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906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8769      Online Users : 5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典藏 > College of Law > Department of Law > Theses >  Item 140.119/8906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069


    Title: 侵害名譽權民事事件之實體要件審查與舉證責任
    A Review on the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in Civil Defamation
    Authors: 林品葳
    Contributors: 姜世明
    林品葳
    Keywords: 名譽權
    言論自由
    合理查證
    真實惡意原則
    舉證責任
    公眾人物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5-02 13:56:26 (UTC+8)
    Abstract: 侵害名譽權民事事件涉及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二者均係受憲法保障之基本權,究應如何調和方屬妥當?就此,立法者於我國刑法設有第310條第3項前段「真實不罰」之規定、第311條「善意適當評論」之規定,其次,釋字第509號解釋以合憲性解釋創設之「合理查證」,係大法官就平衡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保障所劃定之憲法要求。
    前揭刑法規定與釋字第509號解釋於民事侵權行為法制下應如何適用?本論文以我國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為基礎,探討侵害名譽權之民事侵權責任之實體要件如何定性、程序上其舉證責任如何分配,以及舉證責任減輕之必要與方式、訴訟上具體舉證活動之操作等相關議題。
    由於此議題涉及憲法、民事實體法及民事程序法等領域,本論文整理並歸納目前國內該等領域之相關學說見解外,另參考美國誹謗法上著名之真實惡意原則等相關判決先例後,嘗試提出侵害名譽權民事事件之實體要件定位暨其舉證責任分配之一般原則、及類型化舉證責任減輕架構之建置。此外,本論文觀察我國實務判決,研究分析法院就該等議題之見解發展,與更進一步者,即具體訴訟法中法院係如何進行相關之舉證活動與證據認定。希冀能為侵害名譽權之民事事件提供兼顧法律安定性及個案正義,同時平衡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保障之法制建置。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書籍
    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3年2月三刷。
    2. 王澤鑑,人格權法,2012年1月。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2008年3月初版。
    4.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二冊,2006年7月。
    5.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2010年。
    6.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2010年11月修訂二版。
    7. 李惠宗,憲法要義,2009年9月。
    8. 吳啟賓,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法藝之家論文集,頁1-10,2012年10月。
    9.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4年6月三版。
    10. 吳明軒,民事訴訟法,2011年。
    11. 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12年。
    12. 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10年。
    13. 邱聯恭,程序利益保護論, 2005年。
    14. 林山田,刑法各論罪(上冊),2006年10月修訂五版。
    15.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06年9月初版。
    16. 法務部印行,施茂林研究主持,名譽權保護之研究,1996年10月。
    17.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2012年9月。
    18.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2012年9月五版。
    19.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2009年三版。
    20.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2012年11月。
    21.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2013年。
    22.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2008年初版。
    23. 姜世明,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2006年11月一版。
    24.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2006年。
    25.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2009年11月。
    26.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2012年。
    27. 姚瑞光,近年修正民事訴訟法總評,2005年。
    2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05年12月修訂版。
    29. 許士宦,程序保障與闡明義務,2006年9月。
    30. 陳聰富,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2008年12月。
    31.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2010年。
    32.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1994年。
    33. 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2010年。
    34.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2011年9月九版。
    35.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1972年。

    (二)專書論文
    1. 王千維,民法上之慰撫金與名譽權之侵害,載:跨世紀民事法理之新思維,頁269-340,2012年11月。
    2. 吳從周,醫療過失舉證責任的實務新發展:醫病鬥「法」第二回合,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四),頁469-488,2010年3月。
    3.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55次研討之發言,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六),頁140-148,1999年。
    4. 林子儀,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載: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頁61-131,1993年4月。
    5.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載: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頁1-59,1993年4月。
    6. 廖大穎、陳啟垂,論不實企業資訊之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分配─評述「詐欺市場理論」在實務上的適用,載: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頁625-674,2009年1月。

    (三)期刊文章
    1.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 -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4) -名譽權(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9期,頁31-49,2006年12月。
    2.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 -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4) -名譽權(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頁21-43,2007年1月。
    3. 王千維,侵權行為:第二講違法性-違法性之內涵,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頁50-59,2004年11月。
    4. 王千維,侵權行為:第四講有責性-故意,月旦法學教室第29期,頁76-81,2005年3月。
    5. 王千維,侵權行為:第五講有責性-過失,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頁62-66,2005年7月。
    6. 呂麗慧,論名譽權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的衡平與衝撞- 從美國侵害名譽權法之啟示論析我國侵害名譽權法之問題與發展,高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頁135-191,2011年3月。
    7. 呂麗慧,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公共性」因素之考量-以「個案判斷」與「類型化」為中心,法學新論第5期,頁35-52,2008年12月。
    8. 呂麗慧,從美國法『公眾人物理論』論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法之『公眾人物概念』,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3期,頁51-93,2011年1月。
    9. 沈冠伶,論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之不知陳述,政大法學評論第63期,頁373-400,2000年6月。
    10. 邱忠義,言論、新聞自由與名譽、隱私權的界限衝突,月旦裁判時報第35期,頁65-73,2015年5月。
    11. 吳永乾,美國法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5期,頁1-97,2004年。
    12. 吳從周,淺談經驗法則-與談姜世明教授「民事訴訟中自由心證主義之內涵與界線」一文,台灣法學雜誌第196期,頁52-57,2012年3月。
    13. 吳從周,請求登報道歉回復名譽之訴訟標的價額計算-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抗字第一〇二號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6期,頁63-69,2010年12月。
    14. 吳從周,民法上之法律漏洞、類推適用與目的性限縮,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2期,頁103-140,2006年12月。
    15. 李建良,強迫公開道歉與人性尊嚴之憲法保障:民事侵權事件中不表意自由與名譽權之法益權衡/釋字第六五六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頁221-232,2009年5月。
    16. 李念祖,當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遇上言論自由:以民事責任為中心與談稿,法官協會雜誌第16卷,頁167-171,2014年12月。
    17. 林子儀,新聞自由與誹謗-一個嚴肅的憲法課題,全國律師第1卷第5期,頁35-46,1997年5月。
    18. 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解釋,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2期,頁67-104,2003年3月。
    19. 林世宗,名譽誹謗與新聞言論自由之界限-闡釋大法官五〇九號解釋之法理與適用,全國律師第6卷第6期,頁4-40,2002年6月。
    20. 周舒雁,當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遇上言論自由:以民事責任為中心與談稿,法官協會雜誌第16卷,頁158-166,2014年12月。
    21. 法治斌,當表意自由碰到名譽保護時歐洲人怎麼辦?,憲政時代第27卷第3期,頁33-83,2002年1月。
    22. 法治斌,論美國妨害名譽法制之憲法意義,政大法學評論第33期,頁81-114,1986年6月。
    23. 法治斌,新聞報導與誹謗罪:一個憲法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頁183-194,1993年9月。
    24. 姜世明,誹謗侵權之阻卻違法事由之舉證責任分配-一灘血事件,法學講座第29期,頁109-123,2004年9月。
    25.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學之制高點-進入一個博大精深的美麗殿堂,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頁111-128,2011年2月。
    26. 姜世明,論經驗法則,政大法學評論第107期,頁1-81,2009年2月。
    27. 姜世明,表見證明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104期,頁183-276,2008年8月。
    28. 姜世明,醫師民事責任程序中之舉證責任減輕,月旦民商法第6期,頁5-29,2004年12月。
    29. 范姜真媺,大眾傳播媒體之報導自由與妨害名譽,法學叢刊第193期,頁73-87,2004年1月。
    30. 陳聰富,歐洲侵權行為法專題研究系列之一/論侵權行為法之違法性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頁155-195,2008年4月。
    31. 陳雅慧,釋字第五〇九號解釋於民事侵權行為適用趨勢-最高法院裁判觀察分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頁17-33,2009年1月。
    32. 許政賢,消費訴訟的表見證明/最高院100台上104,台灣法學雜誌第191期,頁187-191,2012年1月。
    33. 許政賢,辯論主義與零件折舊,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頁18-20,2015年7月。
    34. 許士宦,文書之開示秘匿,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4期,頁275-361,2003年7月。
    35. 許家馨,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124期,頁1-71,2011年12月。
    36. 許家馨,釋字第五〇九號解釋應否適用於民事案件?-為最高法院新新聞案判決翻案,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頁102-127,2006年5月。
    37. 許家馨,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探戈-我國名譽侵權法實務與理論之回顧與前瞻,政大法學評論第128期,頁203-259,2012年8月。
    38. 許家馨,美國誹謗侵權法歸責體系初探-以歸責內涵及查證義務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頁111-141,2008年3月。
    39. 許家馨,當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遇上言論自由:以民事責任為中心與談稿,法官協會雜誌第16卷,頁140-157,2014年12月。
    40.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上),台灣法學雜誌第60期,頁49-64,2004年7月。
    41. 楊智傑,政論節目中道聽途說的名嘴爆料-評台灣高等法院101年度上易字第1100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67期,頁51-61,2015年3月。
    42. 楊敦和,論妨害名譽之民事責任,輔仁法學第3期,頁127-157,1984年1月。
    43. 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頁80-98,2004年8月。
    44. 劉中玉,民事訴訟上新聞記者關於消息來源秘匿之拒絕證言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7期,頁263-317,2011年3月。
    45. 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二講 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頁42-51,2005年2月。
    46. 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五講 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頁36-46,2005年11月。
    47. 劉靜怡,說謊也是言論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122期,頁6-8,2012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1. 包喬凡,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以我國民事判決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子儀指導,2013年8月。
    2. 邱玉樺,表見證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世明指導,2013年6月。
    3. 陳宗佑,侵害名譽權民事法律責任─從釋字第509號解釋合理查證義務、真實惡意原則適用最高法院民事裁判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芳賢指導,2012年。
    4. 彭建仁,拍賣網站經營者就商標侵權之法律責任-以歐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瑾瑜指導,2012年7月。
    5. 湯惟揚,論民事訴訟之證人訊問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世明指導,2013年1月。
    6. 楊理安,論我國民事鑑定制度之法理基礎-兼論囑託鑑定之妥當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世明指導,2012年7月。
    7. 劉承翰,民事程序中違法取證可利用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世明指導,2014年7月。
    8. 謝清傑,刑法第311條第3款善意適當評論之適用問題,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程碩士論文,王敏銓、蔡蕙芳指導,2010年7月。
    9. 謝懿安,新聞自由VS.名譽權-從民事名譽侵權案件看媒體過失責任與合理查證之標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洪貞玲指導,2015年6月。

    二、英文部分(依作者名字母排序)
    (一)書籍
    1. Abernathy, M. Gleen, Perry, Barbara A. (6th ed. 1977). CIVIL LIBERTIES UNDER THE CONSTITUTION.
    2. Barker, Lucius J., Barker, Twiley W., JR. (6th ed. 1990). CIVIL LIBERTIES AND THE CONSTITUTION: CASES AND COMMENTARIES.
    3. Feeley, Malcolm M., Krislov, Samuel (2nd ed. 1990). CONSTITUTIONAL LAW.
    4. Henkin, Louis, Rosenthal, Albert J. (1990). CONSTITUTIONALISM AND RIGHTS-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ABROAD.
    5. Kionka, Edward J. (2nd ed. 1999). TORTS.
    6. Lewis, Anthony (1991).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二)期刊文章
    1. Benaroya, Anne, Philadelphia Newspapers v. Hepps Revisited: A Critical Approach to Different Standards of Protection for Media and Nonmedia Defendants in Private Plaintiff Defamation Cases, 58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1268-99 (1990).
    2. Borrus, Bruce J., Defamation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Protecting Speech on Public Isuues, 56 Washington Law Review, 75-97 (1980).
    3. Drechsel, Robert E., Defining “Public Concern” in Defamation Cases since Dun and Bradstreet v. Greenmoss Builders, 43 Federal Communications Law Journal, 1-22 (1990).
    4. Fiss, Owen M., Why the State? , 100 Harvard Law Review, 781-94 (1987).
    5. Hancock, Catherine, Origins of the Public Figure Doctrine in First Amendment Defamation Law, 50 New York Law School Law Review, 81-143 (2005-2006).
    6. Langvardt, Arlen W., Media Defendants, Public Concerns, and Public Plaintiffs: Toward Fashioning Order from Confusion in Defamation Law, 49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91-141 (1987).
    7. Lewis, Don, Dun and Bradstreet, Inc. v. Greenmoss Builders, Inc., Philadelphia Newspapers, Inc. v. Hepps, and Speech on Matters of Public Concern: New Directions in First Amendment Defamation Law, 20 Indiana Law Review, 767-92 (1987).
    8. Logan, David A., Tort Law and the Central Meaning of the First Amendment, 51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493-575 (1990).
    9. Maguire, Sarah A., A Misplaced Focus: Libel Law and Wisconsin’s Distinction between Media and Nonmedia Defendants, 2004 Wisconsin Law Review, 191-228 (2004).
    10. Ofseyer, Jeremy J., Speech or Opinion? Two objects of First Amendment Immunity, 2002 Utah Law Review, 843-925 (2002).
    11. Plunkett, Jeffrey A., the Constitutional Law of Defamation: Are all Speakers Protected Equally? , 44 Ohio State Law Journal, 149-184 (1983).
    12. Richman, Evan, Deception in Political Advertising: the Clash between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Defamation Law, 16 Cardozo Arts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667-705 (1998).
    13. Shneider, Gordon, A Model for Relating Defamatory “Opinions” ‘To First Amendment Protected “Ideas” DD’, 43 Arkansas Law Review, 57-129 (1990).
    14. Smith, Gerald R., Of Malice and Men: the Law of Defamation, 27 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39-93 (1992).
    15. Smolla, Rodney A., Dun and Bradstreet, Hepps and Liberty Lobby: A New Analytic Primer on the Future Course of Defamation, 75 Georgetown Law Journal, 1519-73 (1987).
    16. Stern, Nat, Private Concerns of Private Plaintiffs: Revisiting a Problematic Defamation Category, 65 Missouri Law Review, 597-654 (2002).
    17. Walden, Ruth, Silver, Derigan, Deciphering Dun & Bradstreet: Does the First Amendment Matter in Private Figure-Private Concern Defamation Cases? , 14 Communication Law and Policy, 1-39 (2009).

    (三)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1. Curtis Publishing Co. v. Wallace Butts & Associated Press v. Edwin A. Walker, 388 U.S. 130 (1967).
    2. Dun & Bradstreet, Inc. v. Greenmoss Builders, Inc., 472 U.S. 749 (1985).
    3. Garrison v. Louisiana, 379 U.S. 64 (1964).
    4. Gertz v. Robert Welch, Inc., 418 U.S. 323 (1974).
    5. Harte-Hanks Communications, Inc. v. Connaughton, 491 U. S. 657 (1989).
    6. Hutchinson v. Proxmire, 443 U.S. 111 (1979).
    7. 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1964).
    8. Philadelphia Newspapers, Inc. v. Hepps, 475 U.S. 767 (1986).
    9. Rosenblatt v. Baer, 383 U.S. 75 (1966).
    10. Rosenbloom v. Metromedia, 403 U.S. 29 (1971).
    11. St. Amant v. Thompson, 390 U.S. 727 (1968).
    12. Time, Inc. v. Firestone, 424 U.S. 448 (1976).
    13. Wolston v.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443 U.S. 157 (1979).

    三、網路資源
    1.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2. 司法院大法官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
    3. 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1.ncl.edu.tw/nclJournal/index.jsp
    4.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5. 法源法律網:www.lawbank.com.tw
    6.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7.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autorpa.lib.nccu.edu.tw/
    8. WestlawNext:https://1.next.westlaw.com.autorpa.lib.nccu.edu.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0651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65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aw]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101.pdf3493KbAdobe PDF28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