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5256/146303 (79%)
Visitors : 54530924      Online Users : 1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70


    Title: 清代中央監察制度之研究
    Authors: 吳致遠
    Wu, Chih-Yuan
    Contributors: 張治安
    吳致遠
    Wu, Chih-Yuan
    Keywords: 監察
    清代
    監察制度
    都察院
    臺諫合一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4-15 16:03:43 (UTC+8)
    Abstract: 中國歷史從秦代建立統一帝國以降,二千多年的設官分職,大體上都是一脈相承,隨著各朝各代的發展與興衰,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增減或修正,必然包含「因襲前朝」與「本朝創建」二大成分。另外,就政治制度本身,其主要的內容可包括「硬體」、「靜態」的國家組織與制度與「軟體」、「動態」探索制度具體執行的情況,進而瞭解制度運用的機制,此部份的研究可以使政治制度的研究更貼近客觀政治實踐的實際面。中國既已成統一的國家,其至高權力完全集中歸於君主一人,君主擁有至高至大的統治權力,以君權為中心建立政府,因此配合此一結構自然產生一套完整的監察制度,君主才能維持此一權力。在以往一人獨專的君主制度中,更有其不缺的地位,除有對地方或中央大吏舉凡貪贓枉法及其他有失官常的行動均可以直言糾舉,而設有御史(察官)制度;另外,所謂給諫(言官)制度乃是在君主左右,設置各種言官,使其對帝王的暴政即時予以諷勸,此點相較西方政治制度更具特色。
    我國監察制度發展得相當完備與嚴密,絕對的君主專制,至清代雍正時期則可謂是絕對專制的最高峰,專制治統必然配合相關的政治組織與制度,其中自然包括扮演監察功能的都察院,而這些機關組織大體上都直接受於皇帝,近而達到實現絕對專制的統治效果。甚至從實際運作情形來看,監察組織與其說是政府自發的自律行為,不如說是國君控制臣下的手段。筆者擇清代中央監察制度為研究主題,說明在君主絕對專制統治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才得以促使君主專制達到最高峰。
    清代興於關外,自努爾哈赤建國稱汗,略具封建雛型,八旗初創尚無可述之典,惟佔遼河東西之後,漢民編入旗籍,中國舊有之典制亦不得不稍加採納。迄太宗即位後,因國家發展形勢所迫仿效明制以便求治,所以清人在入關前即已逐漸接受漢化,入關以後監察制度更是幾乎全盤接受明代制度。但又因清人是以異族入主中原,以少數滿人統治多數漢人,政治制度雖多沿明制,但仍有所增減或改變之處,產生其政權統治上的特質,監察制度即在君主極集統治與部族區隔之政治態度下建立。
    本文除對清代中央監察制度從機構的設置、組織的職掌與權責制度面加以分析說明,並探討制度具體執行的情況,進而瞭解制度運用的機制,此部份的研究可以使政治制度的研究更貼近客觀的政治實際。本論文清代中央監察制度之研究,其主要研究架構共分六章十八節。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針對筆者研究清代監察制度之趣旨加以說明,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就現有與清代監察制度有關之文獻加以審視檢閱的工作,並予以分析說明;第三、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即論文撰寫所採取何種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予以說明,另外對論文之研究範圍加以界定,可能的研究限制也先予說明;最後,說明論文所參考之相關一手史料或二手資料的來源與採用情況。第二章為「清代監察制度之淵源」,其旨在敘述清代監察制度的歷史淵源、發展與演變,以明瞭清代監察制度與前朝監察制度之關係,及清代監察制度異於前朝及其關鍵之處。本章也將對我國歷代監察制度中,共同之獨特價值與特色加以論述。第三章為「清代監察機關之組織」,其旨在說明清代監察機關組織設置與人員編制之情形,監察官員之任用方式加以說明。第四章為「清代監察機關之職掌」,針對清代監察機關相關組織之職權範圍、權限及所監察的對象分別加以說明。第五章為「清代監察職權之運用」,主要是對清代監察權力之行使與運作,依實際情形做動態分析,進而對監察權之運用加以論述與說明。第六章為「結論:清代監察制度之特質及其影響」,檢討清代監察制度之優缺點,並對其制度中之特質加以歸納整理,探討清代監察制度對政治運作產生何種影響,最後以說明清代監察制度之特殊面貌與可能的影響。
    Reference: 一、明清實錄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七年。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二、古藉史料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唐.吳兢撰,《貞觀政要》。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六年。
    唐.杜佑撰,《通典》。台北:新興書局,民國四十八年。
    唐.唐玄宗,《大唐六典》。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五代.劉晌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六年。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宋.李壽,《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年。
    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宋.歐陽修,《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五年。
    宋.鄭樵撰,《通志》。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四十七年十月。
    元.脫脫,《金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十通》,民國七十六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六年。
    清.《大清十朝聖訓》。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四年。
    清.《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
    清.《雍正批砂諭旨》。台北:文源書局,民國五十四年。
    清.仁和琴川居士輯,《皇清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清.允祿、兆華等撰,《大清會典》。(雍正十年內府印)。
    清.王清.延熙等編,《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
    清.王慶雲,《石渠餘紀》。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
    清.永瑢等纂修,《歷代職官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
    清.伊桑阿、阿世坦等撰,《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九年內府印)。
    清.吳振玉,《養吉齋叢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
    清.來保、張廷玉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二十五年官刊)。
    清.林熙春輯,《國朝掌故輯要》。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清.高宗敕撰,《續通志》。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清.高宗敕撰,《續通典》。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清.國史館,《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三年。
    清.崑崗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光緒二十五年官刊)台北:啟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清.崑崗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官刊)台北:啟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清.張壽鏞等撰,《皇朝掌故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清.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三年。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
    清.章梫纂,《康熙政要》。台北:華文書局,民國五十三年。
    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三年。
    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台北:宏業書局,民國八十三年。
    清.楊晨,《三國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清.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清.福格,《聽雨叢談》。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清.趙爾巽等撰修,國史館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校註,《清史稿》。台北:國史館,民國七十五年。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
    清.蔣良騏原撰,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
    三、今人著作
    Isaak, Alan C.原著,朱堅章等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日.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釋》。台北:臺灣商務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左步清,《清代皇帝傳略》。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左言東,《中國政治制度史》。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朱誠如,《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沈任遠,《歷代政治制度要略》。台北:洪範書局,民國七十七年。
    周谷城,《中國政治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
    周道濟,《秦漢政治制度研究》。台北:作者自發,民國五十七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邱永明,《中國監察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孫伯南,《中國監察制度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徐連達、朱子彥,《中國皇帝制度》。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徐曾淵,《中國監察制度的理論、淵源及影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
    馬空群,《中國監察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馬空群,《秦漢監察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
    商文立,《中國歷代地方政治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張志韓,《中國考試監察制度之演變與五權憲法》。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六十三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張金鑑,《中國吏治制度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年。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郭松義等,《清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
    陳世材,《兩漢監察制度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
    陳勇,《中國古代監察人物志》。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陶百川,《比較監察制度》。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
    陶希聖、沈任遠,《秦漢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
    傅宗懋,《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五十六年。
    傅宗懋,《清制論文集》(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曾金聲,《中國先秦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民國五十八年。
    曾金聲,《中國秦漢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民國五十八年。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國七十七年。
    黃立德,《中國監察制度》。台中:文信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
    黃國華,《我國彈劾制度理論與運用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
    楊樹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六年。
    楊樹藩,《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楊樹藩,《遼金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臧云浦等,《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江蘇:古藉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民國八十二年。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民國七十七年。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台北:東大圖書,民國八十二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
    關文發、于波,《中國監察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年。
    顧俊,《清朝史話》。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四、期刊論文
    巨煥武,《明代巡按監察御史》。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五十九年。
    任大華,《清代監察制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生論文,民國五十三年。
    何孟興,《清初巡台御史制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余明賢,《清代都察院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林宗賓 ,《唐代地方監察制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芮和蒸,《西漢御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四十七年。
    高菁,《清代都察院與當前監察院職權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年。
    張世國,《曹魏的監察制度》。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張治安,〈明代廷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二十九期,民國六十三年五月。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一年。
    莊吉發,〈清代廷寄制度沿革考〉,《幼獅月刊》。四十一卷七期,民國六十四年七月。
    陳文石,〈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民國五十一年十月。
    陳石文,〈清朝滿人在中央政府所佔職位及其功用之研究〉,《國科會六十年度人文組研究專題》。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傅宗懋,《清代總督巡撫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四十八年。
    黃正川,《清初監察組織的發展與功能的演變(天聰五年至雍正十三年)》。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黃培,〈說硃批諭旨〉,《大陸雜誌》。十八卷三期,民國四十八年二月。
    葛紹歐,《北宋的監察制度》。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二年。
    劉振仁,《明代衛所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劉振仁,《明代總督巡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廣祿、李學智,〈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與「滿文老檔」之比較研究〉,《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第四期,民國五十四年六月。
    顧慕晴,《明清州縣官官箴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年。
    五、外文部份
    Vernon Van Dyke, Political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nd.
    David H. Everson & Joann P. Paine,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Political Science, Homewood, Ilinois: The Dorsey Press, 1973, 2nd.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Homewood, Ilinois: The Dorsey Press, 1985, 4th.
    Pei Huang, Autocracy at Work. A Study of the Yung-cheng Period 1723~1735, Bloomingtion: Indiana Universty Press, 1974.
    Thomas Metzger,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Ch`ing Bureaucrac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5252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7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