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56
|
Title: | 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的及其衝突--以用水、照明為對象的探討 |
Authors: | 周春燕 |
Contributors: | 劉石吉 周春燕 |
Keywords: | 清末 城市生活 用水 照明 |
Date: | 2001 |
Issue Date: | 2016-04-15 15:59:32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以用水及照明為中心,探討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情形,及轉變時所引發的種種衝突。論文大致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統面的探討(即第一章);第二部分則介紹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方式的引入過程(即第二、三章);第三部分則討論這些新式設施被引入中國後,中國人的適應情形(即第四章)。
第一章〈傳統的照明與用水方式〉,主要介紹傳統中國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照明燃料及水資源的類型,同時也探討城市居民如何獲得這些生活資源,以及在獲得這些生活資源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干擾。探討的結果顯示:清末期間,中國城市在傳統的照明及用水方面,就使用的種類而言,城鄉的差距並不大。但就都市民生問題的角度來看,由於照明燃料與水資源多半仰賴城外供應,因而兩者的價格,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外,也經常面臨商人的居中剝削。其中,水夫對於都市用水的壟斷,更是嚴重,即使是北京也不例外。不過,清代官方對於水夫或油商這種居奇、壟斷的行為,似乎並沒有實際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而從某種層面來看,不論是用水或照明,城市居民可能經常必須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古人所云:「都市居大不易」,其實不只表現在柴米貴,也呈現在照明燃料及用水方面。
第二章〈煤油、煤氣燈與電燈〉討論清末新式照明方式傳入的情況。清末是中國城市照明材料的重要轉變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火油、煤氣燈與電燈,相繼引進中國,使得中國城市的照明材料發生重大的轉便。不過,若就普及的程度來看,清末所傳入的這三項新式照明,只有煤油才真正打開當時的中國市場。煤油大約在1863年開始進口,由於價格便宜,且亮度為傳統燈盞的4-5倍,再加上又不需要特別的技術與設備,因而很快地便佔有廣大的市場。而其傳播的路線,主要是以沿海的各大口岸,如煙台、青島、天津、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汕頭、廣州等地為據點,其後再沿著交通便利(沿江、沿海)的路線向四周及內地擴散。
至於煤氣燈及電燈,則清末時的使用情形並不普遍。尤其是煤氣燈,由於所涉及的技術及設備較為複雜,所需資金亦較龐大,因而除了上海曾普遍使用外,其餘地區則並不多見,且用戶也不若上海普遍。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而言,當時中國本土設有煤氣局供氣的地區,似乎僅止於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其他地區則未見記載。至於電燈,在當時主要的用途是公共照明,至於一般家庭用戶,僅為少數。電燈的普及,主要是民國以後的事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新式照明材料的傳入,使得原本照明方式差距不大的城鄉之間,逐漸有了明顯的差別。這是由於這些新式的照明材料,都是透過幾個大城市傳入中國的,因而其最先使用的,自然是這些城市的居民了。另外,早期這些新式照明的使用者,除了廉價的火油以外,多半是從上層社會開始流行,其後才普及到廣大的平民社會,煤氣燈如此,電燈也是如此。至於火油,由於當時其價格多半要比傳統的油、燭來得低廉,因而其使用者幾乎遍及所有階層。這或許也正是煤油能快速、普遍、且長期地佔有中國照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雖然煤氣燈和電燈都在十九世紀末就傳入中國,但這兩項照明材料在當時並不普及,煤油才是清末各個城市照明的主要燃料。
第三章〈新式供水方式的傳入〉,主要探討自來水的引入。由第一章的討論可知:水質不良一直是中國大部分城市所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十九世紀末,中國第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出現在上海。從此,城市居民的用水環境,開始有了些微的改善。不久,自來水清潔衛生且有利於消防的優點,逐漸受到一些開明的華人所重視,而在其他的城市倡辦。不過,創辦自來水廠畢竟不易,因而在清末期間,自來水廠只分佈在某些大型的通商口岸或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島、北京等地;而其使用情形也並不普遍,真正接管至家中的用戶則更是少見;大多數使用自來水的民眾,不是由自來水公司僱用水夫挑送到家,就是自行到公共水龍頭購水使用。至於其他的城市,或由於資金籌措不易,或由於技術、經驗不足,或礙於水夫的抗爭,最後都未能成事。故清末時期,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居民,仍是從江河、土井中汲水,自來水的普及程度並不高。其實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新式照明上。清末,除了不需特別技術、以及價廉光亮的火油外,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在當時整個中國的分佈情況,不僅並不普遍,同時,其存在的地區也多半是以通商口岸為主,尤其是外人集中、資金充裕的上海與天津,更往往是全中國最早出現的地區。
第四章〈轉變與衝突〉則是本論文的重點,主要在探討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被引入中國後,城市居民的使用及適應情形。分析的結果發現:就清末而言,除了煤油以外,大部分的華人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其心態上多半歷經了排拒、適應、接受三個階段。不管是自來水、自來火,或是電燈,當華人首次接觸之時,由於陌生,因而通常都帶著一種排斥的態度,或附之以謠言,或不願意(不敢)使用。其後在經過業者的廣告,及開明華人的鼓吹使用等適應期之後,民眾逐漸見怪不怪,進而視之為理所當然,並加入使用的行列。此外,這些新事物的引進,也對傳統的相關產業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例如自來水就使傳統的挑水夫感到其生計受到威脅,因而在自來水引進之初,曾引起不少挑水夫的抗爭。不過,由於當時接管到家的用戶並不多,故有不少挑水夫反而成了自來水公司的員工,負責挑送自來水至未接管的用戶家中。相較之下,傳統照明產業可就不這麼幸運了。鄭觀應就曾指出:「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樹棄為不材。」而其中,煤油更是造成打擊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形下,再加上自強運動的影響,清末大部分的官員,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與當時中國境內方興未艾的軍事工業及礦業相較之下,其態度多半是消極被動的。以自來水為例,當時雖然有不少官員私底下認為自來水具有清潔、便利,且有助於消防的優點,但因創設自來水廠所涉事務過於繁雜,資金籌措又甚不易,因而大部分的官員均採取一種「官不與聞」的態度。至於廣受一般民眾愛用的煤油,雖然具有光亮價廉的優點,不過,卻因為其延燒性強、容易致災的缺點,而一度成為某些地方員禁用的對象。另外,上海電光公司初建之時,也曾引起上海道台的疑慮,而「函請西官禁止」。可見,當時大部分的官員,寧願採取消極的禁止措施,也不願積極地去思考如何了解、預防,或改良新式物品缺點,以便用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時,煤氣燈、電燈、自來水等的分佈,其實還不太普遍。至於曾一度受到官方排斥的煤油,由於其外觀及使用方式均與傳統燈油相差不多;再加上煤油自進口伊始,即以賤價在市場中行銷,因而煤油自始即在廣大的平民階層中流行,而非像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是由上層社會開始使用。正因為如此,煤油始終是清末多數城市居民照明燃料的主要內容。
最後,〈結論〉則指出:傳統上,中國城鄉居民在居家照明及生活用水上,本無太大的差別;但到了清末時期,隨著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在一些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出現,「城鄉分離」的情形也逐明顯。另外,這些新式物品在當時中國的土地上,除火油的使用較為普遍外,其餘三項設施的普及率並不高,只是零星地分佈在幾個通商口岸間,其情形頗如西方學者R.H.Tawney所形容的:就像是「老式長袍所鑲飾的新式花邊」。而在這轉變的過程中,中國人的腳步雖然有些遲緩、猶豫,但畢竟還是向前走了。雖然步伐走得相當緩慢,但現在我們所認為的一小步,在當時卻已經是一大步了。[參考文獻] |
Reference: | 一、原始資料
(一)奏摺、檔案、資料集、報刊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6。
北京檔案館等編,《北京自來水公司檔案史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
中國第一檔案館編,〈清末北京擴充自來水專管史料〉,《歷史檔案》1992年第2期,北京:1992年5月。
中國第一檔案館編,〈清末上海閘北地區興辦自來水公司史料〉,《歷史檔案》1999年第1期,北京:1999年2月。
孫毓棠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1840-1895),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2輯(1895-1914),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陳真、姚洛合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三聯書店,1957。
彭澤益主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北京:中華書局,1962。
彭澤益主編,《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輯》,北京:三聯書店,1959。
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室編,《上海碑刻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蘇州歷史博物館等編,《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張 健主編,《北京經濟史資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點,1990。
《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臺北:國史館重印,1982。
徐雪筠等譯編,《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海關十年報告譯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
張富強等譯編,《廣州現代化歷程──粵海關十年報告(1882-1941)譯編》,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decennial reports, Shanghai: Inspce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93-1933.
《述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65。
《點石齋畫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重印,1983。
《畫圖新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1999。
《上海新報》,臺北:文海出版社重印,1990。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重印,1982-1987。
《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重印,1968。
《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04。
The North China Herald,臺北: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藏微捲。
(二)地方志(僅列引用者)
(直)光緒《雄縣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1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鹽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5年刻本,1976。
(直)民國《良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3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威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9年鉛印本,1976。
(直)民國《滿城縣志略》,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0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成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0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南皮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1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景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1年鉛印本,1976。
(直)民國《廣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2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天津志略》,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2年鉛印本,1969。
(直)民國《完縣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3年鉛印本影印,1968。
(直)民國《大名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3年鉛印本影印,1968。
(直)民國《高邑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23年鉛印本影印,1968。
(直)民國《南宮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5年刻本,1976。
(直)民國《邯鄲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8年鉛印本,1968。
(直)民國《廣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8年鉛印本,1968。
(魯)咸豐《濱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咸豐10年刊本影印,1976。
(魯)光緒《高唐州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2年抄本,1968。
(魯)光緒《館陶縣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4年鉛印本,1968。
(魯)光緒《范縣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4年鉛印本,1968。
(魯)民國《增訂武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元年刻本,1976。
(魯)民國《膠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17年鉛印本,1968。
(魯)民國《臨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23年鉛印本影印,1968。
(魯)民國《夏津縣志續編》,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23年鉛印本影印,1968。
(魯)民國《昌樂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23年鉛印本影印,1968。
(魯)民國《曲阜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3年鉛印本,1968。
(魯)民國《高密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4年鉛印本,1968。
(魯)民國《荏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4年鉛印本,1968。
(魯)民國《清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1968。
(魯)民國《續修博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1968。
(魯)民國《壽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5年鉛印本,1968。
(豫)光緒《南陽府南陽縣戶口土地物產畜牧表圖說》,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0年石印本,1968。
(豫)宣統《項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宣統3年石印本,1968。
(豫)民國《新安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3年石印本,1976。
(豫)民國《鄢陵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25年鉛印本影印,1976。
(陜)嘉慶《長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1969。
(陝)光緒《靖邊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25年刊本影印,1970。
(陜)民國《續修南鄭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10年刊本影印,1969。
(陜)民國《葭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2年石印本影印,1970。
(甘)光緒《海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34年刊本影印,1970。
(蘇)乾隆《金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8年重印本,1983。
(蘇)嘉慶《如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嘉慶13年刊本,1970。
(蘇)道光《江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20年刊本,1983。
(蘇)同治《上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11年刊本,1974。
(蘇)民國《上海市自治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4年刊本,1974。
(蘇)民國《上海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7年刊本,1970。
(蘇)光緒《青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5年刊本,1970。
(蘇)光緒《松江府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9年刻本,1967。
(蘇)光緒《丹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5年刊本,1970。
(蘇)民國《續修江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5年刊本,1974。
(蘇)民國《南匯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8年刊本,1983。
(蘇)民國《嘉定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9年刊本,1975。
(蘇)民國《上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4年鉛印本,1975。
(浙)乾隆《象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23年刊本,1983。
(浙)民國《象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5年鉛印本,1975。
(浙)《嘉慶太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2年重刊本,1984。
(浙)嘉慶《西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嘉慶15年刊本,1970。
(浙)同治《雲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3年刊本,1970。
(浙)光緒《縉雲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年刊本,1970。
(浙)光緒《永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8年刊本,1983。
(浙)光緒《蘭谿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14年刊本,1975。
(浙)光緒《上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17年刊本,1970。
(浙)光緒《僊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0年木活字本,1975。
(浙)光緒《餘姚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5年刊本,1983。
(浙)光緒《樂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7年刊本,1983。
(浙)光緒《寧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8年刊本,1975。
(浙)《光緒分水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2年刊本,1975。
(浙)光緒《黃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年刊本,1975。
(浙)民國《定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3年鉛印本,1970。
(浙)民國《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4年鉛印本,1975。
(徽)道光《桐城續修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鉛印本,1974。
(徽)光緒《霍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31年鉛印本,1974。
(徽)民國《蕪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8年石印本,1970。
(徽)民國《宿松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0年刻本,1985。
(徽)民國《英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9年刊本,1985。
(贛)康熙《建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康熙14年刊本,1989。
(贛)康熙《餘干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康熙23年刊本,1989。
(贛)乾隆《鉛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8年刻本,1989。
(贛)同治《鉛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12年刻本,1989。
(贛)乾隆《興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15年刻本,1989。
(贛)乾隆《安遠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16年刻本,1989。
(贛)乾隆《會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16年刻本,1989。
(贛)乾隆《彭澤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21年刻本,1989。
(贛)道光《玉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3年刻本,1989。
(贛)道光《鄱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4年刻本,1989。
(贛)道光《義寧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4年刻本,1989。
(贛)道光《寧都直隸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4年刻本,1989。
(贛)道光《上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6年刻本,1989。
(贛)道光《龍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6年刻本,1989。
(贛)同治《會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11年刻本,1989。
(贛)同治《永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13年刻本,1989。
(鄂)同治《歸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5年刊本,1975。
(鄂)光緒《武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11年刊本,1975。
(鄂)光緒《奉節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光緒19年刊本,1971。
(湘)光緒《耒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11年刻本,1975。
(湘)同治《石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7年刊本,1975。
(湘)民國《慈利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2年鉛印本,1975。
(湘)民國《醴陵鄉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5年鉛印本,1975。
(湘)民國《汝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1年石印本,1975。
(湘)民國《湖南寧遠縣文獻》,臺北:寧遠縣文獻編輯委員會,1983。
(川)同治《萬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5年刊本,1976。
(川)同治《會理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同治9年刊本,1976。
(川)民國《合川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9年刊本,1968。
(川)民國《綿竹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9年刊本,1968。
(川)民國《溫江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0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金堂縣續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0年刊本,1967。
(川)民國《邛崍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1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江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2年鉛印本,1976。
(川)民國《南川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5年鉛印本,1975。
(川)民國《長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7年石印本,1976。
(川)民國《合江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8年鉛印本,1967。
(川)民國《重修什邡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8年鉛印本,1967。
(川)民國《三台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8年鉛印本,1967。
(川)民國《遂寧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18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武勝縣新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0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四川宣漢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0年刊本,1976。
(川)民國《渠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1年鉛印本,1976。
(川)民國《敘永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2年鉛印本,1967。
(川)民國《華陽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3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雲陽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4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犍為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6年鉛印本,1968。
(川)民國《南溪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6年鉛印本,1971。
(川)民國《巴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民國28年鉛印本,1967。
(閩)康熙《漳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康熙39年抄本,1967。
(閩)乾隆《長泰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乾隆52年刻本,1974。
(閩)民國《政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8年鉛印本,1967。
(閩)民國《建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8年鉛印本,1975。
(粵)光緒《吳川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14年鉛印本,1967。
(粵)光緒《海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光緒26年鉛印本,1967。
(粵)光緒《揭陽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6年重印本,1974。
(粵)宣統《南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宣統2鉛印本,1974。
(粵)民國《番禺縣志》,臺北:學生書局影民國20年刻本,1968。
(黔)道光《遵義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道光21年刻本,1968。
(黔)民國《桐梓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8年鉛印本,1967。
(滇)民國《宜良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10年鉛印本,1967。
(滇)民國《新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民國22年石印本,1967。
(三)文集、筆記、日記
【清】王 韜,《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9。
【清】史 玄,《舊京遺事》,《筆記小說大觀》第9編第8種,臺北:新興書局, 1975。
【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2。
【清】李維清,《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9。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臺北:文光圖書公司影手稿本,1963。
【清】汪 昂著,《本草備要》,臺北:立得出版社,1997。
【清】佚 名,《燕京雜記》,《筆記小說大觀》第14編第10種,臺北:新興書局, 1976。
【清】佚 名,《杭俗怡情碎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抄本,1987。
【民】李平書,《李平書七十自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民】姚公鶴,《上海閑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9。
【清】范 鍇,《漢口叢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校釋本,1998。
【民】待餘生,《燕市積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民】郁慕俠,《上海鱗爪》,上海:上海書店,1998。
【民】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9。
【民】徐 珂輯,《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民】馬芷庠,《老北京旅行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據1935年《北平旅行指南》重排,1997。
【清】張 燾編,《津門雜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5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據光緒十年刊本影印,1960。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0。
【清】端 方,《端忠敏公奏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0輯第94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劉坤一,《劉忠誠公遺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6輯第252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曹 晟,《紅亂紀事草》,收入《上海掌故叢書》第一集,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83。
【清】傅崇矩編,《成都通覽》,成都:巴蜀書社,1987。
【民】陳伯熙,《老上海》,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41編第10冊,臺北:新興書局,1986。
【清】黃式權,《淞南夢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9。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臺北:廣文書局,1969。
【清】黃凱鈞,《遣睡雜言》,收於《四庫未收書叢刊》陸輯第20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清】溫廷敬輯,《荼陽三家文鈔》,《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葛元煦,《上海繁昌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9。
【清】裴景福,《河海崑崙錄》,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5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趙 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民】齊如山著,鮑瞰埠編,《故都三百六十行》,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清】震 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2。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民】鍾毓龍,《說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清】勵宗萬,《北京古蹟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1。
【清】譚嗣同,《譚瀏陽全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85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二、相關論著
(一)專書
丁日初主編,《上海近代經濟史》第一卷(1843-189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丁日初主編,《上海近代經濟史》第二卷(1895-192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于醒民,《上海,1862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于醒民、唐繼無,《近代化的早產兒:上海》,臺北:久大文化事業公司,1991。
小 民,《故都鄉情》,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
王偉杰等編著,《北京環境史話》,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中國科學院等主編,《中國生活飲用水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
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設與社會變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天津歷史博物館等編,《近代天津圖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
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編,《北京往事談》,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北京史研究會編,《燕京春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成善卿,《天橋史話》,北京:三聯書店,1990。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吳申元,《上海最早的種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吳政憲,《繁星點點──近代臺灣電燈發展(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吳翎君,《美孚石油在中國(1870-1933)》,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
吳靜山,《上海研究資料》,《民國叢書》第4輯第8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
何一民,《中國城市史綱》,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忻 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來新夏主編,《天津近代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慕真,《中國人口:北京分冊》,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87。
周 峰主編,《元明清名城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修訂版。
周一星,《城市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周一夔,《人類環境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周谷城,《中國社會之變化》,臺北:古楓出版社影印,1986。
茅家琦,《橫看成嶺側成峰──長江下游城市近代的軌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尚克強、劉海岩主編,《天津租界社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青連斌,《城市生活方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果鴻孝,《昔日北京大觀》,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2。
南京技術合作委員會給養組、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合編,《南京市之食糧與燃料》,南京: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1932。
姚洪卓,《近代天津對外貿易,1861-1948》,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柯兆銀、莊振祥主編,《上海灘野史》,無錫: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夏書章、嚴家明主編,《中國城市管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徐 勇,《非均衡的中國政治:城市與鄉村比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徐公肅、丘錦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張仲禮等編,《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張忠民,《上海:從開放走向開發,1368-1842》,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張廷祥、余昌菊等著,《電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臺一版。
張鴻雁,《侵入與接替──城市社會結構變遷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張輔元,《商品史話》(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陳訓烜,《都市計劃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臺8版。
郭立誠,《故都憶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郭蘊靜主編,《天津古代城市發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嵇若昕,《器物藝術叢談》,鹿港:左羊出版社,1991。
華孟陽、張洪杰,《老北京人的生活》,臺北:大地出版社,2001。
黃時鑒等編,《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賀 海,《燕京瑣談》,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
雲林縣立文化中心,《燈火依舊》,斗六: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89。
馮爾康、常建華著,《清人社會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葉亞廉、夏林根主編,《上海的發端》,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2。
楊法運、趙筠秋主編,《北京經濟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楊秉德主編,《中國近代城市與建築(1840-1949)》,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
隗瀛濤,《重慶開埠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
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齊 放編著,《消逝的職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趙 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劉惠吾,《上海近代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劉善齡,《西洋風──西洋發明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樂承耀,《寧波近代史綱》,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
蔡 蕃,《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鄧正來等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韓德三、陳雨門,《汴梁瑣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蕭 斌,《中國城市的歷史發展與政府體制》,北京:新華書店,1993。
戴均良,《中國城市發展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譚天星、陳關龍,《未能歸一的路──中西城市發展的比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顧炳權編著,《上海風俗古蹟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服部宇之吉編,張宗平等譯,《清末北京志資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小濱正子,《近代ソ上海公共性シ國家》,東京:研文出版社,2000。
日本上海研究會編,《上海──重層エミбЧЬ③-③──》,東京:汲古書院,2000。
Button, K.J.著,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城市經濟研究室譯,《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Chester, Holcombe著,鞠方安譯,《真正的中國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Cohen, Paul A.著,李榮泰等譯,《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Dawson, Raymond著,常紹民等譯,《中國變色龍》,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Ebsnd, Alan W.著,甘士杰等譯,《城市經濟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2。
Gibert, Williams等著,鄧海平等譯,《龍旗下的臣民──近代中國社會與禮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古德諾著,蔡向陽等譯,《解析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Hirsch, Werner Z.著,劉世慶等譯,《城市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Isaacs, Harold Robert著,于殿利等譯,《美國的中國形象》,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Little, Mrs. Archibald著,王成東等譯,《穿藍色長袍的國度》,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Mason, Mary Gertrude著,楊德山等譯,《西方的中華帝國觀》,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麥高溫著,朱濤等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Morrison, George Ernest著,張皓等譯,《中國風情》,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Murphey, Rhoads著,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Roberts, J.A.G.著,蔣重躍等譯,《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羅斯, E. A.著,公茂虹、張皓譯,《變化中的中國人》,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Skinner, G. W.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模式》,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Smith, Arthur Henderson著,匡雁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Staunton, Sir George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香港:三聯書店,1994。
Wilhelm, Richard著,王宇潔等譯,《中國心靈》,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Yergin, Daniel著,薛絢譯,《石油世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
Adshead, S. A. M., Material Culture in Europe and China, 1400-1800: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Macpherson, Kerrie L., A wilderness of Marshes : 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 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Rowe, William T.,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Rowe, William T.,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Skinner, G. William & Mark Elvin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Strand, Davi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二)論文
王 均,〈1908年北京內外城的人口與統計〉,《歷史檔案》1997年第3期,北京:1997.08,頁103-108。
王樹槐,〈中國早期的電氣事業,1882-1928〉,收入《中國現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443-475。
王樹槐,〈上海浦東電氣公司的發展,1919-1937〉,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卷下期,臺北:1994.06,頁89-132。
王樹槐,〈江蘇省第一家民營電氣事業──鎮江大照電氣公司(1904-1937)〉,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卷下期,臺北:1995.06,頁517-571。
王樹槐,〈政府接管前後的廣州電力公司〉,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卷,臺北,1999.06,頁89-132。
朱德明,〈近代上海租界衛生史略〉,收入《中華醫史雜誌》第26卷第1期,北京:1996.01,頁14-18。
吳政憲,〈日治前期臺灣的電燈應用與社會變遷──以「臺灣日日新報」討論中心〉,收入《歷史教育》第1期,臺北:1997.06,頁103-124。
吳政憲,〈臺灣水力發電的發端:「臺北電氣株式會社」〉,收入《臺北文獻》第132期,臺北:2000.06,頁117-169。
吳翎君,〈美孚石油在中國──市場經營與銷售的考察〉,收入《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8期,臺北:國史館,2000.6,頁71-106。
李 通,〈杭州自來水廠創辦前後〉,收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杭州市委員會等編,《杭州文史資料》第8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頁112-119。
李金強,〈從福建海關《十年報告(Decennial Reports)》觀察清季福建社會之變遷〉,收入氏著《區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頁132-165。
李紹泌、倪晉均,〈天津自來水事業簡史〉,收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等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4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頁27-53。
李達嘉,〈公共衛生與城市變革──清末上海人生活文化的一個觀察〉(未刊稿)。
沈三藝,〈冉冉油燈世界〉,收入《鄉城生活雜誌》第51期,臺北:1998.04,頁32-35。
周武,〈晚清上海市演進與新舊衝突──以城市照明系統和供水網絡為中心的分析〉收入張仲禮等編,《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183-262。
林美莉,〈外資電業的研究(1882-19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6。
姚嘉桐,〈天津電力工業發展簡史〉,收入《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1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頁28-37。
秀娟,〈油燈晃盪.燈影婆娑〉,收入《文物雜誌》第1卷,臺北:1992.06,頁7-12。
洪名梓,〈上海市自來水〉,收入《自來水會刊雜誌》,臺北:1995.08,頁7-28。
范純武,〈兩難之域: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爭議〉,收入《史耘》第六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09,頁171-190。
陳永明,〈「公共空間」及「公民社會」──北美中國社會史的辯論〉,收入《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20期,臺北:1995.11,頁90-97。
陳自芳,〈略論近代城市發展的條件與動力──對杭州城市近代化的剖析〉,收入《城市史研究》第17.18輯合刊,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頁98-125。
陳秋陽,〈飲用水中硬度人體健康及口感的影響〉,收入《環境檢驗》第30期,臺北:2000.05,頁31-32。
曾弘志等著,〈認識瓦斯〉,收入《能源雜誌》,臺北:1994.08,頁3-15。
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轉型〉,收入劉石吉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285-341。
歐陽嶠暉,〈都市生活與水資源〉,收入《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期,臺北:1993.11,頁1-24。
鄭亦芳,〈中國電氣事業的發展(1882-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樂正,〈近代上海的崛起與廣州的失落〉,收入《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頁15-30。
Kuhn, Philip A.著,李孝悌、沈松僑譯,〈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收入《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13期,臺北:1992.02,頁77-84。
Rogaski, Ruth(羅芙芸)著,作舟譯,〈衛生與城市現代性:1900-1928年的天津〉,收於《城市史研究》第15-16輯合刊,天津:天津社科院歷史研究所,1998,頁151-179。
斯波義信,〈都市公共事業ソ管理?体:中?〉,收入《比較都市史研究》第14卷1期,東京:岩田書房,1995,頁10-23。
Mote, F. W.,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king, 1350-1400”, in G. W.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01-15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45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0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