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1. 外交部,當前外交施政,台北:立法院第四屆第二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民國88年。 2. ───,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互動,台北:立法院第四屆第三會期外交及內政委員會,民國89年。 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8年。 4. ────────,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8年。 5. 「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白皮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 (二)專書、論文 1.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 2. 王作榮,壯志未酬,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3. 王將軍永樹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台北縣裕台公司中華印刷,1990年。 4. 正中書局主編,傾聽人民的聲音,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5. 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台灣大學,民國1997年。 6. 克萊恩,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7.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1983年再版。 8. 宋筱元,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9年。 9. 杜陵,情報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3年再版。 10. 汪士淳,忠與過,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11. 汪敬煦先生訪談錄,國史館,劉鳳翰等訪問,台北縣:久裕電腦排版公司,1993年。 1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四版。 13. 林正義,「美國總統運用國家安全會議之研究」,收錄於美國總統制之運作,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9年。 14. ───,「國家安全會議改革途徑」,收錄於國家安全體制研討會論文,1992年。 15. 林茂雄,警察百科全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7年。 16.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收錄於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和平論壇,2001年。 17. ───,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書局,1990年再版。 18.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19. 夏珍紀錄整理,愛憎李登輝:戴國輝與王作榮對話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 20. 國安會、局法制化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 21. 國家安全體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 22. 陳水扁,世紀首航,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 23. 陳鳳馨,意見百分百的連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24.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25. 張中勇,「兩岸在人類安全中合作的願景」,收錄於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2001年。 26. ───,各國安全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6年。 27. ───,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 28. ───,情報與國家安全研究,台北:三峰出版社,1993年。 29. 張式琦,國家情報,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1983年出版。 30. 張枝榮,「涉外情報與國家安全」,收錄於公共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暨會議記錄,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6年。 31. 張殿,情報與反情報,台北:石英出版社,2001年。 32. 張殿清,軌道-國際間諜竊密面面觀,北京:金城出版社,1995年。 33. 裘兆琳,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3年。 34. 楊碧川,國共諜報,台北:一橋出版社,2000年。 35. 蔣緯國,軍制基本原理,台北:三軍大學,1969年。 36. 趙國材,「論美國出兵海外之法律依據與實踐」,裘兆琳主編: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頁1-98。 37.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38. 鄭義,國共間諜戰七十年,香港:夏菲爾出版公司,2001年。 39. Godson,Roy.,劉陽生譯, 一九八○年代情報需求,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40. Lindblom, Charles E.,劉明德譯,The Policy─Making Process,政策制定過程,台北:桂冠書局出版,1991年。 41. Pfaltzgraff , Jr. Robert L.,胡祖慶譯,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書局,1993年。 (三)期刊 1. 王世塗,「評論我國國家安全體制」,台北:國防雜誌,第11卷第8期,1996年2月,頁36-47。 2.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台北: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23-35。 3.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沿革與評析」,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5-17。 4. 吳東野,「德國政府危機處理之決策與運作」,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7期,1995年7月,頁35-50。 5. 吳玲君,「美國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台灣之反應」,台北:美歐月刊,第11卷第4期,1996年4月,頁92-105。 6. 宋燕輝,「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之可能與國際法相關問題」,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4期,1996年4月,頁1-15。 7. 林文程,「亞太安全體系與台灣的國家安全」,台北:理論與政策,1995年冬季號,頁26-37。 8. 林正義,「中美國家安全會議之比較」,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41-54。 9. ───,「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 月,頁1-18。 10.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5期,1995年5月,頁6。 11. ───,「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3期,1996年3 月,頁1-28。 12. ───,「台灣的綜合安全」,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 13. 胡正申,「從國際脈動看兩岸外交策略」,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1998年7月,頁38-48。 14. 范利民節譯,「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簡介」,台北:美國月刊,第1卷第1期,1996年5月,頁117-123。 15. 徐博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理論與政策月刊,1995年冬季號,頁3-25。 16. 張中勇,「後冷戰時期美國情報活動之走向」,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4期,1995年4月,頁104-118。 17. ───,「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制度」,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30-40。 18. ───,「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體系之管理與監督」,台北:警政學報,第23期,1993年,頁293-320。 19. ───,「美國情報角色的變遷」,台北: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1994年8月,頁47-61。 20. ───,「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警政學報,第22期,1993年,頁355。 21. ───,「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台北: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6期,1996年4月,頁25。 22. ───,「情報與國家安全決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台北:警政學報,第29期,1996年,頁212-222。 23. 張台麟,「法國政府危機處理之決策與運作」,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1996年2月,頁78-90。 24.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 月,頁64。 25. ───,「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 月,頁45。 26. 陳一新,「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改革之背景」,台北:美國月刊,第2卷第6期,1987年10月,頁13-17。 27.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頁4-23。 28. 黃秀瑞,「總統,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18-29。 29. 楊致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9期,1996年5月,頁2-5。 30.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 月,頁22。 31. ───,「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3期,1997年9月,頁2。 32. 劉福麟,「中共對“台”的威懾戰略」,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2期,1997年2月,頁39-45。 33. 蕭朝琴,「中共發展海權戰略對台安全之威脅」,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54。 34. 謝勝義,「兩岸武力衝突的可能因素與因應之道」,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6期,1996年6月,頁74-81。 35.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頁1-16。 36. 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安全政策分析」,臺北: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1期,1978年10月,頁27-29 (四)碩士論文 1. 吳巨盟,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 呂謙宜,中美國家安全會議組織與功能之比較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3. 李光中,後冷戰時期美國情報體系改革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 李育浩,中美兩國情報體系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5. 周明華,提昇危機決策品質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19987年。 6. 尉大衛,美、德、法國家安全決策機制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7. 葉賢忠,情報與決策關係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8. 趙相文,論國家情報之法制化──德國法之觀察,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報刊 1. 中央日報,(台北)。 2. 中國時報,(台北) 3. 自由時報,(台北) 4. 聯合報,(台北) 5. 人民日報,(北京) 二、英文部分 (一)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1. “Commission on the Roles and Capabi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An Appraisal of U.S. Intelligenc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March 1, 1996). 2.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Foreign Economic Collection and Industrial Espionage, 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July 1995). 3. Commission on CIA Activitie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5). 4. Department of Defense,“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1998,”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998). 5. Donald P. Steury ed. Sherman Kent and the Board of National Estimates (Washington D.C.:History Staff,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telligenc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1994). 6. Reagan, Ronald.“Executive Order 12333: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ederal Register 46,No.235(December 1981),pp.59941-55 at 59943. 7.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Nomination of Henry A. Kissinger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3). 8. U.S. Statutes at Large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8). 9. U.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0). 10.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x Report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y 25, 1999). (二) Books: 1. 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 :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2. Ameringdr, Charles D. U.S. Foreign Intelligence: the Secret Side of American Society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3. Berkowitz, Bruce D.and Goodman., Allen E.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4. Bock, Joseph G. The White House. Staff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t (N.Y.: Greenwood press, 1987). 5. Breckinridge,Scott D. The CIA and the U.S. Intelligence System(U.S.:Westview Press,1986). 6.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Hartfon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Books Ltd.,1991). 7. Carter,Jimmy. Keeping Faith: Memoirs of a President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 8. David,Dallin j. Soviet Espionage (N.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6). 9.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5). 10. Farago, Ladislas, War of Wits: The Anatomy of Espionage and Intelligence (N.Y.: Funk and Wagnalls Company,1954). 11. Halperin, Morton H.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 Analyses, Cases, and Proposal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1975). 12. Holt, Pat M.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Public Policy:A Dilemma of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5). 1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Soldiers and the Stat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4. Janis, Irving. Victims of Groupthink: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72). 15. Jordan, Amos A. and Willian J.Jr. Taylor, Rev. ed. American Natuonal Security:Policy and Proces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16. Jordan, Hoxie. Ed., The Presiden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N.Y.:Center for Study of the Presidency, 1984). 1. Killian Jr. ,James J., Sputnik,Scientists,and Eisenhower : A Memoir of the First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Mass:MIY press,1977). 18. Lord, Carnes, The Presidency and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N.Y.: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ress,1988). 19. Pfaltzgraff, Jr., Robert L., Davis, Jacquelyn K.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Mass.: Lexington, 1990). 20. Ransom, Harry Howe.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 Co.,1988). 21. Richelson, Jeffrey T. Foreign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8). 22. ─────────,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8). 23. Ronald, Seth. The Art of Spying (N.Y.: Philosophical Liberly, 1957). 24. Shambaugh, David L. ed. Greater China : The Next Super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5.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26. Shoemaker, Christopher C. The NSC Staff (Boulder: Westvies press, 1991). 27. Steinbruner, John D. The Cybernetic Theory of Decision:New Dimension of Political Analysis(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28. Yahuda, Ben-Meir.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making: the Israeli Cas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6). (三)Articles: 1. Deutsch, Karl W. Crisis Decision- Making: The Information Approach,”in Daniel, Fred., 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1982), Chapter 1. 2. Dewitt,David B.“Concepts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eds.)The Making of Security Community in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Malaysia: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4). 3. Hermann,Charles F. “International Crisis As a Situation Variable, ” in James N. Rosenau(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9). 4. Swaine, Michael.“Arms Races and Threa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enter for Asia-Pacific Policy Studies (RAND, Oct. 1995). 5. Taylor, Stan A. and Relston, Theodore J.“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ent,”in George,Alexander L. Avoiding War: Problems of Crisis Manage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91), chapter 17. 1. Tipson ,Frederick S.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Role of Law,”in John N. Morre, Frederick S. Tipson ,and Robert F. Turner(eds.), National Security Law (Durham, N. C. :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1990). (四)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s: 1. Baldwin, David.“The Concept of Securi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 No.1(1997), p.5, f.n. 1. 2. ───────,“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World Politics, Vol.48(October 1995), pp.117-141. 3. Brzezinski,Zbigniew. “The NSC’s Midlife,” in Forein Policy 69 (Winter 87-88), p.95. 4. Gates, Robert M.“The CIA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 , Vol.66, No2(Winter 1987- 88),pp.215-230. 5. Haftendorn, Helga H.“The Security Puzzle: Theory Building and De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1(March1991),pp.3-17. 6. Hastedt, Glenn,“CIA``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Refo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Vol.9, No.3,(Fall 1996), pp.249-269. 7. Holsti, Ole R.“Limitations of Cognitive Ability in the face of Crisis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ies on Crisis Management,Vol.9 No.2 1978),pp.39-55. 8. Huntington, Samuel P.“The US Decline or Renewal?” Foreign Affairs, Vol.67, No.2(Winter 1988- 89),pp.76-96. 9. Kendall, Willmoore “The Functions of Intelligence,”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2th eds, 1949) ,p.36. 10. Lowenthal, Mark M. Intelligence:From Secrets to Policy(Washington D.C.:CQ Press,2000),p.8. 11. Minihan, Kenneth A.“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National Security Law Report, Vol.19, No.1(Winter 1997), pp.1-9. 12. Stack, Kevin P. “A Negative View of Competitive Analysis,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Vol.10,No.4,p.459. 13. Stevens,Paul S. ”The Motional Security Council : Past and Prologue“, Strategic Review ,(Winter 1989),pp.15-23. 14. Thomas, Stafford T.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P.3. 15. Tneyoung, Yoon .“Intelligence and Warning Systems:Implications for ROK-U.S. Combined Crisis Management, ”East Asian Review,Vol.11,No.4,Winter 1999,pp.69-85. 16. Ulman , Richard.“Redi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8, No.1(1983),pp.129- 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