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2771      Online Users : 2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079


    Title: 從民主法治論我國公民投票法
    To Explore Referendum Act From the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uthors: 邱昌嶽
    Chiu, Chang Yueh
    Contributors: 董保城
    邱昌嶽
    Chiu, Chang Yueh
    Keywords: 民主法治
    公民投票
    直接民主
    代議民主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6-05-02 14:00:51 (UTC+8)
    Abstract: 公民投票允許人民直接對公共議題表達意見,是一種強調實現國民主權的直接民主制度。台灣「公民投票法」於2003年12月31日公布,納入我國民主憲政建制,並已有六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實施經驗,但公民投票在台灣,係在不同的民主路徑思惟、不同的軌道時間上,為不同的政治行動者所引用,立法後的爭議與批評,集中在制度設計與代議體制的介面未盡妥適。尤其公民投票也是一種決策機制,面對各式各樣的公共議題,必須要有充分的溝通,繼而形成公共論述與政策,並通過法律程序或預算而予以實踐。因此,公民投票無法自外於民主法治體系,無論從議題的設定、程序、討論到投票的出爐,都有賴於現行法的合身適用並落實執行,只有在法治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民主的揮價值與作用。
    本文嘗試藉由理論探討,瞭解公民投票在民主制度中的定位,並引用道爾(Robert A. Dahl)所提:有效參與、投票平等、充分知情、議程控制及公民能力等五項民主指標作為評析基礎。其次,公民投票可行性與相關條件,必須放在我國憲政體制、制度發展的脈絡及政治社會現實條件下來處理,而現行公民投票法的規定有無與上開條件扞格之處。第三,在台灣公民投票的實踐經驗,對於未來公投制度的運行,提供若干省思,也應一併納入考量。爰本文的論述焦點將就學界及輿論對於現行法面臨問題的討論與爭辯有關意見加以歸納、整理,經研究發現:公民投票的實施,首要條件是選民需具備良好的公民教育、民主法治素養及充分的資訊傳遞;公民投票旨在彌補代議政治之不足,而非取而代之。偶爾、適時的實施有其正面的價值與功能,過度頻仍或不當的運用,恐非設計此一制度的本意;公民投票制度的選擇與設計,應考量憲政運作的環境,並與代議政治場域的設計相扣合;最後,現行公民投票法的內容,無論就民主理論的檢視或民主程序的操作上,都有許多應再省思之處,復檢視2005年7月4日行政院所提出的「公民投票法」修正草案確有闕漏不足,並對照外國法制比較經驗,提出關於公投事項、提案審議、提案權歸屬、門檻限制及成案後思辨之修法建議。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一) 文件
    五南法律小組編,2004,《公民投票法立法資料彙編》,台北:五南。
    內政部編,2004,《公民投票法研訂實錄》,台北:內政部。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96,《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一冊亞洲國家)》,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96,《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二冊歐洲非洲國家)》,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96,《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三冊美洲澳洲國家)》,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97,《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四冊)》,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二) 書籍
    Almond, Gabriel A. & Verba, Sidney著,張明澍譯,1996,《公民文化》,台北:五南
    Butler, David & Rainey, Austin編,吳宜容譯,2002,《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Dahl, Robert A.著,李伯光、林猛合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
    Easton, David著,李邁先譯,1976,台北:幼師。
    Lijphard, Arend,陳坤森譯,1994,《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
    Sartori, Giovanni,1971,《Democratic Theory》,淦克超譯,台北:幼獅。
    王冠青,1984,《民權初步與現代社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左潞生,1974,《比較憲法》,台北:文化,再版。
    曲兆祥,2004,《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揚智文化。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余明賢譯,1989,《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選舉法》,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吳 庚,1996,《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吳 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版。
    呂亞力,1979,《政治學》,台北:五南。
    呂亞力、吳乃德編譯,2000,〈杜威「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民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
    李昌麟,2007,《民主國家公民投票制度與實施案例之研究》,台北:冠唐國際圖書。
    李建良,2004,〈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台北:學林,頁1-71。
    林 勁,1993,《台獨研究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
    林水波,1999,《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文化。
    林水波、張世賢,1982,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仲修,2006,〈民主政治),收錄於李銘義主編,《民主政治與法治》,高雄:麗文。
    林俊益,2006,《刑事訴訟法概論》,台北:新學林。
    林紀東,1982,《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初版。
    法治斌、董保城,2005,《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版。
    城仲謨,1992,《行政法專輯》,台北: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
    洪鐮德,1976,政冶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牧童。
    紀俊臣,1978,《法政論衡》,台北:馬陵。
    紀俊臣,1996,《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時英。
    胡 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游盈隆、陳明通,1993,《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翁岳生,1976,《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永裕。
    荊知仁,1983,《憲政論衡》,台北:商務。
    馬起華,1978,《政治制度(政治學第三冊)》,台北:商務。
    張正修,1999,〈公民投票,誰是誰非?〉,收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
    張君邁,1997,《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不詳。
    曹金增,2004,《解析公民投票》,台北:五南。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0,《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許宗力,1999,《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陳新民,1992,〈公益徴的目的〉,輯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台北:三民。
    陳新民,1997,《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作者發行。
    彭懷恩,1970,〈培養民主的政治文化〉,輯於李鴻禧、胡佛編《成長的民主》,台北:中國論壇。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黃浩榮,2005,《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台北:巨流。
    黃俊傑,1978,《古代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台北:學生書局。
    鄒文海,1969,比較憲法,台北:三民書局。
    鄔昆如,1982,中國政治哲學,台北:中華。
    蔡宗珍,2000,〈參政權〉,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頁221-233。
    蔡茂寅,2006,《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台北:新學林。
    謝復生(主持)、張台麟、韋洪武(協同主持),1997,《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瀛洲,1976,《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作者出版,第15版增訂本。
    薩孟武,1968,政治學,台北:海天印刷有限公司,4版10刷。
    薩孟武,197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薩孟武,1990,《政治學》,台北:三民,增訂四版。
    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1995,《憲法》台北,月旦法學出版社。
    蘇永欽,2002,〈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頁91-130。
    劉慶瑞,1965,《比較憲法》,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三) 期刊文章
    王佩瑛譯,1991,〈蘇聯公民投票法〉,《立法院院聞》,第19卷5期,台北:立法院祕書處,頁45至50。
    曲兆祥,2004,〈公民投票概念的定義、性質與種類之分析與建議〉,《師大政治論叢》第2期,2004年2月l日
    吳志光,2000,〈論公民投票訴訟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第26卷第1期,頁80-102。
    吳志光,2001,〈公民投票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49-64。
    吳志光,2003,〈諮詢性公投與地方政府之配合義務?〉,《全國律師》,頁59-63。
    吳志光,2005,〈公民投票與權力分立原則-由公民投票的事項限制談起〉,《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83-514。
    吳志光,2008,〈誰有權召喚公民投票?評釋字第六四五號解〉,《月旦法學雜誌》,第161期,頁285-296。
    李念祖,2001,〈從現行憲法規定論創制、複決之種類及其憲法基礎〉,《憲政時代》第27眷第2期,2001年10月,頁3-21。
    李俊增,1997a,〈論公民投票之類型及代議民主政體之影響〉,《憲政時代》,第22卷第4期,頁100-118。
    李俊增,1997b,〈公民投票之理論與實踐〉,《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頁35-52。
    李俊賢,2000,〈論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之制度設計──從核四建廠案爭議談起〉,《全國律師》,10月號,頁30-45。
    李俊逹,2009,〈歐洲國家公民投票經驗之跨國比較:議題時程與結果〉,《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1期,頁53-121。
    李惠宗,2004,〈對立法權制衡機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89-99。
    李鴻禧,1993,〈澄清公民投票的民主憲政真諦〉,《自立晚報》,1993年7月12日,3版。
    沈宜卉,2007,〈人權保障與公民投票〉,《國會月刊》,第35卷第11期,頁42-63。
    汪明生、黃慶源,2001,〈公民投票在台灣社會的省思〉,《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頁123-30。
    周志宏,2004,〈公民投票法與憲法的相關問題〉,《全國律師》,2004年1月號,頁15-28。
    周宗憲,2004,〈國民主權、參政權與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法的檢討〉,《全國律師》,2004年1月,頁4-14。
    周奕成,2007,〈解開死結,降低公投門檻〉,《中國時報》,2007年4月20日A15版。
    林子儀,2006,〈從台灣法治實踐的困境到司法改革〉,http://www.chinatimes.org.tw/features/92-pub/paper/434%AAL%A41%BB%F6.doc(2006-12-13)
    林水波,2003,〈思辯公投與深化民主〉,台大政治系《全球化與基本人權:政治學與公法學的對話》研討會發表論文。
    林水波,2004,〈制度移植的策略性評估-以公投法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49-80。
    林水波、石振國,1999,〈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3期,頁33-44。
    林仲修、林豐吉,2006,〈民主法治社會的建構〉,《中山學報》,第27期,2006年12月,頁43-56。
    林佳龍,2003,〈公民投票的理論與實踐:法源、議題與效力〉,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林岩哲,1995,〈一九九五年魁北克主權公民投票〉,《美歐月刊》,第10卷12期,頁61至72。
    林國明、陳東升,2004,〈公民投票與審議民主〉,發表於公投民主在台灣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主辦,2004年2月6日。
    洪裕宏,2004,〈拆除鳥籠,連修公投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4,11月4日。
    徐永明,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1-25。
    高永光,1998,〈公投嚇走拜耳﹖--公民投票與創制、複決〉,《法律與你》,第55期總號127,1998年5月,103-109。
    高永光,2009,〈2009年縣市三合一選舉的後續政治效應〉,《臺灣民主》,第6卷4期,2009年12月,頁227-233。
    張台麟,1996,〈瑞士的公民投票: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頁39-48。
    張玉法,1977,〈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仙人掌雜誌》,第2卷第2號,頁43。
    張京育,1975,〈政治現代化的幾個問題〉,《中國現代化的動向》,台北;勁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85。
    畢英賢,1991,〈蘇聯的公民投票與聯邦制〉,《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5期,頁1-11。
    許宗力,1996,〈從行政與立法的分際談府會關係〉,《臺灣法學會學報》,第17期,頁364-374。
    許宗力,1998,〈憲法與公民投票一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投法的建制〉,《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期,1998年5月20日,頁35-51。
    許宗力,1999,〈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民投票法的建制〉,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93-124。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頁63-93。
    郭秋慶,1996,〈西歐公民投票的經驗與借鏡〉,《美歐月刊》,第十一卷第五期,1996年5月 。
    郭秋慶,1998,〈西歐公民投票的執行及其功能之分析〉,《空大行政學報》,第8期,1998年5月,頁151-168。
    郭秋慶,2004,〈直接民主在臺灣--歐洲的經驗與借鏡〉,《淡江國際論壇》,2004年3月,頁91-94。
    郭秋慶,2005,〈論加拿大公民投票制度與運作〉,《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2005年3月,頁31-52。
    郭秋慶,2006,〈紐西蘭公民投票制度的建立與運作〉,《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1期,2006年3月,頁51-71。
    郭秋慶,2008,〈瑞士公投加入聯合國的經驗與借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1期,2008年3月,頁27-30。
    陳志瑋,2004,〈三二○公投與台灣政治發展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43-72。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第九期,頁85-121。
    陳英鈐,2004,〈公民投票法的制度設計〉,《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73-93。
    陳淳文,1996,〈法國公民投票制簡述〉,《憲政時代》,第21卷第4期,頁85-109。
    陳淳文,2002,〈憲法與主權:由修憲觀點淺談兩個公法學上的基本概念〉,收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9月,頁155-204。
    陳隆志,1999,〈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與國家安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揚智文化。
    陳愛娥,2001,〈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6卷第3期,2001年1月,頁43-74 。
    陳愛娥,2003,〈立法怠惰與憲法條文之直接適用〉,《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50-54。
    彭堅汶,2000,〈公民投票與台灣地區的憲政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2000年6月,頁1-34。
    游清鑫,2004,〈2004年台灣總統選舉-政治信任的缺乏與未鞏固的民主〉,《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193-200。
    湯德宗,2002,〈論直接民主的制度設計〉,輯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頁457-514。
    黃玉霖,2004,〈從各國經驗看公民投票與公共政策〉,發表於公投民主在台灣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基金會》舉辦,2004年2月6日。
    黃長玲,2003,〈向父權政府的性道德說不〉,《新新聞週報》,第870期,頁98-99。
    黃偉峰,1998,〈從公民投票經驗之比較研究檢證其基本假設-美英法瑞義為例〉,《選舉研究》,第5巷第1期,頁5。
    黃偉峰,1999,〈由國際經驗看公民投票〉,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27-58。
    黃國敏,2007,〈世界各國實施公民投票制度之比較〉,《中華行政學報》,第4期,2007年6月1日,頁47-65。
    黃錦堂,1996,〈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頁47-55。
    楊日青,2006,〈扁說公投:可怕的獨裁威權〉,hllp://myweb.hinet/net/home6/unity111/centerpaper/0724.htm(2006-12-13)
    葉俊榮,1999,〈公民投票在台灣的實踐〉,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125-147。
    葉俊榮,2005,〈二○○五年憲改所造成憲法變遷的典範轉移〉,發表於「二○○五年臺灣憲改對國家發展之影響」學術研討會,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2005年10月15日。
    葉靜月譯,1998,〈德國公民投票之釐探〉,台北: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董保城,2001,〈創制複決法草案與公民投票之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93-99。
    廖元豪,2005,〈鎮壓或解放?建構挑戰與顛覆的公投制度芻議〉,《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頁449-481。
    歐柏麟,2005,〈我國公民投票實務發展-個案與法制化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頁112-163。
    蔡宗珍,1997,〈國民主權於憲政國家之理論結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1997年1月,頁30-39。
    蔡宗珍,2003,〈從憲法層面看公民投票之爭議〉,《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73-78。
    蔡宗珍,2006,〈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選擇(法理篇)〉,輯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頁73-96。
    謝復生,1996,〈公民投票:主權在民的體現或民粹主義的濫用〉,《問題與研究》,35卷7期,頁38-47。
    瞿海源、王業立,2003,〈各當立委都不及格〉,中國時報廣場,2003年11月17日。
    顏厥安,2000,〈國民主權與憲政國家〉,《政大法學評論》,第63期,2000年6月,頁47-80。
    羅際芳、林文清,2007,〈我國公民投票法爭議議題之研究-以全國性公民投票之議題為對象〉,《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7年5月,頁337-362。
    蘇永欽,2001,〈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2001年10月,頁21-47。
    蘇永欽,2003,〈公民投票的跨國考察〉,《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29-43。
    蘇永欽,2003,〈公民投票與國會改革〉,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蘇永欽,2004,〈分裂國家的主權和公投問題〉,《法令月刊》,第55卷第1期,頁4-15。
    蘇永欽,2006,〈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的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頁89-116。
    (四)學位論文
    吳棟傑,1995,《公民投票法制之憲法容許性暨法政策分析-以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尚遠,2000,《從Steyla也Benhabib與Joshua Cohen談思辯式民主的概念》,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娜,2004,《直接民主理論發展之研究-兼論我國二00三年公民投票法》,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奇,2006,《公民投票與權力制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國龍,2004,《從比較觀點與過去實踐經驗論我國當前公投爭議》,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金清,2004,《我國公民投票實施經驗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金增,2003,《我國公民投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雅萍,2000,《公民投票之理論與經驗:一九九八年台南市公民投票之個案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博,1994,《國際法上自決的理論與實際》,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
    黃勝興,2001,《從國民主權原理論公民投票制度》,台北大學法律學學系博士論文。
    楊增暐,2003,《我國創制複決制度之研究-「創制複決法」草案各項版本之合憲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季廷,2002,《論台灣公民投票之法制化問題-以Robert Dahl民主程序標準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彥廷,1996,《西方國家公民投票之研究-就法制規範與政治裁量類型析論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齡,2006,《我國公民投票制度之研究-以二○○四年公民投票法之檢討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鍾凱勳,2001,《從權力分立原則論公民投票法制之建構》,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ckerman, B. & J. S. Fishkin(2003), Deliberation Day, in J. S. Fishkin & P. Laslett(eds.) 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aiden, MA:Blackwell.
    Barber, B. R.(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rber, Benjamin,(1995),An American Civic Forum: Civil Society Between Market, Individuals and Political Community, in E.F Paul; J. Paul & Fred. D. Miller (eds.), The Communitarian Challenge to Liberalism, pp.269-283.
    Butler, David and Ranney, Austin (eds.),(1978),Referendu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Butler, David and Ranney, Austin (eds.),(1980),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Butler, David and Ranney, Austin (eds.),(1994),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Cronin, Thomas E.(1989), Direct Democracy: The Politics of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A.(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tion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Fishkin, James(1995),The Voice of the People:Public Opinion and Democracy. New He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 Bruno and Waters, M. Dane (eds.)(2004),Direct Democracy in Europe: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Guide to th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Process in Europe ,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Kobach, K. W.(1993a), The Referendum: 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 Singapore: Dartmouth.
    Kobach, K. W.,(1993b),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wiss Direct Democracy. Electoral Studies, 12:4.
    Magleby, David B.(1984), Direct Legislation:Voting on Ballot Pro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s., Baltimore MD John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gart, Ann Scott(2005), Referendum Process: An Overview from Twelve Judisdictions around the World, Fredriton: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Patrick J. Monahan and Michael J. Bryant,(1999) , with Nancy C.Cote, Coming to Terms with Plan B: Ten Principles Governing Secession. Edited by David Cameron, The referendum papers: essays on secession and national unit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rice, C, (1975), The Initiative: A Comparative State Analysis and Reassessment of a WesternPhenomenon.,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8, pp.243-62. Publishing : 7-30.
    Pye, Lucian w.(1971),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台北:橋書店,1版。
    Ranney, Austin(1980),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Bulter and Ranney(eds.), Referendu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C.: AEI Press.
    Ranney, Austin,(1996), Gover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Jersey:Prentice-Hall, lnc.
    Roskin, M., 1998, Countries and Concept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NJ: Prentice-Hall.
    Rousseau, J. J.(1978), J. R. Masters tr., On the Social Contract, St. Martin`s Press.
    Warren, Mark, (1992), Democratic Theory and Self-Trans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6(1): 8-23.
    Waters, M. Dane(2003),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Almanac,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三、網站資訊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Menu_id=0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ey.gov.tw/mp?mp=1
    美國創制複決研究中心http://www.iandrinstitute.org/
    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http://www.tfd.org.tw/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基金會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7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107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3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