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596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9070      Online Users : 5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64


    Title: 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
    Authors: 張超然
    Contributors: 李豐楙
    張超然
    Keywords: 道教
    上清經派
    存思
    人觀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1:20:12 (UTC+8)
    Abstract:  道教教派雖自東漢即已出現,但教派與教理的創發卻主要在六朝時期,六朝之後即不斷地因襲著這樣的傳統,一直至宋元全真內丹學的興起才又開啟另一波教理的發展。所以多數的道教研究即以六朝為始,本論文即是如此。簡單地說,本論文的研究是以六朝上清經派中所提倡的存思法為核心,討論上清教徒對於世界與個人生命的看法,包括宇宙觀、人觀以及修法。
      在宇宙觀的部分,主要討論宇宙的根源、宇宙的化生以及六朝時的末世意識:末世意識是存思修法進行時的背景情境;而宇宙的本源與化生則是存思法的依據。
      在人的部分,同樣是以末世與修法問題意識底下,由生成論出發,討論人身中善與惡、生與死的力量。基本上可以作為上清教徒的人觀認識,但更為重要的是,人是操作存思法的主體,所以存思法的內容與人的身體與身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必須對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掌握存思法。
      修法的部分包括形式研究與類型研究。形式研究希望能儘量地恢復當時上清修行的過程,也是補充部分修法簡略敘述的不足,使修法更為具體完整。類型研究則是透過對修法資料的整理與歸納,並配合教理而對修法所作的分類。大致上可以分為通神、記名、辟邪、固真四類,其中的辟邪、固真即與個人以及宇宙中的正邪力量相應。
      簡單地說,存思法是一種透過內在想像所進行的儀式行為,在這些儀式的背後蘊含著完整的神話與教理思想,本文即透過存思法而探究這些神話思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理論架構
    一、末世意識與生命本質的思考
    二、「本質□失落□重建□回歸」的歷程
    三、修養理論的提出
    四、問題點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素材與前人研究成果
    一、研究素材
    二、前人研究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宇宙論與末世情境
    第一節 宇宙圖式
    一、宇宙論述的歷史脈絡
    二、末世論下的上清經派宇宙圖式
    第二節 真靈、經典、宮府及其解救論意義
    一、真靈
    二、經典
    三、諸天宮府
    第三章 生成、罪穢與身神
    第一節 生成論
    一、生成的過程
    二、尊神的生成意義與符籍的功能
    第二節 胞結、尸鬼與魂魄
    一、六天故氣的生成環境
    二、胞胎結節
    三、尸氣、尸鬼
    四、魂魄
    第三節 尊神與形軀
    一、以尊神為主的身體論述
    二、三元結構的尊神分布
    三、以上元結構為主的身神
    四、混合變化而成的尊神
    第四章 修法的形式結構:入室-存思
    第一節 靜室構造與入室儀軌
    一、入室的時間
    二、入室前的準備:法服、沐浴清齋
    三、靜室的構造
    四、入室儀軌
    第二節 與存思配套的儀式行為
    一、叩齒
    二、咽液
    三、禮祝
    四、「叩齒□禮祝□叩齒□咽氣(液)」的次序
    第五章 修法的類型與內容
    第一節 通神:連繫宇宙的本體之一
    一、專誠
    二、啟願
    三、隱朝上真
    第二節 記名:連繫宇宙本體之二
    一、運度天關
    二、投簡記名
    第三節 辟邪:抗拒生命中的負面力量
    一、辟邪殺鬼
    二、安鎮魂魄
    三、胞胎解結
    四、除罪削簡
    五、解災度厄
    第四節 固真:增強生命中的正面力量
    一、存神煉形
    二、混合變化
    三、呼引日月
    第六章 結論
    一、關於宇宙論述
    二、關於人的論述
    三、關於存思法的論述
    上清存思法研究資料彙編
    附錄一:上清存思修法──時間篇
    附錄二:「〈天師告南嶽夫人口訣入靜法〉研究」
    附錄三:上清存思修法──目錄篇
    附錄四:上清存思修法──內容篇
    附錄五:上清存思修法類型表
    引用書目
    Reference: 一、道藏
    《正統道藏》(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所收錄之道經
    《上清大洞真經》,第1冊,荒字號
    《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第1冊,昃字號
    《高上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經》,第1冊,宿字號
    《太上玉佩金璫太極金書上經》,第1冊,宿字號
    《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第2冊,字號
    《太霄琅書瓊文帝章訣》,第2冊,成字號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第3冊,騰字號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第3冊,雨字號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第3冊,雨字號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第4冊,果字號
    《太微靈書紫文琅玕華丹神真上經》,第4冊,果字號
    《紫陽真人內傳》,第5冊,翔字號
    《茅山志》,第5冊,龍、師、火字號
    《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第6冊,乃字號
    《上清胎精記解結行事訣》,第6冊,位字號
    《登真隱訣》,第6冊,遜字號
    《上清太上八素真經》,第6冊,遜字號
    《上清八道秘言圖》,第6冊,國字號
    《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第6冊,國字號
    《上清後聖道君列記》,第6冊,有字號
    《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第11冊,傷字號
    《真誥》,第20冊,安、定字號
    《雲笈七籤》,第22冊,學∼棠字號
    《太上三天正法經》,第28冊,滿字號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第33冊,右字號
    《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第33冊,右字號
    《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第33冊,右字號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綱飛地紀金簡玉字上經》,第33冊,右字號
    《洞真上清開天三圖七星移度經》,第33冊,右字號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經》,第33冊,右字號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服食日月皇華訣》,第33冊,通字號
    《洞真太上三九素語玉精真訣》,第33冊,通字號
    《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內真經》,第33冊,通字號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隱書洞真玄經》,第33冊,廣字號
    《洞真太上神州七轉七變舞天經》,第33冊,廣字號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元變經》,第33冊,廣字號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第33冊,內字號
    《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經》,第33冊,內字號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經》,第33冊,內字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第33冊,左字號
    《上清丹景道精隱地八術經》,第33冊,承字號
    《上清天關三圖經》,第33冊,明字號
    《上清素靈上篇》,第33冊,明字號
    《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第34冊,明字號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經》,第34冊,既字號
    《上清太上九真中經絳生神丹訣》,第34冊,既字號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飛經》,第34冊,既字號
    《上清玉帝七聖玄紀迴天九霄經》,第34冊,既字號
    《上清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第34冊,既字號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第34冊,既字號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第34冊,既字號
    《上清瓊宮靈飛六甲籙》,第34冊,集字號
    《上清曲素訣辭籙》,第34冊,集字號
    《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九靈太妙龜山玄籙》,第34冊,墳字號
    《太上九真明科》,第34冊,亦字號
    二、古代典籍
    (秦)呂不韋等、(漢)高誘注、(清)畢沅注,《呂氏春秋新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新四版。
    (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3年十一版。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三刷。
    (晉)王弼、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8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六刷。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83年。
    (清)蔣驥,《山帶閣註楚辭》,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人)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諱書集成》六卷,東京:明德出版社,昭和60年。
    三、中文書籍、期刊論文
    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漢武帝內傳》的形成〉,收入《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232-379。
    王 明,《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民68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
    王天麟,《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類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私立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論,民80年。
    ───,〈潔淨儀式:上清經派存思法中有關罪穢的胎結的淨化〉,《道教學探索》第拾號,86年9月,頁503-525。
    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再版。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台北:武陵出版社,1996年。
    吉川忠夫著、許洋主譯,〈靜室考〉,《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9,頁450。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1991年。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民70典藏版初版八刷。
    ───,〈六朝道教度脫觀的綜合考察〉,發表於「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四川大學,1994.12。
    ───,〈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民國85年,頁91-130。
    ───,〈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民國85。
    ───,〈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發表於政大宗教研究中心,86年4月。
    ───,〈道教劫論與當代度劫之說──一個跨越世紀末到廿一世紀的宗教觀察〉,收入《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86年。
    ───,〈末世與希望: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發表於中國哲學會主辨之「末世與希望」學術研討會論文,87年12月。
    ───,〈漢武內傳的研究〉,收入《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頁21-122。
    ───,〈崑崙、登天與巫俗傳統〉,《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國立彰化師大,1994。
    ───,〈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文哲集刊》第14期,民88年3月。
    李麗涼,〈《旡上秘要》的類目結構〉,發表於「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漢學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1997年7月29日。
    ───,《旡上秘要之編纂及道經分類考》,台北:政大中研所碩論,民87。
    李永熾,〈身體與日本思想史〉,《當代》第35期,1989年3月。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林帥月,《古上清經派經典中詩歌之研究──以「真誥」為主的考察》,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民80年。
    胡其德,〈太一與三一〉,《東方宗教研究》新三期,頁77-95。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台北:漢忠文化,1996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四卷,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大中文研究所博論,民82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三刷。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星象編》、第五冊《曆法.曆書》,台北:明文書局,民74、77年。
    許麗玲,〈《周氏冥通記》初探〉,《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1994.10,頁150-163。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0年再版。
    葛兆光,〈自然、社會、人的同源同構互感:一個系統宇宙理論的形成與神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頁42。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民84年。
    楊儒賓編,《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民82年。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之102),台北:台大文學院,民86年。
    鍾來因,《長生不死的探求──道經《真誥》之謎》,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年。
    劉長林,〈中國的人體理論〉,《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二刷,頁136-169。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劉怡君,《六朝上清經系的濟度思想──以楊許時期為主的考察》,輔大宗教系碩論,86年。
    ───,〈《大洞真經》初探〉,發表於東方宗教討論會,1998年。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年。
    蕭登福,〈魏晉道教楊許「上清大洞真經39章經」探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6期,頁42-54。
    四、外文書籍、期刊論文
    R.AЗУ 著、石井昌子、上田伸吾譯,〈二世紀プベ七世紀ネザソ道教シ民間宗教〉,《創大ヤЖヤ研究》1號,頁211-247。
    M=ЗЬэШヱс 著、宮川尚志、安倍道子譯,〈茅山ズれんペ啟示──道教シ貴族社會〉,《道教ソ總合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2年初版,頁333-369。
    R. A. Stein著、川勝義雄譯,〈紀元二世紀ズ政治=宗教的道教運動ズコゆサ〉,收錄《道教研究》第二冊(東京:豐島書房,1968)。
    三浦國雄,〈洞天福地小論〉,《東方宗教》第61期,1983.5,頁1-23。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0。
    山田利明,〈洞房神存思考〉,《東方宗教》第74期,1989.11,頁20-38。
    松村巧,〈天門地戶考〉,《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平成4年初版,頁145-174。
    石井昌子,《道教學ソ研究──陶弘景メ中心ズ》,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5年。
    ────,《真誥》,東京:明德出版社,昭和44年。
    ────,〈上清大洞真經ソ一考察〉,《創價大學文學部論集》第四卷第二號。
    ────,〈上清大洞真經ソ類似經典ズコゆサ〉,《創價大學一般教育部論集》第二號。
    ────,〈上清大洞真經シ大洞玉經ソ關係〉,《創價大學一般教育部論集》第 號。
    ────,〈『太丹隱書洞真玄經』ソ一考察〉,收入《民眾シ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集》(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7年),頁151-167。
    ────,〈『真誥』ズ說ゑ「靜室」ズコゆサ〉,《道教與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頁143。
    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吉岡義豐著作集》第三卷,東京:五月書房,昭和63年。
    池田秀三,〈陰シ陽〉,《中國宗教思想2》,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5-9。
    ────,〈對立シ統一ソ理論シウサソ陰陽〉,《中國宗教思想2》,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9-12。
    池田末利,〈魂魄考〉,《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シ思想》,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1年初版,頁199-215。
    尾崎正治,〈『太上三天正法經』成立考〉,《東方宗教》第43號,1974.4,頁13-29。
    神塚淑子,〈魔ソ觀念シ消魔ソ思想〉,《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平成四年初版,頁89-144。
    ────,〈方諸青童君メバをゲサ──六朝上清派道教ソ一考察〉,《東方宗教》第76期,1990.11,頁1-23。
    麥谷邦夫,〈『大洞真經三十九章』メバをゲサ〉,收錄《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社,平成四年初版,頁55-87。
    御手洗勝,〈崑崙傳說シ永劫回歸〉,收錄於《古代中國ソ神神─古代傳說ソ研究─》,東京:創文社,昭和59年,「附錄2」,頁681-683。
    福井康順等人所編,《道教》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窪德忠,〈三尸說シガソ信仰〉,《庚申信仰》,東京:山川出版社,昭和31年初版、57年九版,頁191-240。
    Robinet, I. Translated by Julian F. Pas and Norman J. Girardot, Taoist Meditation: The Mao-shan Tradition of Great Pur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4151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5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5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