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492067      Online Users : 2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074


    Title: 荀子的君道思想---兼論稷下黃老的道法思想
    Authors: 張世明
    Contributors: 蔡明田
    張世明
    Keywords: 荀子
    黃老
    內聖外王
    君道
    稷下學宮
    禮法
    道法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6:36:10 (UTC+8)
    Abstract: 我國古代政治體制是君主政治,所以對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主要以君主為中心,這也是先秦諸子政治思想思辯的共通點。本文以君道思想作為研究中心,即在討論君主政治之「正當性」;換言之,即在討論「內聖外王」的古道術。荀子作為先秦最晚出的儒家學者,他提倡尊君、隆禮,重視禮義之治的落實,並且以禮義之統作為其學說之最終目的。荀子在「天人之分」、「性惡」以及「道」的討論,顯示出他與孔孟對君道問題的思辯重點並不相同,簡單的說:孔孟重「內聖」,而荀子重「外王」。
    同時,荀子在天、道的討論上,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當時流行在稷下學宮的道家,主要是黃老學派,所以透過荀子禮法與稷下黃老道法思想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在追求道或者禮義以法的強制力展現,並將道法或禮法向社會制約的力量發展。也可以說延續老子的學說,從「道」向實際的「術」上面落實。同時為了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性,在君臣關係的討論,兩者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的尚賢思想,並且在民本思想上所發揮,故荀子與稷下黃老的政治思想,不僅可以視為法家思想的過渡形式,更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的先聲。
    而荀子所討論的君主不可以片刻離開群體,即不可以離開群道、禮義之道,君主之所以被尊崇,就在於其「明分使群」的功能,荀子學說的討論也充滿目的論。荀子學說具有兩面性格,君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考量必須是有所取捨,荀子企圖兼顧「道貫」與「應變」,卻也使得他的政治觀點產生衝突矛盾,例如在放伐暴君、義利、王霸、禪讓、法後王等問題上,由於政治的觀點有時相互矛盾,也增加荀子研究的困難。不過,由於荀子將君主與禮義之道二者合一,故所有的政治衝突最終的標準或裁判當是禮義與君主,但是,君主的權威是禮義施行之必然保證,增加君主的權威性以達治亂之效果,可以說是荀子在君道思想上最大的特色。

    緒論
    第一章 荀子生平及時代背景
    第一節 荀子生平
    第二節 荀子與稷下學宮
    第三節 國大君威的時代
    第二章 君道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天 論
    第二節 性惡論
    第三節 道 論
    小 結
    第三章 禮法與道法的距離
    ---稷下黃老道法思想之影響
    第一節 道論之比較
    第二節 道法概念的差異
    第三節 禮法與道法的共同目的性
    小 結
    第四章 君道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禮治思想與內聖外王
    第二節 群的觀念與尊君思想
    第三節 尚賢思想與君臣關係
    第四節 民本思想與君民關係
    第五節 國家理論與富國強兵
    小 結
    第五章 君道思想輻議
    第一節 君德與君位
    第二節 禪讓與擅讓
    第三節 禮治與法治
    第四節 兼利與功利
    第五節 王霸與統一
    小 結
    結論
    參考資料
    Reference: 一、中文資料
    (一)基本書籍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市:華正,民82)
    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民80)
    北京大學哲學系,荀子新注(台北市:里仁,民72)
    司馬遷,史記,藝文印書館。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62)
    朱 熹,四書集註(台北市:五洲,民70)
    李 勉,管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79)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79)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70)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76)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84)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民73)
    (二)一般書籍
    中村元,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民80)
    方爾加,荀子新論(北京市: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市:文津,民82)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台北市:台灣學生,民81)
    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市:東大,民79)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台北市:幼
    獅,民66)
    朱 玄,孟荀書十考及孟荀列傳疏證(出版不詳)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民82)
    江曉原,天學真原(台北市:洪葉文化,199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民69)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市:台灣學生,民83)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市:台灣學生,民80)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市:文津,民77)
    吳 光,儒道論述(台北市:東大,民83)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市:聯經,民80)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市:文津,民80)
    李哲賢,荀子的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台北市:文
    津,民83)
    杜國庠,杜國庠中國思想史論集(汕頭市:汕頭大學,1997)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市:文津,民76)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關係(台北市:大安,1991)
    金受申,稷下派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民65)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市:台灣商務,民82)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台北市:天山,民76)
    侯家駒,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台北市:聯經,民74)
    俞仁寰,從類字透視荀子政治思想之體系(台北市:台灣大學法學院,民
    51)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民81)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台北市:文津,民77)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民48)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市:台灣學生,民77)
    翁之鏞,中國經濟問題探原(台北市:正中,民73)
    袁保新,孟子的三辯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市:文津,民81)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市:文津,民83)
    張 亨,荀子假借字譜(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台北市:明文,民83)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市:木鐸,民72)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市:巨流,民78)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市:河南大學,199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市:民76)
    郭志坤,荀學論稿(上海市:三聯書店,1991)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民78)
    陳顧遠,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台北市:三民,民66)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市:文津,1997)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市:聯經,民8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80)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市:新華書店,1996)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文集(台北市:文津,民7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市:出版不詳,民22)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市:東大,民80)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市:允辰文化,民83)
    楊長鎮,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台北市:文津,民85)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市:文津,民83)
    趙敦華,勞斯《正義論》的解說(台北市:遠流,1992)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市:南開大學,1992)
    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民65)
    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市:牧童,民59)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市:唐山,民
    85)
    鄭力為,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台北市:文津,民7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聯經,民81)
    戴東雄,管子的法律思想(台北市:中央文物,民74)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市:東大,民78)
    薩孟武,中國政治社會史(一)(台北市:三民,民80)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台北市:東大,民71)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台北市:谷風,民76)
    龐 朴,良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市:上海人民,1993)
    羅夢冊,孔子未王而王論(台北市:學生,民71)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台北市:文津,民83)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台北市:文津,民81)
    Edgar Bodenheimer,結構群編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台北市:結構群,民79)
    G. E. Moore,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市:聯經,民63)
    J. J. C. Smart and Bernard Williams,牟 斌譯,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John Rawls,黃丘隆譯,正義論(台北市:結構群,民79)
    Machiavelli,何欣譯,君王論(台北市:中華,民82)
    Oswald Spengler,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台北市:桂冠,民69)
    Thomas S. Kuhn,傅大為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1994)
    William K. Frankena,黃慶明譯,倫理學(台北市:有志,民61)

    (三)中文論文、期刊
    石元康,「二種道德觀---試論儒家倫理的型態」,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
    集,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民74。
    石元康,「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大
    哲學系,民75。
    朱學勤,「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評新儒家之政治哲學」,二十一世紀
    雙月刊第九期,1992。
    江宜樺,「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里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
    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市:中研院社科所,民
    84)
    江日新,「政治動物的『人格團結』及政治社群的構成:一個政治哲學人
    類學理解」,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市:中研院
    社科所,民84)
    江乾益,「先秦時期群經齊魯學之融合匯流---以戰國儒家孟、荀二子與
    其稷下學派之交流為中心之討論」,興大中文學報第五期,民81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與思想(台北市:聯經,民
    65)
    李明輝,「孟子的道德思考與隱默之知」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研討會,中
    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民82.6。
    李德永,「道家理論思維對荀子哲學體系的影響」,道家文化---第一輯
    (上海市:上海古籍,1992)
    沈成添,「與余英時先生論『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大陸雜誌第七
    十六卷第一期,民77。
    沈清松,「義利再辯---價值層級的現代詮釋」,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81)
    周道濟,「我國民本思想的分析與檢討」,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
    74。
    林俊宏,「荀子禮治思想的三大基柱---從『化性起偽』、『維齊非齊』
    與『善假於物』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民87.6。
    施華慈,「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兩極性」,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市:商
    務,民69)
    胡 平,「儒家人性論與民主憲政」,從自由出發(台北市:風雲,1994)
    胡 適,「說儒」,胡適文存第四集卷一(台北市:遠東,民57)
    孫廣德,「我國古代政權轉移理論之研究」,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24期,
    民65。
    孫廣德,「我國古代君臣民理論」,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32期,民73。
    孫廣德,「我國民本思想的內容與探討」,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36期,民
    77.3。
    孫廣德,「先秦儒道法三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東海大學文學院,第一屆
    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民78.12。
    高柏園,「就無為而治,論儒道法三家治道之異同」,東海大學文學院,
    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民78.12。
    張 亨,「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
    文集下冊(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民81)
    張 亨,「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台大中文學報第二期,民77。
    張 灝,「超越意識與幽暗意識---儒家內聖外王思想之再認與反省」,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市:聯經,民81)
    張端穗,「仁與禮----道德自主與社會制約」,中國文化新論---天道與
    人道(台北市:聯經,民71)
    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政治權威合法性之觀念」,中國文化新
    論---理想與現實(台北市:聯經,民71)
    陳俊民,「論荀學體系結構及其思想史觀」,中國哲學研究論集(台北
    市:台灣商務,1994)
    陳弱水,「內聖外王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
    第三期,民70。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十四期第四本,民61。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的詮
    解為基點」,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民
    84)
    黃俊傑,「內聖外王---儒家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中國
    文化新論---天道與人道(台北市:聯經,民71)
    楊日然,「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23
    輯,民64。
    趙 岡,「儒家義利觀和私有財產的雙重功能」,中國文化第七期,
    1992.11。
    趙吉惠,「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第四輯(上海市:上
    海古籍,1994)。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
    亞研究所,民74。
    劉述先,「從民本到民主」,文化與哲學的探討(台北市:台灣學生,民
    75)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
    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市:聯經,民71)
    潘玲玲,「淺談稷下」,聯合學報第八期,民80.11。
    蔣年豐,「荀子與霍布斯的公道世界之形成」,收在戴華、鄭曉時主編,
    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82)
    蔡尚思,「天人合一即各家的托天立論」,中國文化第八期,1993.6。
    蔡明田,「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政大學報第60期,民78.12。
    蔡明田,「德合天地,道濟天下---先秦儒道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中國
    文化新論---理想與現實(台北市:聯經,民71)
    蔡明田,「論應帝王的道術---莊子內偏管窺」,政治學論叢---鄒文海先
    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聯經,民69)
    蔡明田,「論孔子仁學中的正名思想」,孔孟學報第28期,民73.9。
    (四)學位論文
    王毓琦,荀子成德之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86。
    吳濟安,孔子與老子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以無為而治論為主軸,國立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高 祥,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77。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民85。
    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86。
    戴志村,荀子性惡論新詮,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二、外文資料
    Benjamin I. 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5)
    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Ronald Dworkin ,“ Liberal Community ” in Shlomo Avineri and Avner De-Shaliteds, Com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4252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45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2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