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69856      Online Users : 3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364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48


    Title: 劉逢祿古音學研究
    Authors: 都惠淑
    Contributors: 陳新雄
    都惠淑
    Date: 1999
    Issue Date: 2016-04-01 17:05:32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一共有十章。
    第一章為緒論。
    以下第二、三、四、五、六、八章的分析方法是,盡量分析出劉逢祿的《詩聲衍》序、表、條例上的古音觀。
    第二章為劉逢祿的生平簡述。
    據劉逢祿的生平資料,先介紹劉逢祿的生平、師友,治學精神與態度,而後作其年譜與著作表。
    第三章為劉逢祿研究古音的背景。
    探討劉逢祿的古音學,一定要先了解其時代背景。因此分別以小學跟經學兩方面來敘述之。劉逢祿的古音學,影響於劉氏者有顧炎武、江永等,受劉氏影響者有龍啟瑞、陳立、黃侃等。本章分別簡述他們的古韻分部情況與古韻觀念。
    第四章為劉逢祿的古音研究系統。
    筆者對本論文中,大膽地設定出來折衷一派,不知能否成立。
    本章的研究過程,先介紹清儒學者心目中對考古、審音的觀念如何,然後探討後代學者的考古、審音觀念。依據清儒學者與後代學者的觀念,分析考古派、審音派的系統。最後,比較清儒在分部上的創見跟劉逢祿二十六部的分部情況,判斷劉氏屬於折衷派。
    本章的內容分為七節。
    第一節 清儒對考古、審音的觀念。
    其所謂考古跟審音的觀念,不是近代以後才有的,清代古音學者們也已有如此的觀念。本節從吳棫開始,接著楊慎、顧炎武以下到黃侃,將他們所認為的考古跟審音的看法都做整理分析。
    第二節 何謂考古派。
    從王力以後近、現代學者對考古派的定義來看,都是注重於先秦押韻之文跟諧聲偏旁,來研究古音。考古派的古音學者沒有入聲獨立。即主張陰陽二分法。
    第三節 考古派的系統。
    按照考古派的定義來分析其系統,可從吳棫、陳第開始走顧炎武→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章太炎的系統。章太炎可說是,集考古派的大成者。
    第四節 何謂審音派。
    近、現代學者對審音派的定義,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陰陽入三分法。就是一定要把入聲獨立出來成部為名。另外一個是多利用等韻跟今音的知識。
    第五節 審音派的系統。
    其審音派的系統,從戴震開始,至集審音派大成的黃侃。
    第六節 折衷派。
    本文中所謂折衷派的定義,並非一半是考古,另一半是審音的意思。就是說,學者們所分析的考古派學者當中,沒有把入聲獨立出來,但古韻分部上也有利用等韻跟今音知識,那麼把他歸到折衷派裡面。如江有誥。還有,學者們所分析審音派的學者當中,雖然多用等韻跟今音知識,卻沒有入聲獨立出來的,或心目中有入聲獨立但未有成名的,即將其歸到折衷派裡面。如江永。
    其折衷派的系統,就江永開始,接著江有誥、夏燮,後有劉逢祿。
    第七節 劉逢祿的古音研究系統。
    對於劉逢祿的古音系統,沒有人解釋清楚。只有唐先生認為劉逢祿是考古派的,但並沒有明確的說明。筆者認為應把劉逢祿歸到折衷派裡面。筆者所立折衷派的定義與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將劉氏歸屬折衷派之理由,由兩個方面來談。
    第五章為劉逢祿的古音研究方法。
    劉逢祿的古韻研究方法分五條來敘述。其五條為古代韻文、諧聲偏旁、說文重文、方言、韻書韻目。其適當的例子是從《詩聲衍》條例二十一則中舉列。
    第六章為劉逢祿《詩聲衍》序、表、條例之分析。
    從《詩聲衍》序,分析劉逢祿作詩聲衍的原因、對於古音研究的態度跟資料、二十六部的韻目跟次第問題。
    從《詩聲衍》表,再補充《廣韻》與劉逢祿二十六部之韻目對應。
    從《詩聲衍》條例二十一則,分析劉逢祿的古音觀念。
    第八章為補劉逢祿二十六部諧聲表。
    劉逢祿未有專著自己的諧聲表。筆者利用劉氏的《詩聲衍條例》二十一則,儘量找出諧聲之例,而試作劉氏之諧聲表。
    以下第七、九章的分析方法是,前段先介紹劉逢祿以前諸儒的看法,接著探討劉逢祿的觀念,再討論劉逢祿以後學者的看法。
    第七章為劉逢祿的古音學。
    本章的內容分為三節。
    第一節 在古韻方面
    本節討論的重點為劉氏在分部上的得失問題。其內容以冬部、未部、質部獨立為優點,而以緝盍部之不分、蕭部與愚部之入合併為一與未部之不精密為缺點。并論劉氏的分部原則與二十六部韻目以及對後代學者分部的影響。
    第二節 劉逢祿二十六部在古音學史上的地位
    清儒對古音研究從顧炎武十部到黃侃三十部,在古音學史上可說顧炎武為始創者,黃侃為終結者。其中間還有不能忽略的有王念孫二十二部與劉逢祿二十六部。王念孫二十二部可說是考古派的最終結果,所以本文中認為他是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次橋樑。劉逢祿雖不是真正的審音派,但劉氏的分部觀念影響於黃侃,因此本文中旨在探討劉氏在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二次橋樑問題。
    第三節 在古調方面
    學者對古聲調有不同之見解,即有人主張古有四聲說、有人主張古有三聲或二聲說,而有人主張古有五聲說。劉逢祿在聲調方面認為古有四個聲調。本節談劉氏之聲調論之前先回顧古聲調的概況,之後再探討劉氏批評前儒的古聲調問題。
    第八章為補劉逢祿二十六部的諧聲表。
    試作劉逢祿二十六部的諧聲系統。
    第九章為對劉逢祿二十六部的構擬。
    至民國之前,清儒亦有表示古韻母音值,他們只以文字說明音值擬測。至民國高本漢始用西洋音標後,學者對古音擬測工作更有系統化。劉逢祿未有留下來自己的擬音系統,因此筆者據歷代諸儒的擬音觀或其系統,試擬劉逢祿二十六部的韻母系統,並以現代音標來標明每韻部之讀音。
    試擬劉逢祿二十六部的韻母系統前,討論介音、主要元音、韻尾問題。
    第十章為結論。
    以上面各章討論的論旨為基礎,從而評論劉逢祿古音研究的成就及其意義。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7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