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535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73312      在线人数 : 4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56


    题名: 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中共扮演角色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ole of China during the 2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作者: 宋玉蓮
    贡献者: 李明
    宋玉蓮
    关键词: 北韓核武危機
    中共角色
    中共外交政策
    六方會談
    禁止核子武器擴散條約
    東北亞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China’s role
    China’s foreign policy
    six-party talks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ortheast Asia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6-05-09 15:45:50 (UTC+8)
    摘要: 北韓自1950年代起逐步建立其核武實力,形成對國際社會的嚴重威脅,基於其政權生存與經濟的需要,動輒以核武要脅國際社會換取能源、糧食援助及安全保障。1994年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結束後,由於美國與北韓後續未確實履行核框架協議,從2002年10月北韓承認恢復其核計畫、美國開始停止對北韓供應重油起,北韓動作頻頻,除自2003年1月10日起宣佈退出禁止核子武器擴散條約外,更積極發展核武抗衡美國與國際社會,對相關國家的安全造成莫大影響,並期望藉此獲得所需的政治利益與經濟援助。北韓的行為引起國際關注,視之為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中共、南韓、日本、俄羅斯及美國對此均投以高度關注,努力謀求解決之道,而中共更是此次核武危機演變與發展的關鍵斡旋角色。
    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發生以來,中共對核武問題的解決發生了建設性的作用,各輪會談能夠持續運作,中共以穿梭外交遊走於各國功不可沒,其角色重要而多樣,儼然成為斡旋者、調停者、領導者、防衛者、緩衝器、利益攸關者、平衡者、機制建議者,若依北韓核武危機往良性發展的端倪來看,未來中共更可能兼具經濟支援者、安全保障者和制度監督者的角色。此次的核武危機為中共大國外交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運,藉由複雜的危機解決過程,緩和了危機的緊張態勢,更藉由與各國間的互動與合作,獲得實質外交進展,提高了中共的國際影響力,同時這樣的作為也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選擇。
    本文主要包含兩大方向:首先探討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的背景與判斷北韓發展核武的動機,繼之簡述兩次核武危機始末;接著統整自三邊會談、六方會談召開以來之情勢發展及與會各國互動形成的共識共決,分析中共居中的角色與其國家利益之間的關聯性,並研判該議題未來走向。
    Since 1950s North Korea has gradually built up its nuclear weapon capabilities, forming a serious threat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ased on the need of regime survival and economy, North Korea frequently uses nuclear weapons in threaten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exchanges of energy, food aid and security assurances. After the end of the First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in 1994, US and North Korea did not actually carry out the Agreed Framework, North Korea confessed to restart its nuclear program in October 2002 while US suspended supplying heavy fuel oil to North Korea. In addition to its withdrawal from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orth Korea also actively develops nuclear weapons to contend with the U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ringing about huge impacts on the security of relative countries, hoping to exchange for more political benefit and economic assistance. The behavior of North Korea has rais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regarding it as the Seco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China, South Korea, Japan, Russia and the US all pay high attention and work hard to seek for solutions to the crisis. China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2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China has turned out to be constructively pivotal in solving nuclear weapon problems. The fact that six rounds of talks can take place continuously go to China’s credit, which pursues shuttle diplomacy to coordinate the activities of the other six-party talks participators, playing roles that are important yet various, apparently becoming a mediator, good officer, host, defender, buffer, stakeholder, balancer, mechanism keeper, and, in viewing from the point that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has been developed toward a more positive direction, China will more than likely take key role as economic supporter, security guarantor and mechanism supervisor. This nuclear crisis provides China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big-power diplomacy. Through complex crisis solving process to détente intense situ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Northeast Asian nations to obtain actual diplomatic progress, the influence of China has soared while such action is the best choice in complying with relative nation’s interests.
    The study mainly include two directions: At fir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co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be reviewed and the motive of North Korea in developing nuclear weapon be determined. Then how the two nuclear crises began and ended are briefly stated, followed by integration of situa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Three-party talks, Six-party talks and the common agreement formed among participating nations. The role of China and relations to its interest is analyzed and thu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issues is also carefully studi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美國國防部,《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蕭光霈譯。臺北:國防部,民96年。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王世君、陳嘉生譯。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3年。
    國防部,《中共研究彙編》。臺北:國防部,民國95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民國95年8月。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民國97年4月。
    國防部譯,《新核武戰略及日本彈道飛彈防禦》。臺北:國防部,民國93年。

    (二)專書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國防部譯。臺北:國防部,民國95年。
    古德斯坦(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第四版,歐信宏、胡祖慶譯。臺北:五南,2003年7月。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臺北:三民,民國81年8月。
    金大中,〈韓半島的統一與中國〉,《南韓研究論叢〈第一輯〉》,復旦大學南韓研究中心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周力行、劉德海等著,《國防大學研討會論文集: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 響》。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10月。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臺北:黎明,民國82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張亞中、李英明編。臺北:黎明,民國88年。
    孟慶義,《朝鮮半島:問題與出路》。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方淑惠、余佳玲譯。臺北:國防部,民國94年。
    約瑟夫.波丹斯基,《北韓危機 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汐止:新新聞,民國83年9月。
    胡鞍鋼,《中國利益與使命》。瀋陽:遼寧省新華書店,2000年。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Wortzel),《中共軍文變化》,國防部譯。臺北:國防部,民國95年。
    烏托葛夫(Utgoff, Victor A.),《浮現中的核武危機:核武擴散、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臺北:國防部,民國92年。
    馬里克(Malik, Mohan),《龍困淺灘:911之後中共的戰術收穫與戰略損失》。臺北:國防部,民國93年。
    高達福編,〈朝鮮的對外關係戰略〉,《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8月。
    索羅門(Solomon, Richard H.),《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臺北:先覺,民國89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臺北:水牛,民國89年。
    理查.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阿隆.佛瑞柏格(Aaron Friedberg),《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臺北:國防部,民國91年7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民國89年。
    張啟雄,《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國91年。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臺北:元照,民國90年。
    張蘊嶺,《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鈕先鍾,《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臺北:麥田,民國88年。
    喬治.奎斯特(George H. Quester),《國際體系的攻擊與防禦》,國防部譯。臺北:國防部,民國93年。
    傅國良,《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臺北:海鴿,民國93年。
    邵毅平,《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趙明義等著,《國際關係》。臺北:黎明,民國85年。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蔡文輝主編。臺北:五南,民國90年。
    潘世偉,《投身亞太新合縱的南韓》。香港:三聯,1993年。
    陳義雄編,《韜略談兵第二輯—現代戰爭及安全情勢新思維》。臺北:青年日報社,民國96年。

    (三)期刊
    丁偉,〈朝鮮半島形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亞洲研究》,2002年6月,頁166-183。
    于濱,〈後冷戰時期的中俄關係〉。《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2期,頁116-136。
    水野聖紹,〈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或武力解決?〉。《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86-105。
    王俊生,〈中韓在第二次朝核危機中的共同立場和相互協調分析〉。《當代南韓》,2008年春季號,頁26-34。
    王傳劍,〈朝鮮半島問題與中美關係〉。《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5年3月,頁46-53。
    仇發華,〈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的作用及其受局限的原因分析〉。《東北亞論壇》,第1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23-27。
    巴殿君〈日本與朝鮮半島國家的戰略選擇〉。《東北亞論壇》,1期,2003年1月,頁36-38。
    巴殿君、卞靜,〈朝核問題與六方會談—以朝美關係為主導的六方博奕〉。《遼東學院學報》,8卷2期,2006年4月,頁68-70。
    巴殿君,潘海英,〈日朝關係與朝核問題〉。《東北亞論壇》,1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41-43。
    王豐年,〈均勢視野下的朝核危機〉。《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4月,頁174-176。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民國92年9月,頁4-7。
    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期。民國84年1月,頁11-18。
    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7期,民國83年7月,頁1-10。
    朱松柏,〈朝鮮半島與四邊會談的構想與實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8期,民國86年8月,頁14-17。
    朱鋒,〈中國的外交斡旋與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為什麼外交解決朝核問題這麼難?〉。《外交評論》,第88期,2006年4月,頁23-29。
    向冬梅、徐德榮,〈朝鮮核牌戰略的源起與出路〉。《國際資料信息》,2006年9期,頁13-15。
    宋子玉、於全收,〈解決朝核問題的出路分析〉。《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7年4月,頁51-52。
    吴心伯,〈論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走向〉。《國際政治》,2005年7月,頁88-94。
    沈玉麟編,〈外刊論朝鮮核爆綜述〉。《國際展望》半月刊,552期,2006年11月,頁6-9。
    吴佩、李豔,〈從中國在朝核六方會談的作為看其國際地位的變化〉。《湘潮》下半月,2007年11期,2007年11月,頁19-20。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與三邊會談〉。《海峽評論》,150期,2003年6月,頁13-14。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147期,2003年3月,頁6-9。
    李明,〈南韓第二次高峰會後的東北亞局勢〉。《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1期,民國96年11月,頁11-15。
    李明峻,〈日本對北韓政策大逆轉〉。《國際瞭望》2003年6月,頁106-107。
    李敦球,〈朝鮮為何打核牌〉。《國際政治》,2005年7月,頁86-87。
    何藍,〈日本對華戰略與中日關係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12期,頁30-32。
    屈從文,〈負責任的大國觀〉。《世界經濟與政治》,266期,2002年10月,頁72-77。
    杰基.沃爾科特.桑德斯(Jackie Wolcott Sanders)。〈如何加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美國外交政策日程》,2005年3月,頁5-13。
    金榮勇,〈形成中的東亞共同體〉。《問題與研究》,44卷3期,2005年6月,頁33-53。
    金興奎,〈韓中關係的評價與展望:以外交安保為中心〉。《當代南韓》,2008年春季號,頁6-10。
    岳燕霞,〈論朝鮮半島地緣戰略利益的再分配危機—對朝核問題北京會談屢歷困境的解析〉。《天府新論》,2007卷5期,2007年9月,頁1-4。
    林麗香,〈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兼論外交政策的轉變〉。《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民國93年5月,頁221-229。
    施子中,〈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之轉變〉。《展望與探索》,民國96年1月,頁8-12。
    封面話題,〈俄羅斯想從中得到什麼〉。《世界知識》,2003年6月,頁16。
    胡敏遠,〈美國在北韓「六方會談」中的角色分析: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國防雜誌》,第21卷第1期,2005年11月,頁30-40。
    胡慶山,〈北韓核武問題與東北亞情勢發展—日本與中共的戰略意圖〉。《國防雜誌》,民國93年5月,頁91-101。
    倪霞韵,〈美智庫有關解決朝核問題方案摘介〉。《國際資料信息》,2003年4期,頁1-4。
    柏鑫,〈核武器:致命的誘惑〉。《科技潮》,2006卷11期,2006年11月,頁48-49。
    徐文吉,〈美朝核風波的實質與六方會談的出路〉。《東北亞論壇》,第15卷4期,2006年7月,頁68-71。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民國89年7月,頁54-61。
    袁易,〈「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之再審視:一個權利政治與身份政治的解析〉。《問題與研究》,44卷4期,2005年8月,頁101-150。
    孫茹,〈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合作與分歧〉。《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10期,2007年10月,頁12-21。
    孫承,〈第二次朝鮮核危機〉。《國際問題研究》,95期,2003年5月,頁15-19。
    夏路,〈中國朝核政策中的美國因素〉。《社會主義研究》,165期,2006年,頁109-112。
    徐緯地,〈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化解與半島走出冷戰〉。《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9期,頁59-64。
    高輝,〈朝核問題的症結與解決前景〉。《國際政治》,2005年7月,頁82-85。
    張少文,〈南北韓與朝鮮半島周邊國家的關係〉。《歷史月刊》,152期,2000年9月,頁45-54。
    張玉國,〈國際法視角下的六方會談〉。《東北亞論壇》,第14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1-45。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民國93年3月,頁36-50。
    梁玉國,〈東亞問題與太平洋國際政治的演變〉。《歷史月刊》,2005年9月,頁91-99。
    張祖謙,〈核爆之後:美朝互動耐人尋味〉。《國際展望》半月刊,552期,2006年11月,頁10-13。
    張璉瑰,〈朝鮮核問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亞非縱橫》,2004年1期,頁46-51。
    黃宇藍,〈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的中國國家利益〉。《學術論談》,2007卷2期,2007年2月,頁51-52。
    阮宗澤,〈北京六方會談與地區安全〉。《瞭望新聞周刊》,35期,2003年9月,頁6-7。
    阮宗澤,〈朝核危機的成因與發展趨勢〉。《形勢與政策》,51期,2003年第3期,頁55-59。
    童晉、劉強,〈中美韓對朝核問題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第9卷3期,2007年6月,頁91-93。
    黃秋龍,〈「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展望與探索》,民國96年2月,頁5-11。
    黃濤,〈中俄互動合作大於競爭〉。《科學決策月刊》,2006年3月,頁11-12。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5。
    趙雨,〈朝核問題與朝美關係前景淺析〉。《科學決策》,2007卷11期,2007年11月,頁50-52。
    趙勁松,〈國際法視野下的中國與核不擴散機制〉。《武漢大學學報》,第59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826-831。
    楊紅梅,〈朝鮮核危機與中國在東北亞地區安全中的作用〉。《世界經濟研究》,2004年2期,頁38-43。
    湯紹成,〈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評中美朝三邊會談〉。《海峽評論》,150期,2003年6月,頁15-16。
    楊魯慧,〈東北亞地緣政治變遷與中國崛起的安全環境〉。《東北亞論壇》,第16卷第3期,2007年5月,頁43-49。
    廖小娟,〈中共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民國94年5月,頁34-47。
    滿海峰、巴殿君,〈朝核危機與朝鮮半島國家關係中的各國合作解決途徑分析〉。《遼東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91-95。
    郭文,〈朝美核爭端的來龍去脈〉。《國際展望》,1994年13期,頁11-13。
    劉有華,〈國際社會對朝鮮核問題的立場〉。《當代世界》,2003年6期,頁7-8。
    魯義,〈朝核問題與六方會談〉。《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6卷1期,2006年1月,頁14-17。
    劉德海,〈1992年以來的中共與兩韓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期,2000年12月,頁215-238。
    劉德海,〈九0年代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學報》,13期,民國84年6月,頁183-195。
    劉德海,〈後冷戰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民國88年4月,頁71-92。
    劉興漢,〈北韓核武危機:論美、「中」、(北韓)三邊會談的意涵〉。《國防雜誌》,民國92年5月,頁104-121。
    陶文釗,〈朝核問題:進展與挑戰〉。《和平與發展》,103期,2008年1月,頁39-42。
    陶玉雯,〈中美關係中的利益分析〉。《前沿》,2007年6期,頁204-205。
    陳向陽,〈當前中國在周邊安全環境〉。《國際政治研究》,3期,2005年3月,頁7-10。
    陳向陽,〈朝核問題與東北亞形勢〉。《當代世界》,2007年11月,頁12-14。
    陳揚,〈在利益與協調之間:朝核問題與中美關係〉。《國際觀察》,2005年1期,頁53-59。
    陳志強,〈38度北森森破冰道.02年起漫漫開放路:剖析近來北韓之經改措施〉。《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5期,2003年5月,頁92-96。
    陳曉杭,〈北韓共產制度實施現況與核武危機演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民國96年3月,頁84-102。
    鍾從定,〈國際多邊談判分析〉。《問題與研究》,43卷3期,2004年6月,頁135-157。
    蒲國良,〈朝鮮半島核問題的歷史由來及其實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年5月,頁70-73。
    蔡建,〈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有限作用〉。《國際觀察》,2006年第3期,頁55-61。
    魏玲,〈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建設—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為例〉。《外交學院學報》,2006卷1期,2006年2月,頁44-50。
    鄭曦林、桂賓,〈論條約法上的單方解約或退出權—兼評核不擴散條約的退出條款〉。《法學評論(双月刊)》,1995年1期,頁25-30。
    羅霄、梁咏,〈朝核問題的國際法視角解讀〉。《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3期,頁111-116。

    (四)博碩士論文
    王韋婷,〈東北亞地區多邊機制對話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
    朱杰進,〈六方視野下的朝核危機〉。湘潭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3年。
    吳正偉,〈美國對北韓外交政策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張蒙喜,〈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安全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黃振葵,〈東亞安全架構下之中共角色分析研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楊名豪,〈中共「新安全觀」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以「六方會談」為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葉繼海,〈美國核政策與朝鮮核問題〉。鄭州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3年。
    歐陽文山,〈後冷戰時期北韓研發核武之意義與影響:1993-2003〉。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潘飛,〈冷戰後中國與東亞地區合作〉。武漢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5年。
    盧敬銘,〈後冷戰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北韓核武危機為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陳光炳,〈中共在北韓核武危機之角色〉。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
    蔡顯炎,〈六方會談與東北亞區域安全〉。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

    (五)報紙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南韓《東亞日報》
    香港《星島日報》
    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聞晨報》
    《臺灣日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六)網路資料
    王正強,〈中共角色 積極介入增加與美抗衡政治實力〉,
    http://www.mnd.gov.tw/Publish.aspx?cnid=65&p=24114

    王俊生,〈第二次朝鮮核危機:評估與管理—兼談當前的中國角色定位〉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6204
    《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http://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
    華夏經緯網,〈北韓到底擁有那些核能力〉
    https://big5.huaxia.com/zt/hqjj/05-059/2005/00344835.html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與三邊會談〉
    http://www.adanstar.com/FF/150-132.html

    李明,〈北韓核武發展與東北亞國際政治變局〉http://www3.nccu.edu.tw/~minglee/northkorea_intpolitics.doc
    李明,〈北韓核爆衝擊東北亞國際秩序〉http://www3.nccu.edu.tw/~minglee/northkorea_neasia.doc
    李明,〈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前景〉
    http://www.adanstar.com/FF/177-819.html

    余杰,〈獨裁國家無友誼〉
    http://boxun.com/hero/2007/yujie/160_l.shtml

    何清漣,〈中國陷入北韓訛詐的兩難困境〉
    http://www.danke4china.net/ywge/36.htm

    李華球,〈北韓核武危機如何化險為夷〉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244.htm

    林正義,〈由北韓看亞太安全〉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30309/20030309-2.html

    林利民,〈朝核危機管理與中國的外交抉擇〉,《現代國際關係》
    http://www.xslx.com/htm/gjzl/dyzz/2006-11-08-20794.htm

    星島環球網,〈中美關係的試金石—北韓〉
    http://www.singtaonet.com:82/weekly/weekly0617/weekly0617_t20061025_372456.html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60-9/m161_6.htm

    楊永明,〈東亞的政治經濟動脈:多邊雙重關係與東亞區域主義的交錯〉
    http://www. ctasc.org.tw/2007year/important_01.doc

    賴怡忠,〈建立臺灣對朝鮮半島的安全自覺〉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OpenBlock?Template=Article&category_id=38&article_id=1…

    劉江永,〈東亞形勢與中日關係〉
    http://www.news.sina.com.cn/2007-01-10/115311999695.shtml

    劉德海,〈2008年東北亞安全情勢展望〉,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rtype=2&nid=35770

    劉德海,〈北韓核試爆決策之得失〉,財團法人臺灣智庫,2006年 11月。
    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0;0

    財團法人吳舜文獎助基金會,〈韓美現裂痕,金泳三憂心〉,《國際新聞報導獎-蛻變中的南韓(第19屆新聞獎)》
    http://www.vivanwu.org.tw/02c.php?ser=110

    陳用林,〈六方會談是條死胡同〉
    http://www.epochhk.com/5/9/26/8664p.htm

    陳國雄,〈美日同盟:正途邁向2020年〉
    http://www.wufi.org.tw/tjsf/tjournal005.htm

    鍾堅,〈北韓與核武,世局變亂局〉
    http://w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30;&webitem_no=185

    (七)其他網路資源
    人民網。
    http://www.peopledaily.com.cn/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
    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
    日本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mofaj/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網。
    http://www.sinor.com/Index.html
    中新社。
    http://chinanews.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
    中華網。
    http://news.china.com/
    北方網。
    http://enorth.com.cn/
    光明網。
    http://www.gmw.cn/
    東方網。
    http://www.eastday.com
    東北網。
    http://northeast.cn/
    法新社。
    http://afp.cnanews.gov.tw/
    星島環球網。
    http://www.stnn.cc/
    國際在線。
    http://gb.cri.cn
    財團法人臺灣智庫。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OpenBlock?Template=Home&lan=tc
    朝核問題第六輪六方會談。
    http://big5.huaxia.com/zt/hqjj/07-019/index.html
    朝核問題第六輪六方會談(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6lfht/node_7015298.htm
    華夏經緯網。
    http://huaxia.com/
    華盛頓觀察。
    http://washprofile.org/
    新浪網。
    http://www.sina.com.tw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
    新聞晨報。
    http://www.jfdaily.com/epublish/gb/paper28/index.htm
    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
    聯合國憲章。
    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charter/charter.htm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學術中國。
    http://www.xschina.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9125303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303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