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0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38861      線上人數 : 2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035


    題名: 兩岸財經報導的競局框架----以戒急用忍政策為例(1989-2003)
    作者: 何曼卿
    貢獻者: 馮建三
    何曼卿
    關鍵詞: 戒急用忍
    報社立場
    媒介策略
    新聞網
    政策衝突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16-05-06 14:38:47 (UTC+8)
    摘要: 1996年,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以來,兩岸財經政策新聞呈現政經衝突、安全與利益兩極化報導,報紙政治立場更加鮮明。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報紙於兩岸經貿政策決策與執行過程中,如何以輸贏、對立、攻防的競局框架來說故事。
    本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份採內容分析,就1989年到2003年間,分析國內三家報紙,在國統綱領通過、鄧小平南巡、戒急用忍政策宣佈、2000年總統大選,以及八吋晶圓政策宣佈等五個關鍵時刻,所呈現的524則新聞,本研究發現,當報導側重政策衝突性、議題進入關鍵性時刻,媒體採用混合及競局框架的比例偏高,尤其當媒體為發言人時,採用競局框架比例更高。其次,官方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媒體採用半競局的混合框架比例高於議題框架。
    本研究第二部分,就七家媒體十一位記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影響新聞框架的因素包括:官方的發言權爭取及配置,官方採競局框架策略發佈消息,新聞組織例行工作須服膺報社立場,報社為避免衝突所採取的媒介策略,記者路線、素養及報導策略等。這也是台灣媒體偏好半競局式半議題式之混合框架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erkowitz, Dan., & Beach, Douglas W. 1993, News Sources and News Context: the Effect of Routine News, Conflict and Proxim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70(1), 4-12.
    Cappella, J. A. 2002, Cynicism and Social Trust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 (1, March), 229-241.
    Cappella, J. A., & Jamieson, K. H. 1997, Spiral of cynic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 R. G. 2000, Game-Framing the Issues: Tracking the Strategy Frame in Public Policy New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 93-114.
    McManus, John.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4): 301-338.
    Murpy, Priscilla. 1991, Game Theory Models for Organizational/Public Conflict.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 (1991), 277-289.
    Parmelee, John. 2002, Presidential Primary Videocassettes: How Candidates in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Primary Elections Framed Their Early Campaing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9, 317-331.
    Semetko, H. A., & Valkenburg, P.M. 2000, 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 (2, Spring), 93-109.
    Tuchman, Gaye.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Valentino, Nicholas A., Buhr, Thomas A. & Beckmann, Mathew N. 2001, When the Frame is the Game: Revisiting the Impact of “ Strategic” Campaign Coverage on Citizens’ Information Retention. Journal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8(1), 93-112.
    Valentino, Nicholas A., Beckmann Mathew N. & Buhr, Thomas A. 2001, A Spiral of Cynycism for Some: The Contingent Effects of Campaign News Frames on Participation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8, 347-367.
    Zhu, J. H. 1992, Issue competition and attention distraction: A zero-sum theory of agenda-sett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69 (4, Winter), 825-836.
    Zhu, J. H., Weaver, D., Lo, V. L., Chen, C. & Wu, W. 1997,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and Societal Influences of Media Role Percep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ournalists in China,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 (1), 84-96.
    Zhu, J. H., Watt, J. H., Snyder, L. B., Yan, J. & Jiang, Y. 1993, Public Issue Priority Formation: Media Agenda-Sett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1, Winter), 8-29.

    中文部分:
    Bourdieu, P.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Bourdieu, P. 孫智綺譯,2002,《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台北:麥田。
    Jensen, Klaus B., & Jankowski, Nicholas W.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市:五南。
    McQuail, D. 陳芸芸、劉慧雯等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下冊。台北:韋伯文化。
    Ulrich Beck.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商務書局。
    Wimmer, Roger D., & Dominick, Joseph R.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市:亞太書局。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6,《媒體如何採訪報導大陸新聞》。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2000.10,《中國時報五十年》。台北:中國時報社。
    王立言,2001,《由「國家能力」途徑看台灣大陸政策的制訂與執行:一九九六至二○○○》。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鴻映,1995.11,〈余紀忠、王惕吾各出奇招--中時、聯經、大成報內幕〉,《財訊月刊》,164:218-222。
    石之瑜,1994,〈誰的新聞自由?誰的國家安全?——兩岸關係中的媒體與敵意〉,《台大新聞論壇》,1(2):29-4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2002,〈「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說明〉,《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頁41-55。台北市:陸委會。
    何聖飛,2002,《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軒,2000.8,〈WTO後 台灣勝算合在〉,《天下雜誌》,231:158-162。
    周桂田,1998,〈現代性與風險社會〉,《台灣社會學刊》,21:89-129。
    周添城,1997.9,〈兩岸經貿發展的戰略思考〉,《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4期,頁86-97
    季欣麟,2002,《深入中國Ⅱ》。台北市:天下遠見。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
    吳榮義、左峻德等採訪,林月玫整理,1999.11,〈談政府的財經政策,專訪行政院長蕭萬長〉,《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2(11):13-20。
    吳重禮、嚴淑芬,1999.7,〈「戒急用忍」或「大膽西進」?我國對於大陸投資的影響因素評估〉,《問題與研究》,38(7):43-62。
    林家如,2001,《分析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菁英媒體之兩岸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翰,2001,《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安全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俶如,2001,《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之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祖嘉,2001.12,〈加入WTO後兩岸經貿互動趨勢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10:57-61。
    林慶宏,2001,〈投資中國與國家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13:113-116。
    林靜伶,1999,〈新聞框架與意念的再現——論提取徑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9(4):590-607。
    林繼文、羅致政等,1998,〈零和或雙贏?兩岸經貿交流新解〉,《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1):33-77。
    袁鶴齡,1999,〈國際政治經濟學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興大人文社會學報》,8:85-109。
    袁鶴齡,1997.12,〈兩岸經貿與政治影響力間關係之探討〉,《政治學報》,29:1-32。
    徐永明,2001.6,〈事件與議題——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中的興票案與兩岸關係〉,《民意研究季刊》,215:67-102。
    徐凱杰,1993.1,〈獨家揭露聯經報系財力--經濟日報及民生報財務報表大解析〉,《財訊月刊》,130:255-257。
    郭致佑,2000,《李登輝談論兩岸關係議題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倩萍,1994,《新聞記者的認知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舜青(1994)。《新聞寫作歷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禛元(民88)。《兩岸政治傳播與議題報導取向分析—中央日報、人民日報的政治訊息(1988-1997)》。台北市:華泰文化。
    曾嬿卿(1996, 9)。〈三大報時代降臨大臺灣--林榮三長征傳奇〉,《財訊月刊》,174:119-123。
    葉斯逸(1998)。《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1998.7,〈批判語言學、在地觀點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張錦華,1991.2,〈新聞與意識型態〉,《報學》,8(4):176-183。
    張錦華,1997.7,〈從公共領域理論極多元化報導觀點探討我國選舉新聞報導——以78年、81年,以及84年選舉新聞中的統獨議題為例〉,《新聞學研究》,55:183-202。
    張卿卿,2002.1,〈競選新聞框架與廣告訴求對選民政治效能與信賴感的影響〉,《新聞學研究》,71:35-165。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台北市:圓神。
    陳海鑫,1999,《國家機關與企業之政經分析――以台灣發展經驗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祥明,1999,《「一個分治的中國?」「戒急用忍」、「新三不」與「戰區飛彈防禦(TMD)」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博志,2002,〈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整體策略:釐清「戒急用忍行吻致遠」政策意涵,還原「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真諦〉,《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4):137-145。
    陳雅慧,2000.9,〈兩千大CEO大調查 新政府下錯猛藥〉,《天下雜誌》,232:136-141。
    陳憶寧,2002.7,〈公共議題之遊戲框架出探:以核四議題為例〉,《新聞學研究》,72:85-117。
    陳靜芬,1997,《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期間之議題探析:議題設定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秋龍、王光正,2000.10,〈兩岸統獨對峙之賽局分析:以連鎖體系(Chain-Store)賽局為例證〉,《問題與研究》,39(10):59-79。
    黃彥彬,1998,《十年來中國時報對「大陸政治、經濟、軍事新聞報導」內容分析……(民國78年1月∼民國87年1月)》。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中原,2001.11,〈全球化之國家主權與經濟――兩岸加入WTO之分析〉,《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九期。
    蔡宏明、高孔廉,2001.12,〈由全球經濟整合經驗看兩岸經貿互動新架構〉,《國家政策論壇》,1(10):39-55。
    廖高賢,2000,《天安門事件後的「中國印象」——以美國與台灣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述銘,2002,《媒體議題與政策議題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核四興廢決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修,2001,《財經專業報刊金融開放圖像—以《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為例,1990-1999》。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傳宇,1989.1,〈三重幫向報業王國進軍--宏國集團積極籌辦大成報〉,《財訊月刊》,82:172-175。
    劉駿州,1992.9, 〈「辨」而不「辯」--質量方法的初探〉,《新聞學研究》,46:95-109。
    衛民,2001,《主權爭議下之兩岸經貿政策(1990-2000)—戒急用忍政策之新制度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
    鄧育仁、孫式文,2001.4,〈隱喻框架:台灣政治新聞禮的路途隱喻〉,《新聞學研究》,67: 87-112。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暨發展中心。
    臧國仁,1998.7,〈消息來源組織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廣告學研究》,11:69-116。
    臧國仁、鍾蔚文,1997.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魏艾,1994,〈台灣對大陸經濟新聞報導的檢討〉,《台大新聞論壇》,1(2):231-245。
    鍾尉文、翁秀琪、紀慧君及簡妙如等,1999.10,〈新聞事實的邏輯〉。《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4):575-589。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的對話Ш: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大新研所。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士屏,2001,《臺灣報紙産品市場競爭行爲分析(1988-1999)》。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報紙:中時
    聯合
    經濟
    工商
    自由
    網路、光碟: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光碟資料庫,《2001年新聞出版事業》。
    中華徵信
    經濟部商業司
    臺灣經濟新報
    證券基金會
    臺灣産業經濟研究院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0941003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41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