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資料
中文參考資料
書籍
王溢嘉(民81):《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台北縣:野鵝出版社。
王道還譯,Kuhn,T.(民7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文崇一(民78):〈調查訪問法〉,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550-588。台北市:東華書局。
文崇一(民78):〈問卷設計〉,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407-438。台北市:東華書局。
石永貴(民61):《科學新聞報導》。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張昭鼎等(民79):《科學月刊二十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民79):《中華民國出版年鑑》。台北市:中國出版公司發行。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86):《中華民國八十六年1997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民78):《中華民國出版事業概況》。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主計處(民8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市:中國統計學社、中央文物供應社,正中經銷。
行政院主計處(民8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李美華等譯,Babbie,E.(民8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執中、杜文人等譯,Goldstein,M and Goldstein,I.F.(1993):《科學方法新論》。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沈清松(民73):《解除世界魔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金耀基(民78):《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吳大猷(1986):《人文、科技、社會》。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大猷(民75):《科學與科學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良(民85):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
施美玲譯,Singletary, M.(民8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出版社。
高士其、郭正誼、黎先耀、趙之、魯克、金濤、劉后一、肖建亨、張鋒、徐曉鶴(1983):〈文藝體科普讀物〉,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編)《科普創作概論》,頁139-19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翁秀琪(民8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陶世龍(1983):〈科普作品的基本要求〉,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編)《科普創作概論》,頁25-4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章道義(1983):〈科普作品的概念、範疇和方向任務〉,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編)《科普創作概論》,頁1-2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佳士(民5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唐勤、梁錦 譯,Brockman,J. (民87):《第三種文化》。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民85):《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民70):《重編國語辭典》。台北市 : 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學明(民85):《文化工業》。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信元(民86):《兩岸暨港澳出版事業的發展與整合》。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郭正誼(1983):〈知識性科普讀物〉,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編)《科普創作概論》,頁94-10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啟政(民80):《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出版社。
湯壽根、張開遜(1983):〈技術科普讀物〉,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編)《科普創作概論》,頁109-12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游淑靜(民70):《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出版社。
傅大為(民79):〈科學在台灣社會的地位〉,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編)《科學月刊二十週年紀念文集》,頁111-118。台北: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張漢裕譯,Weber,M.(民75):《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台北:協志工業公司。
張曉春(民78):〈樣本調查研究〉,楊國樞、文崇一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228-258。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一蕃(民86):〈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報告》,頁77-100。台北: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彭松建、趙學范譯,Datus,C.& Smith,J.R.(1995):《圖書出版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
楊孝榮(民85):《傳播研究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志弘、莫季雍譯,McQuail,D. and Windahl,S(1993[民85]):《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鄭延慧(1983):〈科學家傳記〉,章道義、陶世龍、郭正誼(編)《科普創作概論》,頁193-20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潘世墨、陳振明(1995):《現代社會中的科學》。台北:淑馨出版社。
潘家慶、王石蕃、謝瀛春(民79):《台灣地區大眾傳播與議題設定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潘家慶、王石蕃、謝瀛春、鄭自隆(民84):《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市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劉珺珺、顧新、王德祿譯,Crane,D. (1988):《無形學院—知識在科學共同體的擴散》。北京:華夏出版社。
賴永祥(民53):《中國圖書分類法索引》。台北市:編者。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瀛春譯,Krieghbaum,H.(1967[民83]):《科學與大眾媒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謝瀛春(民79):〈科學月刊達到了普及科學的使命嗎〉,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編)《科學月刊二十週年紀念文集》,頁99-104。台北: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謝瀛春(民80):《科學新聞的傳播 : 理論與個案》。台北市:黎明。
謝瀛春(民82年1月):《台灣的科學傳播概況之研究》,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委託研究。
羅文輝(民80):《精確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書局。
羅世宏譯,Everin,W.J. and Tankard,J.W.(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期刊論文
朱文增(民77):《文化性商品消費行為研究:以臺北市地區青年學生圖書雜誌消費行為與其價值觀及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珍賢(民79):《台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 : 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
陳美智(民84):《1985~1994年臺灣地區科學類兒童讀物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登榆(民86):《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乾輝(民74):《一般書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沁恆(民62):〈中央、聯合兩報科學報導的分析〉,《新聞學研究》,12:67-90。
報紙雜誌
王慧、夏幼文(民77年11月):〈何處是歸鄉?科技新聞攻不進大眾媒體之憾〉,《我們的雜誌》,頁40-48。
王一川(民79):〈中國科普作品的產生與在大陸的發展〉,《科學月刊》。21(9):715-719。
古慧玲(民84):〈解讀暢銷書與暢銷書現象〉,《書香月刊》,46:4-8。
江才健(民86):〈翻譯風潮和制式學術—科學文化現象中創造性問題的一些觀察〉,《科學月刊》,28(7):593-595。
江才健(民87年5月3日):〈迎接一個後科學時代〉,《中國時報》,第41版。
李彥甫(民87年2月5日):〈清大教授發現化石,動物起源推前五萬年〉,《聯合報》,第3版。
李宇宙(1998):〈生物科普閱讀也有性別〉,《誠品月報》。1998年8月。
牟中原(民84):〈科學與錯誤〉,《科學的烏龍事件》。台北:幼獅出版社。
科學月刊社(民79):〈科普工作者對九十年代的展望〉,《科學月刊》,21(9):708-719。
徐淑卿(民87年9月17日):〈如果科學讀物像小說〉,《中國時報》,第41版。
陳文瀾(民87):〈科學王朝中的拜物教與善書〉,《當代》,124:126-131。
郭強生(民87年7月9日):〈自然與社科該結合了〉,《中國時報》,第48版。
葉啟政(1985):〈現代大眾文化精緻化的條件〉,《國魂》,480:76-79。
張之傑(民73):〈光復以來的科學普及刊物〉,《新書月刊》,11:53-57。
楊維敏(民87年2月5日):〈李家維、陳均遠發現世界最老動物化石〉,《中國時報》,第5版。
裴元領(民87年4月13日)〈當說話成為一種純粹美學—不可溝通的社會〉,《中央日報》,23版 。
劉源俊(民87):《科學與倫理》。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孫哲生先生一百晉八齡誕辰紀念會演講講辭。
謝宏媛(民87):〈衛生署長詹啟賢為何不敲響警鐘〉,《商業週刊》,556:97-100。
羅時成(1998):〈科月創刊發行的回顧與展望—兼談如何落實科普的任務〉,《科學月刊》,29(1):4-5。
賽凡譯,Greene,M.T.(民86年9月1日):。〈科學分殊化的危機〉,《中國時報》,第25版。
傅大為(1998):〈台灣的「通俗科學」翻譯讀物〉,生命科學系女性主義BBS(140.114.98.18)。
英文參考資料
Bogdan,R.C. and Biklen,S.K.(1982).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 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Boston,Mass:Allyn & Bacon.
Brewer,J. and Hunter,A.(1989).Multimethod Research: A Synthesis of Styles.News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Brody,H.(1992).Philosophy Approaches. In Crabtree,B.F. & Miller, W.L. (eds),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News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Bronowski,J.1965).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New York:Harper & Row.
Burkett,D.W.(1974).Writing science news for the mass media.second edition,revised.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
Creswell,J.W.(1994).Research Design: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London:Sage Publication.
Cronholm,M.& Sandell,R.(1981).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1(2):85-96.
Denzin,N.K.(1978).The Research Act.McGraw-Hill Inc.
Denzin,N.K.(eds.)(1970). Sociological Method: A Sourcebook.Chica go:Aldine Publication.
Douglas,J.D.(1976).Investigative social research:Individual and team field research.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
Dunwoody,S.and Ryan,M.(1985.Scientific Barriers to the Popula rization of Science in the Mass Media.Journal of Communi cation,35(1):26-42.
Funkhouser,R.(1969).Levels of Science Writing in Public Infor mation Sources.Journalism Quarterly,46:721-726.
Funkhouser,G R.and N.Naccoby (1971).Communicating Specialized Science Information to a Lay Audienc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1:58-71.
Gans,H.J.(1973).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Basic Books,Inc.
Gannon,R.(1991).Best Science Writing: Reading and Insight.Phoe nix:Oryx Press.
Gastel, B.(1983).Presenting science to the puplic. Philadelphia, PA.:isi press.
Goodell, R.(1977).The Visible Scientists. Boston,Mass.:Little, Brown&Company.
Grolier incorporated(1990).The New book of popular science. Conn,: Grolier.
Hively,W.(1988).How Much Science Does the Public understand? American Scientist,76:439-444.
Kahn,R.,& Cannell,C.(1957).The dynamics of interviewing.New York: John Wiley.
Kowal,J.P.(1980). Responsible Science Reporting in a technological age.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10:4.15-18.
Krieghbaum,H.(1959).Public Interest in Science News. Science, 24: 1092 -1095.
Krieghbaum,H,(1958).Science ,the News, and the Publi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Kuzel,A.J.(1992).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In Crab tree,B.F.& Miller,W.L.(eds).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31-44.News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Lievpouw,L.A.(1990.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7(1): 1-10.
Marshall,C.&Rossman,G.B.(1995).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A.:Sage Publication.
McGinn,R.E.(1991).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NewJersey: Pr entice-Hall.
McQuail,D.(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Sage Publication.
Merton,R.K.(1973).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W.L.and Crabtree,B.F.(1992).Primary Care Research: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Crab tree,B.F.&Miller,W.L.(eds).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pp.31-44.News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Myer,G.(1991).Lexical Cohesion and Specialized Knowledge in Science and Popular Science Texts.Discourse processes,14(1):1-26.
Patton,M.Q.(1990).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
Schwartz,H and Jacobs,J.(1979).Qualitative Sociology:A Method to the Madness.New York:The Free Press.
Snow,C.P.(1960).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torey,J.(1997).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second edition,Prentice Hall.
Strauss,A.and Corbin,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Sage Publication.
Tesch,R.(1990).Qualitative Research:Analysis Types and Software Tools.The Falmer Press.
Tichenor,P.,C.Olien,and G.Donohue.(1976).Community Control and Car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3:403-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