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57432      Online Users : 4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23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233


    Title: 相片與集體記憶初探:以美麗島事件為例
    Authors: 林婉蓉
    Contributors: 翁秀琪
    林婉蓉
    Keywords: 相片
    集體記憶
    美麗島事件
    論述分析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18 16:21:52 (UTC+8)
    Abstract: 不同的作者賦予美麗島事件相關相片差異極大的圖說,混淆了我們對於美麗島事件的認識與記憶。本文的研究目的並非探究美麗島事件的歷史真相為何,而是從保有該事件記憶的相片著手,討論大眾傳播媒介如何運用相片再現此一事件,又呈現了什麼風貌的美麗島事件,以及從中形成了什麼集體記憶。對於美麗島事件的研究鮮少論及影像,因此本文期望能以相片與集體記憶的探討為起點,發現台灣民主化歷程中的軌跡與社會變遷的脈絡。
    Reference: 于宗先(1999.07),《台灣的故事--經濟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http://www.gio.gov.tw/info/ecobook/taicover.htm
    王汎森(1993.11),〈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第91期:40-49。
    王明珂(1993.11),〈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6-19。
    王明珂(1994.9),〈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卷3期:119-140。
    王明珂(1996.10)〈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pp.34-40。
    王明珂(1997a),CH.12〈華夏邊緣的變遷:台灣族群經驗〉,《華夏邊緣》,pp.375-405,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1997b),〈結語: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華夏邊緣》,pp.407-427,台北:允晨文化。
    玉樹圖書編輯部(1997),《台灣重大事件紀實》,台北:玉樹圖書。
    司馬文武(1989),〈激流中的美麗島--台灣政治鋸變」〉,《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叢書。
    艾琳達著(1998),《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
    李筱峰著(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呂秀蓮著(1991),《重審美麗島》,台北:自立晚報。
    林元輝(1998.09),〈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56。
    邱阿澎(1993.11),〈阿柏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20-39。
    邱啟霖(1998),《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恩(1980.10.25),〈解嚴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政治建設篇》,pp.17-34,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吳慧卿(1992),《社會記憶與新聞詮釋--以第二次保釣新聞媒體事件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南方朔(1989.11),〈翻過這一頁歷史〉,《美麗島十年風雲》,pp.391-399,台北:新新聞叢書。
    姜南揚(1995.04),《台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出版社。
    施明德(1999),〈英靈與冤魂〉,《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記錄》總序,台北:時報文化。
    海外出版社編印(1980.01),《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暴力事件》,台北:海外出版社。
    翁秀琪(1998.07),〈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期:91-126。
    翁秀琪、陳慧敏(1999),〈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翁秀琪(研究主持人)、蔡篤堅、陳順孝(偕同研究人)(1999)《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事實?語言層面的探討--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2-H-004。
    翁秀琪(2000),〈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論文研討會。
    高英茂(1988.09.01),〈論當前外交和安全困境及突破之道〉,《中華民國當前革新課題》,台北:時報文化。
    高明輝(1995.03.01),《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
    馬傑偉(1998),〈再造香港:集體記憶,文化身份和普及電視〉,《傳播文化》,6(29):31-61。
    夏春祥(1997.01),〈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141-166。
    夏春祥(1998.09),〈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pp.57-96。
    陳俊雄(1995),〈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當代》,第113期:18-29。
    陳傳興(1999.12.22),〈見證與檔案:試論美麗島事件之影像記錄〉,「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論文。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第7期:153-163。
    郭力昕著(1998),《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
    郭思慈(1995),〈從符號學到現象學的轉向--羅蘭巴特論攝影本體〉,《當代》,第107期:8-17。
    許介麟(1997),CH.48〈美麗島事件 ─ 組黨的重挫與轉機〉,《戰後台灣史記》網路版,網址:http://aff.law.ntu.edu.tw/after_war/his48.html
    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9期:29-36。
    張碧珠譯(1995),〈羅蘭巴特論攝影〉,《當代》,第113期:8-17
    張玉法(1999.07),《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
    景軍(1995.08),〈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秋季卷,總第12期:41-51。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a),《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b),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c),《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d),《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台北:時報文化。
    葛永光(1999.07),《台灣的故事--政治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gio.gov.tw/info/ecobook/taicover.htm
    趙曉生著(1980),《美麗島暴動實錄》,台北:黃河雜誌社。
    趙庭輝(1999),〈閱聽重分析在英國媒體與文化研究的發展〉,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會發表論文。
    劉正國、寇維勇著(1980),《美麗島與陰謀集團》,台北:黃河雜誌社。
    游本寬(1998.9.29),〈攝影是什麼?〉,國立政治大學八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廣告學研究所《影像傳播研究》課堂講義。
    蔡篤堅、張美陵(1999.12),〈影像、記憶、歷史、科學:醫學院校的攝影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之一例〉,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
    鄭宇君(1999.06),《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1997.3),〈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247-296。
    簡文欣(1995.09.01),〈迷思與意識型態--從巴特與阿圖塞看攝影〉,《當代》,第113期:30-37。
    中國時報(1999.08.02),第3版:〈與會人士一致呼籲讓美麗島事件成為國家資產〉及〈余紀忠:美麗島事件改寫自由中國的歷史〉。
    中國時報(1999.12.01a),第3版:〈施明德:信介仙已走到歷史光榮地位〉。
    中國時報(1999.12.01b),第3版:〈宋楚瑜脫帽鞠躬致哀〉。
    中國時報(1999.12.01c),第3版:〈黃信介喪葬 跨黨派辦理〉。
    中國時報(1999.12.06),第4版:〈美麗島激盪 台灣民主向前行〉。
    中國時報(1999.12.07a),第3版:〈珍藏美麗島 珍視台灣英靈 -- 施明德序(摘要)〉。
    中國時報(1999.12.07b),第3版,社論:〈反省是面對歷史的起點--紀念美麗島事件二十周年〉。
    自立晚報(1979.12.13),第2版:〈全國各地怒潮澎湃,一致聲討暴力事件,要求嚴懲暴徒以維法紀〉。
    聯合報(1979.12.12),第2版:社論。
    聯合報(1999.08.02),第4版:〈美麗島事件 「大家的歷史」〉及〈600萬字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初稿完成〉。
    聯合報(1999.12.05),第3版:〈細數政治菁英 多少變遷〉。
    中時電子報(1999.12),〈永遠的信介仙:黃信介逝世紀念專輯〉,http://www.chinatimes.com.tw/report/imoh/main.htm
    聯合新聞網(1999.12),〈黃信介:永遠的精神領袖〉,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FOCUSNEWS/HUANG/index.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簡介:http://www.moea.gov.tw/~meco/Intro_c/moe0.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890502/chen8905.htm
    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881013/po8810ch.htm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Bartlett, F. C.著,李維譯(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研究》,台北:桂冠。
    Benjamin, Walter(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Geoffroy, Claude著,黃發典譯(1997),《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台北:前衛。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灣攝影工作室。
    Susan Sontag(蘇珊˙宋塔)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
    Vilem Flusser著,李文吉譯,(1997),《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6451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2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