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351
|
Title: | 楞嚴經中身心關係之探究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ODY AND MIND IN SURANGAMA SUTRA |
Authors: | 張成鈞 CHANG, BRIAN |
Contributors: | 林鎮國 LIN, CHENG-KUO 張成鈞 CHANG, BRIAN |
Keywords: | 楞嚴經 覺性 色眼循環 身心關係 如來藏 視網膜 Surangama sutra Awareness The circle between eye and light The relation between body and mind Tathagatagarbha Retina |
Date: | 1996 |
Issue Date: | 2016-04-28 13:25:22 (UTC+8) |
Abstract: | 楞嚴經中的身心關係, 簡單地說來, 是以空性為基礎而達至 `身心一體` 的結論, 實際理論分析的過程, 則可用 `不即不離本一體, 非因非自體空寂` 二句話概括. `不即` 是指因先揀擇真妄 (心真身妄) 而顯現出心與身之不一, `不離` 則是說明此虛妄之身與心之不異, 而不一不異的可能性在於二者 `本一體`; 然此體非一實在之自體, 其性空寂, 雙遣因緣和自然, 展現出離一切戲論言說之妙真如性, 後者即一般所謂的 `空如來藏`. 在論文的第二章第二節 `視覺分析與光影成像` 中,我們藉一般的常識說明普通人 的觀念----書在眼外, 心在身內----是錯 |
Reference: | 參考資料
一、經論部份:
1. 翟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合經》, 《大正藏》卷一。
2 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合經》 , 《大正藏》卷二。
3. 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 , 《大正藏》卷十。
4. 曇無識譯, 《大般涅槃經》 , 《大正藏》卷十二。
5. 鳩摩羅什譯, 《維摩詰所說經》 , 《大正藏》卷十四。
6. 安世高譯, 《佛說八大人覺經》 , 《大正藏》卷十七。
7. 般刺蜜帝譯, 《楞嚴經》 , 《大正藏》卷十九。
8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 《阿昆達磨大昆婆沙論》 , 《大正藏》卷二十七。
9 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舍利弗阿昆曇論》 , 《大正藏》卷二十八。
10. 世親菩薩造,唐玄獎譯, 《阿昆達磨俱舍論》 , 《大正藏》卷二十九。
11. 尊者眾賢造,唐玄笑譯, 《阿昆達磨順正理論》 , 《大正藏》卷二十九。
12. 彌勒菩薩說,玄獎譯, 《瑜伽師地論》 , 《大正藏》卷三十。
13. 世親菩薩造,玄獎譯, 《大乘成業論》 , 《大正藏》卷三十一。
14. 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 《成實論》 , 《大正藏》卷三十二。
15. 釋道原編, 《景德傳燈錄》 , 《大正藏》卷五十一。
16. 釋智昇撰, 《續古今譯經圖記》 , 《大正藏》卷五十五。
17. 釋智昇撰, 《開元釋教錄》 , 《大正藏》卷五十五。
18. 通妙譯, 《漢譯南傳大藏經》 , 《高雄市: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19. 覺音著,葉均譯, 《清淨道論》 《上、中、下》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冊八六、八七、八八《台北市:華宇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二、《楞嚴經》註疏:
1. 子璿集, 《楞嚴經義疏注經》 , 《大正藏》卷三十九。
2. 子璿述, 《楞嚴經義疏注經科》 , 《續藏經》冊十六。
3 思坦集註, 《楞嚴經集註》 , 《市續藏經》冊十七。
4. 真鑑作, 《楞嚴經正脈疏科》 , 《續藏經》冊十八。
5. 真鑑述, 《楞嚴經正脈疏》 , 《續藏經》冊十八。
6. 德清排訂, 《楞嚴經通議提綱略科》 , 《續藏經》冊十九。
7. 德清述, 《楞嚴經通議》 , 《市續藏經》冊十九。
8. 惟則會解,傳燈疏, 《楞嚴經圓通疏》 , 《續藏經》冊十九。
9. 旭智撰述, 《楞嚴經文句》 , 《記續藏經》冊二十。
10. 錢謙益鈔, 《楞嚴經疏解蒙鈔》 , 《續藏經》冊二十一。
11. 錢謙益鈔, 《楞嚴經疏解蒙鈔五錄》 , 《續藏經》冊二十一。
12. 元賢述, 《楞嚴經略疏》 , 《續藏經》冊二十三。
13. 靈耀述, 《楞嚴經觀心定解科》 , 《市續藏經》冊二十三。
14 曾鳳儀宗通, 《楞嚴經宗通》 , 《續藏經》冊二十五。
15. 廣莫直解, 《楞嚴經直解》 , 《續藏經》冊八十九。
16. 傅畹撰, 《楞嚴經寶鏡疏科文》 , 《市續藏經》冊九十。
17 太虛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 《太虛大師全書》冊十三《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
18. 太虛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 , 《太虛大師全書》冊十四《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
19. 圓瑛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台北市:嘉美印刷,民國七十七年》
20. 南懷瑾述著, 《楞嚴大義今釋》 , 《台北市:老古文化,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版》
21. 李治華, 《楞嚴經哲學之研究》 , 《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三、中文參考資料:
1. Ven. Acharn Maha Boowa 著,曾銀湖譯, 《尊者阿迦曼傳》《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八十三年》。
2. 福善記錄,福徵述疏,《憨山大師年譜疏}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3. 本學昌編, 《虛雲和尚年譜》 《台北市:天華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4. 張澄基譯註, 《密勒日巴大師全集} 《台北市:慧炬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5 堪布卡特仁波切,《大手印》 《台北市:施法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6. 陳健民, 《禪海塔燈} , 《曲紘齋全集》第十三冊《台北市:圓明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7. 惟覺和尚, 《見性成佛} 《台北縣:財團法人中台文教基金會,一九九五年六月》
8. 印順著, 《如來藏之研究} , 《台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二月》。
9. 印順著, 》唯識學探源} , 《台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10.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 , 《台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11 印順編,《雜阿合經論會編} 《上、中、下》 《台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二月重版》。
12. 楊郁文著,《阿合要略》 , 《台北市:東初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的洪啟嵩,黃啟霖主編, 《呂激文集} 《台北市:艾殊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三月》
14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 , 《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15. 楊惠南, 《 《 楞嚴經》 「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之禪法的比較》 ,收錄於:楊惠南, 《 禪史與禪思》 ,頁351-375。《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16. 林鎮國, 《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 ,收錄於:釋恆清主編, 《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頁599-619 。《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17. 呂凱文撰, 《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tu-v?da」為中心之省察》 ,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18. 張華原編,唐九寵導讀, 《 博物志》 《台北市:金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
19. 張曼濤主編,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冊三十五《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
20. 望月信亨著,如實譯註, 《 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傳譯之研究》《佛光學報》第五期《民國七十九年十月》
2 1. 憨生著, <楞嚴百偽辨》 , 《《香港佛教》第三八0至三八五期《民國八十一年一月至六月》。
22 僧祐, 《 弘明集》 ,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
23. 黎惟東, 《 范鎮『神滅論』之研究》 , 《《華岡文科學報》第十八期,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24 邱浩彰著, 《 神經感覺器官的探素》 , 《台北市: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初版》 。
25. 主唯工等著譯, 《 腦與感覺神經生理》 , 《台北市: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初版》 。
26. William F. Ganong 著,白禮源等編譯, 《 甘龍醫用生理學》《上、下冊》 , 《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一月第一版二刷》
27. Vander, Sherman, Luciana 等原著,王文憲譯,《人體生理學》 《一、二冊》 , 《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初版》
28. 李艾森編著,《解剖生理學》 , 《台北市:華杏出版,一九九五年二月四版二刷》
29. 《大美百科全書》 , 《台北市:光復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初版》
30. 《大英科技百科全書》 , 《台北市:光復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初版》
3 1. 《腦與心的科學》 ,收錄於《牛頓雜誌} ,第十三冊第七號,頁62-81 《台北市:牛頓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32. 蔡信安,《巴克萊》 , 《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33. 《靈泉月刊》 ,第十六期《台北縣:靈泉雜誌社,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34. 《佛光大辭典》 , 《高雄市: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二月》。
四、日文參考資料:
1. 河村孝道校註,《道元禪師全集》 《卷一》卷七》 , 《東京:株氏會社春秋社,一九九一年一月》
2. 舟橋一哉著, 《阿含????解脫思想展開?一斷面一--心解脫?慧解脫》 ,收錄於《原始佛教思想?研究》頁二0四》二二八《京都:法藏館,昭和五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第七刷》。
3 雲井昭善著, 《原始佛教????citta?構造> `收錄於平川彰編, 》佛教?心?問題》頁二五》五一《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五、英文參考資料
1. Abbott, Thomas K. Sight and Touch: An Attempt to Disprove the
Received (or Berkeleian) Theory of Visio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8.
2. Armstrong, David M., ed. Berkeley`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65.
3. Armstrong, David M. Berkeley`s Theory of Vis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Bishop Berkeley`s” Essay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Visio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8.
4. Atherton, Margaret. Berkeley`s Revolution in Vision. Ithaca: Co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5. Creery, Walter E., ed. George Berkeley : critical assessments. Voir. London: Routledge, 1991.
6. Crombie, A. C., ed. George Berkeley Bicentury.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8.
7. Griffiths, Paul J. On Being Mindless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Illinois: Open Court, 1986.
8. Griffiths, Paul J. "On being mindless: The debate on the
reemergence of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ttainment of cessation in the Abhidharmakosabhayam and its commentarie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3 :379-394.
9. Harvey, Peter. "The Mind-Body Relationship in Pali Buddhism: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Asian Philosophy, 3 :29-41, Mr1993.
10. Husserl, Edmund.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 F. Kerst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2.
11. Johnson, Will. Balance of Body, Balance of Mind: A Vision of Buddhist Practice in the West. Atlanta: Humanics, Limited, 1993.
12. Kasulis, Thomas P., Ames, Roger T., and Dissanayake, W., eds. Self as Body in Asian Theory and Practi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13. LaFleur, William R., ed. Dagen Stud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14. Liu, Ming-Wood. "Fan Chen`s TREATISE ON THE DESTRUCTIBILITY OF THE SPIRIT and its Buddhist critic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7:402-428.
15. Nagatomo, Shigenori. Attunement Through the Bod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16. Nagatomo, Shigenori. "An analysis of Dagen`s `Casting Off Body and Mind`."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7 :227 -242.
17. Pitcher, George., ed. Berkeley on Vision: A Nineteenth-Century Debate.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9.
18. Schwartz, Robert. Vision. Cambridge: Blackwell, 1994.
19. Shaner, David Edward. The Bodymind Experience in Japanese Buddh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85.
20. Shaner, David Edward. "The bodymind experience in Dagen`s Shobogenzo: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5: 17-35.
21. Shaner, David E., Nagatomo, Shigenori, and Yasuo, Yuasa.
Science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Leiden: E. J. Brill, 1989.
22. Sugunasiri, Suwanda H. 1. "The Whole Body, Not Heart, As `Seat of Consciousness`: The Buddha`s View."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5:409-430.
23. Teschner, George. "The Relation Between Mind And Body in the SURANGAMA SUTR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9:77-83.
24. Turbayne, C. M., ed. rVorks on Vis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1.
25. Varela, F., E. Thompson,and E. Rosch.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3.
26. Yasuo, Yuasa. The Body: Toward an Eastern Mind-Body Theory. Trans. Nagatomo Shigenori, and Thomas P. Kasuli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27. Yasuo, Yuasa. The Body, Self-Cultivation, and Ki-energy. Trans. Nagatomo Shigenori, and Monte S. Hull.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821540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718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517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