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534
|
Title: | 「藕斷絲連」?-中國鄉鎮集體企業所有制改革前後的政府與企業關係 |
Authors: | 鄭傑憶 Cheng, Chieh-Yi |
Contributors: | 劉雅靈 鄭傑憶 Cheng, Chieh-Yi |
Keywords: | 鄉鎮企業 產權制度 所有權改革 政府與企業關係 侍從關係 蘇南模式 |
Date: | 2000 |
Issue Date: | 2016-04-18 16:33:11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分析在不同產權制度下的政府與企業關係,以蘇南鄉鎮集體企業為例,試圖回答下列問題:蘇南地區鄉鎮政府對於企業的干預一向不遺餘力,而且堅守集體所有制的精神,當它們放棄所有權時,它們要如何從私有的企業汲取充分的財政收入?而鄉鎮政府願意放棄所有權的原因又是什麼?讓出所有權的鄉鎮政府又如何維繫和私有化企業、新興私有制企業的關係?改革後的政府與企業關係和過去有何差異?
鄉鎮幹部基於經濟表現、財政收入、意識型態的考量選擇了集體所有制。在短缺經濟、勞動力過剩的條件下,鄉鎮集體企業創造一番榮景。集體所有制下政府與企業是「依賴的侍從關係」(dependent clientelism),政府壟斷創辦集體企業所需的資源,壓制私營企業發展,維持集體企業的獨大局面。集體企業經營者必須依賴政府提供的土地、資金、勞力以及其他的行政優惠或保護。政府雖然扶植企業,但是並非建立客觀中立的投資環境,政府作為所有者,政治考量通常大於經濟理性,因此盲目負債擴大產值、企業規模。因為缺少競爭性、監督成本與訊息成本太高,政府無法有效監督、激勵企業,無法抑制企業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經濟效益低落並未讓鄉鎮政府進行改革,直到意識型態桎梏解除,鄉鎮政府才逐漸摸索改革之道,其主要的考量原因為財政收入,因為缺少現代化的稅收體系,鄉鎮政府首先改革的是小型或是虧損企業,這些企業對財政的影響不大,直到替代財政方案確定,能夠從私營企業汲取收入後,鄉鎮政府才逐漸退出企業經營活動、大幅改革所有權。因為有能力購買集體企業者有限,缺少競爭性與公開、透明的改革程序,主要是原經營者購買,在改革過程中幹部和原經營者有很大的議價空間,導致集體資產流失,而且未能切斷政府與企業間密切的關係。所有權改革後,因為稅收體系不健全,所以政府還是提供特殊利益給予個別企業,以拉攏彼此關係,所有權改革後,政府與企業關係轉換為「共生的侍從關係」(symbiotic clientelism),企業的自主性提高,政府對企業的依賴增加,但是,兩者還是建立非正式的關係,政府並非客觀中立地創立投資環境。因此所有權改革只是改變侍從關係的性質,政府並未轉型為客觀中立的發展型國家。 |
Reference: | 【中文期刊論文】--中國出版
王洪,2000,「順德企業產權改革的調查」,<改革>,no.1,pp.43-46。
王祖強、汪水波,1999,「從股份合作制轉向公司制-對浙江鄉鎮企業制度創新的探索」,<改革>,no.1,pp.57-61。
王漢生,1994,「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的工業化與農村精英構成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no.9,Autumn,pp.18-24。
朱汝鵬,1997,「今日『蘇南模式』」,<改革>,no.5,110-114。
沈金明、葉勇,1998,「試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經濟問題>,no.3,pp.9-13。
何暉,1995,「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委託-代理分析」,<經濟科學>,no.1,pp.14-18。
邱澤奇,1998,「在政府與廠商之間:鄉鎮政府的經濟活動分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no.46,pp.149-158。
------,1999,「鄉鎮企業改制與地方權威主義的終結」,<社會學研究>,no.3,pp.82-92。
林芬 ,1999,「模糊產權的勝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no.27,Fall,pp.23-27。
苑鵬,1995,「從集體資產控股公司到集體資產經營公司-對山東周村區王村集體資產經營公司的調查」,<改革>,no.5,pp.101-106。
------,1996,「近年來關於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討論」,<中國農村觀察>,no.4,pp.38-41。
------,1997,「農村股份合作企業的基本制度初探」,<改革>,no.6,pp.97-10。
秦暉,1997,「十字路口看鄉企:清華大學鄉鎮企業轉制問題研究報告(上)」,no.6,pp.105-115;1998,「十字路口看鄉企:清華大學鄉鎮企業轉制問題研究報告(下)」,<改革>,no.1,pp.99-110。
孫立平,1994,「改革前後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兼互動關係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no.2,pp.37-54。
陳劍波,1995,「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經濟研究>,no.9,pp.24-32。
張廷銀,1998,「淺談農村合作經濟產權關係的改革與完善」,<農業經濟問題>,no.10,pp.51-53。
張雨林、吳大聲、朱汝鵬,1995,「蘇南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社會學研究>,no.1,pp.40-49。
張漢音、王漢生,1997,「理性選擇和越軌行為-12個鄉鎮企業的案例研究」,<社會學研究>,no.5,pp.102-108。
張曉山 等,1997,「農村股份合作企業-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改革>,no.6,pp.88-96。
------1998,「農村股份合作企業產權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no.2,pp.15-31。
袁開宇,1999,「南街的集體化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no.27,fall,pp.1-9。
費孝通,1999,「九十新語--蘇南鄉村新貌」,<北京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工作論文>,p.26-36。
黃少安、魏建,1999,「諸城『二次改制』的考察」,<改革>,no.2,pp.21-26。
鄒宜民、戴瀾、孫建設,1999,「蘇南鄉鎮企業改制的思考」,<經濟研究>,no.3,pp.59-65。
楊東濤、熊立新、陳剛,1997,「江蘇鄉鎮企業發展的調查分析」,<農業經濟問題>,no.12,pp.25-28。
楊沐,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奇蹟-三十個鄉鎮企業調查的綜合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no.9,autumn,pp.5-24。
蔡昉,1995,「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邏輯與成功條件-兼與國有企業改革比較」,<經濟研究>,no.10,pp.。
劉世定,1998,「科斯悖論與當事者對產權的認識」,<社會學研究>,no.2,pp.12-21。
------,1999,「嵌入性與關係合同」,<社會學研究>,no.4,pp.75-88。
劉世定等,「鄉鎮集體企業改制的動因」,<未刊稿>。
盧文,1994,「對農村股份合作經濟幾個問題的不同意見」,<農業經濟>,no.8,pp.115-118。
------1998,「鄉鎮集體企業改為股份合作企業的幾個問題」,<農業經濟問題>,no.1,pp.23-29。
魏達,1998,「職工持股與股份合作制-以諸城的股份合作制為例」,<中國農村觀察>,no.5,pp.51-55。
韓俊、譚秋成,1997,「集體所有制鄉鎮企業存量資產折股量化問題研究」,<經濟研究>,no.8,pp.51-56。
譚秋成,2000,「市場的性質與企業所有權安排-鄉鎮集體企業產權改革的經驗」,<中國農村觀察>,no.1,pp.30-36。
【中文期刊論文】--台灣出版
方孝謙,1997,「蘇南、溫州鄉鎮企業的研究現況:三種途徑的比較」,<中國大陸研究>,vol.40,no.2,pp.34-52
------1999,「企業改私、集團改股-從山東B鎮的股份(合作)制經驗論私有化問題」,<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no.29,pp.33-51。
------2000,「統合化或私有化?鄉鎮企業產權改革的政經效果初探」,<國關中心工作論文>。
何秀珍,1998,「大陸農村產權制度的演變:以鄉鎮企業股份合作制為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論文
吳介民,1998,「中國農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no.3,pp.3-63。
吳玉山,1999,「以產權觀點檢視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載於<跨世紀兩岸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專輯>,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
洪 輝 ,1996,「股份合作制改革與中國大陸鄉鎮集體企業──浙江與江蘇兩省的發展現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vol.39,no.4,pp.6-17。
徐斯儉,1996,「中國大陸產權地方化對國家官僚理性化之影響」,<台灣政治學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1997,「中國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張家銘、吳翰有,2000,「全球化與台資企業生產協力網絡之重構:以蘇州台商為例」,<「全球化、蘇南經濟發展與台商投資」研討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張家銘、邱釋龍,2000,「全球化與中國大陸蘇州外向型經濟發展:以四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全球化、蘇南經濟發展與台商投資」研討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陳志柔,2000,「經濟改革與社會後果:回顧西方學界對於中國大陸制度變遷的研究」, <中國改革開放的制度變遷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大陸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2000,「中國大陸農村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社會基礎:經濟社會學的思考」,<台灣社會學會>。
劉世定,1997,「非正式社會關係與鄉鎮企業的發展」,<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pp.187-195。
劉亞明,1997,「大陸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vol.40,no.8,pp.71-81。
劉雅靈,1999,「中國國內市場的分裂性:計畫經濟的制度遺產」,<新制度主義研究方法研討會>,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室主辦。
------2000,「強制完成的經濟私有化:蘇南吳江市經濟興衰的制度基礎」,<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會論文>。
【中文書籍】
<A市十年調研成果集>,1997,北京:新華出版社。
<A市年鑑>,1999,合肥:黃山書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及農業法規實務全書>,1997,北京:中華物價出版社。
<中國鄉鎮企業年鑑>,1990,北京:農業出版社。
<江蘇年鑑>,1999,南京:江蘇年鑑雜誌社。
<江蘇統計年鑑>,1994、1997、1998、1999、2000,江蘇:中國統計出版社。
朱新予,1992,<中國絲綢史>,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
吳玉山,1996,<遠離社會主義>,台北:正中書局。
吳國光,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其仁 編,1994,<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調查>,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農村變革與中國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爾鎏、張雨林 編,1994,<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高德正、洪銀興主編,1996,<蘇南鄉鎮企業-歷程、機制、效應、趨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中振、陳憲主編,1999,<小型企業與制度創新>,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威廉·伯德、林青松 編,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馬戎 等編,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歷史與運行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戎 等編,1994,<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眷>,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五常,1989,<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再論中國>,台北:遠流出版社。
費孝通,1987,<江村經濟>,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92,<費孝通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4,<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楊力,1993,<中國絲綢>,台北:淑馨出版社。
黃宗智,1994,<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 1350-1988>,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蔡敦浩編,<管理資本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pp.228-316。
Kornai, Janos,王健全、黃美齡 譯,1994,<邁向自由經濟之路>,台北:遠流出版社。
North, C. Douglass,劉瑞華 譯,1998,<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8,<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
【英文部分】
Alchian, Armen,1950,"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8,no.3.
Alchian, A. & Demsetz, H.,1973," The property right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3,no.1,pp.16-27.
Barzel,Yoram,1997,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echer, Marc,1991," Development State, Entrepreneurial Stat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t Reform in Xingju Municipality and Guanghan County ",in Gordon White eds.,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s Reform: The Road to Crisis,Armonk, N.Y.:M.E. Sharpe,p.265.
Cai, Youngshun,2000," Between state and peasant:local cadres and statistical reporting in rural China ",China Quaterly,no.163,pp.783-805.
Fong, Shiaw-chian,1999(a),"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and privat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enterprise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會論文>。
------1999(b),"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in a Shandong township: practice and impact ",Issue & Study,vol.35,no.4,pp.33-54.
Goldman, Merle & MacFarquhar, Roderick eds.,1999,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333-360.
Hsu, Szu-chien,1999," Two local regime types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sues & Study,vol.35,no.1,pp.80-130.
Lin, Nan & Ye Xiaolan,1998,"Chinese rural enterprises in transformation: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Issue & Study,vol.34,no.11/12,pp.1-28.
Lin, Nan & Chen, Chih-jio Jay,1999," Local elites as officials and owners: shareholding and property rights in Daqiuzhuang", in Jean Oi & Andrew Walder eds.,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145-170.
Liu, Yia-ling,1992," Reform from below:the privatization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no.130,pp.293-316.
McKinnon, Ronals I.,1991,"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socialism to a market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5,no.4,pp.107-122.
------,1992," Taxation, money, and credit in a liberalizing socialist economy ",in Christopher Clague and Gordon C. Rausser eds.,The Emergence of Market Economies in Eastern Europe,Cambridge:Basil Blackwell,pp.109-127.
Migrom, Paul & Roberts, John,1992,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N.J.:Prentice-Hall.
North, Douglass C.,1981,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Y.:W.W. Norton.
------1990,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i, Jean,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on in China ",in World Politics,no.45,pp.100-101.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in The China Quarterly,no.144,p.1138.
------1998," The collective foundation for rapi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Eduard B. Vermeer,N. Pieke & Woei Lien Chong eds.,Cooperative and Collective i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Between State and Private Interest,Armonk, N.Y.:M.E. Sharpe.
Oi, Jean & Walder, Andrew, ed.,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ogowski, Ronald,1988," Structure, Growth, and Power : Three Rational Accounts",in Robert H. Bates, ed.,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300-330.
Sargeson, Sally & Zhang, Jian,1999," Reassessing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a case study of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in property rights reform in a Hangzhou district ",The China Journal,no.42,pp.78-99.
Schmitter, Philippe C.,1977," Modes of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and models of socient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April,pp.9-11.
Stark, David & Bruszt, Laszlo,1998,Postsocialist Pathways:Transformation Politics and Property in East Central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zelenyi, Ivan & Eric Kostello,1998," Outline of an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of Inequality: the Case of socialist and Post-communist Eastern Europe",in Mary C. Brinton & Victor Nee,eds,The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pp.305-326.
Unger, Jonathan & Chan, Anita,1999," Inheritors of the boom:private enterprise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a rural south China township ",The China Journal,no.42,pp.45-74.
Vermeer, Eduard B. et al eds.,1998,Cooperative and Collective i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Between State and Private Interests,N.Y.:M.E. Sharpe.
Walder, Andrew,1995," Local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 in 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vol.101,no.2,pp.263-301.
Walder, G. Andrew eds.,1998,Zouping in Transition,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k, David L.,1995," Bureaucratic patronage and private business:changing network of power in urban China ",in Andrew Walder eds.,The Waning of the Communist State:Economic Origins of Political Decline in China and Hung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53-183.
Weimar, David L.,199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tzman, Martin L & Chenggang Xu,1997," 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 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s ",in John E. Roemer,Ed.,Property Relations, Incentives and Welfare,N.Y.:St. Martin`s Press.
White, Gorden eds.,1991,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form,N.Y.:M.E. Sharpe.
Williamson, Oliver,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Wing Thye,1999," The real reasons for China`s growth ",The China Journal,no.41,pp.115-137.
Wu,Yu-san,1991,12,"Hungary and Mainland China(PRC):A 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reform",<政治科學論叢>,no.3,pp.107-154.
【報紙雜誌】
中國時報,2000/11/30,「整頓金融秩序 大陸四萬家農村信合社 關門大吉」。
莊素玉等,2000/12,「封面故事一:尋訪長江三角洲台商」,<遠見>,no.174,pp.90-115;pp.132-137。
李明軒,2000/10,「大陸招商官員熱情無法擋」,<天下>,no.233,pp.90-96。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625200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75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4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