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36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64007      Online Users : 5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81


    Title: 國家的迷思:國族建構與泰國華人國家認同(1910-1945)
    Authors: 李道緝
    Contributors: 胡春惠
    李道緝
    Date: 1999
    Issue Date: 2016-04-01 17:06:51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探討在20世紀上半葉「國族國家」(Nation-State)與「國族主義」(Nationalism)盛行之際,中國與泰國政府如何運用國家機器,尤其是透過教育、宣傳與動員去建構泰國華人的「國族意識」與對「國家」的認同,並在這國族建構的過程中,嘗試了解泰國華僑對「國族」意識的反應與肆應情形。
    中泰兩國有長遠、悠久的交往歷史,19世紀末之前,在泰國政府對華人採取開放、歡迎的態度下,大量的華人移居泰國(當時稱為「暹羅」(Siam))定居生活。而傳統中國海禁政策將海外華人為「棄民」的情況下,泰國華人經由通婚與融入泰國的社會體制等方式,自然的逐漸融入當地社會,而成為泰人。然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國族主義」(Nationalism)思潮在西方船堅砲利為後盾下,深深的撼動著中、泰這兩個傳統的東方古國,使其不得不改弦更張,漸次吸收西方的「國族國家」的概念與意涵,轉而從事於「國族國家」的建構,試圖將「人民」(People)塑造成為「國族」,以建立現代化的國家。而在中、泰兩國致力於建構其「人民」的「國族」意識以建立其「國家」認同時,在泰國的華人成為中泰兩國戮力爭取的對象,於是展開了兩國對泰國華人「國族」建構與爭取泰國華人對其「國家」認同的競逐時代。
    中、泰兩國對於泰國華人的「國族」建構工作,由於主客易勢,兩者採用的模式便不相同。在中國方面,由於近代中國國事板蕩,內憂外患層疊而來,使中國政府對於孤懸海外的華僑常有力有未逮之憾,尤其是20世紀前半葉,中泰兩國長期處於無邦交的狀態,使中國政府對泰國華僑的「國族」建構工作更呈鞭長莫及之勢。因此,在20世紀前半葉,中國政府對於泰國華人多側重於宣傳與動員的工作,尤其是1924年中國國國民黨改組之後,在「華僑為革命之母」的口號下,藉由反帝國主義的宣傳與動員,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將泰國華僑的「國家認同」 意識推到最高峰。在泰國方面,佔著地主國之優勢地位,掌控著當地政治與法律的機制。故泰國政府對於華僑的「國族」建構,多採取經由合法的立法程序,藉由法律的誘導或規範,將華僑納入其國家體制之內,或是排斥於外,而達到其欲將華人變成泰人的目的。
    對於泰國華僑而言,與中國之間存在著原鄉、血源與文化上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泰國則是其安生立命的所在,泰國的客觀環境與其有切身的利害關係。因此,泰國華僑的國家認同取向,常因外在不同的條件而呈現出徘徊游移於中、泰兩國之間,甚至出現分裂認同的傾向,即在情感上認同於中國,而在理性上選擇泰國國籍的情形。
    最後,從本論文對泰國華僑「國族」建構和「國家」認同的剖析過程,值得吾人對「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互動關係做一世紀末的省思。20世紀以來,在「國族主義」狂飆的年代,「國家」固可以對其「人民」建構它所希望的「國族」意識,但「認同」畢竟是一個人的心理抉擇,它並非毫無主見的黏土,可以任由國家擺佈玩弄。尤其是拜交通及通訊的蓬勃發展,在頻繁的移民活動中,多元化、無國界的地球村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國族」與「國族主義」愈發顯得無能為力,而個人的身心自由始得以從「國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20世紀中葉泰國華僑對「國族主義」的反應,我們看到至20世紀中葉,泰國華人的「國族主義」雖然有光亮耀眼的一面,但它亦已呈現出日薄西山的傾斜。
    Reference: 檔案、史料
    中研院近史所藏,《外交檔》:
    〈暹羅中華總商會成立〉案,編號03-31-8-10-(1)。
    〈暹羅華僑被虐待〉案,編號03-31-8-10-(2)。
    〈暹羅華僑被虐待〉案,編號03-31-8-10-(3)。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
    微捲編號0601.20/3600、0601.20/3660、0670/5060-1、0670/5060-2、0671.40/5060.01-01、0671.40/5063.01-01、 0900.02/2277、1150.07/2466。
    檔案編號0708、172-1/0692、172-1/0694-(1)、172-1/0694-(2)、172-1/0694-(3)、172-1/0694-(4)、 172-1/0694-(5)、172-1/0698、172-1/0699、172-1/0703-(1)、172-1/0703-(2)、0738、726-1。
    國民黨黨史會藏:
    《華僑黨義教育實施計劃》,編號482/12.1。
    《暹京黨部宣布蕭佛成罪狀》,編號482/13。
    《暹羅排華事件》案,特015/1。
    《泰國情報》卷,特015/4.1。
    《招待泰國人員》卷,特015/6。
    《中共在暹活動情形》案,特015/7。
    《泰國僑務》案,特015/15。
    《泰國問題座談會》案,特015/17。
    《泰國工作報告》案,特015/18,。
    《泰國黨務》案,特015/19.1。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74年)。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央黨務公報》,1-16卷(南京:南京出版社印行,1994年12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中國國民黨在海外》(台北:編者刊,民國50年11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月)。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45-70輯(台北:黨史會,民國65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國父全集》,1-6冊(台北:編者刊,民國62年6月)。
    《清實錄 世宗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影印)。
    《清實錄 高宗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影印)。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顯泗等編,《中國古籍中的柬埔寨史料》(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59年6月)。
    廣東省檔案館等合編,《華僑與僑務史料選編(廣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廣東省檔案館編,《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史料選編》(廣州:編者刊,1987年)。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法規》(台北:編者刊,民國47年10月)。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民國76
    年12月,台一版)。
    鄭官應著,《南游日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民國56年)。
    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台北:大通書局印行,民國58年)。
    蔣永敬編,《華僑開國革命史料》(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8年12月,2版)。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60年)。
    中文專書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公司,民國86年)。
    王偉民編譯,《泰國華人面面觀》(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王賡武著,姚楠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年4月)。
    王賡武著,天津編譯中心譯,《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泰國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7年5月)。
    [曼谷]新中原報編,《從中原報到新中原報》(曼谷:新中原報,1988年),前言,頁14-16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等編,《海外僑胞與抗日戰爭》(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7月)。
    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編,《泰國潮州人及其故鄉潮汕,第一階段2310(1767)-2393(1850)》(曼谷: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1991年12月)。
    朱國宏著,《中國的海外移民-一項國際遷移的歷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頁41、 50-51。
    李金梅譯,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著,《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6 月)。
    李長傅著,《中國殖民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5月,台4版)。
    李盈慧著,《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台北:國史館,民國86年5月)。
    吳翊麟著,《宋卡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吳鳳斌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吳繼岳著,《六十年海外見聞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3年12月)。
    林之光、朱化雨著,《南洋華僑教育調查研究》(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出版部,民國25年2月。
    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的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7年)。
    周聿峨著,《東南亞華文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調查部撰,《華僑調查彙報》,第1輯(上海:編者刊,1940年4月)。
    段立生著,《鄭午樓傳》(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袁丁著,《晚清僑務與中外交涉》(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泰國黃埔校友會編,《鐵血雄風 - 泰國華僑抗日實錄》(曼谷:編者刊,民國80年元月)。
    泰國歸僑聯誼會《英魂錄》編委會編,《泰國歸僑英魂錄》,第1-2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年10月 、1991年1月)。
    泰國歸僑聯誼會《湄江風雲》編委會編,《湄江風雲 - 泰國華僑抗日愛國活動回憶錄》(北京:中國華僑出 版社,1993年12月)。
    郭湘章譯,巴素(Victor Purcell)著,《東南亞之華僑》(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8月,臺4版)。
    麥留芳著,《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4年9月)。
    許肖生著,《華僑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張九如著,《三民主義教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7年)。
    張茂桂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2年)。
    陳希育著,《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年4月)。
    陳序經著,《陳序經東南亞古代史研究合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2月,初版)。
    陳阜民編,《暹羅狀況全書》(廣州:奇文印務局,民國15年8月)。
    陳進金著,《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17年至26年)》(台北:國民黨黨史會,民國86年12月)。
    陳嘉庚著,《南僑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民國78年6月)。
    馮自由著,《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
    馮自由著,《革僑革命開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2年8月)。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台2版)。
    喻常森著,《元代海外貿易》(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棠花編著,《泰國古今史》(曼谷:泰華文協泰國研究組,1982年3月)。
    黃建淳著,《晚清新馬華人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 會,民國82年5月)。
    黃朝琴著,《中華民族之海外發展》(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民國72年11月)。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編,《清實錄─越南緬甸泰國老撾史料摘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華僑志-泰國》(台北:編者刊,民國48年)。
    華僑革命史編纂委員會編,《華僑革命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12月)。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北京:中國史學社,1962年3月)。
    楊建成編譯,《泰國的華僑》(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印行,民國75年)。
    楊建成主編,《華僑史》(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民國74年)。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廣州華僑研究會編,《戰後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989年9月)。
    霍爾(D. G. E. Hall)著,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譯,《東南亞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盧建榮著,《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謝猶榮著,《(新編)暹羅國志》(曼谷:譯報社,1953年1月)。
    華僑社團出版品、華文報紙
    天華醫院編,《天華醫院成立八十周年紀念特刊》(曼谷:編者刊,1984年)。
    泰國中華總商會編,《泰國中華總商會成立八十五週年暨新大廈落成揭幕紀念特刊》(曼谷:編者刊,1995年 7月)。
    泰國潮州會館編,《泰國潮州會館三十年》(曼谷:編者刊,1968年)。
    泰國潮州會館編,《泰國潮州會館成立四十周年暨新館落成揭幕》(曼谷:編者刊,1979年6月)。
    培英學校(泰京)編,《泰京培英學校創校參拾週年紀念特刊》(曼谷:編者刊,1950年11月)。
    《中原報》(曼谷)
    《世界日報》(曼谷)
    《新中原報》(曼谷)。
    《星暹日報》(曼谷)
    論文集、論文
    中研院近史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編者刊,民國83年6月)。
    朱杰勤主編,《中外關係史論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鄭赤琰、吳倫霓霞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香港:中文大學,1989年)。
    鄒啟宇編,《南洋問珠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顏清湟編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7月)。
    王小燕著,〈華人移居泰國的原因及其經濟活動〉,載鄒啟宇編,《南洋問珠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8月)。
    王明珂著「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族群經驗」,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 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所,1994年6月)。
    王偉民著,〈一九三二年君主立憲制確立前泰國王室對華人政策淺析〉,載《南洋問題研究》,1988年2期( 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1988年5月)。
    王偉民譯,梭.帕萊奈著,〈建都時期的華人〉,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昆明:雲南大學出版 社,1993年12月)。
    王偉民譯,素帕.邦坎著,〈暹羅"紅門"秘密會社的發展〉,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
    王偉民譯,威貼.比里塔著,〈暹羅華人社會階層的發展〉,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
    王偉民譯,瑪努.他儂西著,〈泰國的中式藝術〉,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
    王偉民譯,三良.堪他差瓦那著,〈天明殿-〝威哈珍輪〞宮殿〉,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
    王偉民譯,提拉逸?沙瓦迪布著,〈客屬會館 - 泰國第一家華人會館〉,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 。
    王偉民譯,寬迪?亞德哇烏猜著,〈蕭佛成 - 泰國的報人、中國的政治家〉,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 觀》。
    王偉民譯,沙騰?素帕梭蓬著,〈華文學校的來由〉,載王偉民編,《泰國華人面面觀》。
    王偉民譯,威貼?比里塔著,〈 "藍三"為什麼能成為富翁〉,載王偉民編譯,《泰國華人面面觀》。
    王綿長著,〈論華僑與殖民者的界限和區別〉,載於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編,《華僑史論文集》,第2集(廣 州:1981年10月)。
    王綿長著,〈華僑華人與中華傳統文化在泰國〉,載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海外華人研究社 編,《華僑華人研究》,第3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王綿長著,〈鄭智勇:二哥豐奇〉,《華夏》(廣州:華夏雜誌社,1985年),1985年3期。
    王綿長輯,〈有關鄭昭之父鄭鏞的身世的記載〉(十四則),載汕頭華僑歷史學會編,《汕頭僑史論叢》,第 1輯(汕頭:編者刊,1986年9月)。
    王綿長著,〈黌利家族資本的歷史〉,載《汕頭文史 第8輯(海外潮人史料專輯)》(汕頭:1990年7月)。
    王賡武著,〈中國移民形態的若干歷史分析〉,載《東南亞歷史學刊》,第2期(廣州: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 研究所,1985年10月)。
    王璇譯,〈朱拉隆功國王陛下關於國家行政改革重要說明的演講詞〉(1876年發表),載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 研究所編,《東南亞歷史譯叢》,第2集(廣州:1982年)。
    戈陽著,〈讀書社 - 抗日救亡的陳地、培育文藝青年的苗圃〉,《湄江風雲 - 泰國華僑抗日愛國活動回憶錄 》。
    丘立本著,〈同化論思潮的衰落及其原因〉,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年2期(北京:1988年)。
    田汝康著,〈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在東南亞洲航運和商業上的地位〉,田氏編,《中國帆船貿易 與對外關係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市川信愛著,〈泰國華僑社會的特點和各種華僑幫派形式〉,載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編,《南洋資料譯叢》, 1981年3期(1981年9月)。
    戎撫天著,〈泰國華人同化問題研究〉,載李亦園、郭振羽主編,《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74年5月,初版)。
    朱杰勤,〈漢代中國與東南亞和南亞海上交通路線試探〉,朱氏主編,《中外關係史論文集》(鄭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84年)。
    朱育友著,〈〝華僑〞名稱探源〉,載(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編,《東南亞研究資料》,1986年4期 (廣州: 1986年12月)。
    〈朱拉隆功關於國家行政改革的演講詞〉,載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東南亞歷史譯叢》,1982年2 期(廣州:1982年)。
    沈松僑著,〈我以我血薦軒轅 - 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發明過去/想像未來:晚清的「國族」建構 ,1895-1912》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6月20日。
    沈松僑著,〈振大漢之天聲 - 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1999年元月21日。
    沈彥純著,〈乃比里的《黃皮書》及其經濟思想〉,載《東南亞》,1984年4期(昆明:1984年)。
    李元夫譯,北原淳(日)著,〈關於泰國的地租改革〉,載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東南亞歷史譯叢》 ,第1輯(廣州:編者刊,1979年)。
    李修潮著,〈五代興盛的陳黌利家族〉,載《澄海文史資料》,第5輯(1990年9月)。
    李恩涵譯,Mary F. Somers Heidhues著,〈東南亞華人的種族同化問題〉,載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編,《 海外華人研究》,第1期(台北:編者刊,民國78年6月)。
    李道緝著,〈清末民初潮州人移殖暹羅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李晨陽著,〈佛教在當代泰國政治中的作用〉,載《東南亞》,1996年1期(昆明:1996年3月)。
    李樸生著,〈以誌吾過〉,載《傳記文學》,1卷4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51年9月)。
    吳行賜著,〈1644-1759年清朝政府的華僑政策〉,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華僑華人歷史論叢》[第1 集](廣州:編者刊,1985年)。
    何海鳴著,〈建國大計與華僑〉,載《僑務旬刊》,127期(民國13年10月1日)。
    余定邦著,〈中泰早期的大米貿易與華僑的貢獻〉,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華僑華人歷史論叢》, 第1集(廣州:編者刊,1985年)。
    余定邦著,〈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在歷史上的友好往來〉,載於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編,《東南亞史論文集》。
    余定邦著,〈清朝與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的關係〉,載《東南亞》,1992年1期(昆明:1992年)。
    青蕩著,〈暹羅愛國華僑被捕略記〉,載《華僑戰線》,1卷2期(民國27年3月16日)。
    林風著,〈澄海梓林港和潮州早期移民〉,汕頭華僑歷史學會編,《汕頭僑史論叢》,第1輯(汕頭:編者刊, 1986年9月)。
    林風著,〈先輩聞僑鄭智勇及其所生活的時代〉,載汕頭華僑歷史學會編,《汕頭僑史論叢》,第1輯(汕 頭 :編者刊,1986年9月)。
    林家勁著,〈兩宋時期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東南亞歷史論叢》,第2集 (廣州:編者刊,1979年)。
    林僧著,〈忍辱負重搞「偽報」〉,載《從中原報到新中原報1938-1988》(曼谷:新中原報,1988年)。
    林謙著,〈保衛祖國 英名不朽:失去聯絡之泰華從軍同學英名〉,載泰國黃埔校友會編,《鐵血雄風 - 泰國 華僑抗日實錄》。
    旺威帕.武律另達納攀著,素攀.占塔瓦匿(合作者),〈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初期泰國社會中的潮州人〉 ,載〔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編,《泰國潮州人及其故鄉潮汕,第一階段2310(1767)-2393( 1850)》(曼谷: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1991年12月)。
    周中堅,〈中柬友好關係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公元六紀蕭梁時期的中柬關係〉,載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編,《東 南亞史論文集》(鄭州:河南人出版社,1987年6月)。
    周孝中著,〈華僑與省港大罷工〉,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編,《華僑史論文集》,第1集(廣州:編者刊, 1981年10月)。
    金雨雁著,〈明代中暹關係初探〉,載《東南亞歷史學刊》,第1集(廣州:1983年)。
    段立生著,〈澄海梓林港:紅頭船與潮屬人民暹初探〉,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華僑華人歷史論叢 》,第1集(廣州:編者刊,1985年)。
    段立生著,〈鄭信與中國〉,載於中國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編,《東南亞史論文集》(鄭州:河南人出版社, 1987年6月)。
    段立生譯,梭.素坤它洛著,〈曼谷王朝時期華人在泰國經濟中的作用〉,載《東南亞學刊》,第9集(廣州 :1993年4月)。
    庫什曼(J. W.Cushman)著,〈暹羅的國家貿易與華人掮客,1767-1855〉,載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外關史 譯叢》,第3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洪聲銳著,〈〝洪字〞史料探討〉,載(曼谷)京華銀行編,《行訊》,第93期(曼谷:編者刊,1990年)。
    袁丁著,〈清檔所見暹羅中華總商會史料 - 晚清僑政研究之二〉,載《東南亞學刊》,第5集(1988年12月)。
    胡斯仁著,〈華僑青年從軍記〉,載(泰國)《世界日報》,1987年6月5日。
    徐啟□著,〈泰國華僑與辛亥革命〉,載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年3期(北京: 1989年9月)。
    素帕拉?樂帕尼察軍著,〈曼谷王朝時代政體改革前對華人的管理(佛曆2325至2435年)(公元1782至1892 年 )〉,載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編,《泰國潮州人及其故鄉潮汕,第一階段2310(1767)-2393(1850) 》。
    素集?翁貼(泰)著,〈泰人不是從何處來〉,載《東南亞》,1985年2期(昆明:1985年)。
    素攀?占塔哇匿著,〈泰國潮州人的故鄉〉,載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編,《泰國潮州人及其故鄉潮汕,第 一階段2310(1767)-2393(1850)》。
    馬小軍著,〈論近代泰國土地制度的變革 一 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研究〉,載《東南亞》,1991年1期(昆明 :1991年3月)。
    許俠著,〈憶抗戰前後暹羅華僑的救國運動〉,載泰國歸僑聯誼社《湄江風雲》編委會編,《湄江風雲 - 泰 國華僑抗日愛國活動回憶錄》。
    許俠著,〈憶蟻光炎先生及泰國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載《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36冊(總105輯)(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
    許肇琳著,〈試析清代前期華僑政策及海外移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華僑歷史學 會成立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10月)。
    許肇琳、段立生著,〈阿瑜陀耶時期的外籍僑民〉,載《東南亞學刊》,第10集(廣州:1993年12月)。
    郭梁著,〈華僑出國史略述〉,載福建華僑歷史學會編,《華僑歷史論叢》,第2集(福州:編者刊,1985年 )。
    郭梁著,〈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政的華僑政策〉,載《東南亞》,1987年4期(昆明:1987年12月),頁35。
    許鈺,〈暹羅教育與暹羅華僑教育〉,《教育雜誌》(上海),26卷1號(民國23年1月)。
    張仕軍著,〈國民黨的宗教化〉,載《文社》月刊,3卷4期 (民國17年2月)。
    張仲木譯,沙拉信.威臘蓬(Sarasin Viraphol )著,〈清代中泰貿易演變〉,載(曼谷)《中華日報》,1984 年10月18日。
    張仲木譯,巴碩?窩沙他攀著,〈泰國的華人 - 華人移居泰國〉,載(曼谷)《星暹日報》,1986年1月20日 。
    張仲木譯,巴碩?窩沙他攀著,〈泰國之華人(下部)─華人的經濟角色〉,轉載於(曼谷)《星暹日報》, 1986年4月5日。
    張映秋著,〈泰國華僑高楚香與陳黌利家族的業績〉,《汕頭文史 第8輯(海外潮人史料專輯)》,(1990年7 月)。
    張映秋著,〈泰國華人社團模式的演變〉,《東南亞學刊》,第11集(廣州:1994年6月)。
    張映秋著,〈泰國日本結盟與抗日派的扺抗運動 1941-1945年自由泰運動和群眾抗日運動〉,載《東南亞學刊 》,第10集(廣州:1993年12月),頁10-20。
    張美惠著,〈明代中國人在暹羅之貿易〉,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委會編,《文史哲學報》,第3期 (台北:絎者刊,1951年)。
    張堯耕著,〈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僑領蕭佛成〉,載《南靖縣文史資料》,第7輯(1986年)。
    陳光潤著,〈本總會(華僑抗敵救援總會)三個月來工作簡報〉,載《華僑戰線》,1卷2期(民國27年3月16 日)。
    陳呂範著,〈所謂〝泰族七次南遷說〞剖析〉,載《東南亞》,1989年1期(昆明:1989年3月)。
    陳作暢、陳訓先著,〈陳黌利家族鄉情實錄〉,載《汕頭文史 第8輯(海外潮人史料專輯)》,(1990年7月) 。
    陳序經,〈扶南史初探-古代柬埔寨與其有關的東南亞諸國史〉,《陳序經東南亞古代史研究合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2月,臺灣初版)。
    陳炎著,〈唐代以前中國和東南亞的海上交通-兼論中國絲綢從海路傳入東南亞及其影響〉,載中國東南亞研 究會編,《東南亞史論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陳荊和著,〈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載南洋學會編,《南洋學報》,13卷1輯,(新加坡:編者 刊,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民國74年台1版)。
    陳喬之、周昭仁、余以平著,〈關於汕頭地區吸收僑(港)資建設僑鄉情況的調查〉,載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 編,《華僑史論文集》,第2集(廣州:編者刊,1981年10月)。
    陳實譯,〈暹羅上流人士「國族主義」之興起〉,(曼谷)《新中原報》,1988年6月28日,25版。
    陳樹強著,〈辛亥革命時期南洋華人支援起義經費之研究〉,《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5年9月)。
    陳錫坡著,〈愛國僑領陳景川〉,載《澄海文史資料》,第8輯(1991年7月)。
    陳錫坡著,〈記堅持抗日愛國立場的廖公圃先生〉,載《澄海文史資料》,第9輯(1992年10月)。
    陳樹森譯,斯洛溫斯娜亞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暹羅(泰國)知識份子的形成〉,載《東南亞學刊》,第 11集(廣州:1994年6月)。
    溫原著,〈大義所在,豈敢以性命自私 - 記抗日殉國的僑領蟻光炎〉,載政協汕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汕頭文史 第8輯(海外潮人史料專輯)》,(1990年7月)。
    溫廣益著,〈華僑、華人的含義及華僑史的分期〉,載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華僑華人歷史論叢》 ,第1集(廣州:編者刊,1985年)。
    彭光涵著,〈華僑青年與延安〉,載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華僑組編,《崢嶸歲月 - 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紀 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1月)。
    黃正銘著,〈暹羅華僑之法律地位〉,載《東方雜誌》,33卷23期(民國25年12月1日)。
    黃卓漢編譯,石井米雄著,,〈日泰關係事史鉤沈(之一)─琉球船的活動與明代華僑〉,載《東南亞學刊》 ,第10集(廣州:1993年12月)。
    黃耀寰著,〈抗日戰爭前後暹羅華僑革命事跡回憶錄〉,載泰國歸僑聯誼社《湄江風雲》編委會編,《湄江風 雲 - 泰國華僑抗日愛國活動回憶錄》。
    賀聖達著,〈暹羅國王瓦栖拉兀評傳〉,載《東南亞》,1989年4期(昆明:1989年12月)。
    賀聖達著,〈〝泰體西用〞:近代泰國思想發展的特點〉,載《東南亞》,1996年1期(昆明:1996年3月)。
    凱西尼?洪薩南(泰)著,〈泰國行政制度的演變〉,載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東南亞歷史譯叢》, 第2集(廣州:編者刊,1982年)。
    葛治倫、徐啟恆著,〈清代中國與暹羅的友好關係〉,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編,《東南亞史論文集》(鄭州:河 南人出版社,1987年6月)。
    葛治倫著,〈中華民國時期的中泰關係〉,載(曼谷)《星暹日報》(曼谷),1989年11月18日,28版。
    葛治倫摘譯,〈泰國的國旗〉,載《東南亞》,1985年2期(昆明:1985年)。
    楊建成著,〈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1924-1991年〉,載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編,《海外華人研 究》,第3期(台北:編者刊,1995年12月)。
    鄒啟宇,〈古代泰國的國家和國名〉,《南洋問珠錄》。
    鄒啟宇著,〈泰國的封建社會與薩迪納制〉,《南洋問珠錄》。
    廖建裕著,〈東南亞華人:華僑?海外華人?或東南亞人?〉,載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編,《東南亞 季刊》,3卷1期(埔里: 1998年1月)。
    鄭民著,〈華僑概念、定義問題初探〉,載[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編,《東南亞研究》,1988年3期(廣 州:1988年)。
    鄭赤琰著,〈辛亥革命前後之護僑法制發展〉,載《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國 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5年9月)。
    鄭鴻儒著,〈歸國參戰僑胞訪問記〉,載《華僑戰線》,1卷2期(民國27年3月16日)。
    鄭鴻儒著,〈華僑救國陣容的總檢閱〉,載《華僑戰線》,1卷2期(民國27年3月16日)。僑務二十五年編輯 委員會編,《僑務二十五年》(台北:海外出版社,民國46年4月)。
    蔡文欉編譯,〈泰國華文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東南亞研究資料編輯部編,《東南亞研究資料》,1986 年4期(1986年12月)。
    趙和曼著,〈《吳時外國傳》考釋〉,載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編,《東南亞史論文集》(鄭州:河南人出版社, 1987年6月)。
    歐陽著,〈把生命獻給了祖國的海外孤兒 - 懷念梁傳燊〉,泰國歸僑聯誼會《英魂錄》編委會編,《泰國歸 僑英魂錄》(1)(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年10月)。
    潘子明著,〈民族聖戰八年〉,載泰國黃埔校友會編,《鐵血雄風 - 泰國華僑抗日實錄》(曼谷:編者刊, 民國80年元月)。
    鄧水正著,〈19世紀中期以前泰國華人經濟概述〉,載《東南亞學刊》,第5集(廣州:編者刊,1988年12月 )。
    魯純譯,乃帝?亞莫達軍著,〈中暹邦交的原始關係 - 清理泰國史研究撰稿〉,載(曼谷)《新中原報》, 1987年10月27日、11月3日,25版。
    〈暹王免華人紅繩漆印苛例〉,《東方雜誌》,6卷5號(1909年4月25日)。
    蔣永敬著,〈暹華蕭佛成與民初革命〉,鄭赤琰、吳倫霓霞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1989年)。
    顏保譯,沙夢著,〈中國傳統文學在亞洲〉,載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外關係史譯叢》,第3輯(上海:上 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謝光、楊白冰著,〈《真話報》的出版經過及其歷史作用〉,載《湄江風雲 - 泰國華僑抗日愛國活動回憶錄 》
    謝光著,〈泰國反日大同盟的組織和活動〉,載《湄江風雲 - 泰國華僑抗日愛國活動回憶錄》。
    謝猶榮著,〈暹羅報業史〉,載《南洋學報》,4卷2期(新加坡:民國36年12月),頁44。
    蕭佛成口述,鄧雪峰筆記,〈暹羅華僑革命過程述略〉,載(香港)《三民主義月刊》,7卷4期(民國25年4月)。
    羅非譯,〈外僑在泰國擁有土地權問題〉,載於(曼谷)《星暹日報》,1990年9月22日,31版。
    鑾巴塞本著,王文達譯,〈故都紀年〉,載鄒啟宇編,《南洋問珠錄》。
    西文資料
    Akin Rabibhadana. The Organization of Thai Society in the Early Bangkok Period 1782-1873. Bangkok, Amarin Printing & Publish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1996.
    Amyot, Jacques. The Chinese and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Bangkok,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Facul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Chalalongkorn University,1992.
    Barm, Scot. Luang Wichit Wathakan and the Creation of a Thai Identity.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
    Blanchard, Wendell. Thailand:Its People, Its Society, Its Culture. New Harven,1958.
    Bloffld, John, King Maha Mongkut of Siam. Bangkok, The Siam Society,1987.
    Brass, Paul R. ,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Theory and Comparison. New Delhi,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1991).
    Coughlin,Richard J. Double Identity: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Crawfurd,John., The Crawfurd Papers.Bangkok, Vajiranana National Library,1915.
    Crawfurd, John.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 China. Singapore, 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Cushman, Jennifer W. Family and State: The Formation of a Sino-Thai Tin-mining Dynasty,1797-1932.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Greenfeld, Liah, Nationalism: Five Road to Modernity.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Ingram, James C. Economic Change in Thailand,1850-1970.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Kobkua Suwannathat-pian, Thailand`s Durable Premier:Phibun through Three Decades 1932-1957.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Landon, Kenneth Perry. The Chinese in Thailand.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reissued 1973.
    Reynolds, E. Bruce,"`International Orphans`-The Chinese in Thailand During World War Ⅱ,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8:2(Sep.1997).
    Skinner, G. William.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7.
    Somchai Rakwuit,"Royal Thai Government Document on Communist Aggression in Thailand",out of print,(August,1967 ).
    Surydinata,Leo, ed. The Chinese in the Asian States:Bibligraphical Essay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sies of National Singapore University,1989.
    Tantasuralerk, Suchada Poeykwan:The Remittance Among Oversaes Chinese in Thailand. Bangkok,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1992.
    Vella, W. F., Chaiyo! Vajiravud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ai Nationalism.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78.
    Watson, J. K. P.,〝A Conflict of Nationalism:The Chinese and Education in Thailand, 1900-1960〞, Paedagogica Historica. Vol.16, no.2(1976).
    Wyatt, David K., Thailand:A Short Hist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1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