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6112      Online Users : 9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96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69


    Title: 郭沫若劇作研究
    Authors: 林淑薰
    HSUN, LIN SHU
    Contributors: 王安祈
    呂正惠

    林淑薰
    LIN SHU HSUN
    Keywords: 郭沫若
    詩劇
    歷史劇
    屈原
    武則天
    蔡文姬
    虎符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1:20:23 (UTC+8)
    Abstract: 摘   要
    本論文以郭沫若的戲劇作品為主要的考察對象,企圖從社會政治等外緣因素,以及郭沫若本身的生命型態及文藝思想觀等雙方面探尋郭沫若劇作的多樣面貌。

    清末民初,話劇以嶄新的戲劇形式傳入中國,由於社會環境因素使然,也由於西方現實主義戲劇潮流的影響下,使話劇一開始便背負了沈重的政治包袱,將戲劇用以宣揚政治理想,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五四前後,郭沫若以詩人的身分投入詩劇的創作,劇中流露出作家濃厚的"自我"意識,以及其獨特的浪漫主義式泛神論思想。戲劇語言富含詩意,奠定了戲劇文學的領域。
    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可分為四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呈現了不同的戲劇風格與創作方法,劇作的關懷角度也因作家本身視野的轉換而有所轉變。本文結合郭沫若各個時期思想發展、戲劇觀及其劇作本身的藝術性進行討論,希冀能夠從郭沫若的劇作以及提出的史劇觀、悲劇觀對後繼者的影響,為郭沫若的劇作找到合宜的歷史地位。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討論郭沫若的詩劇創作,以及詩劇與五四浪漫主義思潮的關連。通過詩劇語言與形式的分析,闡述郭沫若詩劇在中西方戲劇影響下的特殊性,突顯出郭沫若詩劇的開創性。
    第二章敘述五四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思潮與郭沫若《三個叛逆的女性》的創作。對於女性,郭沫若一直有著深厚的情感,他以聳然巨大的"自我"向封建禮教發出怒吼,提倡新式的"三不從"典範,要求婦女從封建道德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而後在五卅慘案的影響下,作家創作了生平的第一個史劇,將關注的角度從一己的個性解放,擴大到社會群體對帝國主義的控訴。「以古鑒今」的創作手法成為其日後史劇的創作準則。
    第三章探討郭沫若抗戰時期的六大史劇作品。這六部劇作可說是郭沫若史劇創作的顛峰代表作。作家此時期身居第三廳廳長,負責抗戰的文宣工作,而其戲劇作品也因而帶有濃厚的政治宣傳意味。為達政治目的不惜更改史料,犧牲劇本的文學性,借古人之口道胸中之語。史料的選用上,以戰國和南明時代為主,意欲將歷史的環境比附於當時的抗戰局勢,要求團結合作共同抵禦外伍,是此六大史劇的基調。作家並總結此時期的創作經驗,提出了史劇創作的理論,深深影響到後來作家的創作。
    第四章論述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之後郭沫若的戲劇作品。此時期,作家一捨抗戰時期的悲劇創作,而改創作歷史喜劇。對曹操及武則天提出新的評價。本章即從郭沫若所取用的歷史素材以及戲劇情節的架構,試圖探尋郭沫若所作的翻案劇是否真能達到作家翻案的目的,並從中並歸結出郭沫若此時期所採用的另一種史劇創作方法。
    第五章總結郭沫若的戲劇觀及其劇作特色。筆者以浪漫主義及悲劇觀綜括郭沫若的劇作。浪漫主義是郭沫若劇作的基調,而其提出的悲劇理論則指引了作家全部的戲劇創作。另外,筆者也試著縱觀郭沫若劇作的風格發展,從中找出郭沫若劇作的藝術性。比較其史劇理論的卓越性與局限性,及劇作對後來的影響,從中為郭沫若在文學史上找出適當的歷史地位。
    最後,則為本文做一簡單的總結與回顧,進而試著提出本文的檢討以及相關課題延伸探討的可能性。

    目   錄
    緒論…………………………………………………………………1
    第一節 郭沫若相關研究回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 5
    一.研究動機………………………………………………6
    二.研究方法………………………………………………8
    第三節 郭沫若生平與戲劇創作概述………………………12
    第一章 五四運動前期-詩劇語言風格及思想呈現…17
    第一節 詩劇與五四浪漫主義思潮 …………………………18
    第二節 題材的選擇運用與浪漫精神的呈現 ………………22
    一.藉神話傳說以寄託理想生活 ………………………22
    二.採歷史故事以發抒個人情感 ………………………24
    第三節 詩劇的思想呈現與形式探討 ………………………27
    一.取用中西的戲劇形式以突出劇作旨意 ……………28
    二.夾敘夾議的敘述形式與思想呈現 …………………31
    第四節 詩劇的語言塑造 ……………………………………34
    一.散韻夾雜的語言風格 ………………………………34
    二.抒情詩式的內心獨白 ………………………………37
    第二章 五四運動後期
    -女性反抗精神的體現與浪漫史劇的風格…42
    第一節 時代思潮與《三個叛逆的女性》的創作 …………44
    一. 五四婦女解放思潮的延續與《卓文君》、《王昭君》
    的創作 ………………………………………………44
    二.五卅反帝國主義與劇作風格的轉向-以《聶嫈》的
    產生為標誌 …………………………………………49
    第二節 《三個叛逆的女性》的女性形象與社會關懷 ……54
    一.卓文君╱封建禮教 …………………………………54
    二.王昭君╱君主王權 …………………………………57
    三.聶嫈╱譴責暴權 ……………………………………60
    第三節 《三個叛逆的女性》所體現的「浪漫史劇」創作風
    格-"借古人骸骨吹噓生命"……………………62
    第三章 抗戰時期-歷史劇的創作與史劇觀的建立…67
    第一節 政治社會背景與六大史劇的創作 …………………68
    一.政治風尚與創作意圖 ……………………………68
    二.《棠棣之花》、《屈原》的演變過程與社會環境 ……72
    第二節 六大史劇對歷史事件的選擇與主題呈現 …………75
    一.報恩行為的昇華─現實政治的需要………………76
    二.藝術服從於政治─改動結尾以合政治理念 ………77
    三.創作動機≠劇作主題─政治意識的牽制 …………79
    第三節 六大史劇的人物塑造與分析 ………………………75
    一.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塑造 ……………………………81
    (一)行為動機與刺客角色的塑造 …………………81
    (二)人物內心與詩人角色的刻劃 …………………83
    (三)政治器識與政治家形象 ………………………86
    二.正面化的女性塑造─《虎符》中的如姬與魏太后…89
    三.平板的反面人物塑造 ………………………………91
    四.翻案人物的刻劃-宋玉、趙高 ……………………93
    第四節 史劇觀的建立 ………………………………………94
    一.「歷史」與「戲劇」的分界-理論的基礎 …………95
    二.史劇的現實精神─「古為今用」的思想中心 ……98
    三.歷史精神的掌握-「失事求似」的創作方法 ……100
    第四章 社會主義時期─翻案歷史喜劇的創作 ……104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蔡文姬》、《武則天》的創作…………105
    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與翻案劇的創作 ……………105
    二.時代氣氛與劇作呈現的政治領袖形象 ……………109
    第二節 翻案"何妨"傅粉多?
    ─事件的選擇與人物的塑造 ……………………113
    一.《蔡文姬》中事件的選擇╱形象的刻劃 ……………113
    二.《武則天》中事件的選擇╱象徵意義 ………………118
    第三節 《蔡文姬》、《武則天》創作得失論 ………………125
    一.《蔡文姬》是否達到為曹操翻案的目的? …………125
    二.《武則天》與史劇創作手法的改變 …………………126
    第五章 郭沫若戲劇觀及劇作的總體考察 ……………131
    第一節 戲劇觀與劇作風格的構成 ………………………132
    一. 浪漫主義的創作基調 ……………………………132
    (一) 自我表現的浪漫情懷 ………………………132
    (二) 主觀激情的投射 ……………………………133
    (三) 革命的浪漫主義 ……………………………135
    二.悲劇觀的理論建立及創作實踐 ……………………137
    (一)性格悲劇的提出 ………………………………138
    (二)悲劇理論的形成 ………………………………140
    (三)悲劇的解放 ……………………………………146
    第二節 劇作風格的整體觀 ………………………………148
    一.情感高潮與情節高潮並用 …………………………148
    二.個性化語言與代作者發言的矛盾 …………………153
    三.獨立生命與作家化身的角色塑造 …………………159
    四.時代精神與劇作主題的密合 ………………………164
    第三節 郭沫若劇作的歷史地位 ………………………… 167
    一.郭沫若史劇理論的定位 ……………………………167
    (一)中西學者對歷史劇的界義……………………168
    (二)郭沫若史劇理論的超越與局限………………173
    二.郭沫若劇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77
    結 語 ……………………………………………………………181
    參考書目 …………………………………………………………187
    附錄一 ……………………………………………………………203
    附錄二……………………………………………………………205
    附錄三 ……………………………………………………………211
    Reference: 參 考 書 目
    (按類別及作者筆劃序排列)
    一. 郭沫若著作
    郭沫若著、人民文學編輯部編:《沫若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57
    年版)
    郭沫若著、人民文學編輯部編:《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6
    年10月一版)
    郭沫若著、郭平英編:《郭沫若作品經典》,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1997
    年2月一版)
    郭沫若著、黃淳浩編:《郭沫若自敘》,團結出版社。(北京:1996年4月一
    版)
    郭沫若著、劉元樹主編:《郭沫若自傳》,安徽文藝出版社。(江蘇:1996年
    7月一版)
    郭沫若著、陳漱渝編:《郭沫若日記》,山西教育出版社。(山西:1997年11
    月一版)
    郭沫若著、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2 年
    12月一版)
    郭沫若著、高國平編:《郭沫若論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北京:1983年
    6月一版)
    郭沫若著、上海圖書館文獻資料室.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合編:《郭沫若
    集外序跋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1983年2月一版)
    二. 與郭沫若研究相關之著作

    (一) 郭沫若生平之相關資料
    王訓昭等人:《郭沫若研究資料》(上、中、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
    京:1986年8月一版)
    金達凱:《郭沫若總論──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動的縮影》,臺灣商
    務印書館。(台北:民國77年9月初版)
    秦川:《郭沫若評傳》,重慶出版社。(重慶:1995年11月一版二刷)
    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北京:1992年12月一
    版二刷)
    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一版五刷)
    (二) 郭沫若劇作之相關研究
    田本相、楊景輝:《郭沫若史劇論》,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5年5月
    一版)
    吳功正:《沫若史劇論》,重慶出版社。(重慶:1987年11月一版)
    高國平:《獻給現實的蟠桃》,四川文藝出版社。(四川:1986年4月一版)
    張志勛:《郭沫若史劇概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吉林:1989年9月一版)
    黃侯興:《郭沫若歷史劇研究》,長江文藝出版社。(湖北:1983年11月一版)
    黃曼君選編:《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郭沫若》,海風出版社。(台北:
    民國78年11月初版)
    傅正乾:《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史劇理論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陝
    西:1988年9月一版)
    劉元樹:《郭沫若創作得失論》,四川文藝出版社。(四川:1993年2月一版)
    (三) 郭沫若文學思想研究
    卜慶華:《郭沫若研究新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北京:1995年11月一版)
    丁東:《反思郭沫若》,作家出版社。(北京:1998年12月一版)
    王錦厚:《郭沫若學術論辨》,四川文藝出版社。(成都:1996年6月二版)
    李振聲:《郭沫若早期藝術觀的文化構成》,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1992 年
    5月一版)
    陳永志:《郭沫若思想整體觀》,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92年11月一版)
    曾少祥、楊林山:《郭沫若藝術新論》,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1992年5
    月)
    三. 與戲劇有關之資料(包含戲劇史、戲劇思潮、
    劇本以及戲劇理論)
    (一) 戲劇史及戲劇思潮
    田本相、焦尚志:《中國話劇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5 年
    2月一版)
    胡星亮:《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思潮》,江蘇文藝出版社。(江蘇:1995年9月
    一版)
    孫慶升:《中國現代戲劇思潮史》,北京大學出版。(北京:1994年12月一版)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書林出版社。(台北:民國83年10月
    一版)
    袁國興:《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文津出版社。(台北:民國82年3月初
    版)
    陳白塵、董健:《中國現代戲劇史稿》,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1996年9
    月一版三刷)
    陳世雄:《現代歐美戲劇史》,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1994年10月一版)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東方出版社。(北京:1995年12
    月一版)
    葛一虹:《中國話劇通史》,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97年3月一版二刷)
    趙如琳:《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東大圖書公司。(台北:民國83年2
    月五版)
    劉彥君:《東西方戲劇進程》,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97年12月一版)
    (二) 戲劇評論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里仁出版社。(台北:民國85年10月
    初版)
    朱棟霖:《戲劇美學》,江蘇文藝出版社。(江蘇:1991年8月一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駱駝出版社。(台北:民國82年11月二版)
    姚一葦:《詩學箋註》,中華書局。(台北:民國82年8月十版)
    馬威:《戲劇語言》,文馨出版社。(台北:1991年7月初版)
    童道明:《戲劇美學》,洪葉出版社。(台北:1993年12月初版)
    戲劇報編輯部:《歷史劇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62年11月一版)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學林出版社。(上海:1992年11月一版)
    尤.什維多夫著、朱富揚譯:《莎士比亞歷史劇》,上海文出版社。(上海:1994
    年10月一版)
    萊辛著、張黎譯:《漢堡劇評》,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1998年8月一版)
    C. R. Reaske著.林國源譯:《戲劇的分析》,書林出版社。(台北:1986
    年再版)
    (三) 劇本及工具書
    于伶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戲劇卷》,上海文藝出版社。(上
    海:1985年12月一版)
    中國大百科戲劇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中國大百科出版。
    (北京:1994年1月一版二刷)
    洪深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卷》,業強出版社。(台北:1990年2月台
    一版)
    張庚編:《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戲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
    1991年8月一版)
    四. 相關資料(包含社會背景、文學史、文藝思潮及其他雜項)
    (一) 社會背景之相關史料
    石曼:《重慶抗戰劇壇紀事》,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1995年7月一版)
    田漢、歐陽予倩等編:《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1907-1957》,中國戲劇
    出版社。(北京:1958年2月一版)
    向青等著:《三十年代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5月一版)
    阿英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卷》,業強出版社。(台北:1990年3月台
    一版)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桂冠出版社。(台北:1989年5月初版)
    陳壽立:《中國現代文學運動史料摘編》(上、下),北京出版社。(北京:1985
    年6月一版)
    劉中樹:《五四文學革命運動史論》,吉林大學出版社。(吉林:1989年1月
    一版)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49-1965》,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0年6月一版)
    (二) 文學史及文學思潮
    文天行主編:《中國抗戰文學概覽》,四川大學出版社。(四川:1996年6月
    一版)
    李復威、嚴革:《簡明中國當代文學》,作家出版社。(北京:1990年11
    月二版)
    邱文治:《現代文學流派研究鳥瞰》,天津教育出版社。(天津:1992年8
    月一版)
    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東大圖書公司。(台北:民國79年3月初版)
    姚代亮主編:《當代中國文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廣西:1993年7月
    一版)
    唐弢、嚴家炎:《中國現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湖北:1998年5月
    一版十三刷)
    許豪炯:《五卅時期文學史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上海:1997年9月
    一版)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業強出版社。(台北:1990年3月初版)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教育出版社。(天津:1990年10
    月一版)
    張華來:《新文學史綱》,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5年3月北京新一
    版)
    劉增傑主編:《中國近代文學思潮》,文史哲出版社。(台北:民國86年2
    月初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北
    京:1998年7月一版)
    (三)雜項
    田文信:《論浪漫主義》,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88年12月一版)
    朱敦源、張惠誠:《毛澤東重視的歷史人物》,海天出版社。(吉林:1993 年
    9月一版)
    陸梅林、襲依群、呂德申主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河南人民出
    版社。(河南:1994年9月一版)
    張貽玖:《毛澤東讀史》,風雲時代出版社。(台北:1993年5月初版)
    黑格爾:《美學》,里仁出版社。(台北:民國72年3月一版)
    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龍文出版社。(台北:民國79年5月初版)
    鍾嶸:《詩品》,金楓出版社。(台北:1986年12月初版)
    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麥田出版社。(台北:1997
    年11月初版三刷)
    歌德著朱光潛譯:《歌德對話集》,元山書局。(台北:民國75年版)
    期 刊
    《中國話劇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
    《洪水》,上海書店出版社。
    《郭沫若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
    《郭沫若研究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學刊》,郭沫若學刊發行組。
    《新青年》,上海書店出版社。
    《創造季刊》,上海書店出版社。
    《創造周刊》,上海書店出版社。
    《創造月刊》,上海書店出版社。
    《戲劇.戲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報刊及單篇論文
    一.歷史劇綜論
    王淑明:<論郭沫若的歷史劇>,《文學研究》,1958,第2期。
    王劍叢:<論郭沫若歷史劇創作>,《戲劇研究》,1980,第13期。
    王爾齡:<郭沫若的"古事劇"-為紀念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而作>,《西
    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第5期。
    方仁念、王訓昭:<郭沫若的歷史劇主張>,《戲劇研究》,1979,第10 期。
    李培澄:<古為今用.大膽創新-談郭沫若同志的歷史劇>,《郭沫若研
    究》,1979,第2期。
    李培澄:<評郭沫若史劇觀>,《郭沫若研究》,1984,第1期。
    邢鐵華:<論歷史劇的概念、真實性和反歷史主義問題>,《戲劇研究》,
    1982,第12期。
    邢鐵華:<郭沫若歷史劇創作揭祕>,《戲劇研究》,1993,第1期。
    高國平:<革命浪漫主義的奇花異果-論郭沫若歷史劇的藝術特色>,《文
    藝論叢》,1980,第9輯。
    高國平:<獻給現實的蟠桃-論郭沫若歷史劇的思想意義>,《文學評論叢
    刊》,1983,第17輯。
    高國平:<郭沫若浪漫主義歷史劇觀的精髓-試論"失事求似">,《郭沫
    若研究》,1985,第2期。
    唐育壽、劉獻彪:<評王淑明的《論郭沫若的歷史劇》>,《山東師院學報》,
    1959,第3期。
    徐鵬緒:<略論郭沫若處理歷史題材的基本原則>,《郭沫若研究》,1984,
    第3期。
    陳瘦竹:<論郭沫若的歷史劇>,《戲劇論叢》,1958,第2輯。
    黃侯興:<郭沫若歷史劇新探>,《郭沫若研究》,1986,第1期。
    傅正乾:<關於歷史劇的創作方法問題-郭沫若史劇理論研究>,《戲劇研
    究》,1986,第10期。
    靳明全:<論郭沫若史劇人物的情感表現>,《戲劇研究》,1990,第1期。
    廖全京:<郭沫若在重慶時期的史劇創作>,《郭沫若研究》,1985,第2期。
    黎生:<郭沫若的史劇創作>,《郭沫若研究》,1979,第4期。
    魏照風:<五四時期郭沫若的戲劇創作>,《文藝論叢》,1981,第12輯。
    蘇鴻昌:<郭沫若的史劇原則和史劇創作>,《郭沫若研究》,1979,第7期。
    二.歷史劇的論爭
    朱寨:<關於歷史劇問題的爭論>,《文學評論》,1962,第5期。
    朱寨:<再談關於歷史劇問題的爭論-兼答李希凡同志>,《文學評論》,
    1963,第2期。
    李希凡:<歷史知識及其-他再答吳唅同志>,《戲劇報》,1962,第6期。
    李希凡:<歷史劇問題的再商榷-答朱寨同志>,《文學評論》,1963,第1
    期。
    余秋雨:<歷史劇簡論>,《文藝研究》,1980,第6期。
    吳唅:<歷史劇是藝術也是歷史>,《戲劇報》,1962,第6期。
    茅盾:<關於歷史和歷史劇>,《文學評論》,1961,第5、6期。
    茅盾:<茅盾同志談歷史劇>,《戲劇報》,1962,第2期。
    烏強:<歷史劇的創作方法>,《戲劇報》,1962,第7期。
    許鵬、石偉波:<歷史劇同樣要求歷史服從藝術-與鄭波光同志商榷>,《文
    學評論叢刊》,1985,第28輯。
    楊忠敏:<戲劇與歷史>,《西安戲劇》,1981,第4期。
    魯媒:<吳唅同志談歷史劇>,《戲劇報》,1961,第10期。
    韓立群:<現實性主題與歷史性題材的統一>,《郭沫若研究》,1985,第1
    期。
    關德富:<歷史真實、時代感與現實感受-關於歷史劇問題論爭的論爭>,
    《戲劇研究》,1986,第1期。
    三.有關郭沫若悲劇觀的探討
    田本相、楊景輝:<郭沫若對悲劇的貢獻>,《戲劇研究》,1982,第12 期。
    全荃:<郭沫若的抗戰歷史劇對我國悲劇文學的重大發展>,《戲劇研究》,
    1985,第5期。
    吳向北:<郭沫若歷史悲劇理論的本質特徵>,《戲劇研究》,1985,第4 期。
    谷輔林:<簡論郭沫若的悲劇觀-紀念郭沫若誕辰100周年>,《戲劇研究》,
    1993,第2期。
    陳瘦竹:<郭沫若悲劇創作的歷史地位>,《郭沫若研究》,1984,第1期。
    張志勛:<郭沫若對歷史劇理論的貢獻>,《戲劇研究》,1985,第6期。
    彭立:<郭沫若前期悲劇觀初探>,《郭沫若研究》,1984,第1期。
    傅正乾:<郭沫若的歷史悲劇觀>,《郭沫若研究》,1984,第2期。
    趙遐秋:<郭沫若的悲劇觀與西方悲劇理想之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4,第6期。
    韓立群:<論郭沫若歷史悲劇的結構>,《戲劇研究》,1986,第3期。
    四.曹操翻案風
    李希凡:<歷史人物的曹操和文學形象的曹操-再談《三國演義》和為曹操
    翻案>,《文藝報》,1959,第14期。
    孫達伍:<關於評價曹操的幾個問題>,《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59,第1
    期。
    張真:<曹操-從生活素材到藝術形象>,《戲劇報》,1959,第11期。
    黃鈞:<真假曹操辨>,《戲劇研究》,1982,第5期。
    學術月刊編輯部:<關於對曹操評價問題的討論綜述>,《學術月刊》,1959,
    第4期。
    學術月刊編輯部:<關於對曹操評價問題討論的綜述(二)>,《學術月刊》,
    1959,第7期。
    戴不凡:<曹操外論>,《戲劇研究》,1959,第3期。
    五.郭沫若的思想與文學觀
    王仲生:<試論郭沫若泛神論思想的理論來源及其文化學意義>,《中國現
    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第11期。
    杜毅伯:<郭沫若文藝思想發展的道路>,《人文雜誌》,1958,第2期。
    何汝泉:<郭沫若與歷史人物翻案>,《社會科學研究》,1993,第6期。
    張琢:<郭沫若五四時期的泛神論思想簡論>,《郭沫若研究》,1985,第4
    期。
    孫黨伯:<論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992,第6期。
    黃侯興:<論郭沫若"青春型"的文化品格>,《文學評論》,1992,第5期。
    蔡震:<郭沫若的個性本位意識與傳統文化情結>,《文學評論》,1992,第
    5期。
    六.郭沫若研究的外緣資料
    夏衍:<中國話劇運動的歷史與黨的領導>,《戲劇報》,1957,第20期。
    郭兆儒:<郭沫若的生平和創作道路>,《語文教學通訊》,1956,第10 期。
    劉亞盛:<郭沫若在重慶>,《人物雜誌》,1950,第9期。
    鄭伯奇:<創造社三題>,《文學知識》,1959,第5期。
    鄭伯奇:<談創造社的文學活動>,《文藝報》,1959,第8期。
    七.有關郭沫若劇作的評論資料
    丁霄漢:<評郭沫若的《屈原》>,《文化建設》,1953,2卷2期。
    王劍叢:<《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郭沫若研究》,1984,第3
    期。
    尹正:<打開了一條路-談《虎符》>,《戲劇報》,1957,第9期。
    丘揚:<《虎符》-雄偉悲壯的民族史詩>,《新觀察》,1957,第4期。
    田漢:<話劇要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戲劇報》,1957,第8期。
    吳戈:<《屈原》-浪漫主義的詩篇>,《江淮文學》,1957,第2期。
    李訶:<論《虎符》的主題思想>,《解放軍文藝》,1957,第4期。
    李健吾:<從哀傷到快樂--演出成功的《蔡文姬》>,《新觀察》,1959,第
    11期。
    李健吾:<從《蔡文姬》演出想到的>,《戲劇報》,1959,第11期。
    何守中:<《蔡文姬》的主題及其效果>,《郭沫若研究》,1980,第4期。
    呂家鄉:<歷史劇《蔡文姬》和《武則天》新解>,《文史哲》,1993,第4
    期。
    阿甲:<戲曲程式不是萬能的>,《戲劇報》,1957,第8期。
    阿甲:<真實、還要夠味兒-看《蔡文姬》演出後隨談>,《戲劇報》,1959,
    第14期。
    孟超:<詩情洋溢的《蔡文姬》>,《文藝報》,1959,第13期。
    柳濤:<談屈原的悲劇>,《文藝生活》,1944,3卷5期。
    胡民:<看《蔡文姬》後的感想>,《北京文藝》,1959,第8期。
    徐飛:<《孔雀膽》演出之後>,《新華日報》1943,1月18日。
    馬少波:<從信陵君的討論談起>,《人民戲劇》,1951,3卷2期。
    孫世愷:<焦菊隱談《虎符》的演出>,《文藝報》,1957,第3期。
    張艾丁:<談《蔡文姬》>,《北京文藝》,1959,第12期。
    焦菊隱:<關於話劇吸取戲曲排演手法問題-歷史劇《虎符》的排演體會>,
    《戲劇論叢》,1957,第3輯。
    焦菊隱:<《武則天》導演雜記>,《文藝報》,1962,第8期。
    溫凌:<《蔡文姬》的歷史真實性>,《戲劇報》,1959,第13期。
    費桂林:<論郭沫若之《屈原》>,《文學創作》,1943,3卷2期。
    葛一虹:<《棠棣之花》上演-"觀眾""中藝"合作演出>,《文匯報》,
    1947,4月5日。
    葛良:<舞台的異彩-談《虎符》>,《戲劇報》,1957,第7期。
    喜居:<《虎符》排練場點滴>,《戲劇報》,1957,第3期。
    劉元樹:<翻案何須傅粉多>,《戲劇研究》,1992,第11期。
    蕭棠:<關於《蔡文姬》及其演出>,《中州評論》,1959,第22期。
    顏振奮:<談歷史喜劇《蔡文姬》>,《劇本》,1959,第7期。
    嚴家炎:<也談《蔡文姬》--與張艾丁同志商榷>,《北京文藝》,1959,8
    月號。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5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2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