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355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81645      Online Users : 5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53


    Title: 原住民族特考制度之研究
    A Study of Special Examination for Indigenous Persons
    Authors: 林聿伶
    Contributors: 莊國榮
    林聿伶
    Keywords: 原住民族特考
    矯正歧視優惠行動
    代表性官僚
    積極代表性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6-04-01 10:44:10 (UTC+8)
    Abstract: 1989年國際勞工組織大會考慮國際法律進展與世界部落民族的發展狀況,認識到各民族希望在所居住國家的結構內,得以自主管理本民族各類機構、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本研究目的基於上述的研究意識,探討台灣原住民族考試制度的設計是否積極改善過去體制對原住民的結構性錯誤與忽略?而透過考試制度篩選出的原住民公務人員是否即能更為敏銳地辦理原住民族公共事務?本研究首先釐清原住民族特考的相關爭議,以政策設計的觀點分析原住民族特考的政策問題、政策目標及政策工具,繼而探討原住民族特考執行後產生的問題。

    基於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本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特考制度原先要解決的政策問題是原住民擔任公務人員的機會偏低,以及缺乏處理原住民政府事務的原住民公務人員。而原住民族特考制度之法定立法目的為照顧原住民族就業權益,本研究認為尚有提升原住民族擔任公務人員的比例,以及由原住民辦理原住民公共事務等兩個政策目標。透過限制報考身分、統一分發並限制轉調機關、限制轉調年限此三種政策工具,原民特考達成目標的同時,也因為工具的設計不良,以及原住民族社會的變遷,產生了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包含:非都市地區原住民擔任公務人員的機會較低、原民特考錄取的公務人員無法就近於居住地服務、原民特考錄取的公務人員不見得了解原住民族語言文化。上述問題將影響經由原住民族特考成為原住民公務人員的積極代表性,以及原住民族特考目前的設計無法達到適才適用的原則,並且影響原住民族部落的生活方式。

    因此本研究提出三個政策建議以試圖解決問題,分別為分區考試分發並延長轉調年限、「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權重加分制、以及依據原鄉國中小就讀年數作為分級加分因素之一。亦即原住民族特考作為一種矯正歧視優惠行動,該矯正歧視優惠行動的適用對象得以因應政策目的有所限縮。限縮適用對象,將資源比例調整到真正有需求的偏遠地區原住民,能強化矯正歧視優惠行動的正當性,將真正具有弱勢代表性的原住民菁英篩選至政府機關服務,為政府機關帶入多元的觀點與價值。
    Reference: 孔文吉(2010年10月7日)。原民特考加考族語,孔文吉:不宜。公視新聞,2014年10月2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q5dxPM4Gk
    尤天鳴(2007)。山原鄉與平原鄉排灣族在民族發展上的比較研究─金峰鄉 v.s.太麻里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尤天鳴(2009)。民族發展與文官制度的關係探討─以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原住民族考試為案例分析。民主政體與文官制度學術研討會,台北。
    尤天鳴(2011年8月31日)。《我有話說》檢討原民「考用」政策。中國時報,第A12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12)。原住民族公務人員結構及其意義:以100年度為例。文官制度季刊,4(3),1-20。
    王成基、李震洲(2006)。原住民族國家考試建置、發展及其未來改進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2(1),71-96。
    王美蘋(2013)。台灣原住民族比例進用制度之政經分析,2001-2012。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95-126。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二版)。台北:巨流。
    伊凡諾幹(2004)。文官制度改革與原住民族發展:對於建構多元並具有民族特色之考銓制度的初步努力與檢討。考銓季刊,第40期,1-19。
    伊萬納威(2014)。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朱道凱譯(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Stone, Deborah)。台北:群學。
    江大樹、呂育誠、陳志瑋(2004)。公共人力資源管理(Klingner, Donald E. & Nalbandian, John)。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考選部(2013a)。中華民國102年考選統計年報。2014年10月02日取自:file:///C:/Users/sunny/Downloads/102%E5%B9%B4%E8%80%83%E9%81%B8%E7%B5%B1%E8%A8%88%20(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0)。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原住民族補充報告提要分析。2014年10月02日取自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48&CtUnit=383&BaseDSD=7&mp=4
    何國豐(2013年1月8日)。原民特考任用資格從嚴把關。更生日報,第4版。
    吳愛明等譯(2003)。公共政策評估(Fischer, Frank)。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安妮、戴肇洋、林怡君、宋毓娸(2008)。公部門進用原住民人員之考用情形等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東華大學原住民研習中心(2004)。考試院委託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案─原住民公務人員特種考試方式意見調查。
    林光基(2010)。原住民族國家考試內涵發展探討。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台北。
    林書弘(2012)。職能模型導入我國公務員考選制度之研究─以三等原住民族特考原住民行政類科為例。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高雄。
    姚婉麗(2006)。我國原住民文官考用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姚嘉文(2004)。原住民的人事制度問題。考試院80周年慶專刊─變革中的文官治理,40-42。
    施正鋒(2004)。行政體系中的原住民—由「優惠待遇」到「積極行動」。考銓季刊。40:47-61。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洪聖斐、郭寶蓮、陳孟豪譯(2008)。行政學:公部門之管理(Starling, Grover)。台北:新加坡商勝智學習。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a)。10308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都會比例。2014年10月02日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0B32975754A60EEA
    翁興利、陳文學(2008)。我國原住民族文官之研究:消極代表性官僚的測量。國家菁英季刊,4(1),1-18。
    張培倫(2007)。原住民教育優惠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叢論,2,47-64。
    張培倫(2009)。歷史不正義、族群導向積極賦權行動政策與原住民族─一個初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1),1-29。
    張麗雪(1997)。平等就業機會政策之研究-性別歧視理論與平等理論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08年9月)。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調查研究之過程與結果。第八屆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主辦。
    許誌庭(2014)。偏鄉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
    許慶復(2010)。與談記錄。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台北。
    陳文學(2011)。政府機關於原住民特考提列職缺的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1),117-44。
    陳文學(2012)。台灣原住民族代表性官僚:消極代表與積極代表的實證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陳文學(2013a)。代表性官僚下原住民族公務人員進用制度之探討。人事行政,第185期,71-88。
    陳文學(2013b)。原住民族公務人員會比較關心原住民嗎?台灣原住民族積極代表性的實證分析。 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7期,129-17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思齊(2010年)。美國總統之行政命令與防止種族歧視及性別歧視的積極行動:為當地印第安人與亞太裔美國人開放平等機會。2000年都市原住民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陳茂雄(2011年10月25日)。是誰在踐踏原住民。自立晚報,政治特區。
    陳茂順(1998)。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從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的身分區分去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陳張培倫(2013)。族群發展導向積極賦權行動與原住民族。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7期,1-67。
    彭渰雯(2006)。後實證政策分析的理論與應用。載於余致力(編),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頁51-72)。台北:世新大學。
    黃雅榜(2010)。與談記錄。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樹民、章英華主編(2010)。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楊仁煌、林靜玉(2010)。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自治─兼論南勢原住民族部落政治知識體系。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台北。
    楊凱傑(2013)。從教育機會均等論原住民學生在大學申請入學時之矯正歧視優惠行動。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董俞佳(2014年3月23日)。原民特考不足額,擬增設專班;去年不足額錄取38人,土木、農技最多;考選部建議加強輔導,另將職缺提列至高普考或地方特考。聯合報,第AA1版。
    舞賽(2004年12月22日)。原運20(下)。台灣立報。
    趙剛(2005)。頭目哈古。台北:聯經。
    劉湘琦(2011)。原住民代表性官僚的理想與現實─以溪州部落拆遷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良文(2004)。考試院研議原住民族文官考銓問題與對策過程之評析。考銓季刊,40,20-46。
    霍斯陸曼‧伐伐(2006)。玉山魂。台北:INK印刻。
    顏惠玲(2010)。身心障礙人員特考及格人員限制轉調制度之探討。2014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Com/wHandExamCom_File.ashx?examcomid=123
    蘇偉業譯(2010)。公共政策入門(Smith, Kevin B & Larimer, Christopher W.)。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顧慕晴、盧姵緁(2008)。我國公部門原住民工作權保障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4(1),19-42。
    立法院公報(2001)。院會紀錄,90(28)。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原住民族考試規則》
    《公務人員任用法》
    《公務人員考試法》
    《原住民身分法》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
    《進用原住民作業要點》
    Banting, K. G. (2005). ‘The Multicultural Welfare Stat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North American Narratives’.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39(2): 98-115.
    Bardach, Eugene(2012). A Practical Guide for Policy Analysis:The Eightfold Path to More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4th Ed).
    Boylan, Michael.(2002). Affirmative A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33(1): 117-130.
    Bradbury, Mark D. and J. Edward Kellough . (2007).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Active Represent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679-714.
    Bradbury, Mark D. and J. Edward Kellough.(2007).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Active Represent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679-714.
    Daley, Dennis.(1984).Political and Occupational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ffirmative Action: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Attitudes Toward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4: 4-15.
    Edelman, Murray. (1990). Constructing the Political Spectac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ischer, Frank, and John Froester . 1993.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 Durhan,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 Frank. (1980). Politics,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 The Problem of Methodolog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Fisher, Frank (1995). Evaluating Public Policy. Chicago: Nelson-Hall Publishers.
    Herbert, A. W.(1974).The Minority Administrator: Problem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4: 556-63.
    Ingram, Helen, Anne L. Schneider and Peter deLeon.(2007).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Design. In Paul A. Sabatier(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 (pp.93-126) .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Kaplan, Thomas J. (1986).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Policy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5(4): 761-778.
    May, Peter J.(1991). Reconsidering Policy Design : Policies and Public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11(2):187-206.
    Murray, S., L. D. Terry, C. A. Washington, and L. F. Keller.(1994).The Roles Demands of Minority Public Administrators: The Herbert Thesis Revisit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4: 409-417.
    Pojman, Louis.(1992). The Moral Status of Affirmative Action. Public Affairs Quarterly,6(2):181-206.
    Schneider, Anne, and Helen Ingram.(1997).Policy Design for Democracy. Lawrence, KS: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Soss, Joe.(1999). Lessons of Welfare: Policy Design, Political Learning, and Political A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93:363-380.
    Soss, Joe.(2005). Making Clients and Citizens: Welfare Policy as a Source of State, Belief and Action. In Anne L. Schneider and Helen M. Ingram(Ed),Deserving and Entitled:Social Constructions and Target Populations(pp.291-328).Albany, NY:SUN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1256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6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801.pdf1960KbAdobe PDF2116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