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21333      Online Users : 4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177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777


    Title: 北伐期間工運之研究
    Authors: 蘇啟明
    XU, GI-MING
    Contributors: 蔣永敬
    Jiang, Yun-Jing
    蘇啟明
    XU, GI-MING
    Keywords: 北伐時期
    工人運動
    國民黨
    反帟運動
    國共鬥爭
    中國共產黨
    CHINA-COMMUINIST
    GUO-MIN-PARTY
    Date: 1983
    Issue Date: 2016-05-05 16:10:18 (UTC+8)
    Abstract: 第一章 近代中國工運的背景與萌芽
    Reference: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史料彙編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二編,台北,民國五十年。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共匪禍國史料彙編》,台北,民國五十二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五、八、十、十一、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三十五、三十九、六十九、七十、七十九詩。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
    員會會議記錄彙編》,台北,民國四十三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共匪重要資料彙編》,台北,民國四十一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台北,民國八十一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中共中央文件選輯》,第一、二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王廷熙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
    查建瑜編,《國民黨改組派資料選編》,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編,《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名簿》,南京,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人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
    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台北,文星書局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榮孟源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國風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三年。
    廣東省財政廳編,《廣東財政紀實》,廣州,民國二十二年。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閻故資政錫山遺存檔案》,北伐附編遺實錄案(二卷)、北伐後之中央政局案(二卷)、兩湖事變案(二卷)、粵桂事變案(二卷)、處理西北軍事馮氏再變案(三卷)、處理西北軍事幹旋和平案(三卷)、處理百北軍事馮氏再變案(四卷),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要員會組織法令案》,民國十六年五月一日至二十三年十月十九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官員任免案》,民國十四年七月一日至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軍事機構官員任免案》,民國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年五月十二日,台北,國史館藏。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處編,《北伐陣中日記》,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七年六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劉錦藻編,《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繆全吉編,《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台北,國史館印行,民國七十八年。
    蔣永敬編,《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
    《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北京,京師警察廳編印,民國十七年。
    二、文集、年譜、回憶錄、時論報導
    《一九三一年率粵和平會議》,歷史檔案,北京,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丁文江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方維剛,《國民黨改組之廣東》,新國民雜誌,上海,第一卷第三期,民國十二年三月。
    于右任,《放棄訓與革命危機》,申報,上海,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五日。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七年。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主》,南京,民國二十六年。
    丘國珍,《十九路軍興亡史》,香港,宇宙出版社,一九六九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台北,民國六十二年。
    中國國民黨中夫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合黨史委員會績,《李石曾先生文集》,台北,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吳稚暉先生全集》,台北,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胡漢民先生文集》,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黃克強先生全集》,台北,民國六十二年。
    《四一二政變前後陳光甫史料選》,檔案與歷史,上海,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伍毫,《最近二月廣州政象之概觀》,嚮導週刊,上海,第九十二期,民國十三年十月。
    宋子文,《財政統一與軍需獨立》,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一期,民國十五年一月。
    宋教仁,《我之歷史》,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
    汪精衛,《民族的國民》,民報,東京,第二號,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汪精衛,《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民報,東京,第七號,一九○六年九月十四日。
    亞‧伊‧趙列潘諾夫著,王啟中、楊若晨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三部: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五年。
    亞‧伏‧布拉戈達托夫著,王啟中、周祉元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八部:論中國革命的演變》,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八年。
    孟‧伏‧岳列夫著,王啟中、周祉元合譯,《蘇俄在華軍事顧問回憶錄,第九部:北伐前後的中國革命情勢》,台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六十五年。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存統,《恢復十三年國民黨改組的精神》,革命評論,上海,第五期,民國十七年六月。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李則綱,《與李石曾先生論政治分會書》,革命評論,上海,第十六期,民國十七年八月。
    李俊龍,《汪精衛與擴大會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李烈鈞,《國民應奮起挽救國家》大公報,天津,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何漢文,《改組派回憶錄》,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沈雲龍,《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五年。
    苗培成,《往事紀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許克祥,《馬日剷共回憶錄》,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五年。
    胡漢民,《胡漢民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胡漢民自傳續篇》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胡漢民,《閻馮汪勾結的因緣與汪精衛降共的實證》,中央週報,南京,第一一七期,民國十九年九月。
    胡漢民,《論所謂法西斯蒂》,香港,中興學會印行,民國二十一年。
    胡漢民,《闢所謂擴大會議》,中央週報,南京,第一一二期,民國十九年八月。
    胡漢民,《革命過程中的幾件史實》,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二卷第六期,民國二十三年六月。
    胡漢民,《黨權與軍權之消長及今後之補救》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一卷第六期,民國二十二年六月。
    胡漢民,《論中日直接交涉》,三民主義月刊,廣州,第二卷第五期,民國二十三年五月。
    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努力週報,北京,第十九期,民國十一年九月。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邵元沖編,《朱執信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邵元沖,《整理黨務與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公報,天津,民國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陳震異,《兵變與聯市自治》,東方雜誌,上海,第十八卷第十六號,民國十年五月。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校印,一九七九年。
    陳公博,《黨代表條例和政治訓練部組織的解釋》,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二期,民國十五年二月。
    陳公博,《今後的國民黨》,革命評論,上海,第一期,民國十七年五月。
    陳在博,《黨的改組原則》,革命評論,上海,第十期,民國十七年七月。
    陳獨秀,《革命與武力》,嚮導週刊,上海,第一七九期,民國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陳獨秀,《論國民政府之北伐》,嚮導週刊,上海,第一六一期,民國十五年七月七日。
    陳獨秀,《告全黨同志書》,上海,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十日。
    陳紅民,《胡漢民活動年表》民國檔案,南京,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陳存恭記錄整理,《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三年。
    陳銘樞,《寧粵合作親歷記》,文史資料精選,第六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
    馬濬,《集權與均權》,革命評論,上海,第十四期,民國十七年七月。
    馬伯援,《我所知道的國民軍與國民黨合作史》,上海商業公司出版部,民國二十一年。
    黃夢熊,《張發奎鄂西反蔣前的一些動態》,廣東文史資料,第十九輯,廣州,政協廣東文史資料委員會,一九八八年。
    涂允檀,《胡宗鐸陶鈞把持武漢政局與新桂系的內部矛盾》,廣西文史資料,第六輯,南寧,政協廣西文史資料委員會,一九八二年。
    柏文蔚,《五十年經歷》,近代史資料,北京,一九七九年第三期。
    周玳,《閻錫山發動中原大戰概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周玳,《回憶編遣會議》,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二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七年。
    周一志,《非常會議前後》,文史資料精選,第六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周一志,《關於再造派》,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徐鑄成,《報海舊聞》,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桂崇基,《立法院長時期之胡漢民先生》,傳記文學,台北,第二十八卷第六期,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武和軒,《我對改組派的一知半解》,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二年。
    孟曦,《關於非常會議和寧粵合作》,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鄧哲熙,《韓石叛馮和閻馮聯合反蔣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耿雲志編,《胡適年譜》,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平,楚學精廬刻版,民國二十六年。
    張其昀主編,《國父全書》,台北,中華學術院印行,民國六十三年。
    張梓生,《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之經過》,東方雜誌,上海,第二十五卷第十五、十六、十七號,民國十七年八月至九月。
    張發奎編,《第四軍紀實》,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七年。
    秦孝儀編,《先編總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
    堅瓠,《廢兵運動》,東方雜誌,上海,第十八卷第二十四號,民國十一年二月。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
    維嶽,《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北遷武漢情形》,時事新報,上海,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簡又文,《西北從軍記》,傳記文學,台北,第二十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年二月。
    簡又文,《西北軍反蔣實錄》,中央導報,南京,第十一期,民國二十年九月。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韓克溫,《也談閻錫山》,中外雜誌,台北,第一七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葉挺,《南昌暴動至潮汕的失敗》,黨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年第四期。
    謝華,《謝華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廣東哲學科學研究所編,《朱執信集》,北京,一九七九年。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廖仲愷集》,廣州,一九八三年。
    閻百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百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
    羅方中,《關於改組派的一鱗半爪》,文史資抖選輯,第一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年。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
    劉驥,《蔣馮閻關係和中原大戰》,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劉叔模,《一九三一年寧粵合作時期我的內幕活動》,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一年。
    劉成禺,《先總理舊德錄》,國史館館刊,創刊號、南京,民國三十六年元月。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蔣永敬,《胡漢民先生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七年。
    蔣廷黻畿口述,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魏鎮,《馬日事變親歷記》,文史資料選輯,第四十五輯,北京,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一九八二年。
    鄒魯,《回顧錄》,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鄒魯,《澄廬文選》南京,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樓桐孫,《中國最近之政制問題》,東方雜誌,上海,第二十五卷第一說,民國十七年一月。
    臧勺波,《蔣汪與我》,春秋,香港,第三○六期,民國五十八年四月。
    三、專著、論文
    丁文江,《民國軍事近紀》,上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五年。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
    小科布爾(P. M. Coble, Jr)著,蔡靜儀譯,《金權與政權-江浙財國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千家駒,《舊中國發行公債史的研究》,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五五年第二期。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南京,民國二十五年。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反蔣運動史》,台北,李敖出版社重印,民國八十年。
    王闓運,《湘軍志》,成都,墨香書屋刻本,清光緒十二年。
    王爾敏,《准軍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王杰,《中華革命黨略論》,收於《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二年。
    王正華,《國民政府之建立與初期成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王宗華主編,《中國大革命史,192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王光遠、姜中秋,《汪蔣矛盾與三二○事件》,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王禹廷,《寧漢分裂、大局混亂》,傳記文學,台北,第四十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年二月。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台北,文星書店影印,民國五十一年,古屋奎二著,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十四年。
    司馬仙島,《北伐後之各派思潮》,北平,鷹山出版社,民國十九年。
    朱德新、尚慧然,《蔣介石雙重政治態度的演變與中山艦事件》,安徽史學,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朱宗震,《孫中山在民國初年的決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聯合報,台北,民國六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何聖生,《簷醉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六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
    呂芳上,《先總統 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建》,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台北,學生書局重印,民國六十五年。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
    李雲漢,《孫文主義學會與早期反共運動》,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國祁,《北伐之玟咯》,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李守孔,《國民革命史》,台北,國父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七年。
    李泰棻,《國民軍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年。
    李盈慧,《抗戰前黃埔軍校各分枝簡介》,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李祚明,《國民政府中央軍事統御機關設置演變述略》,歷史檔案,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沈雲龍,《擴大會議之由來與經過》,收於沈雲龍編著,《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沈雲龍,《國難會議之回顧》,收於《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胡健國,《清末軍權轉移與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史學集刊,台北,中國歷史學會印行,第十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胡健國,《論清代治術》,國史館館刊,台北,復刊第三、四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七年六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胡春惠,《辛亥前後的地方分權主義》,收於《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一年。
    吳湘湘,《歷史與人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吳湘湘,《孫逸仙先生傳》,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吳景平,《宋子文論綱》,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尚秉和,《辛壬春秋》,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一年。
    邵元沖,《總理護法實錄》,台北,正中書局重印,民國四十三年。
    金以林,《胡漢民與非常會議》,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周興梁,《廖仲愷和何香凝》,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易正義,《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高維良,《一九二七年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剖析》,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杭廷頓(S. P. Huntington)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年。
    陳群,《中國兵制簡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七九年。
    陳志讓,《洪憲帝制的一些問題》,收於《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夫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二年。
    陳志讓,《中國軍閥派系詮釋》,收於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詩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陳訓政,《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台北,民國四十一年。
    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陳瑞雲,《現代中國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陳瑞雲,《南京政府組織法變更淺議》,歷史檔案,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陳鍚璋,《廣州樞府史話》,台南,民國六十三年。
    陳國強,《張靜江出任國民黨中常會主席考折》,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陳紅民、周聿莪,《胡漢民評傳》,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
    陳祖懷,《詩中國國民黨軍事力量的興起與轉型,1924-1928年》,史林雜誌,北京,一九九○年第二期。
    陳祖懷,《論北伐前後國民黨軍政體制的嬗變》,史林雜誌,北京,一九八九年增刊《總第十六期》。
    陳祖懷,《北伐戰爭與國民黨軍事》,軍事歷史研究,北京,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張鳴,《武夫專制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國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張學繼,《一九二七年蔣介石下野的原因》,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張同新,《蔣汪合作的國民政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段雲章、邱捷合著,《孫中山與中國近代軍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韋慕庭,《孫中山與蘇聯顧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台北,民國七十六年。
    程思遠,《白崇禧傳》,香港,南粵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俞辛淳,《九一八事變時期的張學良與蔣介石》,抗日戰爭研究,北京,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浦薛鳳,《中國的政治建設》,收於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民國十六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姚崧齡,《中國銀行二十四年發展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黃亦兵,《甲午戰爭後清朝的軍制改革》,收於梁巨祥主編,《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黃振涼,《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黃旭初,《北伐完成後的第一幕悲劇》,春秋,香港,第一一七期,民國五十一年五月。
    許倬雲,《社會與史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許朗軒,《黃埔軍校的建立及其初期發展》,故於中華民國史科研究中心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自代表大會史科專輯》,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上海,新生命出版社,民國十八年。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台北,蒲公英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曾憲林、曾成貴、江峽合著,《北伐戰爭史》,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馮春明,《四一二前夕蔣介石汪精衛上海會談始末》,史學月刊,鄭州,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郭太風,《解協餉制度演化對清朝統治機制的影響》,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郭劍林,《吳佩孚軍事思想簡介》,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
    郭恆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郭成棠,《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郭榮生,《晉綏軍史稿》,山西文獻,台北,第十期,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台北,民國七十二年。
    楊立強,《中日甲午戰爭與清末軍制改革》,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楊樹標,《蔣介石傳》,北京,團結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謎》,歷史研究,北京,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後》,歷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楊奎松,《關於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大革命關係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
    賈逸君,《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海,文化學社,民國二十五年。
    葉惠芬,《唐生智典北伐前後政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葉夏聲,《國父民初革命紀略》,南京,民國三十七年。
    雷嘯岑,《三十年動亂中國》,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魯輝,《論閻錫山與蔣介石的政治關係》,晉陽學刊,太原,一九九二年第五期。
    董顯光,《蔣總統傳》,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董霖,《戰前之中國憲政制度》,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簡又文,《馮玉祥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台北,世界書局,民自五十七年。
    錢穆,《國史論衡》,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羅爾綱,《清季兵為將有的起源》,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第二期,南京,民國二十六年。
    羅爾綱,《湘軍新志》,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羅蘇文,《論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素質變化》,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鄧澤如,《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蹟》,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諾斯、歐丁丁(North &. Eudin)著,中國人民大學譯《羅易赴華使命》,北京,一九八一年。
    韓勝朝,《蔣介石與黃埔建軍》,南陽師專學報,第六期,河南,一九九二年三月。
    國防部政治部編,《國軍政工史稿》,台北,民國四十九年。
    《國民軍革命史》,上海,民國二十九年。
    翁有為,《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批判研究,1927-1949》,民國檔案,南京,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鍾曉光,《江浙財閥之芻議》,民國檔案,南京,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
    那魯,《中國國民黨概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
    劉聲木,《異辭錄》,台北,藝文圖書公司影印,民國五十八年。
    劉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主編,《中國國民黨史》,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劉立凱、王真合著,《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北京,工人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劉鳳翰,《新建陸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六年。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1861-1895》,收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年。
    劉鳳翰,《論新軍與辛亥革命》,收於《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一年。
    劉鳳翰,《晚清新軍編線及指揮機構的組織與變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九期,台北,民國六十九年。
    劉鳳翰,《北伐時期的軍政建制與活動》,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五十六年。
    蔣永敬,《三月二十日事件之研究》,收於《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三年。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蔣永敬,《胡漢民與清黨》,收於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四期,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與三大政策》,收於《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蔣永敬,《論北伐時期的一個口號》,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蔣永敬,《蔣中正先生第一次下野的原因》,傳記文學,台北,第五十四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統一的主張》,近代中國,台北,第九十一期,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蔣永敬,《胡適與國民黨》,收於《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年。
    蔣永敬,《九一八事變中國方面的反應》,新時代,台北,第五卷第十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
    蔣永敬,《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二八事變中國對日政策之爭議》,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台北,民國七十四年。
    蔣永敬,《國民政府實施訓政的背景與挫折》,收於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一第一屆討論會》,台北,民國八十一年。
    謝本書,《論軍國民主義》,收於吳信忠主編,《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謝本書,《近代中國軍閥史與軍事史》,收於《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北京,一九八七年。
    謝文孫,《軍閥的經濟解釋》,收於《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五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謝信堯,《國父聯俄容共政策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局,民國七十年。
    蘇啟明,《北伐時期的農工運動》,收於《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七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關志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國民黨中政會芻議》,近代史研究,北京,一九九。年第二期。
    四、公報、期刊、報紙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一年。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八年。
    《軍事委員會公報》,南京,民國十七年四月至十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
    《三民主義月刊》,廣川,第一卷至第二卷,民國二十二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十二月。
    《中央黨務月刊》,南京,第一期至第四十一期,民國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二月。
    《中央通報》,南京,第一期至第二○八期,民國十七年六月至二十一年九月。
    《革命評論》,上海,第一期至第十八期,民國十七年五月至九月。
    《東方雜誌》,上海,第八卷至第二十八卷,民國元年至二十一年。
    《軍事政治月刊》,廣州,第一期至第三十七期,民國十五年一月至十八年一月。
    《新月雜誌》,上海,第二卷至第三卷,民國十八年一月至二十年十二月。
    《國聞週報》,天津,第五卷至第九卷,民國十七年一月至二十一年十二月。
    《大公報》,天津,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中央日報》,南京,民自十七年至二十一年。
    《申報》,上海,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民立報》,上海,民國元年四月至五月。
    《民國日報》,廣州,民國十五年七月至十二月。
    《時事新報》,上海,民國十六年至二十一年。
    貳、英文部份
    Amos Perlmutt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litary Regimes,
    fromWorld Polit.ics, Vo1.33, No.1, Oct.1980.
    Amos Perlmutter &. V.P. Bennett ed.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A. Vagts, A History ollv1ilitarism: Civilian and Military, London
    Press, 1960.
    C. Martin , Wilbur Military Separatism and the Process of
    Reunification under the Nationalist Regime, 1922-1937, from Ping
    -ti Ho &. Tang Tsou ed. China.in Crisis, Vol.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C. Martin Wilbur,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23-1.92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C. Martin Wilbur,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C. Martin Wilbur &. Lien-ying Julie How,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Diana Lary, 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Dov Bing, Sneevliet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CP.from China
    Quarterly, No.48, Oct./Dec.197l.
    E.P. Young, The Presidency 0/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77.
    F.F. 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1924-194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George M. Beckmann, The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1962.
    Harold R. Isaacs,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Hsi-sheng 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Taipei: Rainbow
    Bridge Press, 1968.
    Hung-mao Tie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mmanuel C.Y. Hsu, The Rise ofModer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James E. Sheridan, China in Disintegration: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 1912•1919,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James E. Sheridan,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
    hsia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Jerome Ch`en, Yuan Shih-K`a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Karl Liebknecht, Militarism, Eng. Trans. New York, 1917.
    Lloyd E. Eastman,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ucian W. Pye, Warlord Politics: 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Lydia Holubnychy, Michael Borodi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3-1925, Ann Arbor Press, 1979.
    Patrick Cavendish, The New China of the Kuomintang from Jack
    Gray ed.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Robert, C. North,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Tang Leang-Ii, 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nnecticut:
    Hyperion Press, 197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8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3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