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丁庭宇、馬康莊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2.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3.江炳倫著,民主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4.江炳倫著,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5.江炳倫著,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6.江炳倫、張世賢及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月。
7.朱雲漢、丁庭宇合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8.呂秀蓮著,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者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
9.呂亞力、吳乃德編譯,民主理論選讀,高雄:德馨室出版,民國六十八年一月。
10.呂亞力著,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11.李鴻禧編,憲政不歸路:一九八六台灣政治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12.胡佛、梁雙蓮編,信心危機:一九八五台灣政治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三十日。
13.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一日。
14.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一日。
15.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台灣現勢,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十日。
16.徐正光、張曉春及蕭沂煌編,自力救濟:一九八六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17.秦修明譯,美國的民主,香港:今日世界社,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18.高信疆編,體檢美麗島:一九八五台灣生活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十五日。
19.黃年著,黨外和高雄事件,台北:大時代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20.盛杏湲著,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21.盛杏湲譯,道德國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22.陳忠庸譯,革命以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十五日。
23.許津橋、蔡詩萍編,一九八六台灣年度批判,台北:園神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24.陳國鈞著,中外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七十年三月。
25.陳義彥,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陳義彥,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
26.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八日。
27.張明貴譯,政治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一月三十日。
28.張春興編,校園之聲:一九八六台灣教育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29.張曉春、蕭新煌及徐正光編,社會轉型:一九八五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三十日。
30.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著,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十五日。
31.楊國樞、葉啟政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32.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33.蔡文輝、蕭新煌編,台灣與美國社會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二)論文及期刊、報紙專論
1.中國論壇雜誌社,「台灣是不是多元社會座談會」,中國論壇,第一九七期,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2.王塗發,「平衡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中國論壇,第二十二卷第八期。
3.羊憶蓉,「民主必自教育始」,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
4.李元貞,「婦女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婦女新知,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5.李本華,「社會變遷中女性知識份子的影響、困境與超越」,中國論壇,第二七五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日。
6.李美枝,「從社會權力的型態看台灣女性精英分子的社會影響力」,中國論壇,第二七五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日。
7.李金銓,「建立報業的遊戲規則」,遠見,第九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一日。
8.李祖琛,「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中國論壇,第二六三期,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十日。
9.辛築,「開放校園民主」,中國論壇,第二七二期,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10.杭之,「多元社會的虛相」,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六年二月十一日。
11.邱榮舉,「黨外分分合合卅年」,時報雜誌,第二四一期,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十一日。
12.李筱?,「知識分子與政治革新運動」,中國論壇,第二十三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十日。
13.林嘉誠,「民主教育的方向與作法」,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14.林濁水,「中國民主黨組黨始末」,亞洲人,第二卷第五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15.胡遜、陳曙光,「聖山搬家記:聖經上的聖山在台灣嗎?」,聯合月刊,第三期,民國七十年十月。
16.倪元炎譯,「自由化、多元化、開朗化:正視台灣政治發展的趨勢」,亞洲世界文摘,第五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17馬以工,「女性與環保運動」,中國論壇,第二七五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日。
18.馬康莊,「職業工會與勞工結構的不平等」,中國論壇,第二七一期,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袁國芳,「尊重『環境權』從新年做起」,中國論壇,第二十三卷第八期,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20.梁惠錦,「台灣民報中有關婦女政治運動的言論」,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21.孫運璿,「推廣優良商品與消費者保護運動」,中華日報,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十七日。
22.梁雙蓮,「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中國論壇,第二七五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日。
23.郭秀岩,「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刊集,第四十期,民國六十四年。
24.柴松林,「消費者保護法的陣痛」,聯合月刊,第十九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
25.黃紀,「無黨籍人士競選言論之研究:民國六十七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無黨籍人士宣傳品之內容分析」,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七月。
26.黃應貴,「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刊集,第四十期,民國六十四年。
27.葛永光,「民主政治與利益團體」,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一日。
28.張茂桂,「民主、法律與社會公義的三角習題」,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29.張茂桂,「社會參與的意義與問題」,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30.張煥卿譯,「民主政治的各種條件」,憲政思潮,第五十二期,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
31.張曉春,「台灣地區民眾社會參與的期待」,中國時報,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32.趙貴忠,「回首我們在山地的家鄉:尋找山地問題的根源」,中國論壇,第二七0期,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33.楊患南,「我所知道的一貫道」,聯合月刊,第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34.潘家慶等,「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1986」,行政院國科會資助專題報告,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35.蔡詩萍,「讓民間團體真正自由成長」,中國論壇,第二一八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36.蔡明璋,「高山說政治參與的現況與困境」,中國論壇,第二六九期,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十日。
37.蔡娟娟,「台灣婦女運動的過去、現在、未來:呂秀蓮與胡美麗對話」,中國論壇,第二五五期,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十日。
38.葉啟政,「我們的社會力何來何去」,自立晚報,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一日。
39.劉必榮譯,「台灣青年政治態度改變知多少?」,亞洲與世界文摘,第六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40.蕭新煌,「勞工、工會與知識份子三角習題的結與解」,中國論壇,第二二七期,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十日。
41.蕭新煌,「從婦女研究到婦女運動」,民生報,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三日。
42.謝復生,「協和式民主政治理論之檢討」,政治學報,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43.謝復生,「展望我國今後的政黨政治」,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一日。
44.瞿海源,「政教關係的思考(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聯合月刊,第六期,民國七十一年一月。
45.瞿海源,「政教關係的思考(下):一貫道」,聯合月刊,第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46.瞿海源,「多元化社會的意義與問題」,聯合報,民國七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47.瞿海源,「台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第七期,民國七十二年。
48.顧燕翎,「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第二七五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十日。
49.顧燕翎、王瑞香,「從廚房到街頭」,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八日。
(三)報紙
1.中國時報。
2.民眾日報。
3.自立晚報。
4.聯合報。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lmond,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Today: A World View.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0.
2.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The Civic Culture. Taipei: Bainbow-Bridge Book Co., 1971.
3. Almond, Gabriel A. and Tames S. Coleman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iea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4. Benjamin, Roger. The Limits of Poli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Carnoy, Martin,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6. Dahl, Robert A.,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81.
7. _____, 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 Autonomy Vs. Contr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8. _____, Pluralis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flict and Cons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67.
9. _____ (ed.),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0. _____,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1. _____, Who Gover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12. _____and Charles E. Lindblo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3.
13. Greenstein, Fred A.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Mass.: Addison-Wesley, 1975.
14. Hsiung, James C. and Others (eds.), The Taiwan Experience: 1950–1980.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1981.
15. Lipset, M., Political 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16. Long, Samuel L. (ed.),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Volume III. 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1.
17. Lowi, Theodore J., The End of Liberalism The second Republic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W. Norton and Company, 1979.
18. Malecki, Edward S. and H.R. Mahood (eds.), Group Politics: A New Emphasi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2.
19. McConnell, Grant, Private Power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Alfred A. Knoff, 1966.
20. Nicholls, David. The Pluralist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5.
21. Nisbet, Robert, Twilight of Author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2. Pennok, J.R., 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Doubleday, 1960.
23. Pye, Lucian W.,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4.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C. B. S. College Publishing, 1982.
25. Reisman, David, The Lonely Crow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0.
26. Rae, Douglas W.,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27. Shump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 1950.
28. Smith, M.G., The Plural Society in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29. Truman, David B., Governmental Process. New York: Alfred A. Knoff, Inc., 1960.
(二)期刊論文
1. Baskin, Dabbyl, "American Pluralism: Theory, Practice,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Politics 32, (1970).
2. Copper, John F., "Taiwan in 1981 in a Holding Pattern," Asian Survey 22 (January 1982).
3. _____, "Taiwan`s Recent Election: Progres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Asian Survey 21 (October 1981).
4. Dahl, A. Robert, "Pluralism Rivisited," Comparative Politics 10 (January 1978).
5. Diamond, Norma, "Woman and Industry in Taiwan," Modern China 5 (January 1979).
6. Domes, J?rgen, "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in Taiwan: Group Formation Withi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Circles 1979–80, " Asian Survey 21 (October 1981).
7. Engstrom, Richard L., and Chu Chi-hung," The Impact of the 1980 Supplementary Election on Nationalist China`s Legislative Yuan," Asian Survey 24 (April 1984).
8. Gallin, B., and Rita Gallin, "Socioeconomic Life in Rural Taiwan: Twenty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Modern China 8 (1982).
9. Hamilton, Charles W., "New Elites and Pluralism,"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34 (1981).
10. Haug, Marie R. , "Social and Cultural Pluralism. As a Concept in Social System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3 (1967).
11. Huntington, Samuel P., "Postindustrial Politics: How Benign Will It Be?," Comparative Politics 6 (January 1974).
12. Jacobs, Bruce, "Taiwan 1978: Economic Success, International Uncertainties." Asian Survey 19 (January 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