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235
|
Title: | CIH電腦病毒事件的新聞分析-從意識型態觀點看科技犯罪新聞 |
Authors: | 張榮仁 Chang, Rong-Ren |
Contributors: | 陳世敏 張榮仁 Chang, Rong-Ren |
Keywords: | 科技意識型態 科學新聞 電腦犯罪 犯罪新聞 陳盈豪 CIH |
Date: | 2000 |
Issue Date: | 2016-04-18 16:21:56 (UTC+8) |
Reference: | 中文部份:
王文玲(1986):《報紙法律新聞報導的研究─從犯罪新聞看報紙審判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佳煌(1998):〈商品拜物教與資訊拜物教---資本主義電腦化與「資訊社會」意識型態之批判〉,《思與言》,36(3):203-260。
王寓中(1993):《賀爾的主控意識型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以犯罪新聞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應機(1964):《犯罪新聞報導及其法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世豪(1999):〈從白案談犯罪新聞採訪及報導的規範型態─大眾傳播立法的幾個可行方向〉,政大傳播研究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編)《「犯罪新聞採訪報導的倫理與法律─從白曉燕案談起」論文集》,頁1-20。台北:政大傳播研究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
江珍賢(1990)《台灣七O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的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
何宇明(1997):《網際網路法律問題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作樂等(1995):《資訊科技與大眾傳播》。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徐佳士(1984):《從倫理到科技》。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徐佳士(1997):《資訊爆炸的落塵》。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7):〈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宣讀論文。台北:世新會館。
翁秀琪、鍾蔚文等(1997):〈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
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張夢和(1992):《電視新聞意識型態之分析─以「獨立台灣會」案之報導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宏(1988):《我國報紙符號真實客觀真實之比較與分析─以聯合報及中央日報犯罪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雅萍(1999):《解讀報紙建構的資訊社會圖像─以自由時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憶華(1996):《媒介與消息來源的意識型態建構媒介議題之研究─以報紙報導千島湖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三民。
曾慶豹(1993):〈哈伯瑪斯對「科技作為意識型態」的批判〉,《哲學與文化》,20(3):299-309。
程之行(1988):《新聞寫作》。台北:商務。
馮建三(1990):〈意識型態與大眾媒介─關於決定論的問題〉,《新聞學研究》,42:149-170。
馮建三(1995):〈科技新聞是意識型態嗎?─探討科技記者與科技專家的關係兼論另類科技新聞的可能空間〉,《新聞學研究》,50:41-60。
黃清龍(1999):〈如何約束媒體犯罪新聞之浮濫現象─兼論媒體訂定綁架案採訪協議之可能性〉,政大傳播研究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編)《「犯罪新聞採訪報導的倫理與法律─從白曉燕案談起」論文集》,頁21-34。台北:政大傳播研究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
黃慧櫻(1999):《台灣網際網路的變遷:一個政治經濟角度的初步考察(1979-1999)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直(1999):〈CIH所揭露的資訊黑社會危機〉,《聯合報》1999年5月3日,頁15。
劉中城(1995):《犯罪新聞報導:以犯罪者人權保障為研究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幼琍(1999):〈電視媒體報導犯罪新聞的法律與倫理〉,政大傳播研究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編)《「犯罪新聞採訪報導的倫理與法律─從白曉燕案談起」論文集》,頁35-69。台北:政大傳播研究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
劉昌德(2000):〈資訊革命─是誰搞的鬼?〉,《當代》,153:38-48。
潘家慶(1991):《媒介理論與現實》。台北:天下文化。
蔡蕙方(1994):《電腦犯罪與刑事立法的課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宇君(1999):《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鼎銘、葉乃靜(1998):〈資訊社會的迷思及其批判〉,《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4(1):65-93。
謝清俊(1992):〈資訊社會與倫理〉,《新聞學研究》,46:1-15。
謝瀛春(1985):〈傳播媒體做到公正客觀了嗎〉,《中國論壇》,20(3):15。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理論與個案》。台北:黎明。
謝瀛春(1992):〈全國科技會議新聞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6:131-147。
鍾蔚文(1988):〈什麼是資訊社會〉,收《挑戰與回應:資訊化社會的探討》。台北:資策會。
譚鳳珠(1987):《我國主要報紙資訊新聞之趨勢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Adoni, H. & Mane.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r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3): pp. 323-40.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
Bennett, Tony. (1982). Theories of the Media Theories of Society, in M. Gurevitch, et.al.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118-150. 收陳光興等譯(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頁49-85。台北:遠流。
Brooks, S., Kennedy, G., Moen, D. & Ranly, D. (原出版年份未註明). News Reporting & Writing. 李利國等譯(1995):《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文化。
Carnoy, Martin.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杜麗燕等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David Icove, Karl Seger, & William VonStorch(1995). Computer Crime. 陳永旺譯(1995):《電腦犯罪》。台北:美商歐萊禮。
Dornan, D. (1989). Science and Scientism in the media. Science as Culture, 7: 101-121.
Emmanuel, Lizcano. (1996). 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Image of Technoscience: Impacts, Invasions and Other Metaphors. Politica y Sociedad (23): 137-146.
Fairclough, Norman. (1992). Discourse and Text: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3(2): pp.211-47.
Finlay, M. (1987). Powermatics: a discursive critic of new technology. London: RKP.66
Fiske, John.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Goldman, Robert & Arvind Rajagopal(1991). Mapping Hegemony: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Industrials. N.J.: Ablex Publishing Co.
Habermas, Jurgen.(1971).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s “Ideology”, in 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U.S.A.: Beacon Press.
Hall, S. (1974). Media Power: The Double Bi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4): 19-26.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et.al.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56-90. 收陳光興等譯(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頁87-135。台北:遠流。
Hively, Willian. (1988). How Much Science Does the Public Understand? American Scientist, 76: 439-444.
Horkheimer, Max. Critical Theory-selected Essays. Trans. by Matthew J. O’Connell eds. (1982). New York: Continuum.
Koelsch, Frank. (原出版年未載) The Infomedia Revolution. 譚天譯(1996):《資訊媒體狂潮》。台北:遠流。
Kumar, Krishan. (1995). 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New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xford: Blackwell.
Lippmann, Walter. (1919). Public Opinion.
Lippmann, Walter. (1920). Liberty and the New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Hone.
Logan, Robert Altman (1977). Nothing But the Fac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Science Reporting in American Newspaper.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Lyon, David (1995). The Root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dea. in Nick Heap(e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 Reader. (pp.54-73). London: SAGE.
Mclellan, David. (1986). Ideolog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施忠連譯(1991),《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Michael Schudson.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何穎怡譯(1993),《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台北:遠流。
Mouffe, Chantal. eds.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Mouffe著,張榮哲譯(1991),〈葛蘭西的霸權與意識型態論〉,《島嶼邊緣》1:59-86。
Straubhaar, Joseph. 涂瑞華譯(1996):《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
Thompson, John B. (1984) Theories of Ideology and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 Ide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Thompson, John B. (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offler, Alvin.(1981). The Third Wave. 黃明堅譯(1994):《第三波》。台北:聯經。
Tuchman, Gaye.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ebster, Frank.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馮建三譯(1999): 《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645101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1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61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