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2366      Online Users : 6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財務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96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960


    Title: 中國大陸九零年代工業佈局與其對產業分工的影響
    Authors: 王哲民
    Contributors: 魏艾
    Wei, Ai
    王哲民
    Keywords: 產業
    地區
    產業佈局
    產業分工
    Date: 1999
    Issue Date: 2016-05-10 16:01:28 (UTC+8)
    Abstract: 產業佈局,乃指一國產業在其領土範圍內所作的配置,而產業分工,謂之隱含在佈局背後各地區所具備的專業生產特色,因此佈局為表層,分工為裏層,且「地區」為兩者間分析、比較的基礎。由於產業的種類繁多,國家的領土也往往佔有一定的空間,因此兩者搭配的結果,產生了多種型態的產業佈局,也造成依循不同佈局下的產業分工。
    對於一個領土遼闊的大國或是市場機制尚未完全自由運作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產業發展的空間寬廣,或是國力有限、急需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專注於規劃該國產業的佈局,使其一方面達成區域的均衡發展,一方面達到產能的充份發揮,以提升其國力。而現今的中國大陸正好符合領土遼闊與經濟發展中兩項條件,所以產業佈局與產業分工對其格外重要,如何運用本身與境外、官方與民間的力量完善其產業佈局,強化其產業結構,以進一步提升其經濟成長,為各界所矚目的焦點。
    數據資料顯示,九○年代中國大陸除了少數開採自然資源的產業偏向內陸地區外,絕大多數產業皆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且比重超過內陸甚多,特別是和日常生活相關的現代工業產品,近八成由此一地帶產出。但即便是東部沿海地區,區內各省的產出,甚至同一省內各縣市的產出也差異甚大,因此「不均衡」可說是中國大陸現今產業佈局的一大特色,也因此其地區產業分工是在此一前提下開展的。分析結果顯示,儘管東部各地在多項產出領先,但其專業項目集中各項輕工業與加工工業,中部則在農產加工業、採掘工業與原材料工業較具專業水準,而西部地帶儘管各項產出明顯落後,但採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仍是其相對較發達的項目,也構成本地專業生產的重心。由此可知,在產出一面傾向東部的情形下,各地區仍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發展方向。
    造成中國大陸產業如此佈局的內部成因,除了自然因素,如土地、礦藏、能源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到人文條件,如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限制。東部各省普遍在多項人文條件上領先中西部地區,廠商在此容易籌集資金、勞動力與技術等生產要素,其產品也容易在此尋獲市場,因而在中國大陸邁向市場經濟後,自然吸引大量企業進駐,造成東部地區多項工業的蓬勃發展,和內陸地區有明顯的差距。此外,由於中國大陸至今產權尚未完全私有化,中共的計畫體制仍具操控產業佈局的力量,特別在一些需要經濟規模且外資參與度不高的產業類別,如石化、鋼鐵、化學工業等。計劃體制介入產業生產的結果,儘管仍是以「效益」為發展的核心,但無疑地將會參雜了「公平」的考量,使內陸地區的佈局比重有所提升。同時,由於中共在各地計劃投入的方向並不完全相同,也因此在調整佈局比重時有助於產業分工的確立,進一步增進區域間的相互依存度。而在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後,外人投資與出口貿易成為影響其產業佈局的新因素。受到中共政策與前述人文條件的影響,外人投資與出口貿易九○年代仍多集終於東部沿海一代,且兩者高度相關。外人投資項目多為紡織、食品工業系統與機電類產品,所以也替這些項目的東移提供了新動力,促使其東部的佈局比重進一步提升。
    產業如此密集分佈於中國大陸的東部,表此一地帶的效益應高於其他地區,利用財務報表中多種指標對不同地間作比較,可映證此一結果。中西部地區只有在部份指標上領先東部地區,且領先的原因多為受到部份省份極端值的影響,在扣除這些極端值後,地區間的佈局效益排序又多回到東高、中平、西低的情況。不過,就中國大陸整體而言,工業佈局效益仍就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像產業規模的提升與分工的強化,都是急需改進的方向。中國大陸的工業儘管集中東部,但產業規模多屬小型企業,且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又不利於產業的整合。小型企業雖有低價、產銷靈活等優點,但不利於結構提升與技術進步,且佈點分散的態勢也不於塑造出強而有力的分工格局,有礙於地區間的協調發展,並形成地方保護主義的溫床。
    所幸,隨著市場機制的強化,各地區得以藉由價格指標逐步摸索出適宜本身發展的方向,不再盲目追求一些投資週期短、價高利大的加工產品,這反映在各地區都有不同的高增長產業,及地區產業結構的趨異。如此的變動態勢,儘管道下世紀初,中國大陸東部地帶仍是產業分佈的重點,多項產業的比重甚至還會增加,但增長的幅度較現今已有所降低,且隨著各地產業增長方向的不同,將造成產業規模的提升,分工型態的改變與分工程度的增加。為此,未來中國大陸的分工型態將趨向水平分工與垂直分工交相混合,如此將有利原本層級較低的產業分工演進到較高的產品分工、零件分工。各地區在分工的格局上也將由單純的資源型或加工型轉向資源與加工相結合,在加工業極發達的地區,由於對原材料需求量大,會相應的發展滿足本地加工所需原材料工業;而以農礦資源為專業的省區,為了提升其產品的附加價值,會以其產出為基礎,在本地發展適宜的加工業。如此,以價格體系作指標所產生的分工,才是真正有利於全體福利的分工,各地區與產業本身都能從中獲利,並協調彼此間的關係。
    Reference: 一、 中文部份
    【書籍】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1996)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1997)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1998)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4.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科研組織處,中國工業改革管理發展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 王志電 當代中國產業布局 (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6. 李樹琮 生產力布局學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7. 宋瑞祥 中國礦產資源報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8. 吳碚、張建喜中國地方經濟發展分析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9. 金融、陳麗瑛兩岸突破:中國工業區域分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10. 周文騫、許慶明 發展經濟學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1. 周叔蓮、陳棟生、裴叔平 中國地區產業政策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12. 周振華 中國經濟分析1995一地區發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一版)。
    13. 孫敬之 中國經濟地理概論(修訂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年,修訂第二版)。
    14. 國家計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我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年,第一版)。
    1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 年,第一版)。
    16. 郭克莎 工業增長質量研究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
    17. 郭萬清 中國地區比較優勢分析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
    18 . 陳文龍 國際經濟學概要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年,初版)。
    19. 陳共炎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比較研究一東部、中部、西部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4 年,第一版)。
    20. 陳棟生 中國產業布局研究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年,第一版)。
    21. 楊啟先 中國市場經濟大思路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
    22 . 翟立功、朱鐵臻 中國工業產業的發展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
    23 劉再興 中國生產力總體布局研究 (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5 年,第一版)。
    24. 劉佩瓊 中國經濟大趨勢1991 (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3年,初版)。
    25. 劉俯瓊 中國經濟大趨勢1996 (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4年,初版)。
    26. 劉佩瓊 中國經濟大趨勢1991 (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6年,初版)。
    27. 歐陽勛、黃仁德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書局,民72年,初版)。

    【期刊】
    1. 工業現代化課題組,「中國工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經濟學動態》(北京:經濟研究雜誌社),1995 年3月,頁38-42。
    2.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中國工業從數量擴張向素質提高轉變」,《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7年第6 期,頁5-14 。
    3. 王海鴻,「中國工業區際分工程度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7年3月,頁38-41。
    4. 白文揚、李雨,「我國工業產業集中度實証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4年11月,頁45-50。
    5. 朱明春,「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與政策展望」,《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7年10月,頁25-27。
    6. 余明勤,「關於區域產業結構的幾個問題」,《中國工業經濟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3年12月,頁49-53。
    7. 何榮天,「論我國45年來產業佈局的演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1995年第2期,頁1-7。
    8. 汪少華、包婷,「小企業生存基礎和競爭環境的數量特征」,《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7年6月,頁42-44。
    9. 吳優、汪陽紅,關於今後十年我國化學工業布局的幾點思考」,《中國工業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3 年3 月,頁38-41,50。
    10. 呂政,「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新特點」,《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8 年7月,頁5-10。
    11. 李海艦,「外資進入與國家經濟安全」,《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8月,頁62-66。
    12. 周民良,「對我國鋼鐵產業配置及地域分布之探討」,《生產力研究》 (太原:生產力研究編輯部),1995 年3月,頁52-56。
    13. 周叔蓮,「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幾個問題」,《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8年7月,頁22-29 。
    14. 林云,「我國區域工業結構的演變態勢與政策選擇」,《財經研究》(上海:上海才經學院),1998年3月,頁31-35。
    15. 林凌,「東西部差距擴大問題分析」,《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96年第7期,頁46-53。
    16. 施禹之,「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規劃調整的構想」,《中國工業經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4 年3 月,頁59-65 。
    17. 祖強、路捷, 「改革開放20 年我國利用外資的回顧與展望」,《未來與發展)(北
    京:中國未來研究會) ,1998 年6 月總期103 期,頁28-30 。
    18. 胡長順,「中國新時期工業化戰略與產業政策」,《管理世界》,1996年2月,頁99-105 。
    19. 國家統計周刊工業結構調整研究"課題組,「中國工業結構-調整分析」,《中國工業經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8年2月,頁24-31。
    20. 曹征彥,「能源工業的發展與展望」,《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6 年1月,頁53-57。
    21. 陳艾暉,「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其協調方略」,《山西財經學院學報》(太原:山西財經學院),1996年第一期,頁6-10 。
    22. 陳准,「90年代中後期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對策」,《中國工業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4年3月,頁37-65。
    23. 陳准,「我國區域分工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走向」,《中國經濟問題》(三明市: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1997 年4月,頁15-20。
    24. 陳准,「我國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的原因分析與若干政策建議」,《經濟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7年5月,總期第21期,頁28-30。
    25. 陳耀,「產業結構趨同的度量及合意與非合意性」,《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8年4月,頁37-43。
    26. 陸大道、郭騰雲、周世寇,「我國治海地區原材料工業發展及其生產基地建設研究」,《工業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8年8 月,頁71-75。
    27. 張落成,「我國跨世紀的糧食地區結構變化趨勢分析」,《中國經濟問題》 (三明市: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1997 年5月,頁21-24。
    28. 張長春,「我國要素密集型行業劃分與優勢區分布」,《中國工業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4 年7月,頁30-35。
    29. 張志宏,「利用外資與我國產業安全若平問題的深入思考」,《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998 年3月,頁19-22。
    30. 張昕,「工業經濟效益的差異比較」,《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6月,頁31-37。
    31. 郭克莎,「論我國工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中國工業經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10月,頁28-33。
    32. 郭克莎、李海艦,「中國對外開放地區差異研究」,《中國工業經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5年8月,頁61-68。
    33. 黃仁偉,「論區域經濟與諸侯經濟」,《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雜誌社),1995年第8期,頁22-26。
    34.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中央產業區域佈局及其效應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民85年10月,第39卷第10期,頁39-59。
    35. 雷家繡、杜沃平、鄧小清,「中國西部工業增長的難點」,《中國工業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4年7月,頁41-46。
    36. 厲無畏,「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分析」,《工業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8年3月,頁89-94。
    37. 盧現祥,「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四大問題」,《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3月,頁44。
    38. 趙偉、黃先海,「外部約束:中國兩種工業化區域模式擴散的主要障礙」, 《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11月,頁49-53。
    39. 鄭世杰、張銳,「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理論與實踐的重新揭示」,《經濟科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年5月,頁59-64。
    40. 劉信一,「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外貿與外資」,《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6月,頁38 -41。
    41. 願強,「紡織區域結構調整中的新情況及其對策」,《中國工業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997年9月,頁44-48。
    42. 願志明,「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戰略和規模經濟效益」,《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93年,第10期,頁75-80。

    二、 英文部份
    【書籍】
    1. Chacholiades,Miltiades,International Economics(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1981),Chap.4。
    2. Salvatore,Dominick,International Economic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1983,first printing) , Chap.2。

    【期刊】
    1. Field,Robert Michael, "China`s Industrial Performance Since 1978", The China Quarterly,N.l31,Sep.,1992, PP.577-636.
    2. Huang,Yasheng, "Web of Interests and Patterns of Behaviour of Chinese Local Economic Bureaucracies and Enterprises during Reforms" , The China Quarterly , N.123,Sep.,1990, PP.431-458.
    3. Huang,Yasheng,"The Strategic Investment Behavior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during the Reform Era", China Economic Review , Volume 6,1995,PP.169-182.
    4. Kueh,Y.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N.l31,Sep.,1992, PP.637-69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85255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7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財務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