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英文部份
Clark, M. (1990). Nietzsche on Truth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A. E. (1983). Authenticity and Learning : Nietzsch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Deleuze, Gilles (1962). Translated by Tomlinson, Hugh (1983).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oll, William E.(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illespie,M.A. & Strong,T.B.(eds.) (1988). Nietzsche’s New Seas : explorations in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ller, Erich(1988).The Importance of Nietzsche : ten essay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llingdale, R. J.(1966). Nietzsche : The Man and His Philosophy. Baton Rouge :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Walter (1974). Nietzsche :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yotard, Jean-Francois(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Bennington,G & Massum,B.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gnus, B. & Higgins, K. (eds.) (199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ietzsch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urphy, Timothy F. (1984). Nietzsche as Educator.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Nietzsche, F. W.(translated by Levy, Oscar L.(ed.))(1964). The Completed Work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First Completed and Author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New York : Russell & Russell.
Pfeffer, Rose (1972). Nietzsche : Disciple of Dionysus. Cranbury :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Inc.
Schacht, Richard (1983). Nietzsche.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Schacht, R.(1995). Making Sense of Nietzsche : reflections timely and untimely.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imons, Martin(1988).Montessori, Superman, and Catwoman. Educational theory, Vol.38, No.3, p.p.341-349.
Sleinis, Edgar Evalt (1994). Nietzsche’s Revaluation of Values : A Study in Strategies. Urbana and Chicago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oll, Ivan (1988). Pessimism and the Tragic View of Life:Reconsiderations of Nietzsche’s Birth of Tragedy. In Solomon, Robert C. & Higgins, Kathleen(1988). Reading Nietzsch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部份
Best, Steven & Kellner, Douglas著,朱元鴻等譯(民83)。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Doll, W. E.著,王紅宇譯(民88)。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Gaarder, Jostein著,蕭寶森譯(民85)。蘇菲的世界(上)(下)。台北:智庫。
Halevy, Daniel著,談蓓芳譯(民80)。尼采傳。台北:業強。
Hayman, Ronald著,李志成譯(民88)。尼采。台北:麥田。
Highet, Gilbert著,陳蒼多譯(民84)。無法征服的人心。台北:新雨。
Jaspers, Karl著,徐興譯(民73)。尼采傳。台北:中華日報。
Lemieux, Michele著,洪翠娥譯(民87)。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台北:大田。
Morris, Van Cleve著,黃昌誠譯(民84)。存在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Schopenhauer, Arthur著,劉大悲譯(84)。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志文。
Schopenhauer, Arthur著,張尚德譯(民85)。人生的智慧。台北:志文。
Walters J. D.著,林鶯譯(民88)。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像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
工藤綏夫著,李永熾譯(民79)。尼采的思想。台北:水牛。
王曾才編(民82)。西洋近世史。台北:中正。
王壘(民88)。生命的守護神:尼采。台北:笙易。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
史英(民87)。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人本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台北:天下文化。
伍至學(民83)。尼采論形上學的心理學。哲學雜誌,10期,118-129頁。台北:業強。
克里希那穆提著,張南星譯(民84)。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
吳宗寶譯(民81)。何謂啟蒙答客問。當代,76期,15-21頁。
沈清松(民86)。情緒智商與實踐智慧。哲學雜誌,19期,4-15頁。
李明輝譯(民77)。康德:答何謂啟蒙。收錄於聯經出版公司編輯部主編(民77)。思想,1-12頁。台北:聯經。
李霖生(民87)。□超越善與惡□—尼采導讀。台北:臺灣書店。
李霖生(民83)。真理的魅惑:尼采論哲學家的成見。哲學雜誌,10期,90-97頁。台北:業強。
李霜青(民76)。人生哲學導論。台北:五洲。
林玉體(民82)。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鎮國(民82)。《裂峙:德希達/海德格/尼采》。哲學雜誌,4期,198-203頁。
孟樊(民86)。後現代大學理念。收錄於汪亞明等著;鄭祥福與孟樊主編(民86)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生智。
周國平(民81)。只有一個人生。台北:林鬱文化。
周國平(民82)。尼采在二十世紀的轉折點上。台北:林鬱文化。
高廣孚(民80)。人生哲學。台北:五南。
唐力權(民82)。權力、意志與詮釋—尼采的透視主義與後現代思想。哲學雜誌,4期,26-40頁。
夏雨人(民75)。人生哲學。台北:三民。
孫效智(民88)。生死尊嚴與生命智慧。收錄於李遠哲等著(民88)。享受生命,181-197頁。台北:聯經。
陳文團(民83)。尼采道德觀之虛無主義。哲學雜誌,10期,38-61頁。台北:業強。
陳素梅(民83)。尼采論權力意志與道德解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學理論組碩士論文。
陳照雄(民84)。西洋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心理。
陳鼓應(民78)。尼采新論。台北:唐山。
陳榮灼(民81)。「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
陳曉林(民76)。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柏、哈伯瑪斯。台北:時報。
陳懷恩(民83)。尼采的藝術形上學。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懷恩(民86)。尼采的藝術哲學。美育,86期,14-25頁。
黃武雄(民85)。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基金會。
黃麗綺(民86)。查拉圖斯特拉的健康與道德。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軍(民87)。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釗貽(民86)。尼采《權力意志》及哲學遺稿的問題。哲學雜誌,19期,190-197頁。
張銀富譯(民78)。當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黃應全(民87)。人世生存的肯定者:弗雷德里希?尼采。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馮友蘭(民77)。人生哲學。台北:天宇。
馮作民(民79)。尼采的哲學。台北:水牛。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86)。盡人間情性,參天地化育—論EQ與生命實踐。哲學雜誌,19期,32-47頁。
馮朝霖(民84)。「化混沌之情,原天地之美」論情意教育。北縣教育,6期,32-36頁。
馮朝霖(民84)。主體性困境對教育的挑戰—李歐塔哲學與教育思想的初解。收錄於郭實渝主編(民84)。「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收錄於林本炫主編(民86)。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傅佩榮(民83a)。誰在乎教育。台北:業強。
傅佩榮(民83b)。價值重估與權力意志的難題。哲學雜誌,10期,4-37頁。台北:業強。
溫明麗(民8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超越現代與後現代。收錄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民85)。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民82)。教育人類學理論。台北:五南。
趙建文(民87)。尼采。香港:中華書局。
趙衛民(民83)。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哲學雜誌,10期,62-89頁。台北:業強。
蔡美麗(民84)。尼采之生命哲學—生之苦諦、永劫回歸、酒神之歌。當代,115期,88-121頁。
劉崎(民85)。瞧!這個人。台北:志文。
劉曉波(民78)。悲劇?審美?自由。台北:風雲時代。
蔡錚雲(民84)。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蔡錚雲。
羅光(民75)。人生哲學。台北:輔大。
羅貴祥(民86)。德勒茲。台北:東大。
蘇永明(民88)。從博雅教育到通識教育—由Jane Roland Martin對Paul Hirst的批評談起。發表於清華大學等主辦的海峽兩岸「通識教育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279-29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