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35882      Online Users : 6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077


    Title: 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台灣立法委員選舉之研究(1989~1995)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nd Party Competition: Taiwan Legislative election Research(1989~1995)
    Authors: 李信達
    Lee, HsinTa
    Contributors: 洪永泰
    劉義周

    Yungtai Hung
    I-Chou Liu

    李信達
    HsinTa Lee
    Keywords: 區域發展
    政黨競爭
    立法委員選舉研究
    人文區位研究途徑
    總體資料
    投票行為
    development of regions
    party competition
    legislative election research
    ecological approach
    aggregate data
    voting behavior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6:36:1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包括台北市、高雄市與台灣省)為範圍,鄉鎮市區為基本單元,1989年到1995年的立法委員選舉為標的,使用人文區位研究途徑,來分析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關係。在代表政黨競爭的自變項上,分別以各政黨在立法委員選舉中的得票率競爭程度,以及各政黨的得票率為變數。至於描述區域發展的自變項上,主要可分成兩個部分。橫斷面上由自然區位因素(包括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藍領階級比例、年輕人口比例、外省人口比例),以及政治區位因素(包括決算補助比例、縣市票源凝聚程度、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縣市地方派系強度虛擬變項、鄉鎮市區派系強度虛擬變項)作為自變項。在縱剖面上,則以時間的虛擬變項作為自變項,以反映長期的影響因素。在以各政黨當屆立委得票率為依變項時,則再加入當屆省市議員與上屆立法委員各政黨的得票率,來測量選舉慣性的影響力。
    此外,並分別由區分為三個集群的集群面,以及整體面來進行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在各模型中較為重要而顯著的變數都與假設方向一致。其中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年輕人口比例,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會升高政黨競爭程度;而決算補助比、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以及縣市級地方派系則會減弱政黨競爭程度。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對國民黨得票率不利,而外省人口比例則由1992年之前的有利,轉向為1995年的不利;但決算補助比例、縣市級地方派系強,以及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都對國民黨得票率有利。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對民進黨得票率有利;而外省人口比例、決算補助比,以及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則對民進黨得票率不利。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外省人口比例,以及年輕人口比例,均對新黨得票率有利;決算補助比、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以及各級地方派系不論強弱,均對新黨得票率不利。
    在合併時間序列的分析上,隨著時間的推演,政黨得票率競爭程度也隨之升高,同時對國民黨得票率愈來愈不利,而對民進黨得票率愈來愈有利。此外不論是對哪一個政黨的得票率來說,選舉慣性因素的影響力都相當顯著。不過不同選舉還是有所不同,以同類型的選舉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經由對R 值的觀察,我們也發現政治區位因素在多數的情況下,其解釋力會大於自然區位因素。同時區位因素最適合用以解釋新黨的得票率,不過整體而言多數模型都有解釋力愈來愈高的趨勢,顯示近年來區域發展因素對於政黨競爭的解釋力較過去提升不少。
    最後,透過區分集群的方式,有助於突顯出特定區域類型,以表現出其中更為強烈或更為微弱的,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關係。可避免僅就整體面進行分析,使這些集群的特性消失,反倒不易瞭解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真正關係的缺失。

    第一章 緒論
    壹、政黨競爭與選舉
    貳、台灣的選舉競爭:國民黨的控制與反對黨的興起
    參、選舉研究:個體或總體
    肆、區域與區域發展
    伍、台灣的區域發展:進步但不均衡
    陸、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
    第二章 文獻檢閱
    壹、區域發展與人文區位指標
    貳、選舉競爭與總體資料研究
    參、整合性研究的需要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壹、研究範圍與內容
    貳、研究架構與假設
    參、變數建構與資料來源
    肆、統計方法
    第四章 變數的典型相關與鄉鎮市區的集群分析
    壹、典型相關分析
    貳、集群分析
    參、依變項在整體面與集群面上之觀察
    肆、討論與小結
    第五章 區域發展因素對政黨競爭的影響-集群面的觀察
    壹、第一集群的分析結果
    貳、第二集群的分析結果
    參、第三集群的分析結果
    肆、討論與小結
    第六章 區域發展因素對政黨競爭的影響-整體面的觀察
    壹、影響政黨得票率競爭程度的區域發展因素研究
    貳、影響政黨得票率的區域發展因素研究
    參、整體面與集群面的比較
    參、討論與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壹、研究回顧與成果
    貳、檢討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國內以人文區位指標進行區域發展研究的相關論文列表
    附錄二 國內以人文區位途徑進行選舉研究的相關論文列表
    附錄三 各變數之相關係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附錄四 各迴歸分析詳細列表
    附錄五 各變數資料
    The thesis is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the KMT, DPP, and NP) in the 1989, 1992, and 1995 elections for Taiwan`s Legislative Yuan. The unit of analysis is the "Hsiang" (rural township), "Chen" (urban township), "Shih" (county city), or "Ch`u" (precict), and we separate all of the local area units into three clusters to obtain the ec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We explore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local units on the election returns over the six year period.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major significant variabl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high percentage of youth in the population, and high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county can raise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but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law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township, and strong county factions can reduce i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county have influence on the percentage of the vote lost by the KMT`s candidates, and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and strong local county factions influence the percentage of the vote won by the KMT`s candidates. A high percentage of mainlanders contributes to the KMT`s vote share before 1992, but becomes disadvantageous in 1995.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county are beneficial to the DPP, but a high percentage of mainlanders,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and a high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township are harmful to i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 high percentage of mainlanders, and a high percentage of youth in the population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NP`s vote, but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udget from subsidies, a high degree of voting consistency in a township, and strong local factions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towards it.
    Longitudinal analyses find that the time factor intensifies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in favor of the DPP. Electoral inertia, or the retrospective effects of the last election, has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vote share of the KMT, DPP, and NP. Also the same type of elections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different types.
    Finally, through clusters analyses we can identify various types of groups which reveal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arties.
    Reference: 壹、政府出版品
    中央選舉委員會
    1980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1983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1986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1989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1992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1995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1998 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內政部
    1989 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1989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1992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1993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1995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
    1986 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
    1991 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
    1996 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78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1997 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台灣省選委會
    1985 第八屆台灣省議員選舉實錄。
    1989 第九屆台灣省議員選舉實錄。
    1994 第十屆台灣省議員選舉實錄。
    台北市選委會
    1985 第五屆台北市議員選舉實錄。
    1989 第六屆台北市議員選舉實錄。
    1994 第七屆台北市議員選舉實錄。
    各縣市政府主計處
    1989 各縣市統計要覽。
    1992 各縣市統計要覽。
    1995 各縣市統計要覽。
    高雄市選委會
    1985 第二屆高雄市議員選舉實錄。
    1989 第三屆高雄市議員選舉實錄。
    1994 第四屆高雄市議員選舉實錄。
    選舉總事務所
    1969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實錄。
    1972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實錄。
    1975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實錄。
    貳、中文部分
    丁庭宇、盛杏湲、馬康莊、邱明祥
    1991 社會經濟發展與投票行為-民國69、72、75年區域增額立委選舉
    國民黨得票率村里決定因素之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8-0301-H002-41,未出版。
    丁彥致
    1994 臺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1981年-1992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偉達
    1997 市議員連任因素之分析-以第五屆嘉義市議員選舉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健中
    1997 家族發展與地方派系的形成-以宜蘭陳家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
    1994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發表於台灣政治學會主辦,邁向台灣政治學研討會,12月17-18日。
    王靜儀
    1994 臺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1951-1987)。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彼得
    1990 「台灣地區區域發展政策方向探討」,載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編,宏揚台灣經驗,迎接廿一世紀,頁94-126。台中:台灣省政府。
    何思因
    1992 「選舉競爭與中華民國民主化」,東亞季刊,第23卷,第4期,頁72-81。
    江炳倫
    1990 「政黨與政黨體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2期,頁112。
    田弘茂
    1992 「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載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
    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大國關中心,頁49-87。
    包正豪
    1997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新黨競選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與桃
    園縣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昌泰
    1980 社會指標與台灣地區之區域發展-因素結構、同質型態與差異特質之
    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雲漢
    1979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載蕭新煌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2 「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蕭新煌、朱雲漢合編,解剖台灣經濟,頁139-160。台北:前衛出版社。
    沈宗正
    1993 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87)-試析發展過程中國家
    與資本家與勞工之關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芳銘
    1996 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燮
    1992 投票行為與民主轉型-台灣歷年選舉競爭程度決定因素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報告。編號NSC-81-0301-H004-525,未出版。
    吳濟華
    1990 「落實城鄉均衡發展應有的觀念與具體措施」,載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
    動員委員會編,宏揚台灣經驗,迎接廿一世紀,頁75-85。台中:台灣省政府。
    吳煥偉
    1998 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特性與策略行動之互動分析(1949-1997)。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
    1987 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李悅肇
    1994 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朝賢
    1990 「台灣地方經濟發展差異之研究」,載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編,宏揚台灣經驗,迎接廿一世紀,頁55-74。台中:台灣省政府。
    1993 區域發展規劃。台北:華泰出版社。
    李建昌
    1991 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旺台
    1983 「臺灣地方派系新動向:五種變化的經緯分析」,聯合月刊,第22期,頁21-25。
    李達
    1987 台灣地方派系。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沈國屏
    1993 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
    1989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
    年)。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珠
    1998 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1996年。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鐘雄
    1993 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林麗芳
    1990 台灣地區空間發展型態之研究-兼論政策措施之影響(民國63年度至
    民國77年度)。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苗蕙敏
    1991 臺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78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育茂
    1994 台灣省鄉鎮市財政問題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
    翁翊
    1997 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一卿
    1994 臺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時報雜誌編輯部
    1985 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出版社。
    許靜琇
    1995 花蓮地區北迴鐵路通車前後區域發展差異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地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哲偉
    1995 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威全
    1993 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派系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紀
    1980 無黨籍人士競選言論之研究-民國六十七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無黨籍人士宣傳品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賢
    1996 台灣解嚴後的政黨競爭-以空間理論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
    1990 「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頁84-96。
    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4 「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75-92。
    梅再興
    1984 高雄市左營眷村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民國七十年市議員選舉與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之比較。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康莊
    1993 政黨分歧結構基礎變遷的研究:一九八○、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台
    灣區域立法委員選舉的人文區位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馬信行
    1998 「台灣鄉鎮市區社會地位指標之建立」,教育與心理研究,第二十一期,頁37-84。
    席如楫
    1985 「社會指標模型:台灣的案例」,東海學報,第26期,頁225-244。
    1979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同經濟制度之比較」,載東海大學編,現代人與其工業環境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
    張佑宗
    1991 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一九八○年代。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陳俊傑
    1986 「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專刊,民國75年冬季號,頁17-27。
    張致源
    1996 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豪
    1997 臺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昆山、黃政雄編
    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郭正亮
    1988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郭金水
    1988 「台灣區域經濟發展及其類型之分析(1966-1981年)」,屏東師院學報,第一期,頁303-332。
    高俊峰
    1986 新建運輸系統對區域發展發展變遷之影響-以北迴鐵路為例。台灣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欽堯
    1990 政治發展與政黨轉型:中國國民黨民主化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昇
    1993 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連生
    1986 臺北市軍眷的政治支持取向及投票動機以政治文化研究途徑調查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陸輝
    1995 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輔選效果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
    1990 威權體制之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頁77-97。
    陳治世
    1989 「民主」,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頁85-87。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
    陳威仁
    1989 台灣地區區域空間發展差距及均衡策略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義彥、黃麗秋
    1992 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陳嘉宏
    1994 階級結構的轉型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1950-1993)。政治大學三民主
    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錦農
    1978 「我國台灣地區政治參與的研究」,社會科學論叢,二十七輯,頁
    89-107。
    陸光
    1981 「社會指標之介紹、製作與評估」,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4),頁9-32。
    盛杏湲
    1986 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民國72年台灣地區增額
    區域立法委員選舉之分析與探討。台北:桂冠出版社。
    游盈隆
    1996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游光明
    1994 臺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
    1988 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彭基原
    1988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敏傑
    1985 民生主義下經濟發展與生活素質之研究。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項跨國經濟別與區域間之比較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26卷第9期,頁49-73。
    曾國雄、吳水源
    1986 「台灣地區市鎮鄉都市化程度特性之研究」,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頁287-323。
    雷飛龍、陳義彥、黃麗秋、盛杏湲
    1989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十五年來的趨勢分析。國科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7-0301-H004-25R,未出版。
    雷飛龍、陳義彥、丁庭宇等
    1985 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台北:政大選
    研中心。
    鄭牧心
    1987 台灣議會政治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鄭詩華
    1981 「台灣人民生活品質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32卷第2期,頁67-90。
    鄭興弟
    1984 「社會指標與國家現代化:我國與其他國家現代化程度之比較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1期,頁483-541。
    鄭陸霖
    1988 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英杰
    1996 從聯盟理論看臺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俊
    1994 臺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關係之研究-屏東縣個案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益興
    1993 「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69期,頁2-3。
    廖永靜
    1985 台灣地區區域發展政策規劃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文。
    廖忠俊
    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出版社。
    董孟郎
    1984 國家現代化指標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永茂
    1978 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一般性及三個代表性個案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台灣省基層政治精英之民主價值取向。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9 「台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頁58-70。
    潘茹雄
    1997 臺灣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東杰
    1999 民主之進程:台灣與墨西哥發展經驗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孟熹
    1997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1991~1996年
    之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哲
    1977 「台灣省公職候選人得票率之研究-一組政治社會學指標的實證探
    測」,東吳政治學報,第一期,頁147-175。
    劉義周
    1995 「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頁1-10。
    劉旭清
    1994 地方派系、選舉與補助款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煌
    1996 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真
    1994 台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台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文海
    1970 台灣省地方選舉的研究。台北:環宇出版社。
    蕭家興
    1979 台灣地區區域劃分與區域發展型態及成長地區之型態-多變量分析之
    應用。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
    1981 「社會指標與生活素質:回顧與批判」,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4),頁49-71。
    謝邦昌、江志民
    1998 「民意測驗中的社經發展指標、人口特性與投票行為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第204期,頁27-45。
    謝復生
    1992 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謝志得
    1996 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啟宏
    1992 「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第190期,頁41-68。
    羅明琪
    1995 區域發展結構下中、小型城市功能角色之研究-以北部區域為例。文
    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應宜珠
    1992 我國地方政府層級與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Duverger, M.著,張保民譯
    1979 政治之解析。台北:長橋出版社。
    參、英文部分
    Achen, Christopher H.
    1993 "MLE, Aggregate Data, and the Montana Te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 C., 1-5 September.
    Achen, Christopher H. and W. Phillips Shively
    1995 Cross-Level Infer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lmond, Gabriel A., Scott C. Flanagan and Robert J. Mundt,
    1973 Crisis, Choice, and Change : Historical Studi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Bauer, Raymond A.
    1966 Social Indicator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ollen, Kennith and Robert W. Jackman
    1985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438-457.
    Brown, Courtney
    1982 "The Nazi Vote: A National Ecological Stud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6: 285-302.
    Carley, Michael
    1981 Social Measurement and Social Indicator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Ltd.
    Chapin, Francis Stuart
    1912 "Variability of the Popular Vote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8: 222-240.
    Childer, Thomas
    1983 The Nazi Voter: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Fascism in Germany,1919-1933.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oulter, Philip B
    1975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 : a Macro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model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Cutright, Philip
    1963 "Urbanization and Competitive Party Politic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25: 552-564.
    Deutsch, Karl W.
    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 493-514.
    Durkheim, Emile
    1963 Suicide : A Study in Sociolog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Duverger, M.
    1954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John Wiley.
    Eulau, Heinz
    1957 "The Ecological Basis of Political Science."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 125-135.
    Firebaugh, Glenn
    1978 "A Rule for Inferring Individual-Level Relationships from Aggregate
    Dat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3: 557-572.
    Gienapp, William E.
    1987 The Origins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1852-1856.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lasson, J.
    1978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Planning: Concepts, Theory, & Practice.
    London: Hutchinson & Co. Ltd..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E. Sharpe.
    Goodman, Leo
    1953 "Ecological Regression and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8: 663-664.
    Haggard, Stephan and Robert Kaufman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wley, Amos H. and Julian H. Steward
    1968 "Ecology."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4, pp. 328-344. New York: Macmillan
    Hamilton, Richard F.
    1982 Who Voted for Hitler?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offerbert, Richard I.
    1968 "Social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American States: 1890-1960."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4: pp. 410-418.
    Hoover, E.M.
    1971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Irwin, Galen A. and Duane A. Meeter
    1969 "Building Voter Transition Models from Aggregate Data."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3: 545-566.
    Karl A. Fox
    1974 Social Indicators and Social Theory: Elements of an Operational Syst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ey, V. O.
    1949 Southern Politics in State and N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King, Gary
    1996 A Solution to the Ecological Inference Probl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raemer, Gerald H.
    1984 "The Ecological Fallacy Revisited: Aggregate- versus Individual-Level
    Findings on Economics and Elections and Sociotropic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 92-111.
    Liu, Ben-chieh
    1975 "Quality of Life: Concept, Measure and Resul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ology 34: 1-14.
    Lerner, Daniel
    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Glencoe, Ill.: Free Press.
    Lipset, Seymour M.
    1959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Bombay: Vakils, Feffer and
    Simons Private Ltd.
    Lipset Seymour M., K-R Seong, and J. C. Torres
    199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equistes of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36: 155-175
    Marks, Gary and Matthew Burbank
    1990 "Immigrant Support for the American Socialist Party." Social Science
    History 14: 175-202.
    Meckstroth
    1975 "Some Problems in Cross-Level In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 45-66.
    Morris, Morris D.
    1979 Measur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ld`s Poor: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O`Donnell, Guillermo A
    1973 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 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 Berkel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gburn, William F. and Inez Goltra
    1919 "How Women Vote: A Study of an Election in Portland, Orega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34: 413-433.
    Palmquist, B. L.
    1992 Ecological Inference, Aggregate Data Analysis of U. S. Elections, and the
    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ae, Douglas W
    1967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ce, Stuart Arthur
    1928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olitics. New York : Alfred A. Knoph.
    Robinson, W. S.
    1950 "Ecological Correlations and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5: 351-357.
    Schoeberger, Robert A., and David R. Segal
    1970 "The Ecology of Dissent: The Southern Wallace Vote in 1968."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5: 583-586.
    Sharkanshy, Ira and Hofferbert, Richard I.
    1969 "Dimensions of State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 867-879.
    Sheng, Shing-Yuan & Tin-Yu Ting
    1989 "The Party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Kuomingtang and the opposition: The case of 1989 and 1986 Election in Taiwan,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No. 59, pp. 27-50。
    Shively, W Phillips
    1976 "Ecological Inference: The Use of Aggregate Data to Study Individual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 1183-1196.
    Ting, Tin-Yu
    1989 "Who Votes for the Opposition in Taiwan: The case study of Chia-yi
    City." in Hsiao, Hsin-Huang et. al. (eds.), 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 Taipei: Dep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cheldon, Eleanor B. and Wilbert Moore eds.
    1968 Indicators of Social Chang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chattschneider, E. E.
    1942 Party Government. New York: Holt.
    1960 "The American Party System." in, Hillman M. Bishop and, Samuel Hendel (eds.
    Basic Issues of American Democracy, pp. 261-279 . New York : Appleton-Century-Crofts.
    Wasserman, Ira M., and David R. Segal
    1973 "Aggregate Effects in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7: 177-181.
    Winc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99: 481-499.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n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4252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45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3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