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505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82770      在线人数 : 5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54


    题名: 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的困境與突破之探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實驗方案參與者為例
    作者: 李玉齡
    Li, Yu-Ling
    贡献者: 林顯宗
    李玉齡
    Li, Yu-Ling
    关键词: 低收入戶
    單親家庭
    貧窮
    日期: 2001
    上传时间: 2016-04-15 16:06:56 (UTC+8)
    摘要: 為瞭解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落入貧窮的過程與困境,以及其對於未來脫離貧窮的想法,本研究以參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脫貧實驗方案的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為研究對象作一探索性研究,一則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其基本特質、面臨問題,以及社會支持與資源,一則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一步探究其落入貧窮的原因以及對於未來脫離貧窮的想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面臨的問題包括經濟狀況多困難、子女教養困擾大、社會活動參與少等問題,而在社會支持與社會福利資源方面則普遍覺得不足。在因應貧窮方式方面,主要以從事全職或兼職工作為其經濟上的因應貧窮方式,以抱持過一天算一天的人生觀為其精神上的因應貧窮方式。另樣本中預計脫貧時間以3至6年與7至9年者居多,主要脫貧方式為儲蓄並妥善理財。在單親後的困境方面包括經濟陷入困境、子女養育困難、身心健康受損、缺乏福利資訊等,而女性單親家庭致貧原因則包括家計負擔者勞動力喪失、人力資本少、子女負擔重、工作收入低,以及社會支持少。在對未來脫離貧窮的想法方面,多數受訪者希以努力工作來改善現況,也有受訪者持有倚仗子女、理財儲蓄、走一步算一步,以及慢慢完成目標等想法。因此,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基於其資源有限性,而在遭逢單親及貧窮困境時需要更多的協助,以使其早日脫離貧窮。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德睦、蔡勇美(1997)。《貧窮的動態分析:嘉義縣貧戶的追蹤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
    王德睦、王仕圖、蔡勇美(1998)。〈貧窮的動態:嘉義縣貧戶的追蹤研究〉。國科會社會組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史曉寧、黃愛娟(1996)。〈家庭重病老年患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源和其家庭功能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3(2),138-147。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0)。《台北市社會救助服務手冊》。
    李美華等譯,E.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雯雯(1997)。《單親家長的社會適應與支持網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朝賢(1995)。〈台灣省各縣市貧窮率之影響因素〉。《臺灣銀行季刊》,31(3):189-223。
    呂寶靜(1979)。《臺北市婦女離婚後社會適應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秦文力(1992)。《臺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臺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洪秋月(1987)。《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芬(1993)。《低收入戶女性單親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低收入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
    徐良熙、林忠正(1987)。〈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的比較〉。《中國社會學刊》,8:1-22。
    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11:121-153。
    徐宗國(1990)。《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國內大學女教師之工作素質研究》。台北:啟業出版社。
    莊淑晴(1991)。《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如(1992)。《南港區低收入戶單親家庭問題與需求之探討》。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淑英(1983)。〈突破貧窮的惡性循環—致貧因素之因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24:63-70。
    童小珠(1992)。《台灣省女性單親家庭經濟困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富(1992)。〈貧窮變遷與家庭結構〉。《婦女與兩性學刊》,3:41-58。
    張清富(1993)。《台灣省貧窮趨勢與致貧因素之研究》。台北:豪峰。
    張清富(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張麗芬(1996)。《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的形成過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乃凡(1995)。《台灣貧窮女性化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斐莉(1993)。《臺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璉華(1989)。〈團體衛生教育—談成立支持性團體〉。《護理雜誌》,43(4),85-91。
    劉明興(1997)。《臺北市低收入戶人口特質與文化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娜(1984)。《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1988)。《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荷和社會支持網絡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芬(1989)。《臺北市離婚喪偶婦女福利需求之研究》。臺北市政府委託專案研究。
    簡春安(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淑貞(1997)。《貧窮的歷程—以嘉義縣低收入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ane, M. J. (1986).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poverty, pp.209-231 in Sheldom H. Danziger & Daniel H. Weinberg (eds). Fighting Poverty: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ne, M. J. & Ellwood, D. (1986). Slipping into and out of poverty: the dynamics of spell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21: 1-23.
    Becker, G. S. (1975). Human Capital.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ennett, D.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habilitation. Watts, F. N. and Bennett, D. H.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hn, W. & Sons. Let. 189-211.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
    Corcoran, M.et al. (1985). Myth and Reality: The Causes and Persistence of Poverty.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4(4):516-536.
    Duncan, G. J. (1984). Years of Poverty-Years of Plent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rfinkel, I. & McLanahan, S. S. (1986). Singl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A New American Dilemma.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on-Wesley.
    Lewis, O. (1966). The Culture of Poverty.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Pearce, D. (1978).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Women, Work and Welfare. Urban and Social Change Review, 2: 28-36.
    Stern, M. J. (1991). Poverty and The Life-Cycle. Spring, 24(3): 521-54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6254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6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79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