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482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89432      在线人数 : 5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482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21


    题名: 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
    作者: 江明玲
    Ching, Ming-Ling
    贡献者: 簡宗梧
    江明玲
    Ching, Ming-Ling
    关键词: 物色
    感物
    體物
    六朝詩歌
    文學批評
    日期: 2001
    上传时间: 2016-04-15 15:58:12 (UTC+8)
    摘要: 「情景」課題是中國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中重要的理論與觀念。六朝時期,「情景」理論是在「物色」為主軸的討論中逐步展開的,因此,欲對六朝文學中「情景交融」相關問題有所了解,則文學理論中的物色論可為線索。不過,本篇論文雖以物色論為線索,卻不以物色論的深究為宗旨,而是在物色論的探照下,觀照六朝詩人應對物色的態度,以及因為應對態度所形成的創作態度以及作品內涵的差異。創作者應對物色的態度可名之曰「物色觀」,物色觀是作品中物色描寫與景物呈現的基因,所以,物色觀的研究是針對文學作品所作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則又是鎖定詩歌所作的考察。
    在綜合陸機、劉勰、鍾嶸三人的說法後,發現六朝的物色論有以「感物」和「體物」區分創作者物色觀之意,並且,六朝的詩歌也有由「感物吟志」向「體物寫志」發展之趨勢。因此,本文以「感物」、「體物」二詞作為論述的標題,探討六朝詩人的物色觀,並交代六朝詩歌中有關物色描寫的演變。其中第一章是緒論,包括研究旨趣、理論回顧以及六朝詩歌發展的大體鉤勒;第二章、第五章分論「感物」與「體物」在內涵、物我關係、審美特質上的特徵;第三章分從「玄理」與「形似」兩個面向,考察「感物」向「體物」過渡的軌轍;第四章則是以深具過渡色彩的〈蘭亭詩〉,印證「感物」向「體物」的發展;第六章為結論,除總論六朝詩歌由「感物」向「體物」發展的實質與意義外,又特別從物色的角度對六朝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諸如:詩歌賦化現象、〈蘭亭詩〉在六朝詩歌史上的意義、玄言詩的歷史評價以及詠物詩在齊、梁盛行的內在邏輯﹞作一文學史的觀照。
    參考文獻: 一、古籍資料
    《十三經注疏》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二十五史》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十五史》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十五史》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南嶽出版社,1980。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
    《文心雕龍讀本》王更生注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詩品注》陳延傑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1。
    《校注人間詞話》台灣開明書店,1981。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清詩話》丁福保編訂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文選》李善注 新校胡刻宋本 台北:華正書局,1984。
    《三曹詩選》余冠英選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嵇康集校注》戴明揚校注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5。
    《謝康樂詩註》黃節註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 台北:學海出版社。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校輯 中文出版社。
    《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郭紹虞輯 台北:華正書局。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輔新書局,1984。
    二、今人論述
    ﹝一﹞書籍
    甲、文學方面
    《詩論》朱光潛著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南朝詩研究》王次澄著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齊梁詩探微》盧清青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六朝詩論》洪順隆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論中國詩》小川樹環著、譚汝謙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
    《中國山水詩研究》王國瓔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著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 台北:華正書局,1988。
    《中國山水詩史》丁成泉著 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古典今論》唐翼明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漢賦史論》簡宗梧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齊梁詩歌研究》閻采平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葉太平著 台北:正中書局,1994。
    《山水與古典》林文月著 台北:三民書局,1996。
    《憂與遊──六朝隨唐遊仙詩論集》李豐楙著 臺灣學生書局,1996。
    《中國詩學》葉維廉著 北京:三聯書店,1996。
    《從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王力堅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錢志熙著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賦與駢文》簡宗梧著 臺灣書店,1998。
    《六朝辭賦史》王琳著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王國瓔 台北:允晨文化,1999。
    乙、批評方面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 臺灣明倫書局。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張仁青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六朝文論》廖蔚卿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文藝的觀念世界》陳晉著 廣東:花城出版社,1988。
    《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羅根澤編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丙、美學方面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 臺灣學生書局,1966。
    《美學的散步》宗白華著 台北:洪範書店,1981。
    《美從何處尋》宗白華著 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六朝美學》袁濟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張少康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鍾嶸詩歌美學》羅立乾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美學百科全書》李澤厚、汝信主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現代美學體系》葉朗主編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
    《中國美學史》葉朗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華夏美學》李澤厚著 台北:三民書局,1996。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童慶炳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六朝情境美學》鄭毓瑜著 台北:里仁書局,1997。
    《審美心理描述》滕守堯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中國文學的美感》柯慶明著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談美》朱光潛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
    丁、思想方面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 臺灣學生書局,1983。
    《魏晉思想》賀昌群等著 台北:里仁書局,1984。
    《魏晉玄學史》許抗生等著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著 臺灣學生書局,1989。
    《中古學術論略》張蓓蓓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魏晉清談》唐翼明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二﹞論文
    甲、學位論文
    《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王文進著《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二十三號,1979,6月。
    《六朝「緣情」觀念研究》陳昌明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周靜佳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天人感應哲學與兩漢魏晉文學思想》楊建國著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林朝成著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陶淵明文學研究》楊玉成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六朝隱逸詩研究》沈禹英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魏晉詩歌賦化現象之研究》賴貞蓉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六朝賦論研究》李翠瑛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六朝玄言詩研究》黃偉倫著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曾守正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乙、 單篇論文
    〈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廖蔚卿著《中外文學》,三卷七期,1974。
    〈推移的悲哀〉吉川幸次郎著《中外文學》,六卷四期,1977,9月。
    〈論陶淵明的內在世界〉齊益壽著 收入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
    〈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高友工著《中外文學》,七卷十二期,1979,5月。
    〈論招隱詩〉劉翔飛著《中外文學》,七卷十二期,1979,5月。
    〈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王夢鷗著《中外文學》,八卷一期,1979,6月。
    〈文心雕龍淺論之一──自然與文學的根源問題〉徐復觀著 收入氏著《中國文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80。
    〈從「雪賦」、「月賦」看南朝文風之流變〉曹道衡著《文學遺產》,1985,第二期。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黃景進著《中華學苑》,三十四期,1986。
    〈「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呂正惠著 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88。
    〈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龔鵬程著 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88。由「神與物遊」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鄭毓瑜著 收入《文心雕龍綜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灣學生書局,1988。
    〈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周鳳五著 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88。
    〈中國山水詩的空間經驗時間化〉王建元著 收入氏著《現象學與中西雄渾觀》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古詩中形象描寫的演變〉劉翔飛著《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12月。
    〈從「鋪張揚厲」到「據事類義」──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簡宗梧著 收入《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魏晉「新感性」模式的建立〉 蕭振邦著 收入《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六朝「巧構形似」的美學範疇與西方模擬說〉楊旻瑋著 收入《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詩的賦化與賦的詩化〉徐公持著《文學遺產》,1992,第一期。
    〈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張淑香著《中外文學》,二十卷八期 ,1992,1月。
    〈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鄭毓瑜著《漢學研究》,十二卷一期,1994,6月。
    〈論陶淵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韋鳳娟著《文學遺產》,1994,第二期。
    〈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鄭毓瑜著《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編印,1996。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體語言功能之轉變〉高莉芬著《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編印,1996。
    〈謝靈運山水詩中的生命情境〉范宜如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二十六期,1997。
    〈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張亨著 收入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
    〈論漢賦的遊戲性質〉簡宗梧著 政治大學「第三屆漢代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
    〈六朝的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簡宗梧著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6151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0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45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