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847
|
Title: | 中國統一問題之中共因素分析 The China`s Union:Analysis on P.R.C. Factor |
Authors: | 鄒德發 Chou, Te Fa |
Contributors: | 趙建民 Chao, Chien min 鄒德發 Chou, Te Fa |
Keywords: | 中共 分裂國家 統一問題 Communist China Divided Nations The Union Problem |
Date: | 1993 |
Issue Date: | 2016-04-29 16:36:34 (UTC+8) |
Abstract: | 「國家統一」與「現代化」是清季以來中國人最關心的兩項議題,事實上 |
Reference: | 甲、 大陸臺灣研究會第一屆學術會論文彙編,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蒐集秘件。 乙、 中華民國國防部主編,一九九二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一年一月初版。 丙、 中共關於「解放台灣」的文件集(1949~1971),香港,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一九七二年。 丁、 中美關係文件彙編(1940~1976),香港,「七十年代」月刊出版,一九七七年三月。 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新華通訊社,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己、 「文匯報」編,「一國兩制」文章選輯,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庚、 丘宏達、任孝琦主編,中共談判策略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辛、 丘宏達,「承認之國際法與多體制國家」,邵玉銘主編,海內外知識分子國事討論集,臺北,一成印刷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壬、 申相振,分裂國家-交叉承認模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初版。 癸、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一九五0~一九八九),作者自行發行,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初版。 11、 列寧,「從何著手」,列寧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 12、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13、 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三版。 14、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初版。 15、 呂亞力,政制發展與民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十月。 16、 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17、 法務部調查局編印,中共重要法規彙編,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18、 金達凱,中共統戰策略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初版。 19、 Myron Weiner,Modernization:The Dynamics of Growth,林清江譯,現代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六版。 20、 高英茂,「分裂國家的統一問題」,中國當代政論選,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三月。 21、 徐焰,臺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初版。 22、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出版,一九八0年。 23、 陳慶,中共對臺政策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24、 陳孔立,主編,臺灣研究十年,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初版。 25、 統一祖國人人有責,北平,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26、 張榮豐,臺海兩岸經貿關係,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出版,民國七十八年七月。 27、 現行大陸政策與我對外關係論文集,臺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28、 郭相枝、張彩琴,「國共關係四十年演變之探討」,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 29、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 30、 蔡政文、林嘉誠,臺海兩岸政治關係,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一九八九年七月。 31、 蔡文輝編著,海峽兩岸社會之比較,臺北,東大書局,民國七十七霓版。 32、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33、 鄧小平文選,北平,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七月。 34、 鄭竹園著,臺灣模式與大陸現代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初版。 35、 瞿海源、丁庭宇、林正義、蔡明瑋合著,大陸探親及訪問的影響,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出版,一九八九年四月。 36、 S.N, Eisenstadt, Modernization : Protest and Change。嚴伯英、江勇振譯,現代化:抗拒與變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二月三版。
II. 期刊、論文
甲、 王家駒,「中國會不會變質-兼論『一國兩制』問題」,鏡報月刊,香港,第九時期,一九八五年一月。 乙、 中共國家統計局編,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 丙、 江澤民,「政府工作報告」,新華月報,北平,一九九0年十二月號。 丁、 江澤民,「政府工作報告」,新華月報,北平,一九九二年十月號。 戊、 朱新民,「李登輝時代的大陸政策」,東亞季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第二十二卷一期,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一日。 己、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系條釋能力之研究(一九七八~一九八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年四月六日。 庚、 吳新興,「從整合理論看中國統一問題」,問題與研究月刊,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第二十八卷七期,民國七十八年四月。 辛、 吳安家,「未來中共對我談判策略與組織之模擬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四卷十期,民國八十年十月。 壬、 李家泉,「『一國兩制』的基本特徵」,瞭望(海外版),一九八七四月六日。 癸、 宋國誠,「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臺政策的比較評估」,『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 11、 沈麗山,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八月。 12、 李英明,「一國兩區v.s.一國兩制-兩岸對國家統一的政治立場」,中國論壇,臺北,第三十一卷二期,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13、 金凝,「美國與中共對臺統戰-中美斷交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十一卷六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 14、 「兩岸紅十字會談判的意義與可能影響」,臺北,「中華日報」(社論),民國七十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二版。 15、 李奎泰,「當前中共『新時期統一戰線』之研究:一九七八年以來中共政治與統一戰線之相互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16、 姚競之,「中共對臺策略之演變」,共黨問題研究月刊,臺北,國際關係中心印行,第十三卷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17、 翁松燃,「未來十年臺海兩岸關係之發展」,九十年代月刊,香港,一九八六年二月。 18、 翁松燃,「『一國兩制』芻論-概念、性質、內容、困境和前景」,九十年代月刊,香港,第一九一期,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19、 高哲翰,「中國統一的條件與克服之道」,『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 20、 高英茂,「綜觀海峽兩岸新形勢與新動向」,臺北,「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六版。 21、 張雅君,「中共外交四十年的總結」,見於趙倩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八年四月。 22、 張虎,「中共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回顧與新趨勢」,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時卷九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 23、 張虎,「中共對內對外戰爭性質之比較」,中國大陸研究,第二十九卷八期,民國七十六年二月。 24、 張五岳,「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年七月。 25、 張榮豐、李華夏,「我受經濟制裁風險增加」,臺北,「聯合報」,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六日,一版。 26、 陳冰,「關於處理臺灣海峽『新觀念』之我見」,瞭望(海外版),一九八八年五月十六日。 27、 陳冰,「搞台灣獨立此路不通」,瞭望(海外版),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28、 陳德昇「中共對我經貿統戰之分析」,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三卷四期,民國七十九年十月。 29、 湯紹成,「『德國模式』淺析」,問題與研究月刊,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第二十七卷八期,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30、 程林勝,「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嶄新創舉-淺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社會科學月刊,上海,第十一期,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31、 葉伯棠,「中共外交政策演變的研究(上)」,東亞季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印行,第十二卷二期,民國六十九年。 32、 楊力宇,「鄧小平和平統一的最新構想」,七十年代月刊,香港,第一六三期,一九八三年八月。 33、 楊開煌,「對中共『對臺工作』之分析-一九八七~一九八八文件與理論之分析」,東亞季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第二十卷四期,民國七十八年四月一日。 34、 楊靜仁,「新時期的統一戰線」,紅旗,北平,第七期,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 35、 楊渡,「兩岸近年來有關事務性接觸與談判之檢討和反省」,「兩岸事務性、功能性和政治性接觸談判」研究會論文,「中時晚報」主辦,民國八十年八月三十一日。 36、 趙建民,「美國與臺海關係的新發展-記『中美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中國論壇,臺北,第三十二卷二期,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37、 趙建民,「中共對臺政策:戰略、意圖與作法」,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國際關係中心印行。 38、 趙建民,「『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東亞季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第十八卷一期,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一日。 39、 趙建民,「中華民國外交拓展之中共因素分析」,問題與研究月刊,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二十九卷十三期,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十日。 40、 趙春山,「蘇聯對『第三世界』的宣傳活動」,東亞季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第三十卷二期,民國七十七年十月一日。 41、 臺灣研究期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一九九0年一月。 42、 趙紫陽,「政府工作報告」,新華月報,北平,一九八四年五月號,第四七五期,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43、 趙紫陽,「政府工作報告」,新華月報,北平,一九八七年十月號。 44、 關中,「國際關係中的統合理論」,東亞季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印行,第九卷四期,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一日。 45、 錢復,「一九九0年代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新取向」,問題與研究,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十卷十期,民國八十年十月十日。 46、 韓國瑜,「從中共『對臺統戰』策略看兩航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47、 謬全吉,「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困境」,政治評論,臺北,第五八八期,民國八十年十二月號。 48、 蘇秀法,「現階段的兩個德國問題」,問題與研究月刊,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印行,第二十三卷七期,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49、 魏艾,「臺海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及其限制」,問題與研究,臺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十卷二期,民國八十年二月十日。 50、 嚴家其,「『一國兩制』的科學涵義及其特徵」,紅旗,北平,第四六六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六日。 51、 嚴宗大,「兩岸經貿關係的回顧、省思與影響」,『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主辦,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
III. 報紙:
「人民日報」 「大公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華日報」
I `- BOOKS: l. Ake, Claude. A Theory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Horne - wood` ILL.: Dorsey Press, 1967. 2. The China White Pap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 1967. 3. Cheng, Peter,ed. A Chro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 I ic of China, Totowa` New Jersey: Littlefield` Adamsand Co. ` 1952. 4. Clough, Ralph N. Island China" U.S.A. :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78. 5. Deutsch, Karl W., et al., Polit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N.J.: Prince- 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6. Dougherty, James E. &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 - 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 7. Dye, Thomas R. and L. Harmon Zeigler, The Irony of Democracy, Belmont,Calif.: Wadsworth, 1970.8.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5. 9. Frankel, Joseph.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on the Behav i or of Stud i es, Oxford: Oxford Un i versity Press` 1973. 10. Galtung, Johan. Divided Nations as a process:One state Two states, andln-between: The case of Korea, Vol.5, Peace Problems : •s.ome Case Studies,Essays in peace Research, Copenhagen: Christian Ejlers, 1980. 11. Gurtor, Melvin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 under Threat, The Pol•itics of Strategy and Diplomacy,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12. Haas, Ernst B.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 itical Communities: An Anthology, Garden City, New York: Archor, 1966. 13. Henderson, Gregory, Richard Ned Lebow, and John G. Stoessinger (eds.) Divided Nations in a Divided World,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1974. 14. Jacob, Phi I ip E. & Henry Jeune, "The Integrative Process :Gridel ines for Analysis of the Bases of Political Community," in Philip E. Jacob & JamesV. Toscano (eds.) `The Integration of Pol itical Communities, Philadelphia:l. B. Lippincott Co., 1964. 15. Kovacs, Arpak F. The 20th Century, 1914-1968, New York: St. lohn UniversityPress, 1964. 16. Latourette, Kenneth S. The American Record In the Far East, 1945-1951,New York: The ~1acMi Ilan Co., 19 52. 17. Lindberg, Leon 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18 . J1i t ran y, Da v i d .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3. 19. Puchala, Donald 1.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oday, New York: Dodd & Mead,1971. 20. Pye, Lucian W.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Inc., 1966. 21. Weiner, Myron.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58, March,1964. II. ARTICLES: 1. Easton, David.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s",World Politics, IX (April, 1957) . 2. :rfitrany, David. "The Functio 1 Approach to World Organization," Inter tiona} Affairs, Vol.24, No. 2 (J u I y, 1948). 3. Sun, Ru, "The Concep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in Guandong", China Economics Studies, (Fall, 1980). 148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G78721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10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