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208951      Online Users : 5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009


    Title: 企業國際化與能力關聯性之研究-以太陽眼鏡公司為例
    Authors: 曾素玲
    Contributors: 于卓民
    曾素玲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10 16:18:1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之目的在藉由分析消費品製造廠商,即個案公司之國際化過程,探討企業國際化與能力蓄積之關聯性;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建議。
      本論文係依據Johanson & Vahlne (1977)所提出之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適切地解釋本個案之國際化活動;主要以狀態面(State Aspect)及改變面(Change Aspect)的相互影響來說明該企業國際化的動態演變。
      一、企業國際化與能力之關聯性:
       (1)在中小企業國際化時,前一階段之能力係直接影響下一階段之國際市場進入策略。亦即企業根據本身現有之能力,選擇不同之進入策略(如出口外銷、海外生產、海外研發設計、海外合資建廠生產等),在此同時亦相對蓄積新的能力,以為下一階段國際化之用。
       (2)本階段之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可使公司蓄積某種核心能力,如專業能力、OEM加工製造能力、OBM品牌行銷能力等;而透過上述國際化活動,企業將不斷蓄積相關之核心能力,以作為進入下一階段之能力基石。
      二、本研究具體發現如下:
       (1)在流行產業中,因消費者對「品牌」愈來愈重視,使得產業愈來愈向兩個極端發展。一端是高單價、高附加價值之國際知名品牌;另一端則是很強的代工製造能力,如亞洲公司之高效率、低成本之生產實力。企業要找出路,唯有從以上兩個極端擇一專注發展之。
       (2)流行產業專業之核心能力為:專業術語、美感、流行元素之掌握與運用、以及流行趨勢之敏感度。
       (3)OEM/ODM代工製造之核心能力為:速度、品質、價格、交貨期及服務。而整體效率之展現為企業成敗的關鍵。
       (4)OBM品牌行銷之核心能力為:產品定位與組合、存貨管控、應收帳款管理及銷售團隊管理。其中又以存貨控管之能力為經營成敗的關鍵。
       (5)OEM代工製造「國際化」的涉入程度較有限。主要的國際化過程為外銷出口、海外設廠生產、海外研發設計、及海外合資設廠。主要之目的仍在降低成本、提昇效率。
       (6)OBM品牌行銷之「國際化」涉入程度較深。主要的國際化過程為尋找各國代理商、設立國外行銷子公司、代理國際知名品牌、合資行銷、以及國際品牌授權。
       (7)品牌行銷首要應從本土市場(Home Market)開始做起,然後才有能力移轉成功之行銷經驗經營外國市場。
       (8)國際化是累積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種途徑,國際化活動之參與可直接或間接提昇廠商之能力。國際化之過程與涉入將帶給本國企業技術提昇(如合資建廠)、品牌行銷(如合資行銷)及通路管理(如品牌授權)等知識與能力之提昇,故廠商應盡量從事國際化之相關活動。
    謝辭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5
      第四節 流行產業特性-----7
      第五節 論文之章節-----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13
      第二節 國際化之定義與理論-----21
      第三節 國際化之動機與進入策略-----28
      第四節 國際化之過程-----3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44
    第四章 產業分析
      第一節 眼鏡簡史-----48
      第二節 眼鏡產品介紹-----50
      第三節 全球眼鏡產業概況-----55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個案公司背景-----65
      第二節 個案公司國際化過程-----73
      第三節 國際化過程能力蓄積之分析-----78
      第四節 研究發現彙總-----89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6
      第三節 研究限制-----98
    參考文獻-----99
    附錄一:訪談綱要-----104
    附錄二:眼鏡產品結構-----106
    附錄三:逐夢F二十載-----108
    附錄四:F公司國際化活動一覽表-----112

    表目錄
    表2-1 策略性資源的內涵-----18
    表2-2 國際化之相關理論簡表-----27
    表2-3 國際化動機之相關理論簡表-----30
    表2-4 Dahringer & Muhlbacher之進入模式分類-----32
    表2-5 國際化過程之相關理論簡表-----37
    表4-1 太陽眼鏡消費國家級數量一覽表(1993)-----55
    表4-2 1990年美國太陽眼鏡進口統計資料(國家別)-----56
    表4-3 由台灣出口至美國之眼鏡統計資料-----57
    表4-4 美國太陽眼鏡市場進口統計資料(單位/國家別)-----58
    表4-5 品牌定位、訂價及通路間之關係-----62
    表4-6 眼鏡行銷企劃排程-----62
    表5-1 F公司策略思考之附加價值-----69
    表5-2 F公司及對應之策略行動一覽表-----9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6
    圖2-1 競爭三階段-----19
    圖2-2 進入模式折衷理論之決策架構-----33
    圖2-3 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39
    圖3-1 本研究架構-----41
    圖4-1 眼鏡之通路與訂價關係圖-----59
    圖5-1 F公司組織架構-----72
    圖5-2 F公司指揮系統-----72
    圖5-3 個案公司的國際化過程-----83
    圖5-4 國際化能力蓄積動態圖-----92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1.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民89年。
    2.于卓民,國際行銷學─策略篇及分析篇,台北:華泰,民83年。
    3.方亮淵,「國際品牌授權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2年。
    4.王美雅,「流行產業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5.王淮,「中小企業大陸市場進入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6.王開明、萬君豪,「企業戰略理論的新發展:資源基礎理論」,民90年。網站:經理學苑.中國www.vcmc.net。
    7.白錦裕,「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之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8年。
    8.林茂桂,「台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大業工學院事業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4年。
    9.林晉寬,「組織資源之管理」,民84年。網站:http://140.127.13.63/ljk20.htm
    10.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民85年。
    11.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民89年。
    12.莊永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工業電腦產業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90年。
    13.張定綺譯,尼古拉斯.柯瑞奇原著,流行陰謀─名牌時裝帝國遊記,台北:時報,民84年。
    14.曾浩岳,「台灣廠商出口活動之研究─國際化階段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15.趙義隆、于卓民、謝文雀,國際企業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7年。
    16.螘金花,「外派人員配偶海外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7年。
    二、英文部份
    1.Bartlett, C.A. & Ghoshal, S.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Contractor, F. J., “Perspectives for International IP Managers,” Les Nouvelles, 34(2), Jun. 1999, pp.41-50.
    3.Dahringer, L. D. and H. Muhlbacher (1991),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 Global Prospective, NY: Addison-Wesley.
    4.Dunning, John H. (1981), “Explaining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upport of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in Krishna Kumar and Maxwell G. McLeod (eds.), Multinational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ronto: Lexington Books.
    5.Dunning, John H. (1993),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N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6.Hill C., Hwang P., and W. Kim (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7.Johanson, J. & J.E Vahlne (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Summer, pp.23-32.
    8.Johanson, J. & J.E. Vahlne (1990),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7(4), pp.11-24.
    9.Kogut, B.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pp.15-27.
    9.Kogut, B.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pp.15-27.
    10.Medcof, J. W.,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ransnational Technology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1), 2000, pp.59-74.
    11.Mintzberg H., Quinn J.B. and S. Ghoshal (1995), “Canon: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 in The Strategy Process: An European Perspective, London:Prentice-Hall.
    12.Porter, M. E. (1986),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8-40.
    13.Petersen B. and L.S. Welch (2000),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Operations: Downstream Entry and Expansion via Franchis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 pp. 479-496.
    14.Prahalad, C. K. & Y. Doz, (1984),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ontrol System and Delegation Issu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pp.55- 72.
    15.Root, F. R (1987), Entry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6.Vernon, Raymond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pp.190-207.
    17.Yip, George S. (1989), "Global Strategy - 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pp.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87360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2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8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