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522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2/145044 (79%)
造访人次 : 52092910      在线人数 : 4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22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21


    题名: 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The Research of Huang Gan and Chen Chu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s Philosophy
    作者: 王志瑋
    贡献者: 陳逢源
    王志瑋
    关键词: 黃榦
    陳淳
    朱熹
    《四書》
    道統
    《近思錄》
    字義
    Huang Gan
    Chen Chun
    Zhu Xi
    The Four Books (Sishu)
    The Daotong (the succession to the Way)
    The Collection of Reflection (Jinsilu)
    The Ziyi (the meaning of words)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6-05-09 15:21:28 (UTC+8)
    摘要:   朱熹所建構的朱子學於後代之所以興盛的原因多門,官學、科舉的推動,雖將朱學普及化於民間士子,但亦僵化了朱學的發展,因而真正能將朱學的精髓發揚光大者,則非朱門弟子莫屬。若溯其源,則南宋朱門弟子對於朱學的傳衍,更是影響後代朱學發展的關鍵,無論從「道統」、「字義」等來看,或是元、明以降的《四書》學發展,黃榦和陳淳在其間皆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於朱學史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一頁。基於此,本論文以朱門第一代弟子黃榦、陳淳為研究對象,首先從二人的為學歷程裡,鉤勒出一條繼承面向的脈絡。其次,透過二人的為學思想、體用關係、道統思維等方面,觀察二人在經典的詮釋與建構裡,如何接受、轉化及傳衍朱學。整體來說,本論文從原典文獻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客觀地釐清朱門後學的發展樣態,另一方面回應當前學術史的建構,重新看待在過去被忽略的歷史現場,補強朱門後學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一、古籍著作


    (一)經部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宋)朱熹撰,《論孟精義》,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黃珅校點,《四書或問》,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中庸輯略》,《朱子遺書》,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大圖書館藏清康熙中禦兒呂氏寶誥堂刊本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編,《小學》,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黃榦、楊復撰,《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續二十九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清)梁萬方編,《重刊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六十九卷目錄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宋)李方子撰,《紫陽文公先生年譜》,收入于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宋)李心傳撰,《道命錄》,收入(清)鮑廷博校、嚴一萍選輯:《知不足齋叢書》,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鄭元肅錄、陳義和編,《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收入吳洪澤編,《宋人年譜集目‧宋編宋人年譜選刊》,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又收入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1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朱衡撰,《道南源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何喬遠編,《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明)陳邦瞻撰,《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宋端儀撰,《考亭淵源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清)李清馥撰,《閩中理學淵源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畢沅編集,《續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清)王椿修、葉和侃等撰,《僊遊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景印同治十二年重刊本
    (清)徐景熹修、魯曾煜等撰,《福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景印乾隆十九年刊本
    (清)孫爾準修、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景印同治十年重刊本
    (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等撰,《泉州府誌》,1964年,景印同治九年重刊本
    不著撰人,《慶元黨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束景南撰,《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三)子部

    (周)荀卿撰、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92年
    (宋)張載撰,《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程頤、程顥撰、朱熹編,《二程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李元綱撰,《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編,《近思錄》,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36年
    (宋)陳淳撰、王雋編,《北溪字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淳撰、王雋編,《北溪字義》,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景印清光緒九年學海堂重刊本
    (宋)張洪、齊頤輯,《朱子讀書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震撰,《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江永撰,《近思錄集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張伯行撰,《近思錄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遺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四)集部

    (唐)韓愈撰:《韓昌黎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唐)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黃榦撰,《勉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黃榦撰,《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北京圖書館影印元刻延祐二年重修本
    (宋)黃榦撰,《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
    (宋)黃榦撰,《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收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宋)陳淳撰,《北溪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淳撰,《北溪大全集》,收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宋)陳宓撰,《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
    (宋)王柏撰,《魯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元)陳櫟撰,《定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張伯行撰,《正誼堂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景印同治左宗棠增刊《正誼堂全書》本
    (清)藍鼎元撰,《鹿州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祝尚書撰,《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任繼愈、張岱年、馮契、湯一介等編,《中國哲學史通覽》,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
    朱榮貴撰,《全體大用之學:朱子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余英時撰,《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余英時撰,《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何俊撰,《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俊、范立舟撰,《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年
    李申撰,《中國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紀祥撰,《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紀祥撰,《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李國鈞等撰,《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惠敏撰,《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吳康撰,《宋明理學》,臺北:華國出版社,1962年
    吳康等撰,《學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吳萬居撰,《宋代三禮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林啟屏撰,《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啟屏撰,《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林繼平撰,《宋學探微》,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周光慶撰,《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淑慧撰,《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
    胡志奎撰,《學庸辨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姚瀛艇撰,《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高令印、陳其芳撰,《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高令印、高秀華撰,《朱子學通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桑兵、關曉紅主編,《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陸建猷撰,《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鐘凡撰,《兩宋思想述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陳榮捷撰,《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撰,《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撰、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0年
    陳榮捷撰,《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增訂版
    陳俊民撰,《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中國哲學及其方法論探微》,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逢源撰,《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傅小凡撰,《宋明道學新論──本體論建構與主體性轉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黃公偉撰,《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
    黃公偉撰,《宋明清理學體系史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
    黃俊傑撰,《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黃俊傑撰,《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年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黃俊傑撰,《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黃俊傑撰,《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進興撰,《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4年
    湯一介撰,《新軸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建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馮炳奎等撰,《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張加才撰,《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偉撰,《黃震與東發學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程水龍撰,《《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賈豐臻撰,《中國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漆俠撰,《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臧廣恩撰,《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葛兆光撰,《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劉樹勛撰,《閩學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述先撰,《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董金裕撰,《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董金裕撰,《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樓宇烈撰,《溫故知新:中國哲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鄧洪波撰,《中國書院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錢穆撰,《朱子新學案》,收入氏著,《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撰,《宋明理學概述》,收入氏著,《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等撰,《論孟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錢穆等撰、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1998年
    蒙培元撰,《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蔡仁厚撰,《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蔡仁厚撰,《哲學史與儒家評論: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蔣伯潛撰,《理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關長龍撰,《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韓鐘文撰,《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羅光撰,《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日)宇野哲人撰、王福辰譯,《中國近世儒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
    (日)楠本正繼撰,《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千葉:廣池學園出版部,1964年
    (日)三浦藤作撰、張宗元、林科棠譯,《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日)佐野公治撰,《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年
    (法)保羅─米歇爾‧傅柯(Paul-Michel Foucault)撰、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1993年
    (美)田浩撰,¬《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8年,增訂版
    (美)田浩編、楊立華、吳豔虹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二)單篇論文

    王德毅撰,〈黃榦的學術與政事〉,《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05-121。
    王基西撰,〈理學家小傳(二十)──勉齋先生黃榦〉,《中國語文》,第539期,2002年5月,頁18-27。
    余英時撰,〈道統與政統之間〉,《中國文化月刊》,第60期,1984年10月,頁102-128。
    余崇生撰,〈陳淳《北溪字義》中「理一分殊」之考察〉,《鵝湖月刊》,第18卷第3期,總期第207,1992年9月,頁30-33。
    余崇生撰,〈陳淳《北溪字義》刊本七種〉,《鵝湖月刊》,第19卷第2期,總期第218,1993年8月,頁42-44。
    余崇生撰,〈陳淳與《北溪字義》〉,《應用語文學報》,第6期,2004年6月,頁219-232。
    宋晞撰,〈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頁1-32。
    李甲孚撰,〈朱子‧呂祖謙與近思錄〉,《中央月刊》,第7卷第4期,1975年2月,頁106-112。
    李紀祥撰,〈入道之序:由「陳(淳)、黃(榦)之歧到李滉《聖學十圖》」〉,《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頁241-337。後收入氏著,《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頁67-191。
    李蕙如撰,〈談南宋陳淳對後世的影響〉,《有鳳初鳴年刊》(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學生會),第2期,2005年7月,頁407-420。
    李蕙如撰,〈南宋陳淳的天道論思想初探〉,《國文天地》,第22卷第9期,總期第261,2007年2月,頁22-27。
    李耀仙撰,〈《偽古文尚書》與宋明理學〉,收入吳銳編,《古史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7卷,頁283-294。
    何雋撰,〈論韓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孔孟月刊》,第33卷第3期,總期387,1994年11月,頁29-37。
    束鴻俊撰,〈陳淳的《北溪字義》〉,收入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469-503。
    吳展良撰,〈聖人之書與天理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宋史研究集》,第35輯,2005年7月,頁27-62。
    杜保瑞撰,〈朱陸「鵝湖之會」的倫理學議題〉,「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5月16日,頁1-23。
    林日波撰,〈真德秀與朱熹弟子交游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2期,總期132,2008年3月,頁75-79。
    邱漢生撰,〈陳淳的理學思想〉,《中國哲學》,1980年第3期,頁108-135。後收入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十六章〈陳淳的理學思想〉,頁490-516。
    姜廣輝撰,〈宋代道學定名緣起〉,《中國哲學》(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第15期,頁240-246。
    姜錫東撰,〈論「聖賢氣象」──宋代朱熹、呂祖謙《近思錄》研究之一〉,《宋遼金元史》,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頁40-47。
    徐公喜、鄒毅撰,〈朱熹道統譜系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頁118-121。
    桑兵撰,〈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道統與派分〉,《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頁171-208。後收入桑兵、關曉紅主編,《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頁1-42。
    祝平次撰,〈朱子門人與道學的發展──孫應時、曹彥約與度正〉,收入嘉義大學中文系編,《鵝湖之會:第一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2007年),頁119-152。
    祝平次撰,〈評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249-298。
    唐宇元撰,〈「道統」抉微〉,收入吳銳編,《古史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7卷,頁251-262。
    夏長樸撰,〈從李心傳《道命錄》論宋代道學的成立與發展〉,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36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頁1-65。
    范立舟撰,〈乾道、淳熙年間朝野對理學的批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0年7月,頁60-67。
    范立舟撰,〈理學在南宋寧宗朝的境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16-126。
    范立舟撰,〈理學發生原由及創始人問題的再考察〉,《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03年9月,頁93-103。
    范立舟撰,〈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理學傳衍述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總第123期,2006年7月,頁127-133。
    陳榮捷撰,〈朱子門人之特色及其意義〉,《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思想哲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頁849-865。又刊於《中國文化月刊》,第11期,1980年9月,頁109-129。後收入氏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增訂版,頁176-193。
    陳榮捷撰、萬先法譯:〈陳淳《北溪字義》英譯本:導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5期,1987年6月,頁36。後收入氏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增訂版,頁314-337。
    陳逢源撰,〈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3-254。
    許炎初撰,〈錢穆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上)〉,《鵝湖月刊》,第26卷第5期,2000年11月,頁12-25。
    許炎初撰,〈錢穆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下)〉,《鵝湖月刊》,第26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53-63。
    陶希聖撰,〈孔子的學統與道統〉,《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第10期,總期223,1986年10月,頁28-40。
    曹尚斌撰,〈宋明理學融貫「道統」思辨述要〉,《中原文獻》,第27卷第2期,1995年4月,頁5-17。
    張加才撰,〈《北溪字義》版本新考〉,《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2期,頁105-110。
    張加才撰,〈《北溪字義》版本源流蠡測〉,《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1999年2月,頁80-88。
    張加才撰,〈陳淳早期思想進路之檢討〉,《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1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62-68。
    張加才撰,〈北溪理學本體論思想探微〉,《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2001年6月,頁58-63+81。
    張加才撰,〈關於北溪生平研究的幾個問題〉,《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26-37。
    張加才撰,〈陳淳哲學知行論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4年7月,頁23-28。
    張加才撰,〈《北溪字義》與理學範疇體系的詮釋和建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115-122。
    張京華撰,〈朱子《近思錄》指略〉,《吉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會版),第26卷第3期,2005年7月,頁102-107。
    彭永捷撰,〈論儒家道統與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文史哲》,2001年第2期,總期263,頁36-42。
    費海璣撰,〈談談朱子各門人的體會分析〉,《學園》,第7卷第6期,1972年2月,頁14-15。
    費海璣撰,〈研究朱門人性行感言〉,《醒獅月刊》,第10卷第6期,1972年6月,頁11-12。
    費海璣撰,〈朱子門人性行考〉,《東方雜誌》,復刊第6卷第1期,1972年7月,頁35-39。
    費海璣撰,〈談朱子門人〉,《東方雜誌》,復刊第6卷第2期,1972年8月,頁29-31
    黃光亮撰,〈中國道統思想之研究〉,《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23期,1984年12月,頁1-16。
    黃雲生撰,〈中國道統之淵源〉,《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77年4月,頁1-25。
    程元敏撰,〈談四書原來的編次: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孔孟月刊》,第5卷第3期,1966年11月,頁11-13。
    程發軔撰,〈程朱及其門人之理學〉,《孔孟學報》,第16期,1968年9月,頁142-170。後收入馮炳奎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頁75-112。
    張亨撰,〈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頁31-80。後收入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218-267。
    張永儁撰,〈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頁273-312。
    趙中偉撰,〈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13集,1998年11月,頁27-65。
    趙中偉撰,〈「仁」的詮釋之轉化與延伸──以朱熹《論語集注》為例〉,《輔仁國文學報》(增刊),2006年1月,頁99-120。
    趙中偉撰,〈從「物理之後」到「倫理之後」──「元亨利貞」詮釋意涵解析〉,《輔仁國文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頁29-60。
    趙中偉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及《易傳》之「一」意涵的轉化與發展〉,《輔仁國文學報》,第24期,2007年6月,頁89-131。
    董金裕撰,〈朱熹與四書集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人文學科類》,第70期上,1995年6月,頁1-13。後更題為〈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收入氏著,《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頁83-107。
    虞萬里撰,〈呂祖謙與《近思錄》〉,《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8-13。
    劉又銘撰,〈《近思錄》的編纂〉,《中華學苑》,第43期,1993年3月,頁143-169。
    劉子健撰,〈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頁249-282。
    劉述先撰,〈朱子建立道統的理據問題之省察〉,《新亞學術期刊》,第3期,1982年,頁21-36。
    鄭天蕙撰,〈宋代民間童蒙教育研究〉,收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編,《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頁249-271。
    鄭宗義撰,〈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收入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頁95-129。
    葛兆光撰,〈道統、系譜與歷史――關於中國思想史脈絡的來源與確立〉,《文史哲》,2006年第3期,總期294,頁48-60。
    鄧國光撰,〈道的本質和承傳──辨韓愈的傳道觀和程朱道統論的分野〉,《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總期362,1992年10月,頁15-20。
    樂愛國撰,〈黃榦論格物致知〉,《朱子文化》,2008年第3期,總期13,2008年6月,頁46-47。
    盧子震撰,〈論道學之名的形成及其含義的發展〉,《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1999年3月,頁30-34。
    盧其薇撰,〈聖賢氣象認知的展開――以朱子《近思錄‧聖賢氣象》篇為鵠的〉,《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6期,2006年10月,頁153-170。
    賴美惠撰,〈論朱子的道統觀──以《近思錄》的編纂為探討中心〉,《問學》,第6期,2004年4月,頁211-238。
    錢穆撰,〈近思錄隨劄〉,《故宮季刊》,第17卷第3期,1983年春季,頁1-23。
    蔡仁厚撰,〈朱陸門人及其後學〉,《孔孟學報》,第39期,1980年4月,頁191-209。後收入氏著,《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第八章,頁294。及馮炳奎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頁151-178。
    戴君仁撰,〈朱子儀禮經傳通解與修門人及修書年歲考〉,《文史哲學報》,第16期,1967年10月,頁1-24。
    戴螢撰,〈《宋史‧陳淳傳》考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2000年第3期,頁160。
    蔣復璁撰,〈「宋史道學傳」的意義〉,收入國際宋史研討會秘書處編,《國際宋史研究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系,1988年),頁607-612。
    羅義俊撰,〈中國道統:孔子的傳統──儒家道統觀發微〉,《鵝湖月刊》,第30卷第7期,總期355,2005年1月,頁20-27。
    嚴佐之撰,〈《近思錄》與儒家「出處之義」〉,《中華文史論叢》,第58輯,1999年5月,頁189-208。
    (日)小島毅撰,〈閩南朱子之學之形成〉,收入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207-215。
    (日)田中謙二撰,〈朱門弟子師事年考〉,《東方學報》(京都),第44冊,1973年2月,頁147-218。
    (日)田中謙二撰,〈朱門弟子師事年考續〉,《東方學報》(京都),第48冊,1975年12月,頁261-357。
    (美)白詩朗(John H. Berthrong)撰、俞懿嫻譯,〈道學是否為歷程哲學?〉,《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總期397,2007年6月,頁155-168。
    (美)約翰‧艾倫‧塔克撰、張加才譯,〈北溪《字義》對日本十七世紀哲學哲學辭典的興起〉,《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7年第3期,頁46-51。
    (韓)池俊鎬撰,〈試論黃榦門人與其後學〉,《儒教文化研究》,第4期,2004年2月,頁63-81。
    (韓)池俊鎬撰,〈黃榦的《〈論語〉注》〉,收入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432-468。


    (三)學位論文

    白百伶撰,《宋元之際朱陸異同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紀祥先生指導,2005年
    朱理鴻撰,《陳淳哲學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陳代湘先生指導,2004年
    何佳駿撰,《近思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董金裕先生指導,2001年
    李蕙如撰,《陳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郁夫先生指導,2006年
    林佳靖撰,《陳淳《北溪字義》研究──性理之學的建構及其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夏長樸先生指導,2007年
    林明賢撰,《《近思錄》思想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金凌先生指導,2004年
    陳志遠撰,《宋元朱陸思想之傳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席涵靜先生指導,2006年
    張恭銘撰,《黃勉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董金裕先生指導,1997年
    張鍠焜撰,《朱子讀書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賈馥茗先生指導,1990年
    黃瀚儀撰,《宋儒道統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逢源先生指導,2006年
    譚柏華撰,《黃榦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陳代湘先生指導,200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4151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1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61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