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6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68508      在线人数 : 5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462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627


    题名: 「毒‧戒」-名人毒癮的新聞再現
    作者: 賴奕帆
    贡献者: 徐美苓
    賴奕帆
    关键词: 毒癮
    新聞再現
    框架
    名人
    內容分析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6-05-09 11:23:39 (UTC+8)
    摘要: 每隔一段時間娛樂圈就會爆出藝人吸大麻或服食禁藥、毒品的零星事件,直到2006年,一連串藝人因疑似吸食大麻,引起演藝圈一陣風波,也造成媒體對於名人毒癮新聞的大幅度報導,引起社會大眾對名人毒癮的討論與重視,但每篇新聞所再現出的名人毒癮樣貌並不一致。故本研究欲透過觀察這些名人毒癮的新聞,探討媒體如何再現此議題?對於名人毒癮新聞中的消息來源引用為何?不一樣的報導主題呈現了什麼樣的報導語氣與輪廓?而這些分佈與內容是否會因媒體不同而有差異?
    本研究以《蘋果日報》與《聯合報》兩報為分析樣本,分析期間以2006年12月至2007年年底,名人毒品相關新聞作為分析樣本,共取469則新聞,用內容分析法檢視兩報名人的毒癮新聞的呈現,並觀察此類報導的特性。
    研究結果發現,名人毒癮新聞因名人身份有九成為娛樂圈人士,故版面最多分佈於「影視娛樂」版,其次因為名人身份的可看性與聚焦性,版面分佈也多為「頭版/焦點/要聞/話題」版。而國籍分佈有九成為「台灣地區」的名人,顯示台灣媒體仍偏好報導台灣地區的名人為主的毒癮新聞。
    從名人毒癮新聞的主要議題分佈,可以得知其主要議題多圍繞在「道歉、懊悔的告白、戒毒後向善或以此作為反毒宣導」、「違法行動之偵察」以及「受此牽連的負面程度」這三項,由此可知,這些名人毒癮的新聞報導的主題與重點並不在於提供毒品的相關資訊或是健康、政策議題,而是注重在名人在毒品事件中的發生過程、影響與其自身告白。這也表示媒體藉著框架的過程,凸顯名人在毒癮事件中其態度而非健康議題。
    在媒體差異方面,儘管兩報都偏好引用或是採訪當事人的意見為新聞之主要消息來源,但《蘋果日報》引用「當事人」為消息來源的比例最高,而《聯合報》則偏好引用「檢警調或司法人員」;在新聞版面上,《蘋果日報》多將此類新聞置於「影視娛樂」版,亦即小報的特徵在於投注相對較多的注意力在運動、醜聞和流行娛樂,以及名人或一般人的私生活。從報導主題而言,《蘋果日報》報導主題最多的為「受此牽連的負面程度」,而《聯合報》則以「道歉、懊悔的告白、戒毒後向善,提倡反毒或作為反毒宣導」為最多,前者多強調吸食毒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多為揭露個人隱私或負面消息;而後者則是藉由這些道歉、戒毒向善的新聞來做反毒宣導,表示其給名人改過的空間較多,也相較傾向於向善正面的報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兩報在報導此類新聞時,在「毒品或毒癮健康或政策等方面的相關資訊」的報導主題上都是偏低的比例,表示兩報對此類新聞多僅限於事件的追蹤或單純的後續報導,皆未能提供民眾更深一層的健康資訊。
    本研究主要研究報紙媒體如何呈現名人毒癮新聞,檢視新聞媒體在處理名人與毒品議題時,著重的面向與關心的議題,但對於受眾對於此的觀感與影響並未多做著墨,建議日後研究者可以朝閱聽人對此議題的看法與理解去研究,或是朝「毒品與病犯的社會建構」面向進行探討,並可進一步與媒體再現的歷時性變化對照比較,如此才能對藥物濫用有更客觀全盤的瞭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中國時報》(2004年6月3日)。〈保羅.麥卡尼:披頭四成名曲 迷幻藥給靈感 〉,國際新聞版。
    《自由時報》(2005年4月5日)。〈Nexus 美列一級毒品 台灣不管〉,C5版。
    《聯合報》(2003年2月17日)。〈佛洛伊德浪漫善妒 嗜古柯鹼〉,A21版。
    《聯合報》(2006年12月7日)。〈涉吸大麻,傳拘庹宗康屈中恆〉,A5版。
    方勇駿(2002年6月2日)。〈從「搖頭丸」論「娛樂物質使用行為」〉,《自由時報》,社論。
    毛佩琦(2004年12月22日)。〈毒品給他美好時光〉,《聯合報》,D4版。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富弘(1996)。《法務部防制藥物濫用政策成效之評估—以戒毒村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朱小明(2007年2月5日)。〈外國癮星 回頭難閃亮〉,《聯合報》,A8版。
    何春蕤、卡維波(2002)。〈序〉,羅悅全(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靑年文化的故事》,頁18-21。台北:商周。(原書Collin, M. [2001]. Altered state the story of ecstasy culture and acid house. London: Serpent`s Tail)
    吳立婷(2007)。《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津(2007)。《憂鬱症的美麗與哀愁:名人VS非名人的憂鬱症新聞報導再現》。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人豪(2004)。《政治人物表演行為的媒體再現:以立法委員的電視新聞報導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菖(2005)。《我國毒品犯罪抗制政策之探討—以「斷絕供給」實務運作為分析核心》。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木隆(2007年6月27日)。〈毒害不淺〉。《聯合報》,C2版。
    李志恆、陳秋娥(1997)。〈認識MDMA的危害性〉。《衛生報導》,7(12): 2-6。
    李彩萍(2006)。〈國民健康〉。《衛生報導》,2(10): 12-26。
    李慧馨(1998)。〈框架害怕犯罪〉,《藝術學報》,63: 175-196。
    周君蘭、畢盈、李盈諄(2001)。《搖頭丸新聞報導之媒體建構,以中國時報、聯合報、民生報與自由時報為例》。
    周綱(2003年1月2日)。〈聚焦黑暗角落〉,《大紀元時報》。上網日期: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n29106.htm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炳宏(2003)。《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台奔喪」事件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1999)。〈新聞框架與意念的再現-論題取徑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4): 590-607。
    法務部(2002年12月20日)。〈毒品與犯罪〉。上網日期:2007年7月25日,取自
    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91&CtUnit=51&BaseDSD=7&mp=001
    法務部(2007年7月31日)。〈毒品犯罪概況摘要〉。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102608&ctNode=96&mp=001
    胡幼慧(1998)。《質化研究》。台北:巨流。
    胡金野(2006)。(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的鴉片貿易)。《中國禁煙禁毒史綱》。臺北:唐山。
    胡萃玲(1996)。《藥癮復元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以晨曦會受訪者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倪炎元(1999年1月)。〈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 85-112。
    徐世傑(2003)。《靈藥與魔藥 = Heroin, marijuana, cocaine, amphetamine》,台北:旺文社。
    翁秀琪(1999)。《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張立橋(2002)。《狂喜--一個關於搖頭丸使用的質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伯宏(2006)。《我國毒品戒治政策與成效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博士論文。
    莊智凱(2005)。《演藝人員之形象修護策略分析—以負面感情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明旭 (2002)。(一個雙重的弔軌:媒體再現和同志污名),《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2: 32-56。
    陳心怡(2006年12月29日)。〈向毒品宣戰?反毒的迷思〉,《聯合報》,A17版。
    陳立慧(2006)。《衛生署「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計畫」對毒癮愛滋防治成效之探討—以桃園縣監獄毒癮受刑人為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宜君(2007年8月25日)。〈高檔勒戒所=大明星度假村〉,《聯合報》,A21版。
    陳芸芸譯(2000)。《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 [1992]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
    陳家雯(2003)。《創傷之後的成長或抑制心理歷程~以藥物成癮者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硏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久珍(1995)。《反毒宣導效果研究:青少年媒介接觸、資訊評價對毒品認知、態度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玟綺(2006)。《中亞毒品現況》。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2001)。〈反毒戰爭大哉問〉,《破週報》137期。
    楊祖珺(1997)。《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楊夢茹譯(2004)。《天才的妻子:瑪塔弗洛伊德的一生》,台北:商務。(原書Behling, K. [2001]. Martha Freud Die Frau des Genies. Berlin: Aufbau Taschenbuch Verlag.)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69: 55-93。
    劉虹妤(2003)。《國內外運動員偏差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潘俊宏(2005)。〈安非他命類藥物與精神疾病〉,《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硏析計畫》,5: 62-78。
    蔡鴻文(2001)。《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分析硏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硏究所碩士論文。
    鄭幼民(2004)。《我國毒品犯罪問題與防制機制—以緝毒工作為核心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2006年2月5日)。〈全球毒品分佈概況〉。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unodc.org/unodc/en/data-and-analysis/WDR-2006.html
    藍采風(1978)。《藥物問題的社會觀》,台北:茂昌圖書。
    羅文輝(1995年1月)。〈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 1-13。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原書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1990].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羅悅全譯(2002)。《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靑年文化的故事》,台北:商周。(原書Collin, M. [2001]. Altered state the story of ecstasy culture and acid house. London: Serpent`s Tail)
    蘇蘅(2002年1月)。〈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70: 59-96。

    二、英文部分
    Alasdair, J. M., & Marina B. (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r music and drug use among Scottish school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9, 125-132.
    Alasdair, J. M., ( 2001). Distorted? 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of drug fatality reports in the popular pres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8, 141-172.
    Boon, S. D., & Lomore, C. D. (2001). Admirer-celebrity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adult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7, 432-465.
    Carey, J.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Boston, IN: Unwin Hayman.
    Fan, D., & Holway, W. (1994). Media coverage of cocaine and its impact on usage patter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6, 139-162.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rossberg, L.(1996). The audience and its landscape.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Hall, S. (1997), 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in S. Hall, (Ed.), Representation, pp. 13-74. London: Sage.
    Karl, W. (2007). The effects of drug use by celebrities upon young people’s drug use and perceptions of use. Retrieved January 5, 2008, from http:// www.drugpreventionevidence.info/web/Celebrities244.asp
    Kitch, C. (2000). A news of feeling as well as fact — Mourning and memorial in American news magazines. Journalism, 1(2), 171-195.
    Kustnitz M. (1988). Celebrity drug use. New York: Chelsea House.
    Lineberry, T. W., & Bostwick, J. M. (2006). Methamphetamine abuse: A perfect storm of complicatio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81 (1), 77-84.
    Lucig & Stephen(1989). A closer look at intermedia influences on agenda setting: The cocaine issue of 1986.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about drugs: Government, media, and the public, pp 47-66.
    Mark Y. S., & Drew P. (2006). Narcissism and celebr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 463-471.
    Menashe & Siegel (1998). The tobacco settlement: An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a national policy debate, 1997-98. Tobacco Control, 8, 247-253.
    Osborne, R(1995). Crime and the media: the post-modern spectacle. London: Pluto Press.
    Pamela M., Wayne, P., & Dawn, P. (1989). Drug coverage and public opinion, 1972-1986.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about drugs: Government, media, and the public, pp 67-80.
    Robert, N. & Kathleen J. (1998). Alcohol, drugs, and viole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 291-311.
    Ross, C., Craig, M., & Laura, D. (2000). How the media do drugs: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reporting of drug issues in the UK print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1, 217-225.
    Slopen, N. B., Watson, A. C., Gracia, G., & Corrigan, P. W. (2007). Age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mental illnes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2, 3-15.
    Sparks, C. (2000). Introduction: Panic over tabloid news. In C. Sparks & J. Tulloch (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 over media standards (pp. 1-40). New York and Oxfor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Stephen, M. (2005, September 15). Exclusive: Cocaine Kate. Retrieved January 7, 2008, from
    http://www.mirror.co.uk/news/tm_objectid=16133522&method=full&siteid=94762&headline=exclusive--cocaine-kate-name_page.html
    Stryker J. (2003). Media and marijuana: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news media effects on adolescents` marijuana use and related outcomes, 1977-1999.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8, 305-328.
    Susan B. (2002). Media construction of illegal drugs, users, and sellers: A closer look at Traff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3, 397-407.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Wolfsfeld, G. (1993). Movement and media as interacting systems, Annals, 528, 114-25.
    Young, J. (1981). The myth of drug takes in the mass media. In S. Cohen & J. Young (Eds.), The manufacture of news (pp. 326-334). Beverly Hills, CA: 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9145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1008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5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