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55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51778      Online Users : 5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535


    Title: 新人參選行為之研究:台北市議員吳世正個案分析
    Authors: 朱肇華
    Chu, Chao-Hua
    Contributors: 陳義彥
    朱肇華
    Chu, Chao-Hua
    Keywords: 新人參選
    選舉
    台北市議員
    競選策略
    選舉行為
    個案研究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18 16:33:13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陳述並分析一個符合「新人」定義的年輕市議員參選人:吳世正,如何由立志參選、籌備競選活動、實地參與競選活動,到最後突破種種困難,在激烈的選舉中勝選的過程。筆者有幸能實地參與這樣的競選過程,長期參與觀察競選活動達三個月之久,並深入競選班底的核心,蒐集第一手資料,本篇論文就是筆者親身觀察、記錄、整理的呈現。希望透過本論文的陳述,能進一步瞭解候選人最原始的參選動機與競選行為。
    新人參選的過程是一個與現任者大異其趣的經驗,從立志參選、提名、成立總部、文宣戰、組織戰,新人的經歷都很特別。和現任者一樣,新人同樣必須衡量選區特性,個人特質、競爭對手、自己的資源,然後決定競選的方針,擬定實際的競選策略。然而不同的是,新人受限於經費及資源的程度,會比現任者來得大。新人最困難的,就是一方面必須與現任者競爭,另一方面各種資源卻與現任者相去甚遠,彷彿是在進行一個起點不一樣的賽跑比賽。
    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候選人整體的策略也會受到限制,必須捨棄花錢的策略,而以簡單的競選規模代替,例如以義工取代走路工、以游擊戰取代大規模文宣戰、以走透透的方式取代上媒體登廣告、以拉長工作時間來彌補人手的不足、以勤跑基層來彌補人脈的不足。所以整個新人參選的過程可以說是汗水與淚水的結合,其間的辛苦,非外人所能理解。
    一個新人能夠當選是靠著「形象票」,還是「組織票」當選?筆者發現,一個沒有背景的新人雖然主要是靠「形象票」當選,但是一個形象清新的新人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組織來為他動員、宣傳,他的知名度也沒辦法拓展,而新人的優勢:「清新的形象」,也就無法深入一般人的心中。故「形象票」訴求也需要有組織機器來作後盾,一個能有效組織、動員的機器,以持續關心、聯絡支持者,對新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吳世正的參選成功在於他擁有先天的優勢:形象清新,在加上後天的幫助:國民黨提名,組成他致勝的兩大支柱,此外,他的參選時機恰當、策略運用得宜,也是幫助他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的關鍵。最後的結果,吳世正拿下內湖、南港區市議員選舉的第三高票,成為新人參選成功的有力範例。
    Reference: 中文部分
    王石番
    1990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玉民
    1994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王金壽
    1994 國民黨候選人選舉機器的建立與運作,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牛銘實、王業立
    1990 「現在的選舉要怎樣拼才會贏?」,中國論壇,第29卷,第8期,頁44-49。
    王業立
    1995 「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147-167。
    王振寰、沈國屏、黃新高
    1994 「誰統治地方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發表於「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研所。
    包正豪
    1998 「新黨平均配票策略效果之研究-以八十四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頁95-138。
    朱柔若 譯;Thomas Herzog原著
    1996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
    伏和康、魏志中
    1994 選舉入門,台北:書泉出版社。
    呂亞力
    1993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第六版。
    何金銘
    1995 「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二屆立委選舉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頁109-144。
    1996 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二屆立委選舉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美華 等 譯;Earl Babbie原著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坤隆
    1996 高雄市第四屆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個案之解析—競選策略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容
    1993 選民投票取向與選舉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選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武雄
    1993 選戰必勝術,台北市:文英堂出版社。
    吳振宇
    1998 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1997年新竹縣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蕙霞
    1993 我國縣長候選人競選行為模式之研究—民國七十八年台北縣長選舉之比較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主編
    1997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胡弗等
    1993 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78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委會。
    胡佛、陳明通
    1988 「台灣民眾的選舉參與行為」,收錄於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20號,頁401-408。
    胡弗、游盈隆
    1983 「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分析」,政治學報,第11期。
    徐火炎
    1994 「認知動員、選舉動員類型與選民的投票行為: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叢,第42卷,頁101-147。
    許楨元
    1991 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秀端
    1994a 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1994b 「選民為何參與競選活動」,「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研討會論文。
    1994 「候選人因素與總統選舉」,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5 「一九九四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51-76。
    黃俊英等
    1993 選舉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管理科學學會。
    盛杏湲
    1999 「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二期,頁73-102。
    陸洛 譯;Michael Argyle原著
    1993 社會行為之科學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介英
    1993 「從農會信用部的發展看台灣鄉村經濟結構之變遷」,思與言,第31卷,第2期,頁89-114。
    1996 「選舉與『地方化』社會—台灣選舉活動中的社會內涵」,思與言,34卷1期,頁169-206。
    陳世敏
    1986 「台灣選舉文化之世俗化」,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67-101頁。
    陳宏銘
    1996 「競選策略與競選效能: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三黨候選人競選行為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一期,頁103-131。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昭凱
    1997 立法委員競選連任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
    1995 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輔選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
    1986 「我國選舉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3卷,第6期,1-29頁。
    1996 「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政治學報,第二十七期,頁83-121。
    陳義彥、雷飛龍、陳世敏
    1985 候選人的競選論題內容與策略之研究─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委選舉期間報紙與候選人傳單之內容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義彥、陳世敏
    1992 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錦榮
    1997 政治信念、策略抉擇與選舉效能:1994台北市長選舉3個個案之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盈隆
    1993 「政治信念、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台灣地區二屆立委候選人競選模式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頁315-395。
    1995 政治信念、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台灣地區二屆立委候選人競選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
    游清鑫
    1996 「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三卷第一期,頁137-177。
    梁世武
    1994 「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民83.11,頁97-129。
    楊國樞等
    1978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書局。
    趙碧華 朱美珍 編譯;Allen Rubin & Earl Babbie原著
    1992 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蓋瑞 毛瑟著,王淑女譯
    1992 政治行銷,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劉義周
    1986 「國民黨責任區輔選制的效果:台北市議會第五屆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得票率之分析」,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417-186。
    1991 「國民黨責任區輔選制效果之研究」,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學術研討會論文,民主基金會。
    1992 「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民81.03,頁209-233。
    1995 「世代、統獨立場與投票行為:李登輝的選民」,收錄於謝復生等著,總統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技整合研究,頁103-121。台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
    鄭夙芬
    1993 「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的關連性分析」,P62-81,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主持人:陳義彥,NSC82-0301-H004-034。
    蔡佳垣
    1999 「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榮祥
    1996 論地方派系樁腳的政治支持及選舉動員:以急水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賴東明
    1994 競選文宣的媒體選擇與運用。黃俊英等,選舉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市:管理科學學會,頁1-26。
    謝復生
    1992 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鐘倫納
    1995 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顧慧蘭
    1993 民國八十六年台北縣長競選傳單之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報紙
    中國時報
    1998 「立委議員選情激烈,賄聲賄影」,11月13日,17版。
    中國時報
    1998 「一票四千元,有影無?」,11月27日,17版。
    周維新
    1998 「競選募款難,文宣力求小而美」,聯合報,11月16日,17版。
    周維新
    1998 「選戰冷清,政見會辦不辦兩難」,聯合報,11月16日,18版。
    周維新
    1998 「要求簽署守則遭拒,候選人叫陣」,聯合報,11月30日,17版。
    高琇芬
    1998 「搭總部列車,捐款累積競選財源」,自立早報,10月26日,14版。
    陳智華
    1998 「立委議員選情冷,聯合造勢找生機」,聯合報,11月10日,18版。
    陳盈珊
    1998 「暴力抹黑選戰,內湖夜驚魂」,中國時報,11月3日,18版。
    聯合報
    「賄選傳聞不斷,一票最高三千元」,11月30日,18版。
    英文部分
    Abramowitz,Alan I.
    1975 “Name Familiarity, Reputation, and the Incumbency Effect in a Congressional Election.”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28:668-684.
    Babbie, Earl
    199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
    Caldeira, Gregory A.,Sameul C. Patterson and Gregory A. Markko
    1985 “The Mobilization of Voters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47, No.2 (May): 490-509.
    Campbell, Donald T. and Julian C. Stanley
    1963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Research, Houghton Mifflin(Boston).
    Cover, Albert D. and Brumberg, Bruce S.
    1982 “Baby books and Ballots: The Impact of Congressional Mail on Constituent Opin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6:347-359.
    Cox, Gary W. and Kartz, Jonathan N.
    1997 “Why Did the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U.S. House Election Grow?”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6:478-497.
    Curtis, Gerald L.
    1971 Election Campaigning: Japanese Styl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awson, Paul A., and James E. Zinser
    1976 Characteristics of Campaig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1972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In Louis Maisel, (ed.), Changing Campaign Techniques: Elections and Valu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pp.93-138.
    Finkel, Steven E. and Peter R. Schrott.
    1996 “Campain Effects on Voter Choice in the German Election of 1990.”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349-77.
    Fiorina, Morris P.
    1974 Representatives, Roll Calls and Constituencies. London: Heath, Brown.
    Flanagan, Scott C.
    1992 “Mechanism of Social Network Influence in Japanese Voting Behavior,”in Flanagan, et al. (eds), The Japanese Voter.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lanigan, William H.
    1972 Political Behavior of The American Electorate. Boston: Allyn & Bacon.
    Gant, Michael M.
    1983 “Citizens’ Evaluations of 1980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Influence of Campaign Strategies.”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1:327-48.
    Goldenberg, Edie N. and Michael W. Traugott.
    1984 Campaigning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Herrnson, Paul S.
    1994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Campaigning at Home and in Washington.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Holberk, Thomas M.
    1996 Do Campaigns Matter?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Hsieh, John Fuh-sheng.
    1984 Political Consequene of the Limited Vote Systems: The Case of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1st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Jacobson, Gary C. and Kernell, Samuel.
    1981 Strategy and Choice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Binghamton, N.T. Vail-Ballou Press.
    Johnston, Scott D.
    196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Party Factionalism in Israel and Japan.”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0, pp.288-307.
    Jones, Charles O.
    1962 “A Suggested Scheme For Classifying Congressional Campaigns.”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6,spring: 126-132.
    Jorgensen, Danny L.
    1989 Partisan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Kessel, John H.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Politics, 4th eds.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Kramer, Gerald H.
    1971 “The Effects of Precient-Level Canvassing on Voter Behavior.”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34, No.4 (Winter): 560-572.
    Lofland, John and Lyn Lofland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Marshall, Catherine, and Gretchen B. Rossman
    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yhew, David R.
    1973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The Case of the Vanishing Marginal.”Polity 6-3:295-317.
    Milbrath, Lester W. and M.C. Goel
    197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of Politics?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Nie, Norman H., Sidney Verba and Jone R. Petrocit
    1979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letz, David L.
    1971 “The Neglected Context of Congressional Campaigns”. Polity 4,2 (winter):195-217.
    Polsby, Nelson and Aron B. Wildavsky
    1986 sidential Elections: Contemporary Strategies of American Election Politics. 7th ed. The Free Press.
    Riker, William H.
    1982 “The Two-Party System and the Duverger’s Law: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6, No.4, pp.753-766.
    Roethlisberger, F. J. and Dickson, W. J.
    1939 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 Harvard U.P.
    Rose, Richard.
    1967 Influencing Voters: A Study of Campaig Rationality. London: Faber and Faber.
    Royce A. Singleton,Jr. Bruce C.Straits and Margaret Miller Straits.
    1997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2nded.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bin, Herbert J., and Riene S. Rubin.
    1993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Thousand Oaks, CA:Sage.
    Sartori, Giovanni
    1986 “The Influence of Electoral System: Faulty Laws of Faulty Methods”. In B. Grofman and A.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 York: Agathon Press, pp.43-63.
    Schneider, Willian
    1980 “Styles of Electional Competition.”in Richard Rose e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Ltd. pp.75-100.
    Thayer, Nathaniel B.
    1969 How the Conervative Rule Japann.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ber, R. P.
    1985 Basic Content Analysis.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Yin, Robert K.
    1998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7252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7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