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33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166099      在线人数 : 5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331


    题名: 人口因素對兩岸競爭力影響之研究
    作者: 章元勳
    Chang, Yuan-shin
    贡献者: 郭武平
    Guo,Wu- pin
    章元勳
    Chang, Yuan-shin
    关键词: 人口
    競爭力
    國家競爭力
    全球競爭力報告
    世界競爭力報告
    鑽石體系理論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16-05-06 15:56:33 (UTC+8)
    摘要: 本文探討的主題是人口因素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首先將檢視歷來重要的國家競爭力理論中關於人口因素的論述,包括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以及波特的「鑽石體系理論」,綜合整理這些理論關於人口因素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層面,來研析兩岸各自的人口現況及特徵對兩岸競爭力的影響。
    本論文全文分為陸章,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如下:
    第壹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架構以及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與評述。
    第貳章「國家競爭力中的人口因素」。本章擬以「人口問題」為主軸,探討「國家競爭力」中的人口因素,建構形成「人口問題與「國家競爭力」研究構面。首先回顧重要的國家競爭力理論,接著再逐一檢視國家競爭力理論中有關人口因素的論述、人口因素如何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形成,以作為下文分析兩岸人口條件對各自競爭力影響的基礎。
    第參章「中國大陸人口政策、現況及問題」。本章論述探討中國大陸之人口政策、人口概況,並對人口問題所造成之影響行基本分析,以簡要說明其人口現況。
    第肆章「我國人口政策、現況及問題」。本章論述探討我國之人口政策、人口概況,並對人口問題及影響行基本分析。
    第伍章「兩岸人力及人才資源之互動及比較」。比較分析當前兩岸在人力資源、人才素質層面的優劣,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兩岸人力及人才的影響,並比較兩岸的人力資源政策之良窳。
    第陸章「人口因素對兩岸競爭力之影響」。分析當前兩岸人口現況及問題對各自競爭力造成的影響,分別探討兩岸各別具有的優勢及劣勢,以及增強競爭力的機會和對未來發展的挑戰。
    第柒章「結論與建議」。就本研究做一綜合結論。藉由前面章節的探討提出研究發現及未來發展建議,及後續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書
    大前研一著;黃宏義譯,策略家的智慧,台北:長河,民國73年。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3中國可持續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編,人口問題與家庭計劃,台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民國62年。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71年。
    尹建中,人口人類學若干研究方向初探,陳奇祿院士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民國81年。
    _____,台大人類學教學的回顧與展望,中華民國蒙藏基金會,民國82年。
    王建全等,中小企業在高科技產業的地位,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87年。
    王德睦,台灣地區嬰幼兒死亡率對生育率之影響,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國77年。
    司提格勒著;吳惠林、鍾琴、黃美齡譯,人民與國家管制經濟學論文集,台北:遠流,民國80年。
    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成立十週年紀念專輯,民國74年。
    台灣經濟研究院,建立亞太地區工業技術人才培育之可行性研究,台北:經濟部工業局,民國86年。
    成之約等,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對我國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85年。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
    朱漢雲,加入關貿總協定對農業部門衝擊的政治與社會效應:參與GATT對農業之衝擊及政策因應,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國83年。
    江玉龍,緩和都市人口過度集中之政策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77年。
    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惠林,人口問題面面觀,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綜合計劃處出版民國66年。
    希歐多爾•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中文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李文朗,台灣人口與社會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
    李叔佩、劉淑媛、羅月貞編,人口問題與人口教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年。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民87年,頁19。
    李國鼎,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周昆田等著,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台北市:教育部訓教委員會,民國73年。
    周添城、林志誠,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林仁川,臍帶的證言 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淵源,台北:人間,民國82年。
    林逸,人口問題與研究,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民國74年。
    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合譯,國家競爭優勢(上),台北:天下文化,民國85年。
    _______,國家競爭優勢(下),台北:天下文化,民國85年。
    阿爾弗雷.索維,人口通論(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查爾斯.哈珀,環境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約翰•魏克斯著;涂肇慶譯,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9年。
    唐斯博士,改變歷史的書:馬爾隡斯及其人口論,台北:聯經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7年,60頁。
    孫敬之主編,80年代中國人口變動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
    孫兢新主編,跨世紀的中國人口,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
    馬爾薩斯,人口論(中譯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2年。
    高希鈞、石滋宜,競爭力手冊,台北:天下文化出版,民國八十五年。
    高希鈞、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市:天下文化,民國89年。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編,兩岸三地人力資源管理的比較與整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6年。
    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人口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民國65年。
    張芷雲主編,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8年。
    張茂法,現代台灣經濟,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張義信,從經濟面看台灣人口問題,台北:嘉新水泥,民國55年。
    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大陸政策專案小組編,共識:兩岸問題的建言,台北市: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民國79年。
    陳介玄,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3年。
    陳立等編著,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至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台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畫政策成功探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7年。
    陳寬政,因應我國高齡化之對策,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76年。
    麥可•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軒譯,競爭論(下),台北:天下文化,民國90年。
    _____,競爭論(上),台北:天下文化,民國90年。
    傑森•德崔克、肯尼斯•格雷曼著;張國鴻、吳明機譯,亞洲電腦爭霸戰: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台北:時報文化,民國90年。
    喬•史塔威爾著;齊思賢譯,中國熱,台北:時報文化,民國92年,頁284-310。
    彭松建,西方人口經濟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程超澤,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4年。
    程超澤,社會人口學,台北:五南,民國84年。
    黃天麟,結構經濟學—探討國家競爭力之問題:時間與勞力的分配,作者發行,民國86年。
    黃富三,陸海文化衝擊下的台灣歷史,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民國77年。
    黃景輝,從管理層面探討台商對大陸投資的源起、演變下場前景及對大陸投資環境報告,台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民國79年。
    楊中新,西方人口思想史,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鄔范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最新人口問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遠東經濟研究社,加入GATT對製造業之經濟效果及其對整體經濟利益之評估,台北:經濟部國貿局,民國83年。
    劉宗發、龔益蔡宏進,台灣的人口與人力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93年。
    蔡宏進著,台灣當前社會經濟情勢下的人口問題與改進策略,台北:中國人口學會,民國82年。
    蔡昉,中國人口問題報告—教育、健康與經濟增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鄧辛未,中共計劃生育之分析,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7年。
    黎宗獻主編,人口質量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4年。
    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中文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人力資源規劃,人力發展叢書第一輯,經合會印。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國家競爭力專題選粹報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民國85年。
    (二)期刊
    人口研究編輯部,「“三農”問題:人口學家如是說」,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03年3月),頁18。
    ______,「21世紀的老齡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五期(2000年9月),頁17-20。
    ______,「十三億人口:挑戰與希望」,人口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5年1月),頁43-54。
    ______,「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透視」,人口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1年5月),頁28-33。
    ______,「失業人口與人口失業: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的對話」,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六期(2003年),頁18-19。
    ______,「新世紀中國人口問題展望」,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一期(2000年1月),頁31。
    尹文耀,「21世紀中國人口數量與發展的矛盾分析和戰略選擇」,人口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六期(2001年11月),頁2。
    孔令鋒,「人口與經濟:從歷史到現實的認識」,人口與經濟,第一二六期(2001年),頁16-17。
    孔春梅,「“三農”問題與農村人力資源發展」,人口與經濟,第一四六期(2004年),頁51。
    日本貿易振興會著;經濟部國貿局摘譯,「中國大陸的台商網絡―東莞台商協會及產業網絡的分析」,中國經濟月刊,1999年4月。
    王宏仁,「難道你在懷疑阿扁的『人口素質』」,新新聞,第八七七期。
    王放,「“四普”至“五普”間中國城鎮人口增長構成分析」,人口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五期(2004年5月),頁67。
    王保進,「知識經濟時代下之教育省思」,國家發展研究,第一期第一卷(民國90年1月),頁27-61。
    王昱瑋,「人力決勝負,知識密集時代來臨!」,國際投資季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月),頁10-14。
    ______,「下一個經濟決勝關鍵—人才」,國際投資季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月),頁2-6。
    王廣州,「對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齡結構數據的評估與調整」,人口與經濟,第一四六期(2004年),頁61。
    王德文、蔡昉、張學輝,「人口轉變的儲蓄效應和增長效應」,人口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五期(2004年9月),頁2。
    王壘,「加入WTO後中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對策」,中國大陸人力資源開發,第十一期(2001年)。
    王懷明、宋怡,「我國農民素質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二期(2004年),頁1。
    王馨逸,「樂當單身、頂客族?」,錢雜誌,二二一期(2005年3月)。
    左峻德,「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四期(民國86年4月),頁15-21。
    ______,「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兼論我國競爭力之評比」,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三期第一卷(民國86年5月),頁103-115。
    左峻德、楊秀玲、宋億文,「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之具體作法—專訪經建會江主委丙坤」,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四期(民國86年4月),頁9-14。
    田雪原,「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宏觀與決策選擇」,人口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四期(2001年7月),頁1-2。
    石滋宜,「讓提升國家競爭力成為一個全民運動」,電腦世界,第一00期(專刊)(民國86年2月),頁30。
    朱尼、袁紅,「西部開發中的人口問題研究」,人口與經濟,第一四0期(2003年),頁15-21。
    朱國宏,「全球視野的中國可持續發展」,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3年5月),頁13-18。
    江妍慧,「用錢獎勵生育反彈聲浪四起 三個孩子不嫌多」,天下雜誌,民國93年8月13日。
    牟子平、昊文良,「我國農業勞動力冗餘及可持續利用對策」,人口與經濟,第一四四期(2004年),頁60-61。
    米紅、文新蘭、週仲高,「人口因素與未來20年中國高等教育規模變化的實證分析」,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六期(2003年11月),頁76。
    何筠、何震,「適時地推進國有企業勞動就業機制的轉換」,人口與經濟,第一三0期(2002年),頁60-65。
    吳再益、顏佑銘,「專技人員與國家競爭力」,國家菁英,第一卷第二期(民國94年6月),頁109-132。
    吳京,「重整技職教育,提昇國家競爭力」,技術及職業教育,第三十七期(民國86年2月),頁27-31。
    吳佳珍,「企業界對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之看法」,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四期(民國86年4月),頁29-34。
    吳忠吉,「外來人才、專技考試機制與國家競爭力」,國家菁英,第一卷第三期(民國94年9月),頁181-195。
    吳怡靜,「資訊教育—決定下一輪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特刊第二十九期(民國89年11月18日),頁36-42,44。
    吳迎春、刁曼蓬,「國家競爭力如何提升」,天下雜誌,第一九六期(民國86年9月1日),頁40-46。
    吳珍珠,「提昇國家競爭力 建設人文科技島—要科技發展更要『人文素養』教育 提昇生活品質」,台灣教育,第五九0期(民國89年2月),頁21-24。
    吳清山、黃旭均,「提昇教育品質的一股新動力:談全面教育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二期(民國84年),頁74-83。
    吳惠林,「專上人力勞動報酬的決定因素-台灣的實證分析」,經濟論文叢刊,民國77年9月。
    吳惠林、王素灣,「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趨勢、經濟關聯與政策」,人口學刊,第二十二期(民國90年),頁71-103。
    吳惠林、林嘉慧、藍科證,「台灣的高級人力需求預測」,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與合撰,第三卷四期(民國84年7月)。
    吳惠林、謝宗林,「撥開國家競爭力的迷霧」,經濟前瞻,第六十五期(民國88年9月),頁104-111。
    吳榮義,「提昇國家競爭力之策略與作法」,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民國87年1月),頁78-82。
    吳韻儀譯,「全球經濟時代新思維—服務業決定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第一八0期(民國85年5月),頁44-45。
    呂學靜,「中國入世條件下女性人力資源面臨的挑戰及對策」,人口與經濟,第一三六期(2003年),頁55-58。
    宋衛國、杜謙、高昌林,「國際科技人才的國際競爭與我們的對策」,求是,第二十四期(2003年)。
    宋餘俠、陳仕煥,「淺談文官核心能力與國家競爭力」,國家菁英,第一卷第二期(民國94年6月),頁21-32。
    李日邦等,「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階段、趨勢和區域差異」,地理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1999年6月)。
    李仲生,「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七期(2003年),頁45。
    ______,「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餘勞動力」,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七期(2004年),頁45-46。
    李光耀,「中國和印度即將震動世界」,聯合早報,2005年4月8日。
    李宏現、楊勝萬,「中國西部的人口與發展問題」,人口與經濟,第一二六期(2001年),頁3-6。
    李建新,「西部大開發中的人口與環境問題」,人口與經濟,第一三0期(2002年),頁11-17。
    李建興,「台灣的教育經濟學:百年大計與國家競爭力的涵養」,考選情報,第三十五期(民國92年8月),頁6-9。
    李培林,「城市化道路的選擇要堅持城鄉統籌兼顧」,新華網,2004年10月22日。
    李康莉、張卉穎,「台灣太小了,走出去!」,三十雜誌,第十四期(2005年10月),頁90-96。
    李棟明,「節育與家庭計畫推行影響台灣生育水準研究」,台灣文獻,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68年),頁177-210。
    李碧涵,「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民國90年12月),頁27-61。
    周濟,「在金融風暴中看台灣的投資、儲蓄與國家競爭力」,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國87年秋),頁97-120。
    昊迅、曹亞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再討論」,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三期(2002年),頁49-52。
    林公孚,「基本品質理念在高等教育上的應用」,品質管制月刊,民國85年,頁17-18。
    林秀英,「解讀國家競爭力指標(下)」,技術尖兵,第八十四期(民國90年12月),頁16-18。
    ______,「解讀國家競爭力指標(上)」,技術尖兵,第八十三期(民國90年11月),頁16。
    林奇伯,「新嬰兒潮,能救退休潮?」,聯合報,2005年6月13日。
    林建山,「追求國家競爭力已成國際顯學」,中央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八期(民國88年8月),頁41-42。
    林炳中,「累積創新能量與國家競爭力的部門—新興服務產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五期(民國91年5月),頁56-63。
    林彭郎,「台灣科技產業投資大陸面面觀―兩岸科技產業是衝突?還是互補?」,台研兩岸產業與投資,民國88年7月。
    邱秀錦,「從互補到競爭―兩岸產業發展趨勢」,交流,民國88年4月。
    金小桃,「論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發展」,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九期(2005年),頁43。
    金碚,「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人力資源」,經濟管理,第三期(1996年),頁57-58。
    侯業非、王金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人口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周燕,2001年5月),頁16。
    施建生,「國家競爭力的根源」,經濟前瞻,第十二卷第二期(民國86年3月),頁126-128。
    施振榮,「什麼才是競爭力」,天下雜誌,第一八七期(民國85年12月1日),頁152-154, 157-159。
    ______,「國家競爭力的自主機制」,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六七期(民國86年6月24日),頁2-4。
    查瑞傳,「人口控制:一個需要不斷深入認識的戰略性問題」,人口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2001年3月),頁5。
    洪毓甡,「加入WTO對我國勞動者就業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三卷第三期(民國86年8月),頁28-76。
    ______,「從人力資源看我國國家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三期(民國86年),頁53-60。
    胡哲生,「兩岸產業協力體系對中心及衛星廠在大陸投資之影響」,輔仁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一期(民國89年),頁1~30。
    胡哲生、陳美玉,「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之目標、經濟策略與資源能力相關性分析」,文大商管學報,第二卷第一期(民國86年),頁75~95。
    胡傳略,「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開發」,人口與經濟,第一三0期(2002年),頁66。
    夏東平,「1979∼2000年中國人口生育趨勢:出生數據和教育數據的比較分析」,人口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五期(2005年7月),頁2。
    孫文、張再生,「中國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建議」,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三期(2002年),頁39-42。
    孫得雄、陳肇男、李棟明,「從禁忌到政策頒佈-1949至1969年間家庭計畫政策演變之回顧與檢討」,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88年),頁31-82。
    孫蓓,「淺談我國當前人才危機的成因及對策」,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五期(2002年),頁63-66。
    孫震,「台灣的生產力提升與國家競爭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八十八卷第一期(民國87年1月),頁1-12。
    徐子光,「WEF國家競爭力評估方法之研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四期(民國86年4月),頁23-28。
    徐良熙、林忠正,「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第八期,民國83年),頁1-22。
    徐堅成,「中國人力資源國情分析及未來展望—基於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實證研究」,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六期(2003年11月),頁71-75。
    徐勤,「結合實際,研究人口老齡化形勢下的中國養老保障問題」,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九期(2005年),頁80。
    袁淑卿、翁聰標,「我國科技實力在一九九七年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的探討」,科學發展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九期(民國87年9月),頁1101-1111。
    高長,「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回顧與展望」,兩岸經貿,2000年1月10日。
    高泉錫,「移民政策兩極化 菁英出走 低素質者湧入」,民生報,A4版(綜合新聞),2004年7月8日。
    高凱聲,「論世界競爭力和經濟競爭策略(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八期(民國86年8月),頁87-94。
    高凱聲,「論世界競爭力和經濟競爭策略(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卷第七期(民國86年7月),頁85-92。
    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與生育政策研究”課題組,「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與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0年5月),頁26。
    張天路,「西部大開發中民族人口問題與對策」,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五期(2000年9月),頁30-35。
    張世賢,「提升國家競爭力—孫中山先生觀點之探討」,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五期(民國89年5月),頁73-88。
    張昌吉,「國家競爭力與人力資源再造策略」,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一卷第二期(民國87年),頁1-5。
    張敏才,「人口安全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經濟,第一四四期(2004年),頁22-23。
    張晨義、殷曉,「波基於SCM的波特競爭力擴展模型」,競爭力,2002年1月號,頁80-81。
    張溫波,「國家競爭力之意義與內涵」,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八十八卷第十二期(民國87年12月),頁45-84。
    張運生、曹志遠、李碩,「關於農村剩餘勞力解決途徑的探索」,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七期(2003年),頁35-37。
    張維慶,「人口問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一期(2000年1月),頁3-5。
    ______,「堅持以人為本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人口、社會與SRS”學術研討會上的報告」,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四期(2003年7月),頁5。
    張醒,「國外企業精簡研發機構及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策略」,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4年7月。
    張體勛、馮冬燕、雖曉華,「西部地區人才戰略探討」,人口與經濟,第一三六期(2003年),頁35-39。
    盛朗,「中國西部地區人口狀況」,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0年5月),頁43-49。
    莫皓帆,「波特的鑽石理論含有經濟地理的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八卷第二期(民國86年8月),頁163-165。
    許慈倩,「人才新經濟優勢創造者」,國際投資季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月),頁20-22。
    許慈倩、陳子言,「產業升級,決勝關鍵點在於人才的投入」,國際投資季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月),頁15-19。
    郭振昌,「加入關貿總協(GATT)與就業安全政策規畫」,就業與訓練,第十二卷六期(民國83年)。
    郭慶松,「新世紀我國實施就業發展戰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兼論21世紀前一二十年我國城鄉勞動力供求的影響因素」,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二期(2004年),頁43-44。
    陳正男、譚大純,「麥可波特鑽石模式量表化之初探-以世界競爭力報導為效標」,管理評論,第十六卷第二期(國民86年),頁21-48。
    陳杰華、傅崇輝,「關於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論思考」,人口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三期(2004年5月),頁12。
    陳家興,「提升國家競爭力」,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六年秋季號(民國86年9月),頁51-93。
    陳傑,「論以人為本」,人口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二期(2004年3月),頁37。
    陳博志,「新經濟趨勢下的國家競爭力」,研習論壇月刊,第二十七期(民國92年3月),頁1-12。
    陳淼勝、陳中獎,「國家競爭力的發展策略:教育投資與基礎投資的取捨」,環境與管理研究,第一卷第一期(民國89年6月),頁1-20。
    陳暄,「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家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人口與經濟,第一二八期(2001年),頁46-51, 58。
    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從草創到推行盛期-民國53年到65年間台灣家庭計畫之回顧與檢討」,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三十一卷第一期(民國89年),頁31-76。
    陳肇男、劉克智,「台灣2000年戶口普查結果的評價:常住人口與戶籍登記人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第二十五期(民國91年),頁1-56。
    傅玉能,「台灣人口的現狀分析」,人口與經濟,第一五0期(2005年),頁14-18。
    傅勇,「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意義」,人口與經濟,第一四四期(2004年),頁56。
    湯堯,「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資訊,第五卷第三期(民國86年),頁74-85。
    程武揚,「中共人口在生產政策演變簡述」,湖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第十一卷第一期(1994年3月),頁31-34。
    馮立天,「中國人口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四期(2000年7月),頁22-25。
    黃紹基,「中國大陸外人直接投資發展淺析」,台研兩岸前瞻探索,民國88年11月。
    楊艾俐,「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第二七一期(2003年),頁94-99。
    楊智仁,「國家競爭力調查 台灣第19名 中國27名」,數位周刊,第二十二期(民國90年2月3日—2月9日),頁22。
    楊朝祥,「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月刊,第一卷第四期(2002年),頁2-6。
    楊嘉慧、葉俊榮,「現行人口政策應以生育與移入並重」,大紀元,2005年1月18日。
    楊毅、何玲玲、王森、陳智,「試論人才資源的使用性開發」,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七期(2004年),頁51-54。
    楊澤泉,「政府政策與企業政策:評介Michael E. Porter(1990)“The Advantage of Nations”」,成大企研學報,民國80年,頁111-122。
    溫秀英,「國家競爭力的內涵與國家機構的角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九卷第十一期(民國85年11月),頁9-11。
    粱濟民,「論中國人口素質」,人口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4年1月),頁91。
    葉雲,「現代企業人才儲備的途徑」,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4年7月。
    詹益郎,「國家競爭力與其消長因素之分析(下)」,合作發展,民國85年11月,頁4-11。
    ______,「國家競爭力與其消長因素之分析(上)」,合作發展,民國85年10月,頁13。
    鄔范萍、王琳、苗瑞鳳,「以全球人口百年(1950-2050)審視我國人口政策的抉擇」,人口研究,第二十七卷第四期(2003年7月),頁6-7。
    翟振武,「中國人口規模與年齡結構矛盾分析」,人口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1年5月),頁2。
    趙莉,「我國人力資本流失與經濟安全分析」,人口與經濟,第一五0期(2005年),頁34。
    劉丁、譚琳,「人力資本存量對我國勞動者收入分層的影響」,人口與經濟,第一二七期(2001年),頁17-18。
    劉文軍,「科技進步對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一期(2002年),頁51-56。
    劉甲朋、尹興寬、楊兵杰,「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討論綜述」,人口與經濟,第一四二期(2004年),頁32。
    劉仲冬,「性別主流化—以人口政策為例」,Taiwan News Online,2005年9月19日。
    劉家強,「西部開發中的人口環境分析」,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四期(2000年7月),頁46-55。
    劉爽,「台灣人口婚姻:現狀、特點與問題—兼與大陸地區人口婚姻狀況的比較」,人口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四期(2000年7月),頁61-66。
    劉穎琦、呂文棟、李海升,「鑽石理論的演變及其應用」,中國軟科學,第十期(2003年),頁139-141。
    潘幸山,「鑽石理論與學校競爭力的提昇」,教育資料文摘,第四十一卷第五期(民國87年5月),頁109-118。
    蔡方華,「從13億人口日看人口憂患」,北京青年報,2005年1月6日。
    蔡民田、莊立民,「以波特鑽石理論觀點探討經濟國際化衝擊下台灣高等教育之競爭策略」,教育政策論壇,第四卷第一期(民國90年2月),頁101。
    蔡宏明,「加入關貿總協(GATT)對勞動市場的影響與因應」,就業與訓練,第十二卷六期(民國83年)。
    蔡宏政,「現階段我國人口組成變遷與相關政策之思考」,台灣智庫通訊,第十三期(2004年6月30日)。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人口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二期(2004年3月),頁2-3。
    鄭長德,「論西部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人力資本的形成」,人口與經濟,第一二六期(2001年),頁58-63。
    鄭貞銘,「人口老化現象嚴重 國家競爭力日益低落:鼓勵年輕人努力『增產』」,人間福報電子報,2004年12月30日。
    蕭峰雄,「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兼談當前產業政策,」(競爭政策資料及研究中心)競爭政策通訊,第一卷第六期(86年9月15日)。
    ______,「提升國家競爭力,邁向廿一世紀」,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民國87年1月),頁55-76。
    賴澤涵、陳寬政,「我國家庭形成的歷史與人口探討」,中國社會學刊,第五期(民國69年),頁25-40。
    薛立敏,「WEF&IMD對國家競爭力的衡量有何不同?」,經濟前瞻,第十二卷第四期(民國86年7月),頁90-93,99。
    ______,「WEF與IMD對國家競爭力衡量方法之比較」,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民國87年1月),頁37-53。
    薛承泰,「台灣地區單親戶之貧窮:以1998年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二期(民國89年),頁151-189。
    ______,「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2年4月4日。
    韓紀江、王家傳、史建民,「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是農村經濟獲得突破的關鍵」,人口與經濟,第一三一期(2002年),頁64。
    藍麗娟,「國際人才是未來」,天下雜誌,第三三三期(2005年10月15日),頁166-169。
    譚友林,「中國勞動力結構的區域差異研究」,人口與經濟,第一二四期(2001年),頁53-60。
    譚瑾瑜、朱雲鵬,「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政論壇,第二卷第四期(民國91年4月),頁170。
    蘇育琪,「變形蟲組織―看不見的優勢」,天下雜誌,第一四三期(1993年4月),頁56。
    「全球人口每分鐘增加148人」,自由時報,民國88年10月13日,5版。
    「全球人口每分鐘增加148人」,自由時報,民國88年10月13日,五版。
    「解決人口負成長不能靠引進外來移民—重視中國以婚姻關係移入人口帶來的危機」(社論),自由新聞網,民國93年7月28日。
    「堅持因地制宜真抓實幹 更好地推進現代化建設」,人民日報,2000年3月6日,第一版。
    「抓住機遇只爭朝夕知難而進開拓前進 堅定不移地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日報,2000年3月15日。
    「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關鍵是提高人口素質」,北京青年報,2000年7月。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扎扎實實推進西部大開發」,人民日報,2001年3月8日,第一版。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8日。
    「人口專家提出新論 聲稱可根本解决中國人口問题」,中國新聞網,2002年12月3日。
    「至2022年台灣人口將負成長 到2051年老年人口達39% 鼓勵生育 政府既定政策」,台灣日報,2004年11月24日。
    「EIU:我國經商環境展望排名亞洲第三名,總體經商環境排名全球第三名」,國際投資季刊,第二十二期(2005年1月),頁56。
    「如何善用國家競爭力評比報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九卷第八期(民國85年8月),頁4-5。
    「如何善用國家競爭力評比報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九卷第八期(民國85年8月),頁4-5。
    (三)官方資料(台灣)
    內政部,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1977-1990)。
    ______,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94年8月。
    ______,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_______,台灣心、新文化、融合你我他,台北:行政院內政部,民國94年11月。
    _______,讓我們共同重視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宣導手冊,台北:行政院內政部,民國94年11月。
    內政部戶政司,中華民國台閩地區94年9月戶口統計資料分析,民國94年10月6日。
    行政院主計處,94年8月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中華民國94年9月22日。
    ______,94年8月台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民國94年9月22日。
    ______,中華民國統計年鑑93年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主要國家貿易設限對我國外銷的影響及其因應對策,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68年。
    行政院勞工委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七十四期(民國88年3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87年至140年人口推計,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民國88年。
    ______,中華民國88年國家建設計畫,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國88年。
    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人力規劃與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民77。
    陸委會,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答客問(87年版)。
    經濟部國貿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參考資料,台北:經濟部國貿局,民國85年。
    蔡英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蔡主任委員英文民國九十三年元月十三日主持年終記者會致詞稿(行政院陸委會新聞稿),民國93年1月13日。
    (九十四年度)行政院施政報告,立法院第六屆第二會期(民國94年9月)。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全球資訊網,頁2-3,http://ww2.epa.gov.tw/nsdn/。

    (四)官方資料(中國大陸)
    中共人口統計公報,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tjgb/t20050301_19958.htm。
    中共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tjgb/t20040616_13700.htm。
    中共十五大人口問題規劃報告,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zywx/t20040326_2873.htm。
    中共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http://www.chinapop.gov.cn/rkkx/ldjh/t20041027_16887.htm
    中共國家統計局,中共2004年統計年鑑。
    中共國務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zywx/t20030706_2879.htm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zywx/t20030706_2879.htm。
    ______,「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zywx/t20040508_12884.htmhttp://www.chinapop.gov.cn/rkzh/zgrk/zywx/t20040508_12884.htm。
    中共統計局,2004年統計年鑑。
    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等編著,湖北21世紀特色經濟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
    國家統計局,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1號),http://www.stats.gov.cn。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編,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五)網路資料
    中國人口資訊網,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08。
    世界人口問題現況,http//www.wfjh.kh.edu.tw/newweb/html/story/9P1.HTM,2004年12月15日。
    高孔廉,「競爭力排名的迷思」,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3年,http://www.npg.org.tw。
    高志尚,「台灣的競爭力」,中國人權協會網站,http://www.cahr.org.tw。
    張曉莉,「我國經濟競爭力提升一大步 獲參評以來最好名次」,北京晨報,http://china.21dnn.com/4453/2002-11-18/183@526091.htm。
    賀力行、李陳國,「台商網絡在中國大陸競爭優勢之初探」,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8906/htm/sag6-1-b2.htm。
    黃甯燕,「關於新形勢下提升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發展層次與規模的思考」,中國科技論壇,第四期(2003年),http://www.ynst.net.cn/zlyj/200404090019.htmhttp://www.ynst.net.cn/zlyj/200404090019.htm。
    楊東平,中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變遷,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4118。
    鄧曉洪,「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老”之將至 不容“等”而視之」,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4126。
    鍾兆站,「我國人口問題與社會持續發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4221。
    陳金旺,「生育率低 台灣人口將高齡化」,中華日報醫藥網,民國94年4月23日,http://www.cdncare.com.tw/20050427/med/jkbj/800060002005042317501842.htm。
    餘謀昌,「關於人口與可持續發展關係的思考」,自然辯證法研究,第十六卷第七期(2000年7月),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4178。
    張翼,「中國人口政策是一個創舉 未來中國人口少於15.5億」,南方網訊,2002年7月27日,http://www.southcn.com/news/ztbd/16da/bbook/renkou/200209271481.htm。
    陳玉華,當前人口研究的發展及其在政策制定上的應用,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第八期電子報,2003年7月,http://ccms.ntu.edu.tw/~psc/e_paper/paper_8.htm。
    彭顯鈞,「移民兩極化,不利台灣競爭力」,大紀元,2004年8月16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nf2937.htm。
    張樂,「博士後制度成為中國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途徑」,新華網,2004年10月12日,http://news.sohu.com/20041012/n222456498.shtml。
    張維慶,「人口問題挑戰中國未來城市化戰略」,中國當紅網,2004年11月5日,http://www.luckup.net。
    張玉林,「中國教育:不平等的擴張及其動力」,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三十八期,2005年5月31日,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01035.htm。
    基層勞動家長協會,「阿爸的痛 嘸政策不敢作老爸!」,苦勞網,2005年8月8日。
    華英惠,林毅夫,「台灣20年內 人均所得仍領先大陸」,聯合新聞網,2005年10月31日,http://tw.news.yahoo.com/051031/15/2h2k3.htm。
    「商業週刊」901期封面故事,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19786。
    「迎向新社會-公平正義聯盟提出永續人口政策主張」,苦勞網,2003年3月,http://www.coolloud.org/。
    「京城熱議中國競爭力」,中新社,2003年3月22日,http://www.takungpao.com:82/gate/gb/www.takungpao.com/news/2003-3-22/ZM-117246.htm
    「東亞經濟評論2004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精彩觀點」,環球企業家,第一0三期(2004年10月),http://www.e-economic.com/info/444-1.htm。
    「值得台灣知識份子深思的問題:國內大學的競爭力」,東森新聞報,2004年12月22日,http://www.ettoday.com/2004/12/21/142-1730076.htm。
    「台灣人口愈高齡女性愈多 政府人口政策應正視」,中央社,2004年12月29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4/12/29/n763573.htm。
    二、英文
    (一)專書
    Aaker, D. A. Strategic Marker Management (New York: Humantites, 1984).
    Brauer, W. W. Florence, K., Brauer, Marvyne. To Enjoy Marriage (Doubleday & Company, 1967).
    Brown, Lester, Gardner, Gary, Halweil, Brian, and Malthus, Beyond. Sixteen Dimensions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 (World Watch Institute, 1998).
    Cernada, G. P. and Sun, T. H. Knowledge into Action (New York: Baywood, Farmingdale, 1972).
    Dunning, John H. Dunning of Porter: Reshaping the Diamo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Working Paper WP6-91,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penhagen 1991.
    Freedman, R. The Sociology of Human Fertility (Irvington Publishers, Inc., 1975).
    Greenwood, M. S., & Gaunt, H. 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for Schools (London: Cassell, 1994).
    Harman, 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4).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4 (Lausanne, Switzerland: IMD, 2004).
    ______.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6 (Lausanne, Switzerland: IMD, 1996).
    McFalla Jr., Joseph A. Population: A Lively Introduction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0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de and Employment (1995).
    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York: Harper&Row, 1978).
    Philip, Martin and Widgren, Jon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Washington D. C.: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1997).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Population Reference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04).
    Porter, Michael 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Rogers, E. M.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Family Plann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3).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5: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Competitiveness (1995).
    ______.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tions and Development (2000).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8).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Trends and Policies.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4-200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______.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1996, (Geneva, Switzerland: WEF, 1996).
    Yoffie, David B.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on: Cases and Notes i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ublication Co., 1990).
    (二)期刊
    Buckley, P. J., Pass, C. C., and Prescott, K. “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 Critical Survey,”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Winter 1998, pp.175-201.
    Cartwright, Wayne C. “Multiple Linked ‘Diamo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Dependent Industries: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2 (Second Quarter 1993), pp.55-70.
    Castles, Stephen. “The Guestworkers in Western Europe - A Obituary?”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1986), pp.761-795.
    Clark., Robert L.; York, E., Anne Anker, Rich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Persons,”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18:5 (October, 1999), pp.411-432.
    Coale, Ansley J.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31:3(1994), pp.31-51.
    Doran, E. A.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993, pp.451-458
    Duffey, J. “Competitiveness and Human Resour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0:3 (Spring 1988), pp.92-100.
    Dunning, John H. “Internationalizing Porter’s Diamo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2 (Second Quarter 1993), pp.7-15.
    ______.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untri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February 1993), pp.135-168.
    Ekamen, Ild I. “A Further Not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ertility,” Demography, 9:3 (August 1972).
    Gunadi, Pietro C. “Stable Population Theory with Time Varying Immigration,” Genus, 55:3-4 (July-Decembe,r 1999), pp.195-214.
    Haberfeld, Y.; Menaria, R. K.; Sahoo, B. B.; Vyas, R. N. “Seasonal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 in India,”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18:5 (October, 1999), pp.473-489.
    Hodgetts, R. “Porter’s Diamond Framework in a Mexican contex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2(1993), pp.41-54.
    Hofer, C. W., & Sandberg, W. R. “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Some Guidelines for Success,” American Journal or Samall Business, 1987, pp.11-12.
    Howe, Andrew.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Australia`s Small-area Population Estimates,”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Population Association, 16:1-2 (May-November, 1999), pp.47-63.
    Jarillo, J. C.“On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1988), pp.31-41.
    Jennings, Vic; Lloyd-Smith, Bill; Ironmonger, Duncan. “Household Size and the Poisso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Population Association, 16:1-2 (May-November, 1999), pp.65-82.
    McConnell, R. A. “Population, Environm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Survival of Civilization,” Mankind Quarterly, 60:2 (Winter 1999), pp.155-178.
    Melvin, C. A. “Translating Deming’s 14 Points for Education,”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48:9(1991), pp.19-20.
    Murgatroyd, S. “A new Frame for Managing School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School Organization, 12:2(1992), pp.175-200.
    Nagase,Nobuko. “The Public Pension and the Labor Supply of Older Women in Japan,” Review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Policy, 8 (1999), pp.27-48.
    Oliver, C. “Determinan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2(1990), pp.241-265.
    Powell, W. W., Koput, K. W. and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1996), pp.116-145.
    Rinehart, G. “Building a Vision for Quality Education,”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3(1993), pp.260-268.
    Roessner, J. D., Porter, A. L., Newman, N., and Cauffiel, D. “Anticipating the Future High-Tech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1:1 (1996), pp.133-149.
    Rugman, Alan M. “Poter Takes the Wrong Turn,” Business Weekly, 56:3 (Winter 1992), pp.59-64.
    Rugman, Alan M. and D’Cruz, Joseph R. “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2 (Second Quarter 1993), pp.17-39.
    Tayman, Jeff; Swanson, David A.; Barr, Charles F. “In Search of the Ideal Measure of Accuracy for Subnational Demographic Forecasts,”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18:5 (October, 1999), pp.387-409.
    Thomas, H.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as a Method of Monitoring A-level Performance within Institution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9:2(1981), pp.103-111.
    Van den Bosch, Frans A J, De Man, & Ard-Pieter. “Government’s Impact o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9:3(1994), pp.50-59.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Heat Is On,” Free China Review, 46:11 (November, 1996), pp.4-23.
    “Environmental Scares,” The Economist, v.345 issue 8048 (1998), pp.19-21.
    (三)網路資料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國家競爭力排名,http://www01.imd.ch/wcc/ranking/。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中心網站,http://www02.imd.ch/documents/wcc/content/breakdown.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298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81019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