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20199      Online Users : 7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074


    Title: 從民眾參與探討莫拉克永久屋安置政策─以嘉義縣為中心
    The study of permanent housing policy after typhoon Morakot fro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Chia-Yi
    Authors: 吳明穎
    Contributors: 莊國榮
    吳明穎
    Keywords: 民眾參與
    公私協力
    永久屋
    莫拉克
    災後安置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6-05-02 13:59:27 (UTC+8)
    Abstract: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為50年來最嚴重之水災,造成高雄縣、屏東縣、嘉義縣等縣市災情慘重。鑒於莫拉克風災造成山區土石崩落、居住安全堪慮,政府擬定災後重建工作以國土保安及復育理念為基本理念,對災區整體性基地進行土地使用安全性及適宜性評估,經認定安全堪慮或違法濫建之土地,應依照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第20條規定辦理,得劃定特定區域,限制居住或限期強制遷居、遷村,並給予該區居民適當安置。配合劃定特定區域的遷居問題,災後政府在以「永久屋為主,組合屋為輔」為原則下,政府就各界投入資源進行盤整,並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家園重建協力機制,進行由慈濟基金會、世界展望會和紅十字會為主的三大永久屋計畫。
    本研究係以嘉義縣為中心,輔以高雄縣、屏東縣的重建經驗,探討永久屋政策過程中的民眾參與,討論面向包括政府、及公私協力下民間團體如何執行重建條例、家園重建計劃等規定中民眾參與原則,分析永久屋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的對象、時機、方法及產生的效力各為何?
    本文研究發現,由於縣府的立場,其所有行動必須要在法律規範下進行,且當行政人員必須對永久屋基地安全負上完全的責任時,難以避免的會傾向較能以科學數據佐證安全的學者專家意見;故當縣府運作民眾參與機制卻無法充分溝通,最後永久屋政策結果為加深政府與居民間的隔閡與不信任感,是可謂未能充分民眾參與所造成雙輸的局面。另外,就永久屋公私協力方面,本文從高雄縣、屏東縣及嘉義縣分別由慈濟、世界展望會及紅十字會三大民間團體的合作經驗中發現,原先永久屋政策僅規劃在永久屋硬體興建部分,然實際上在核配坪數的權利、運作民眾參與機制、興建永久屋等部分,會因各民間團體間的差異,對居民的權益影響甚鉅,惟現今政府仍以法律面去對民間團體作課責,其他面向的課責僅能以各民間團體自律方式為之。
    從莫拉克災後永久屋政策現階段成效觀之,遑論從改善民眾參與機制或增強對民間團體的課責,筆者認為,目前最可行之方式係強化原住民各族群之凝聚力。藉由一個族群的觀點,係能跳脫一般大眾對於災後受助者被動接受服務之角色,並掌握族群重建的未來走向。
    Reference: Bouckaert, G., & W. van Dooren (2003).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organizations.”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pp. 127-136).
    Domberger, S. (1998). The contracting organization: A strategic guide to outsourcing.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woh, A. I. E. (1999). “An inquiry into the role of public employees and managers in privatization.”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9(1), 8-27.
    Fernandez, S. (2005, September). “Accounting for performance in contracting for services: Are successful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controlled or managed.” The 8th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Los Angeles, CA.
    Rowe, Gene and Lynn J.Frewer(2005).”A Typical of Public Engagement Mechanisms.” Science, Technologies and Human Values, 30(2):251-90.
    Young, Dennis R(2000)”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149-172.
    Hodge, G. A. (2000). “Privat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erformanc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王振軒(2006)。NGO在公民社會中的公益倫理與責信。通識教育學報,10,99-122。
    王增勇(2010)。災後重建中的助人關係與原住民主體:原住民要回到誰的家。臺灣社會研究,78,437-449。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之法制議題。載於江明修(編),非營利管理(19-44頁)。台北:智勝。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載於江明修(編),非營利管理(81-124頁)。台北:智勝。
    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12(2),137-160。
    江明修、鄭勝分(2010)。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之關鍵議題: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探究。研習論壇,116,11-24。:
    江家慧(2003)。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臺灣民主,3,33-62。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10)。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周年成果彙編。台北: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全國成(2010)。以原住民族的重建需求為觀點--探討家園重建政策與原鄉期待的落差與衝突。社區發展季刊,131,230-249。
    呂朝賢(2001)。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2,39-77。
    官有垣(2002)。第三部門研究:經濟學觀點與部門互動理論的檢視。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1-28。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美容、陳淑娟(2004)。九二一震災後台灣各宗教的救援活動與因應發展。載於林美容、丁仁傑、詹素娟(編),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頁258-285)。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林淑雅(2010)。莫拉克未曾遠離─談災後重建的政策災難。載於王振輝(編),兩岸災後重建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23-141),台中:靜宜大學人文濟社會科學院。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台北,巨流。
    林萬億(2010)。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31,50-68。
    李丁讚(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圖書。
    李茂群(2009)。公民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政策論證─以高雄捷運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行政管理組碩士班,未出版,台南。
    李政賢 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李志宏(2006)。從組織治理談非政府組織的責信度。非政府組織學刊,創刊號,103-126
    李翰林(2007)。公民參與對公部門的影響--從新公共服務的觀點出發。研習論壇,80,35-42。
    洪宇成(2005)。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課責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立一(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10,63-94。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崇源(2001)。我國非營利組織責任及透明度提升之研究─德爾菲法之應用。中山管理評論,9(4 ),540-566。
    孫本初(2007)。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文化。
    孫本初、吳宗憲(2010)。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模式研究之回顧與前瞻。研習論壇,116,25-40。
    孫煒(2004)。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20,141-166。
    孫煒(2006)。非營利組織績效評量的問題與對策。政治科學論叢,28,163-202。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台北:蘆翰。
    張瓊玲(2008年5月)。探討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互動的課責機制─以托育服務為例。2008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
    張麗珠(2010)。災變社會工作者的培訓與服務效率的提升。社區發展季刊,131,101-116。
    楊琬婷(2006)。公民參與行政決策的問題初探。研習論壇,56,30-39。
    黃盈豪(2003)。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儀深(2011)。八八水災口述史。台北:紅螞蟻。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馮燕(2001)。從部門互動看非營利組織捐募的自律與他律規範。台大社會工作學刊,4,203-242。
    游淑綺(2000)。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震災中六個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志雄(2005)。社區特性與集合住宅重建之關聯性研究 ----以921震災台中縣全倒之集合住宅為例。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彭渰雯、巫偉倫(2009)。非營利組織參與治理的代表性與課責--以出版品分級評議為例。臺灣民主,6(3),87-123-。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劉姵君(2007)。環境議題中公民參與之探討-以中部科學園區七星農場開發計畫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中。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服務。台北:雙葉。
    劉意詮(2005)。政策執行下績效管理與公民參與之關係探討。研習論壇,56,12-21。
    潘明宏、陳志瑋 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 韋伯文化。
    蔡侑霖(2010)。新自由主義的特洛伊木馬:慈濟大愛園區的個案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1(28),278-293。
    戴愛蓮(2004)。希望工程:佛教慈濟基金會九二一災區學校重建工作,載於王振輝(編),兩岸災後重建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440-460),台中:靜宜大學人文濟社會科學院。
    莫拉克新聞網http://www.88news.org/
    小地方新聞網http://www.dfun.com.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98256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6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1901.pdf1580KbAdobe PDF212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