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55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400903      在线人数 : 7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81


    题名: 以策略三構面分析戴爾電腦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 杜墨瑋
    贡献者: 溫肇東
    杜墨瑋
    日期: 2002
    上传时间: 2016-05-09 16:37:02 (UTC+8)
    摘要:   首創直銷模式的戴爾電腦,創立18年來,每年的營業額皆有50%以上的成長。即使在2000個人電腦PC市場在萎縮的情況下,戴爾依舊交出亮麗的成績單。2001事件之後,所有主要電腦大廠的在下降的情況下,戴爾視唯一一家市佔率成長的電腦廠商,依2001IDC公布的數字,戴爾在全球市佔達13%,為全球第一電腦大廠,也是美國第一電腦大廠。
      本文主要是深入探討戴爾電腦成功的營運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起飛前後,戴爾在策略三構面的變化。本文定義1996年以後為網際網路起飛的年代。歸納整理得知,戴爾的營運模式有幾個成功關鍵:直銷模式、虛擬組織和供應鍊管理。戴爾的直銷模式架構起供應商、客戶和戴爾的虛擬組織,運用複雜的供應鍊管理,將戴爾的存貨管理和資產管理做最有效率的應用。
      以營運範疇、核心資源和事業網路等三構面仔細分析戴爾後,可以發現網際網路的應用對戴爾的影響。因戴爾創立一開始,即使用直銷模式,省卻中間綿密經銷商的成本,戴爾的成本利基,在網際網路起飛前後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網際網路起飛前的直銷主要是仰賴電話和郵購,而因應網際網路的起飛,網路下單幾乎佔戴爾營業額的一半。
      一開始就走對的營運模式,對戴爾的獲利模式有重要的影響。網際網路應用對戴爾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戴爾的營運範疇:因應網際網路的興起,戴爾的產品較偏向企業應用的服務,如伺服器、工作站和儲存設備等。以戴爾近年來不同產品對營業額的貢獻可以得知,企業應用的產品在戴爾的產品組合中佔有重要的比例。戴爾的活動組合在網際網路起飛後,更著重在組裝和客戶服務。
      二、戴爾的核心資源:因應網際網路的起飛,戴爾創立的許多商業模式獲得了專利權。戴爾的專利權不僅為他取得策略聯盟的關鍵地位,也替戴爾築起了絕佳的進入障礙,防止康柏等電腦大廠的模仿。隨著網路下單客戶日益增加,戴爾將客戶區隔的也愈精細。客戶的區隔,讓戴爾清楚掌握客戶的需求。
      三、戴爾的事業網路:網際網路的起飛對戴爾運用電子化的商業模式有很大的影響。不僅戴爾的體系成員增加,異業的合作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更顯重要。戴爾與異業合作的目的,除了擴張事業網路外,對於關鍵技術和零組件取得的策略目的更是重要。
      在講求速度的網際網路時代裡,戴爾以客戶為出發,創造與客戶直接的對話關係,不僅市佔率第一,也是客戶的第一選擇。
      Dell direct model has created 50% growth yoy for the past 18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year of 2001, especially after September 11, al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market share has shrunk and Dell is the only company with growth. According to IDC, the market share of Dell computer is 13.5% in the year of 2001, Dell is the global as well as the States leader.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Dell`s successful model which is defined in this report as direct selling, virtual organ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specially in 1996, Dell`s three strategic dimension evolves along this year with booming internet usage.
      This report is analyzed from Dell`s business scope, core resources and business net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net age. Dell`s cost advantage is consistent at the two stages, and the difference is Dell`s sales mainly rely on phone and email before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nearly 50% of sales revenue is from internet after the internet age. The direct approach to Dell`s profitability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
      1. Dell`s business scope: Dell`s product line leans toward to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fter the internet age, e.g. server, workstation and storage. If we analyze Dell`s revenue drivers in recent years, we will find enterprise application weights important portion in Dell`s product mix. Dell`s activity focuses on composition and customer service after the internet taking off.
      2. Dell`s core resources: Dell is granted lo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its business model. Dell`s IPR is the key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strategic alliance, furthermore, Dell establishes absolute entry barrier to keep other computer manufacturers copy its business model.
      3. Dell`s business network: Not only Dell has more members in the network, th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industrie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Dell in the age of internet. The aim of th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parties in different industry is to expand its business network and to fUrther acquire the key components and key technology.
    感謝語
    Summary
    目錄-----1
    摘要-----4
    圖目錄-----7
    表目錄-----9
    第一章:緒論-----1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13
      1.3 研究流程-----14
      1.4 研究架構與變數-----15
      1.5 研究限制-----20
      1.6 論文組織架構-----20
    第二章:產業概況-----22
      2.1 全球個人電腦產業及市場發展現況-----22
      2.2 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29
        2.2.1 通路結構改變-----30
        2.2.2 直效行銷與電子商務的發展-----30
        2.2.3 低價電腦蔚為風潮-----31
      2.2.4 產業競合時代來臨-----33
    第三章:開啟直接銷售模式的戴爾電腦-----35
      3.1 戴爾電腦背景介紹-----35
      3.2 戴爾電腦成長軌跡-----43
      3.3 戴爾電腦的營運模式-----50
        3.3.1 直銷模式-----51
        3.3.2 虛擬組織-----56
        3.3.3 供應鍊管理-----61
    第四章:戴爾電腦在網際網路廣泛應用之前後的策略三構面分析-----67
      4.1 戴爾在網際網路前後重要事件一覽表-----67
      4.2 戴爾電腦營運範疇分析-----70
        4.2.1 產品市場-----70
        4.2.2 活動組合-----82
        4.2.3 地理構形-----85
        4.2.4 業務規模-----91
      4.3 戴爾電腦核心資源分析-----93
        4.3.1 戴爾的有形資產-----94
        4.3.2 戴爾的無形資產-----95
        4.3.3 戴爾的個人能力-----98
        4.3.4 戴爾的組織能力-----100
      4.4 戴爾電腦事業網路分析-----105
        4.4.1 戴爾的體系成員-----105
        4.4.2 戴爾的網路位置-----108
        4.4.3 戴爾的網路關係-----112
    第五章:結論及未來研究建議-----119
      5.1 結論-----119
      5.2 未來研究建議-----123
    參考書目-----125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19
    圖2-1 1996-2001全球個人電腦市場規模-----24
    圖2-2 全球個人電腦大廠佔有率變化-----25
    圖2-3 個人電腦配銷模式(1990年代末期)-----27
    圖2-4 戴爾近五年來與同業相比的投資報酬率-----28
    圖3-1 戴爾近年來全球市占率變化-----43
    圖3-2 戴爾營收和資產成長比較表-----46
    圖3-3 戴爾近五年來員工生產力-----47
    圖3-4 戴爾每股盈餘(稀釋後)表現-----48
    圖3-5 戴爾成長紀要-----48
    圖3-6 戴爾近五年來市價比-----49
    圖3-7 戴爾近五年來的投資報酬率-----49
    圖3-8 戴爾的直銷模式
    圖3-9 網路銷售額佔總營業額的比例-----53
    圖3-10 戴爾應用網際網路的過程-----55
    圖3-11 虛擬整合的改變-----60
    圖3-12 戴爾的客戶區隔-----64
    圖3-13 一般電腦大廠和戴爾供應鍊的比較-----65
    圖3-14 戴爾的供應鍊管理-----69
    圖4-1 1996年前戴爾重要事件三構面分析-----73
    圖4-2 1996年後戴爾重要事件三構面分析-----73
    圖4-3 戴爾近五年來的產品組合----------79
    圖4-4 戴爾2001年不同客戶銷售比重-----80
    圖4-5 戴爾近五年來伺服器市佔率-----81
    圖4-6 戴爾近五年來地理構形的變化-----93
    圖4-7 戴爾在1995年和2001年地理構形的變化-----94
    圖4-8 戴爾業務規模的變化-----97
    圖4-9 戴爾在1984-1995年的網路關係-----120
    圖4-10 戴爾1996以後的網路關係-----121

    表目錄
    表1-1 核心資源的內涵-----18
    表1-2 事業網路構面-----19
    表2-1 全球電腦成長預測(2001和2002年)-----23
    表2-2 全球電腦廠商出貨預測(至2004年)-----25
    表2-3 電腦大廠近五年來股價表現-----29
    表2-4 各家電腦廠商電子商務策略-----31
    表2-5 全球電腦平均銷售價格變化-----32
    表2-6 全球電腦營業額和平均銷售價格變化-----33
    表2-7 全球電腦廠商2001年上半年出貨量比較表-----34
    表3-1 戴爾電腦公司年表-----35
    表3-2 全球電腦廠商出貨量年成長率預測-----44
    表3-3 戴爾營業收入和資產成長比較表(1996-2001)-----46
    表3-4 產業的平均存貨天數-----50
    表3-5 以客戶購買流程區隔市場-----62
    表4-1 戴爾在網際網路前後重要事件一覽表-----70
    表4-2 戴爾的主要產品和服務-----74
    表4-3 營運和研發費用產生作業效率的差異-----77
    表4-4 主要電腦大廠全球伺服器市佔率表現-----82
    表4-5 全球儲存設備銷售量-----83
    表4-6 戴爾各產品的事營收比較(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84
    表4-7 戴爾產品成長比較(2000 v.s. 1999)-----85
    表4-8 戴爾電腦產品市場在不同時期的組合-----85
    表4-9 戴爾的活動組合概要-----89
    表4-10 不同地理區域的電腦出貨量-----91
    表4-11 不同地理區域電腦出貨量年成長率-----91
    表4-12 戴爾在各國的市佔率-----94
    表4-13 戴爾主要地理構形的營業收入(1998-2000)-----95
    表4-14 戴爾地理構形和活動組合的相關性-----95
    表4-15 戴爾營運範疇在網際網路前後變動整理表-----98
    表4-16 麥可戴爾發展事蹟-----102
    表4-17 戴爾五年來的資產管理品質-----110
    表4-18 戴爾核心資源在1996年前後變動表-----111
    表4-19 戴爾供應鍊兩大合作廠商-----114
    表4-20 戴爾事業網路在網際網路前後變動表-----122
    表5-1 戴爾營運模式表現在直銷模式在網際網路前後的變化-----127
    表5-2 戴爾營運模式表現在虛擬組織在網際網路前後的變化-----128
    表5-3 戴爾營運模式表現在供應鍊管理在網際網路前後的變化-----12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林周琨,「以直效行銷論戴爾公司的成長與影響」,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年碩士論文
    2. 吳向前,「世界製造業的殺手─麥可戴爾」,數位時代,2001年9月
    3. 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城邦出版,89年9月
    4. 洪李竹,「運用網際網路提升企業客戶價值─以個人電腦廠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年碩士論文
    5.「全球重要個人電腦大廠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89年
    6.「全球資訊電子大廠風雲集」,電子時報,87年
    7. 蔡承翰,「個人電腦產業廠商之虛擬整合研究」,台大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輪文,88年碩士論文
    8. 賴淑華,「全球前四大PC廠商經營策略變化之研究─1997-1998」,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年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Chang, Chiew V., Kirn, James and Lin, Jason (2001), “HP-Compaq Merger”, Solomaon Smith Bamey
    2. Curry and Kenny (1999), “Beating the Cloc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page21
    3. Briody, Dan and Moskowitz Eric (2001), “Dell: the antitechnology company”. Red Herring magazine
    4. Dell, Michael (1999), Direct from Dell Strategies That Revolutionized an Industry, Harper Business
    5. Dell Fiscal 2001 in Review
    6. Filing, George D., Laughlin, Conan J. and Grossbiatt, Steven B. (2001), “Dell Computer Corp.”, Deutsche Bane Alex. Brown
    7. Fichthom, Luke and Su, Cliff (2001), “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 Lazard Freres & Co. LLC
    8. Fine, Charles H. (2000), “Clockspeed, Winning Industry Control in the Age of Temporary Advantage”, Lotus Publishing Company
    9. Kalakota & Robinson (2000)
    10. Munson, Gillian and Wang, Thomas (2001), “Cross Checks─PC Databook Update“, Morgan Stanley
    11. Narayandas, Das and Rangan, Kasturi V. (1996), “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2. Ng, Pauline (2000), “Dell: Selling Directly, Globally”, Centre for Asian Business Cases, The University of Kong Kong
    13. Rangan, Kasturi V. and Bell Marie (1999), “Dell Onlin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4. Rivette, Deving G. and KLine, David (2000), “Rembrandts in the Attic”,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5. Ryans, Adrian and Vandenbosch Mark (2000),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The Dell Challenge”, Richard lvey School of Business,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16. Rosenstein, Michael(1998), “Dell Computer, Inspiron Product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7. Thomke, Stefan (1998), “Product Development at 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44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51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