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022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88559      在线人数 : 5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220


    题名: 系統偏差與議程建立之研究-我國環保議題個案探討
    作者: 劉志盈
    贡献者: 張世賢
    劉志盈
    日期: 1989
    1988
    上传时间: 2016-05-03 14:19:03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在大多數的政治系統中,由於公共議題的潛在數量遠超過系統的資源與負荷能力,因此只有少數議題能夠進入制度議程,受到權威當局的慎重考慮。而權威當局考慮議題與決策範圍的有限性,除了因資源與能力的限制外,最主要是來自於系統本身的偏差( bias of system)。這種偏差通常有利於某些衝突議題的呈現,而壓制其他議題的產生。而由於以往有關公共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議題如何處理、政策如何制定、價值如何分配,但對為什麼某些議題能在制度議程上佔一席之地,而其他的卻被排除於議程之外,可以說是知之甚少。因此近來有關議題或備選方案的來源及界定過程,亦即議程建立( agenda - building )或前決策(Pre-decisional Process )過程,乃被認為是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因素。
    本文之研究目的即以我國環境保護議題為個案,探討系統偏差的形成因素及在系統偏差下,受壓制議題如何建立議程之過程。
    全文共計五章,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之題目界說、探討問題、研究現況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理論探討,說明系統偏差的形成因素、議程建立的過程與模型,及本文的分析架構。
    第三章則探討造成輕忽環保的系統偏差因素,包括需求管制、非決定及政治社會化等三大類因素。
    第四章說明我國環保議題之議程地位演進,議程建立過程及政府在此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為結論,就本文之研究發現,提出發現與建議並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1.經濟部
    1971a 中華民國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60年。
    1971b 中華民國第二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60年。
    1971c 中華民國第三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60年。
    1971d 中華民國第四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60年。
    2.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1969 中華民國第五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58年。
    1973 中華民國第六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62年。
    3.經濟設計委員會
    1976 中華民國第七期台灣經濟建設六年計劃。民國65年。
    4.經濟建設委員會
    1981 中華民國第八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民國70年。
    1985a 中華民國第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期計劃。民國74年。
    1985b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台灣經濟建設計劃。民國74年。
    1986a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台灣經濟建設計劃。民國75年。
    1986b 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長期展望:民國75年至89年( 1986-2000年) 。民國75年。
    1987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台灣經濟建設計劃,民國76年。
    5.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1986 高雄市重大公害實錄。民國75年。
    6.環保通訊社
    1988 環境法令。民國77年。
    7. 環境保護署統計室
    1988 各國環保組織人力與經費概況。民國77年。
    8 .環保署與經濟部
    1988 環境保護與工業發展,行政院第十次科技顧問會議。民國77年。
    9.林宗儒、林柏煒
    1988 當前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保護工作,環境保護署,民國77年。
    10.於幼華等人
    1988 我國未來十年環境政策趨向研究,環境保護署。民國77年。
    11.柯三吉等人
    1987 我國環境保護行政體系與功能之研究,環境保護署。民國76年。
    12.高翠霞
    1987 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環境保護署,民國76年。
    13.黃俊英等人
    1988 環境系統中中介間團體角色之研究,環境保護署,民國77年。
    14.楊冠政等人
    1988 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環境保護署,民國77年。
    15. 蕭新煌等人
    1988 七O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環境保護署,民國77年。
    16. 立法院
    1986 立法院公報第1940期、1941期。
    二、書籍、期刊、論文
    1.方炳林
    1973 「生態環境與教育之研究(一)」國教世紀,第8卷第9期。民國62年,頁2-6。
    2.李美枝
    1983 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民國72年。
    3.余興全
    1984 「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保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4.易君博
    1980 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9年。
    5.郭明琪
    1984 「報紙中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計劃之關連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6.張世賢、林水波
    1982 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書局。民國71年。
    7.張春興
    1986 心理學(下冊)。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5年。
    8. 陳龍吉
    1988「環保政策與企業發展」。政府與企業關係研討會論文集。民國77年。
    9.熊傳慧
    1985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 1960-1982」。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10.劉志成、吳景莊、於幼華
    1981「回顧十年來我們的環境危害事件」,土木水利季刊,第8卷第3期。民國70年,頁43-52。
    11.魏書娥
    1987 「台灣反公害行動的社會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6年。
    12.蕭新煌
    1983a 「從環境社會學談一般民眾和立法委員對環境問題的認知」,中國論壇,第15卷第8期。民國72 年,頁44-49。
    1983b「立法委員與環境問題『合法化』的過程:立法委員環境質詢的內容分析:1960-1981」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第十二期。民國72年,頁393-427 。
    1987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 圓神出版社。民國76年。
    13.蕭全政
    1985 「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 台灣大學四十周年校慶政治學研討會。民國74年。
    1986 「評『權力的兩面:決策與非決策之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1卷第3期。民國76年,頁105-107。
    14.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
    1986 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台北:牛頓出版社。民國75年。
    15.環境衛生報導
    1987 環境衛生報導,第138期。民國76年2月。
    16.新環境月刊
    1987 新環境月刊,第2卷第1期。民國76年元月。
    三、報祇
    1.民眾日報
    1986 民國75年12月2日,2版。
    2.商工日報
    1986 民國75年1月13日,3版。
    3.中央日報
    1986 民國75年2月2日,8版。
    民國75年3月29日,3版。
    民國75年5月10日,2版。
    民國75年6月22日,3版。
    4 .青年日報
    1986 民國75年6月24日,5版。
    5.台灣時報
    1986 民國75年6月30日,3版。
    民國75年12月13日,3版。
    6.自立晚報
    1986 民國75年9月25日,2版。
    民國75年12月14日,2版。
    7.台灣新聞報
    1987 民國76年3月19日,3版。
    8. 聯合報
    1986 民國75年4月22日,3版。
    民國75年5月3日,3版。
    民國75年5月9日,3版、5版。
    民國75年5月14日,3版。
    民國75年5月28日,3版。
    民國75年6月25日,3版。
    民國75年6月26日,3版。
    民國75年6月27日,3版。
    民國75年6月27日,2版。
    民國75年6月28日,3版。
    民國75年7月3日,3版。
    民國75年7月5日,3版。
    民國75年7月7日,3版。
    民國75年7月17日,3版。
    民國75年7月31日,3版。
    民國75年8月18日,3版。
    民國75年11月4日,3版。
    民國75年12月10日,3版。
    1987 民國76年5月23日,3版。
    民國76年9月25日,3版。
    1. Anderson, James.
    1976 Cases in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Inc., PP.10-21.
    2. Bachrach, Peter and Morton S. Baratz.
    1962 "Two Faces of Power".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56, No.4 (September) PP.947-952.
    1963 "Decisions and Nondecision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57, No.3 (September) PP.632-642.
    1968 "Communications ."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2, No.4 (December) PP.1268-1269.
    1970 Power and Povert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ower and Its Two Faces Revisited: A Reply to Geoffrey Debnam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9, No.3(September) PP.900-904.
    3. Bentley, Arthur.
    1949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Evanston, Ill.: Principia Pross.
    4. Cobb, Roger W. and Charles D. Elder.
    1971 "The Politics of Agenda-Building: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For Modern Democracy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1.33, No.4 (November) PP.892-915.
    1983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 Building.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4 "Agenda-Building and the Politics of Aging " .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13, No.1 (September) PP.115-129 .
    5. Cobb, Roger W., Jennie-Keith Ross and Marc Howard Ross.
    1976 " 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 ". Amerl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70, No.1 (March) PP.126-138 .
    6. Cohen, Bernard C.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Crenson, Matthew A.
    1971 The Un-Politics of Air Pollution: A Study of Non-Decisionmaking in the cit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8. Dahl, Robert.
    1961 Who Gove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9. Debnam, Geoffrey.
    1975a "Nondecisions and Power: The Two Faces of Bachrach and
    Baratz"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9, No.3 (September) PP.887-899 .
    1975b "Rejoinder to Comment by 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S . Baratz"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9, No.3 (September) PP.905-907 .
    10.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11.Easton, Davi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5a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1965b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2.Easton, David and Jack Dennis.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 New York: McGraw-Hill.
    13. Frey, Frederich W.
    1971 "Comment: On Issues and Nonissues in the Study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No.4 (December) PP.1081-1101 .
    14.Gamson, Willam.
    1961 "The Fluoridation Dialogu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25, PP.526-537 .
    1968 "Stable Unrepresent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12 (Nevember-December) P.18.
    15. Heady , Ferrel.
    1979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台北:華泰書局.
    16. Hunter, F.
    1953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7.Jones, Charles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Montery , Calif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8.Kast, Frewont E. and James E. Rosenzweig.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19.Kingdon, John 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Koenig, Louis W.
    1986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21.Krans, Siolney and Dennis Davis.
    1978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al Behavior.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209-226.
    22.Lazarsfeld, Paul F. and Robert K. Merton.
    1964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A Series addresses. New York: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P.107.
    23.Lindblom, Charles E.
    1959 " 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19, NO.2, PP.79-88 .
    1980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24.Lippman, Walter.
    1960 Public Opinion .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PP.3-32.
    25.Lipsky, Michael.
    1968 "Protest as A Political Resour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2, (December) PP.1144-1158 .
    26.Long, Norton E.
    1962 The Polity. Chicago: Rand Mc. Nally& Company.
    27.Lukes, Steven.
    1974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28. Merelman, Richard M.
    1968a "On the Neo-Elitist Critique of Community Power" . Amerl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2, No.2 (June) pp.451-460 .
    1968b. "Communic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2, No.4 (December) PP.1268-1269 .
    29.Mills, Wright C.
    1956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 Newton, K.
    1972 "Democracy, Community Power and Non-decisionmaking" . Political Studies, Vo1.20, No.4 (December) PP.484-487 .
    3l.0ffc, C.
    1974 "Structural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K. von Beyme (ed.), German Political studies, Vol.1, London Sage. cited from Christopher Ham and Michael Hill,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tate (England: Wheatsheaf Books Ltd., 1984) PP.73-74.
    1976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P. Connerton (ed.) , Critical Sociology. Harmond worth: Penguin. cited from C. Ham and M. Hill, Op. cit., P.74.
    32.Polsby, Nelson W.
    1963 Community Power and Political Theor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33.Pye, Lucian W.
    1963 (ed.),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4.Ranney, Austin.
    1975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35.Saunders, P.
    1980 Urban Politics . Harmondsworth : Penguin. cited from C. Ham and M. Hill, Op. cit., P.7l.
    36.Schattschneider, E. E.
    1960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37. Scott, John.
    1979 Cororations , Class and Capitalism. London: Hutchinson & Co. Ltd. 引蕭全政,「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台灣大學四十周年校慶政治學研討會,(民國74年),頁2 .
    38.Shaw, Donald C. and Maxwell E. McComb.
    1977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39.Silverman, Cocrine.
    1962 "The Little Rock Story" in Edwin Bock and Alan Campbell (ed). Case Studies in American Government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P.1-46.
    40.Truman, David,
    1964 The Government Process. New York: Knopf.
    41.Walker, Jack L.
    1966 "A Critique of The Elitist Theory of Democr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 01.62, No.2 (J une) PP .285-295 .
    42.Wildavsky, Aaron
    1979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The Art and Craft of Policy Analysi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3. Wolfinger, Raymond E.
    1971 "Nondecision and the Study of Local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65, No.4 (December) PP.1063-1080 .
    44.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52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8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