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538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40986      在线人数 : 5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89


    题名: 王若虛《史記辨惑》之研究
    作者: 張智欣
    贡献者: 王文顏
    張智欣
    关键词: 王若虛
    史記辨惑
    史學
    史記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6-05-09 15:47:42 (UTC+8)
    摘要: 摘要
    王若虛,字從之,號慵夫,又號滹南遺老,生於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卒於金亡後十年,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享年七十歲。其對於經、史、文學,獨步一時,是金代的重要學者。所謂「學無不通,而不為章句所困」、「經學以旁牽遠引為夸,而史學以探賾幽隱為功」、「文不以歐蘇為正脈,詩學白樂天」,可知王若虛的學術成就相當全面,其於經學、史學、詩學都有相當的造詣,然王氏在史學的部分似乎著力較深,四十五卷的文集中,史學討論佔了二十一卷,與金代諸士相較,成績甚是突出。著作中又以議論文字最為當代所重,所謂「條分區別,美惡著見,如粉墨然」、「主名節,區別是非,古人不貸也」等均是時人讚賞之語,於是其作「世以劉子玄《史通》比之」。也因此論及金代史學發展時,王若虛便能被視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歷代對《史記》的評論非常多,一般來說,正面的評價遠多於負面的評價,研究《史記》,應兩者兼顧,才能對《史記》與司馬遷有更全面的認識。金代著名學者,王若虛在《史記辨惑》中,對司馬遷的行文敍事,多有指正,整體而言,其對《史記》在記事方面的疏略、重疊、牴牾諸項的批評,能切中其病,有可取之處,然《史記辨惑》全書對《史記》的詰難,也有言辭過激,偏頗過甚之嫌。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王若虛對《史記》的評論,有其正確的觀點,當然也有矯枉過正之處,這些評判對後代在《史記》研究上,或多或少都有影響。筆者擬藉由本論文的寫作,深入了解王氏的史學素養及其獨有的史觀,並對《史記辨惑》作一深入探究,進而去析論此書特色及缺失,期能給予王若虛與其書一適當的評價。
      本論文是以《滹南遺老集》中之《史記辨惑》為研究主體,採取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等方法,將論文分成生平著述、版本考究、中心論點、 全書內容探析,希望能建立系統;最後,提出《史記辨惑》的特色與缺失,以確立其在史學批評上的地位。期望可以達成以下目的:
    (一)瞭解《史記辨惑》的內容及王若虛的評論要旨。
    (二)分析《史記辨惑》的特色與缺失。
    (三)探討《史記辨惑》的思想意涵、王若虛的成就。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記》相關專著
    金․王若虛撰《滹南遺老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967年。
    明‧李元陽輯訂,高世魁校正《史記題評》,明嘉靖16年福州府知府胡有恒,同知胡瑞敦等刋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捲編號20927。
    明‧茅坤輯《史記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3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6。
    清‧梁玉繩著,《史記志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清‧崔適著,今人張烈點校,《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4.1。
    清‧郭嵩燾撰,《史記札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
    清‧姚苧田節評,《史記菁華錄》,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4。
    金德建著,《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孫德謙著,《太史公書義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賀次君著,《史記書錄》,臺北:地平線出版社 1972.5。
    鄭鶴聲撰,《司馬遷年譜》,臺北:國史研究室編印,1973.4。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吳福助著,《史記解題》,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4。
    陳直撰,《史記新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9。
    白壽彝撰,《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研院歷史研究所,1982年。
    賴明德《司馬遷的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施丁、陳可青撰,《司馬遷研究新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徐朔方著,《史記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程金造著,《史記管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
    郭雙成著,《史記人物傳記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1。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蕭黎《司馬遷評傳》,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張大可著,《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編輯部整理臺北:鼎文書局影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6.3。
    游信利著,《史記方法試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周一平著,《司馬遷史學批評及其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韓兆琦、俞樟華著,《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張新科、俞樟華著,《史記研究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1。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
    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6。
    可永雪著,《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9。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一〉、〈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
    徐文珊著,《史記評介》,臺北:維新書局,1992.8。
    《史記選注滙評》,韓兆琦編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4。
    陳桐生著,《史國史官文化與史記》,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9。
    俞樟華著,《史記新探》,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趙生群著,《太史公書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6。
    徐興海著,《司馬遷的創造性思維》,《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張新科著,《史記與中國文學》,《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池萬興著,《司馬遷民族思想闡釋》《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陳桐生著,《史記與古今文經學》,《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施丁著,《司馬遷行年新考》,《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楊生枝著,《司馬遷的教育思想》,《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張大可、俞樟華等著,《司馬遷一家言》,《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韋葦著,《司馬遷經濟思想之研究》,《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周先民著,《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10。
    程世和著,《史記─偉大人格的凝聚》,《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霍有光著,《司馬遷與地學文化》,《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張強著,《司馬遷與宗教神話》,《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陳桐生著,《史記名篇述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1。
    楊燕起著,《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7。
    朱東潤著,《史記考索〈外二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2。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
    周嘯天、尤其主編,《史記全本導讀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7.5。
    李人鑒著,《太史公書校讀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10。
    程金造著,《史記索隱引書考實》,北京:中華書局,1998.10。
    李長之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9.4。
    張大可著,《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陳桐生《史記與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趙生群著,《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
    吳守賢著,《司馬遷與中國天學》《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呂培成著,《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管錫華著,《史記單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5。
    韓兆琦著,《史記題評》《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趙安啟、王宏濤著,《史記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司馬遷與華夏文化叢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張玉春著,《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7。
    錢穆著,《史記地名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
    《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台北:洪葉出版社,2002年。
    季鎮淮著,《司馬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
    張大可著,《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1。
    俞樟華著,《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1。
    張新科著,《史記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
    楊海崢著,《漢唐〈史記〉研究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3.6。
    張桂萍《史記與中國史學傳統》,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楊樹增著,《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12。
    袁傳璋《太史公生著作考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安平秋等著,《史記通論》《史記研究集成》第二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韓兆琦、張大可《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宋嗣廉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三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張大可、梁建邦著,《史記論贊與世情研究》《史記研究集成》第四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張大可輯釋,《史記精言妙語》《史記研究集成》第五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匯輯,《史記集評》《史記研究集成》,第六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王明信、可永雪著《史記人物與事件》《史記研究集成》第七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閻崇東著,張勝發等附錄《史記史學研究》《史記研究集成》第八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可永雪著,《史記文學研究》《史記研究集成》第九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王明信、俞梓華著,《司馬遷思想研究》《史記研究集成》第十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張大可,《史記文獻與編纂學研究》趙生群等著《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一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張玉春,《史記版本與三家注研究》應三玉著《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二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張新科、俞樟華等著,《史記研究史及史記研究家》《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三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俞樟華、鄧瑞全主編《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史記研究集成》第十四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
    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二、其他專著
    金.王若虛編著,侯毓標點,《滹南辨惑》,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
    靳德峻,《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吳怡注,《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44年。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56年。
    梁啟超,《國學研讀法三種》,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6年。
    倪燦、盧文弨補遼金元藝文志,台北:藝文,1965年。
    金門詔補三史(遼金元)藝文志,台北:藝文,1965年。
    清‧張金吾輯 ,《金文最》,台北:成文出版社(印原刻本),1967。
    《文選李善注六十卷》,影印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臧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967年。
    金‧元好問撰 ,《遺山先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劉祁,《歸潛志》,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太平御覽》,台北明倫出版社影《四部叢刊‧三編》本,1975 年。
    張 健撰 ,《宋金四家文學研究批評》,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5。
    楊家駱,《新校本金史5》,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應麟撰,《玉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浦起龍,《史通通釋》,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吳梅撰,《遼金元文學史》,台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劉若愚、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陶晉生撰,《女真史論》,台北:食貨出版社,1981.6。
    詹安泰,《離騷箋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茅坤撰,潘拱宸評撰《茅鹿門先生文集》卷一下,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1年。
    杜維運《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8。
    揚雄:《法言․重黎》四庫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洪祖興撰,《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
    唐․劉知幾《史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元好問《中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史》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博泉撰, 《金史簡編》,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6。
    王鳴盛《十七史商椎》,台北:大化出版社,1984.05。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5.3。
    翁方綱編 ,《元遺山先生年譜》,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江應龍編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委會著, 《遼金元文彙》,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王元惲《玉堂嘉話》,臺北市:新文豐,1985年。
    宋‧鄭樵《通志》,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宇文懋昭撰 ,《大金國志校正》,北京:新華書局,1986年。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李則芬撰, 《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11。
    詹杭倫撰,《金代文學史》,台北:貫雅文化,1993。
    郭紹虞撰,《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8。
    成復旺、蔡鐘翔、黃保直撰 ,《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台北:洪華出版社,1994年。
    朱世英、方 遒、劉國華撰, 《中國散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2。
    顧易生、劉明今、王運熙撰,《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局發行,1996年。
    金‧元好問撰 ,《遺山樂府》,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謝玉杰、王繼光主編《中國歷史文獻學》,(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9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编《漢書》,二十四史,簡體字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
    周惠泉撰 ,《金代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5。
    胡傳志撰 ,《金代文學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5。
    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莊仲方輯,《金文雅序》,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四川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
    清.章學誠撰,葉瑛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頂淵文化《四部刊要》,2002年。
    胡適撰,《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衍輯撰,《金詩紀事》,王慶生增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撰,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年。
    曾國藩先生文集,曾國藩著,王澧華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 北京:商務,2006年。
    金‧王若虛撰 ,胡傳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遺老集校注》,瀋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

    三、學位論文
    范文芳撰,《史記齊太公世家疏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張子良撰,《金元詞人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林明德撰,《金代文學家考述》,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阮芝生撰,《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
    鄭靖時,《王若虛及其詩文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胡幼峰撰,《金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陳昭揚撰,《今初漢族世人的政治參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朴宰雨撰,《史記的寫作技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金聖日撰,《史記修辭技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文,1985年。
    張添丁撰,《司馬遷春秋學》,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洪光勳撰,《趙秉文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金苑撰,《史記列傳義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朴宰雨撰,《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李寅浩撰,《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魏聰祺,《史記引經考》,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夏賢李撰, 《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郭瓊瑜撰,《史記的褒貶義法》,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鍾屏蘭撰,《元好問及其學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金利湜撰,《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雅惠撰,《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劉麗芳撰,《史記列傳語言藝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金利湜撰,《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瓊瑜撰,《史記人物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民裕《凌稚隆史記評林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部分:
    (一)臺灣地區
    饒宗頤撰,〈三教論與宋金學術〉,《東西文化》,1968年。
    張健撰,〈王若虛的詩論〉,《中外文學》,1975年。
    林明德撰,〈金代文學批評家趙秉文〉,《幼獅月刊》,1977年。
    鄭靖時撰,〈金代文學說略上〉,《國文天地》,1987年。
    林明德撰,〈金代文學批評研究〉,《幼獅月刊》,1978年。
    林明德撰,〈金代文學批評析論〉,《輔仁學誌》,1980年。
    鄭靖時撰,〈金代文學說略下〉,《國文天地》,1988年。
    朱學瓊撰,〈山谷詩的誇張究源:兼辯王若虛詩話〉,《大陸雜誌》,1987年。
    鄭應鴻,〈論史記的文學性〉,《黃埔學報》24輯,1991年,頁211-214。
    黃聲儀撰,〈王若虛反形式主義的詩論主張〉,《中師語文》,1992年。
    王明蓀撰,〈王若虛之史學批評〉,《興大歷史學報》,1992年。
    高莉芬撰,〈試論王若虛批評黃山谷詩學之大要及其目的〉,《中華學苑》,1993年。
    王琦珍撰, 〈金元散文平議〉,《文學遺產》,第六期,1994。
    丁肇琴撰,〈王若虛《滹南詩話》述評〉,《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1995年。
    楊淳雅撰,〈王若虛《滹南詩話》詩論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996年。
    周惠泉撰,〈金代文學概論〉,《古金藝文》,1999年。
    王明蓀撰, 〈金代士人之歷史思想〉,《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一期,2000.12。
    周惠泉撰,〈二十世紀的遼金文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
    廖雲仙撰,〈論金元時期兩本批判朱子「論語集注」的著作--從「論語辨惑」到「論語辨疑」〉,《東海中文學報》,2002年。
    周虎林撰,〈史記常用漢代語言藝術之研究〉,《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大中文系,2002.5。
    梁榮茂撰,〈史記刺客、游俠、酷吏等傳所反映的時代意義〉,《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大中文系,2002.5。
    蔡信發撰,〈史記、漢書合傳之平議〉,《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大中文系,2002.5。
    黃世錦撰,〈凌稚隆「史記評林」按語析論〉,《興大中文學報》,17期,2005年,頁629-663。

    (二)大陸地區
    陸永品撰,〈司馬遷傳記文學藝術簡論〉,《河北師院學報》,第一期,1984年。
    季鎮淮撰,〈史記人物傳記的思想性及敍事特點〉,《史學研究》,第一期,1987年。
    韓兆琦撰,〈史記與我國古代傳記文學〉,《文史知識》,第一期,1987年。
    楊樹增撰,〈史記語言的藝術特徵〉,《東北師大學報》,第五期,1988年。
    楊樹增撰,〈史記傳記結構探索〉,《東北師大學報》,第一期,1991年。
    陳蘭村撰,〈司馬遷傳記文學中的人格理想〉,《浙江師大學報》,第一期,1994年。
    張大可撰,〈略論馬班異同的內容與發展歷史〉,《渭南師專學報》第一期,1994年。
    可永雪撰,〈史記文學性界說之實證〉,《語文學刋》第二期,1994年。
    俞樟華撰,〈史記峻潔論〉,《浙江社會科學》,第六期,1994年。
    周惠泉撰,〈金人金代文學批評初探〉,《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第四期,1994年,頁4-7。
    楊果撰,〈金代翰林與政治〉,《北方文物》,第四期,1994年,頁66-70。
    魏崇武撰,〈金代儒學發展略談〉,《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第五期,1995年,頁53-55。
    張新科撰,〈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一)〉,,《渭南師專學報》,第一期,1995年。
    張新科撰,〈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二)〉,《渭南師專學報》第一期,1995年。
    張新科撰,〈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三)〉,《渭南師專學報》,第四期,1995年。
    可永雪選,〈史記文學性界說-紀念司馬遷誕辰2140週年〉,《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5年。
    張新科撰,〈紀念司馬遷誕辰214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5年。
    俞樟華撰,〈宋人對史記的研究〉,《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5年。
    可永雪撰,〈洪邁在史記研究上的貢獻〉,《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三期。
    俞樟華撰,〈唐宋八大家與史記〉,《江蘇社會科學》,第四期,1996年。
    何宛英撰,〈金代修史制度與史官特點〉,《史學史研究》,第三期,1996年頁24-30。
    許結撰, 〈金源賦學簡論〉,《咸寧師專學報》,第四期,1996年,頁56-61。
    俞彤撰,〈試論金代的史學〉,《丹東師專學報》,第四期,1996年,頁36-40。
    鐘東撰,〈金元明詞簡論〉,《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6年,頁23-46。
    張晶、周萌撰 ,〈金代文學批評述論〉,《社會科學輯刊》,第三期,1997年,頁135-140。
    胡傳志撰,〈金代文學研究百年回顧〉,《社會科學戰線》,第二期,1997年,頁26-34。
    張晶撰,〈王若虛思想得失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97年,頁42-46。
    張新科撰,〈六朝新文學理論的先聲-司馬遷對魏晉南北朝文論影響三題〉,《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7年。
    張大可、鄭之洪撰,〈二十世紀的史記研究與文獻價值(一)〉,《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1997年
    張大可、鄭之洪撰,〈二十世紀的史記研究與文獻價值(二)〉,《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1997年。
    張晶撰,〈「蘇學盛于北」的歷史考察〉,《文學遺產》,第五期,1998年,頁54-60。
    董克昌、董宇軍撰,〈知識份子在大金王朝中的地位〉,《黑龍江民族叢刊》,第一期,1998。
    王錫九撰,〈關于金代詩歌的幾點認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8年,頁75-78。
    何宛英撰, 〈金代史學與金代政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8年,頁58-64。
    張晶撰, 〈金代民族文化關係與金詩的特殊風貌〉,《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8年,頁62-66。
    張大可、李家發撰,〈當代史記研究十大論著評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一期,1998年。
    張大可、鄭之洪撰,〈二十世紀的史記研究與文獻價值(三)〉,《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1998年。
    可永雪撰,〈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及其意義〉,《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8年。
    俞樟華撰,〈論古代傳記的寫作目的〉,《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9年。
    俞樟華、邱江寧撰,〈論史記的複筆〉,《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9年。
    周惠泉撰,〈金代文集保存整理述要〉,《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1999年頁61-72。
    李成撰 ,〈論「金源文化」的影響〉,《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1999年,頁91-128。
    曾棗庄撰,〈蘇學盛于北--論蘇軾對金代文學的影響〉,《陰山學刊》,第十三卷第四期,2000年,頁10-15。
    魏崇武撰 ,〈金代理學發展初探〉,《歷史研究》,第三期,2000年,頁31-44。
    姚乃文撰 ,〈論元好問的散文成就〉,《晉陽學刊》,第三期,2000年。
    劉鋒燾撰,〈艱難的抉擇與融合〉,《文史哲》, 第一期,2001年,頁99-104。
    張新科、王剛撰,〈20世紀史記學的發展道路〉,《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一期,2000年。
    可永雪撰,〈論史記在敍事上對左傳的繼承和發展〉,《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29卷第一期,2000.2。
    俞樟華撰,〈論司馬遷的傳記文學理論〉,《學術論壇》,第一期,2000年。
    張新科、蔣文杰撰,〈史記學:21世紀研究之展望〉,《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1年。
    夏宇旭撰,〈試論趙秉文儒家思想及實踐〉,《松江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2年,頁58-61。
    可永雪、張新科、周鵬飛、呂鍚生撰,〈史記個性化人物語言論略〉,《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一期,2002年。
    可永雪撰,〈說史記的長句〉,《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2年。
    楊世文,〈宋代經學變古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第六期,2006年,頁99-10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5912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0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7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