighborhood Identit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Vol.19. No.2. pp.178-196.
Hansmann, H. B.(1987). “Econo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Powell, W.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ecticu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27-42.
Hasan, A.(1996). “Lifelong Learning”. In Tuijnman, A. C.(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w York:Pergamon.
Heelan, Cynthia M.(2000). “Challeng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Vol.71. No.1 Aug / Sept. pp.6.
Hodgkinson, Virginia A., Lyman, Richard W. and Associates (eds.) (1989).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 Challenges, Change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Hughes, Owen E.(1998). 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 2nd .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Inc.
Hutchins, Robert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Britannica.
Independent Sector(1994). Charity Lobby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Washington, DC : Independent Sector.
Jansson, Bruce S. (1994). Social Policy : From Theory to Policy Practice. 2nd ed. Belmont, California : Brooks/Cole.
Jick, T. D.(1983).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In Maanen, J. V.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Jorgensen, Danny L.(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Jun, Jong S. (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 : 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 Macmillan Press.
Keane, J. (1988).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Verso Press.
Kidd, J. R.(1973). How Adults Learn. New York: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Kingdon, John W.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Knowles, M. S.(1990). 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
Kramer, Ralph M. (1981).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rislov, S. & Rosenbloom, D. H.(1981).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and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Kweit, M. G. and Kweit, R. W.(1981). 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A Contingency Approach.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Lerner, Daniel (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Lofland, John and Lofland, L. H.(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lifornia : Wadsworth Company.
Long, H. B.(1990). Understanding Adult Learners. In Galbraith, M. W.(ed.). Adult Learning Methods. Malalar:Krieger. pp.23-37.
Long, N.(1993). Territoriality and Citizenship.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23 No.1. pp.18-24.
Longworth, N. & Davies, W. K.(1996).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Kogan Page.
Macdonald, L.(1997). Supporting Civil Society.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Marquardt, Michael J.(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McGraw Hill.
Marshall, T. H.(1992).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Bottomore, London:Pluto Press.
Martin, I.(1987). “Community Education:Toward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llen, G. etc. 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 Reform. Milton Keyness, 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9-32.
Meier, K. J.(1993). Politics and the Bureaucracy:Policymaking in the Fourth Branch of Government. 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Company.
Merriam, Sharan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Mishler, E.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ran, J. J.(1997). Assessing Adult Learning. Malabar, FL: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Nachmias, C. F. & Nachmias, D.(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5th.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Neuman, W. Lawrence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3rd. Boston:Allyn and Bacon Inc.
Nicholas, Ralph W.(1995).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 Role of Faculty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Chun-Shan Shen ed. General Education Toward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sinchu: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Nisbet, R. A.(1962). Community and Power.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sbet, J. (1980). Towards Community Education. British:Aberdeen University.
Nyland, J.(1995). “Issue Network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olicy Studies Review. Spring / Summer. pp.195-204.
O’Banion, Terry (1997). A Learning College for the 21st Century. Phoenix, Arizona: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Oryx Press.
O’Banion, T.(1999). Launching a Learning-Centered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432315).
O’Banion, Terry (2000). “An Inventory for Learning- Centered Colleges.”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Vol.71. No.1. Aug / Sept. pp.14-23.
O````Connell, Brian (1999). Civil Society:The Underpinnings of American Democracy. Hanover, 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O````Connell, Brian (2000). “Civil Society: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9. No.3. pp.471-478.
OECD (1996).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Paris:OECD.
Oldfield, Adrian (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Civil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Routledge Inc.
Oliveira, Darcy & Randon, R.(1994). “An Emerging Global Civil Society”. Civicus. Washington, D. C. pp.1-17.
Osborne, D. E. & Gaebler, T.(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Reading, MA : Addison-Wesley.
Patton, Michael Q.(1987). How to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Patton, Michael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Pocock, J. G. A.(1995). “The Ideal of Since Classical Times.” In Beiner, R.(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p.29-52.
Putnam, Robert 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ns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nnie, J.(1990). “Why Community Education?” In Poster, C. & Kriiger, A.(eds.).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Routledge.
Revans, R.(1980). Action Learning:New Teachniques for Management. London:Blond & Briggs.
Rimmerman, C. A.(1997). The New Citizenship:Unconventional Politics, Activism and Servic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Rosenbloom, David H.(1993).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3rd. New York:McGraw-Hill.
Rosovsky, H.(1990). 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 New York:Norton & Company.
Salamon, Lester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l W.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ecticu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99-117.
Salamon, Lester M. and Anheier, Helmut K.(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New York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ell, G. R.(1978). A Handbook of Terminology for Classifying and Describing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Adults. Denver:National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Senge, Peter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Doubleday Inc.
Senge, Peter M., Kliener, A., Roberts, C., Ross, R. B. and Smith, B. J.(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The Spieler Agency.
Senge, Peter M., Kliener, A., Roberts, C., Ross, R., Roth, G. and Smith, B. J.(1999). The Dance of Change:The Challenges to Sustaining Momentum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 New York:The Spieler Agency.
Senge, Peter M. (2000). The Fifth Discipline:Schools That Learn. New York:Doubleday Inc.
Stake, R. 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Strauss, A. L.(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L. & Corbin, Juliet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e Theory.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Streeck, W., & Schmitter, P. C.(1985). “Community, Market, State─and Associations?. In Streeck, W., & Schmitter, P. C.(eds.). Private Interest Govern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pp.8-17.
Tobin, Daniel R.(1993). Re-Educating the Corporation:Foundations for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ssex Junction, VT:Oliver Wight Publications. Inc.
Turner, B. S. & Hamilton, P.(1994).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New York:Routledge. In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8). Lifelong Learning and Public Policy. Report Prepared by the Lifelong Learning Project. Washington, 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ldo, D.(1980). The 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A Summary View. Novato, California:Chandler & Sharp.
Warren, R.(1978). The Community in America.(3rd). Chicago:Rand McNally.
Watkins, Karen E. & Marsick, Victoria 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Weisbrod, Burton A.(1988).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lch, J. R.(1990). The Shadow State: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Sector in Transition. New York:The Foundation Center.
Wolf, Thomas (1999).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Rockefeller Center.
Young. D.(1998). The Curriculum for the Future. London:Falmer Press.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070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326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