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8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492173      在线人数 : 3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482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27


    题名: 東漢佛典之雙音節動詞研究
    作者: 廖宜君
    贡献者: 竺家寧
    廖宜君
    关键词: 東漢佛典
    雙音節動詞
    佛經詞彙
    雙音節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6-05-09 11:56:29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東漢佛典為語料研究其雙音節動詞現象,分別就詞義與構詞兩方面對雙音節動詞作整理與分類,進一步探討其中所呈現出來的共時現象。
    由於東漢佛典中的雙音節詞條數量龐大,為了使這些珍貴的語料條理化、細緻化,「分類」乃成為貫穿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筆者首先將所有的雙音節動詞單作層層的結構分類,並對與現代語感較遠的詞條的作深入的詞義分析,最後再將詞義與結構綜合起來觀察並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目的在於綜合雙音節動詞結構與詞義兩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原本以地毯式的方法所考察出的原始語料梳理出明白且清晰的脈絡。如此一來,便可以對東漢佛典中的雙音節動詞有全面的體認,充分了解東漢佛典雙音節動詞的結構特色及其在漢語語法史上所呈現出的現象。
    參考文獻: 專書:
    太田辰夫著 蔣紹愚 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王力著:《漢語史稿》(台北:泰順書局),1970年10月
    《中國語法理論》(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9月
    《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
    《古代漢語常識》(北京:人民教育),1979年
    王政白:《文言實詞知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年
    王雲路 方一新:《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何淑貞:《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台北:福記),1987年
    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志村良治著 江藍生 白維國譯:《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9月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月
    屈承熹著 朱文俊譯:《歷史語法學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6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書局),1999年
    段業輝:《中古漢語助動詞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孫良明:《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2月
    馬建忠:《馬氏文通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張世祿:《古代漢語》(台北:洪葉文化),1992年
    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香港:三聯),1999年
    張貽惠:《古漢語語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曹廣順 遇笑容:《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梁銀峰:《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與演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台北:開明書局),1961年
    許仰民:《古漢語語法》(河南:大學書店),1988年
    程祥徽 田小琳:《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
    程湘清編:《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社),1992年9月
    《宋元明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社),1992年5月
    《隋唐五代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社),1992年3月
    《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社),1992年3月
    黃六平:《漢語文言語法綱要》(台北:漢京出版),2004年
    楊伯峻 何樂士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上)(下)(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3版
    楊伯峻:《中國文法語文通解》(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楊樹達:《詞詮》(台北:商務印書館),1959年
    萬金川:《佛經語言學論集 : 佛典?究的語言學轉向》(南投:正觀出版),
    2005年
    劉 復著:《中國文法通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劉承慧著:《漢語動補結構歷史發展》(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劉復 趙景深:《中國文法講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店),1994年
    劉蘭英 孫全洲:《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1993年
    黎錦熙:《比較文法》(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魏培泉:《古漢語被動式的發展與演變機制》(微縮資料)(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3年
    工具書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楊志明:《古漢語詞集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楊聯榮:《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奠等著:《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羅竹風等:《漢語大辭典》(台北:東華),1997年菩提文教基金會等:《CBETA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4年大藏經學術用語研究會等:《大藏經索引》(台北:慧豐學會出版:新文豐發行),1979-1984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 日本東京大藏經刊行會原版發行《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世樺發行),1998年印行

    佛教學術類專書
    小野玄妙著 楊白衣譯:《佛經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1983年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佛經疑偽經研究與考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佛經重譯經研究與考錄》(台北:文史哲),1993年
    加地哲定著 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1993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7年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呂澂:《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濟南:魯齊書社),1980年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1998年8月1日-1999年7月31日
    《佛經語言初探》(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5年
    胡 適:〈佛教的翻譯文學〉《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法藏文庫),2002年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徐時儀等:《佛經音義概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曹仕邦:《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台北:東初),1990年
    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梁任公近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台北:佛光),2001年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法藏文庫),2002年
    梁曉虹等:《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梁釋僧祐撰 呂有祥釋譯:《出三藏記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陳五雲等:《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文杰:《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法藏文庫),2002年
    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法藏文庫),2002年
    顏洽茂:《佛經語言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法藏文庫),2002年
    鎌田茂雄:《中國佛經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1986年 
    學位論文
    王文杰:《《六祖壇經》虛詞研究》   2001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王玥雯:《鳩摩羅什五種譯經複音詞研究》 2004年武漢大學碩士論文
    王錦慧:《敦煌變文語法研究》   1993年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朱成華:《《鹽鐵論》雙音節動詞研究》    2005年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李霞:《《金瓶梅詞話》動詞語法研究》   2007年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林甫雯:《漢語的述補式複合動詞》   1990年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林昭君:《東漢佛典之介詞研究》       1998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林壽華:《國語複合動詞試論》   1977年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唐志成:《《賢愚經》雙音節動詞配價研究》 2005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徐朝紅:《求那跋陀漢譯佛經介詞研究》    2005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時良兵:《支謙譯經副詞研究》 2004年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光明:《漢語複合動詞的研究》 1988年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張春秀:《東漢漢譯佛經代詞研究》 2005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曾曉潔:《隋以前漢譯佛經中的複音連詞研究》 2003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詹秀惠:《世說新語語法研究》   1971年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詹秀惠:《南北朝著譯書四種語法研究》   1975年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劉志生:《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       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劉芳薇:《《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  1995年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劉春風:《東漢佛經與《論衡》介詞比較研究》 2005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龍國富:《姚秦漢譯佛經助詞研究》 2003年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鞠彩萍:《《祖堂集》謂語動詞研究》 2006年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期刊論文
    方一新:〈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語言研究》,第2期,2000年,頁119-123
    王云路:〈試論外族文化對中古漢語詞匯的影響〉,《語言研究》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66-73
    王玥雯:〈從佛經材料看中古漢語之「見V」結構〉,《襄樊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5年7月,頁75-79
    向德珍:〈《祖堂集》與唐五代前佛典特式判斷句比較研究〉,《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一期,2005年3月,頁99-108
    朱慶之:〈漢譯佛典中的「所V」式被動句及其來源〉,《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頁29-32
    何亞南:〈漢譯佛經與傳統文獻詞語通釋二則〉,《古漢語研究》,第4期,2000年,頁75-77
    何亮:〈東漢譯經詞語四則〉,《語文學刊》,第1期,2006年,頁41-42
    李維琦:〈《六度集經》詞語釋例〉,《古漢語研究》,第1期,1995年12月,頁39-43
    李維琦:〈「經行」、「應時」與「前卻」〉,《古漢語研究》,第3期,1997年,頁49-52
    杜愛賢:〈談談佛經翻譯對漢語的影響〉,《宗教知識》,頁48-49
    武振玉:〈東漢譯經中所見的語法成分〉,《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3 期,頁33-36
    武振玉:〈魏晉六朝漢譯佛經中的同義連用總括範圍副詞初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2002年7月,頁123-128
    法成:〈佛經翻譯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佛教文化》,頁7-8
    竺家寧:〈中古佛經的「所」字構詞〉,《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一期,頁68-73
    竺家寧:〈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127-155
    竺家寧:〈佛經中的複合動詞「經行」和「謂為」〉,《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4期,2001年12月,頁1-25
    竺家寧:〈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48
    竺家寧:〈論佛經中的「都盧皆」和「悉都盧」〉,《文與哲》,第3期,2003年12月,頁199-210
    俞理明.譚代龍:〈共時材料中的歷時分析-從《根本說一切有部思奈耶破僧事》看漢語詞匯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66-71
    俞曉紅:〈論敦煌變文語彙的佛典淵源〉,《中國典籍與文化》,頁90-95
    姚衛群:〈古代漢文佛典中的「同詞異義」與「異詞同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2期,2004年3月,頁100-116
    胡敕瑞:〈略論漢文佛典異譯在漢語詞匯研究上的價值-以小品般若漢文異譯為例〉,《古漢語研究》,第3期,2004年,頁80-85
    胡湘榮:〈試析《大莊嚴論經》的被動句式〉,《古漢語研究》1994年,頁50-52
    孫占林:〈漢魏六朝佛典中的「V著」〉,《蒙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1994年3月,頁1-18
    孫永蘭:〈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原因及其作用〉,《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1995年3月,頁68-74
    孫良明:〈簡述漢文佛典對梵文語法的介紹及其對中國古代語法學發展的影響 (下)〉,《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頁47-49
    孫良明:〈簡述漢文佛典對梵文語法的介紹及其對中國古代語法學發展的影響(上)〉,《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頁6-14
    高列過:〈東漢佛經的「為R之所V」被動式-對「為R之所V式」的重新認識〉,《語言研究》2002年特刊,頁48-52
    高列過:〈東漢佛經疑問句語氣助詞初探〉,《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頁54-61
    高列過:〈從被動式看東漢西域譯經者的翻譯風格〉,《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頁77-80
    高列過:〈東漢佛經的特殊語言現象及成因〉,《西域研究》,第1期,2005年,頁94-99
    高列過:〈東漢佛經詞語拾補〉,《唐都學刊》,第18卷第3期,2002年,頁42-44
    張建勇:〈中古律部漢譯佛經語詞札記〉,《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6期,2005年12月,頁85-86
    梁曉虹:〈論佛教詞語對漢語詞彙寶庫的擴充〉,《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84-191
    陳士強:〈漢譯佛經發生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頁95-101
    陳文杰:〈從早期漢譯佛典看中古表方所的指示代詞〉,《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4期,頁15-20
    陳文杰:〈東漢譯經詞語考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5年5月,頁53-59
    陳秀蘭:〈敦煌俗文學語匯溯源-兼論佛典翻譯對敦煌俗文學語滙形成的作用(續)〉,《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16
    陳秀蘭:〈敦煌俗文學語匯溯源-兼論佛典翻譯對敦煌俗文學語滙形成的作用〉,《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1998年6月,頁9-13
    陳秀蘭:〈從常用詞看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的差異〉,《古漢語研究》,第1期,2004年,頁91-96
    陳祥明:〈中古漢文佛典中的副詞「敢」〉,《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63-65
    曾昭聰:〈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舉例〉,《古漢語研究》,第1期,2005年12月,頁84-87
    曾昭聰:〈漢譯佛經與漢語詞彙〉,《文化百花園》,頁50-51
    曾曉洁:〈隋前漢譯佛經複音連詞概況〉,《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15-117
    華 侃:〈藏譯佛典中佛教詞語的譯創〉,《中國藏學》,2003年第3期,頁109-125
    華 侃:〈藏譯佛典中佛教詞語的譯創〉,《中國藏學》,第3期,2000年,頁109-125
    黃增壽:〈翻譯佛經中作狀語的「甚大」〉,《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5年4月,頁270-272
    黃優良:〈中古阿含部佛經詞例釋〉,《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00-103
    黃寶生:〈佛經翻譯文質論〉,《文學遺產》1994年第六期,頁4-15
    葛佳才:〈漢譯佛經中的特殊副詞「適」〉,《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62-64
    董志翹:〈漢譯佛典的今注今譯與中古漢語詞語研究-以《賢愚經》《雜寶藏經》譯注本為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2年1月,頁67-71
    蔣冀聘.龍國富:〈中古譯經中表嘗試態語氣的「看」及其歷時考察〉,《語言研究》第2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60-65
    鄭延國:〈合譯:佛經翻譯的一大特色〉,《現代外語》1995年第4期,頁20-25
    龍國富:〈姚秦譯經中疑問句尾的「為」〉,《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頁43-46
    聶志軍 唐冬英:〈西晉以前漢譯佛經中「說」的用法研究〉,《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92-95
    顏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1996年3月,頁52-5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4151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9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