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224543      Online Users : 4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47


    Title: 打造權利: 勞資爭議調解中的糾紛、話語及權力關係
    Rights in the Making: Disputes, Discourses and Power in the Mediation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Authors: 陳怡君
    Chen, Yi Chun
    Contributors: 王曉丹
    Wang, Hsiao Tan
    陳怡君
    Chen, Yi Chun
    Keywords: 勞資爭議調解
    糾紛的格式化
    話語
    法意識
    權力運作
    The Mediation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discourse
    power
    legal consciousness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6-04-01 10:42:32 (UTC+8)
    Abstract:   勞雇關係幾乎為每個人重要的社會身分,人生中有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作為一個「勞工」在生活著,勞資爭議調解為勞工用以實踐「權利」主要途徑,因而,本研究聚焦於勞資爭議調解中的糾紛、話語以及其中之權力關係,採用法律的文化分析取徑,以描繪出「權利」在勞資爭議調解中,如何地透過眾人之手、努力、血汗「打造」而成的過程。
      為什麼政府人員、調解人盡心盡力地處理當事人的勞資糾紛,甚至是調解人表示其較為偏向勞工的情況下,多數的勞工還是對於勞資爭議調解的結果不甚滿意?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為:權利如何在勞資爭議調解中「打造」以及「被打造」?本研究透過非參與式觀察十一個案件,訪談七名勞工、五名勞資爭議調解之調解人以及相關政府文書之分析,以期回應本研究之問題意識。
      本研究認為勞資爭議調解中的格式化過程是具有「任意性」的,從糾紛到案件的過程中會貼上什麼樣的「標籤」,當事人對此失去控制,因此對於糾紛的轉化感到無力。而在以法律、證據、法律文件等法律話語為主的勞資爭議調解中,一個糾紛如何被「命名」為案件,則涉及了命名的權力競逐。調解為雙方合意作成的決定,調解人未如法官具有國家賦予命名的強制力,需要透過「資源的動員」以取得命名之權力,勞資雙方也透過專業人士的轉譯,將日常語言轉譯為法律語言,以爭奪命名之權力,而此過程牽涉當事人的經濟上實力,因而在勞資爭議調解中再現了社會階層結構。
      在觀察勞資爭議調解中勞工的法意識,我發現傳統的「認份」、「互相觀」與現代法律權利之交織,影響了勞工的法律行動。而勞工進入勞資爭議調解時,期望勞資爭議調解如同父母官為其主持公道,但又因勞資糾紛的格式化、權力不平等結構之延伸等權利實現之困境,使得勞工對勞資爭議調解在「期待與失望中擺盪」,然而,即使失望,仍僅得再回到該程序再度主張權利,而在勞工透過勞資爭議調解與雇主拉開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與國家的距離-即使對於國家感到失望。
      本研究指出了一個對於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之可能分析框架:「糾紛的格式化」、「話語模式」、「法意識」,在此研究框架之下,得以分析糾紛解決機制中權力關係的運作過程。最後,本研究認為權利是在一場場的爭戰中實現,並非是抽象而先驗的存在,而是在一個個的行動中「打造」而成。
    Reference: 【中文】
    專書
    林宗弘、鄭力軒、徐千惠、廖郁毓、林良榮、廖偉程,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2000。
    黃國昌,程序法學的實證研究,2013。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1997。
    吳從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二),2007。
    朱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修訂版),2014。
    黃怡翎、高有智,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2015。
    陳惠馨,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2008。
    棚瀨孝雄著,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2004。
    Sally Engle Merry著,,郭星華、王曉蓓、王平譯,訴訟的話語: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人的法律意識 (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 :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2007。
    John M. Conley 著, & William M. O’bar,程朝陽譯,法律、語言與權力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2007。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 (L`archéologie du Savoir),1994。
    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張烽益,鄭力軒,沈倖如,王鼎傑,周文仁,魏希聖譯,製造甘願 (Manufacturing Consent),2005。
    專書論文
    王曉丹,當代法律文化的轉化-以家暴保護令為例,載: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頁391-446,2009。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從概念到實踐,從專家到常民,載: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頁69-98,2011。
    王振寰,由下往上看-從大同工會奮鬥史看台灣社會,載: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序二),頁12-15,2000。
    林 端,儒家倫理與傳統法律-一個社會學的試探,載: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頁3-18,2002。
    林 端,情、理、法-台灣"調解委員"的法律意識,載: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頁387-406,2002。
    林佳和,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載:勞動、社會與法,頁53-92,2011。
    黃程貫,我國勞動訴訟之現狀與困境,載於:勞動、社會與法,頁31-51,2011。
    黃丞儀,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載: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頁1043-1089,2011。
    梁治平,法律文化:方法還是其他(代序),載:法律的文化解釋,梁治平編,頁1-7,1998。
    馮 象,秋菊的困惑和織女星文明,載:木腿正義,頁52-59,1999。
    王德威,導讀一:淺論傅柯,載:知識的考掘,Michel Foucault著,頁13-37,1994。
    Carroll Seron & Susan S. Silbey著,高鴻鈞譯,職業、科學和文化:一種新出現的法律與社會研究傳統,載:布萊克維爾法律與社會指南,頁32-63,2011。
    Clifford Geertz著,鄭正來譯,地方性知識:事實與法律的比較透視,載:法律的文化解釋,頁73-171,1994。
    期刊論文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兒女平等繼承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69-88,2011。
    王曉丹,法院民事調解的歷史社會意義-以K縣法院民事調解親鄰土地案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92期,頁108-131,2011。
    王曉丹,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期,頁63-108,2011。
    王曉丹,法律論證事實的脈絡分析-以越南婚姻移民婦女之「家庭暴力」為例,法學新論,14期,頁59-85,2009。

    王曉丹,案例教學與批判性法學訓練-以大學校長遴選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68期,頁122-138,2008。
    王曉丹,法律敘事的女性主義法學分析-最高法院二十三年上字第四五五四號判例之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106期,頁1-70,2008。
    王曉丹,「拆解」防治性別暴力的法律:文件格式化、敘事失語以及文本性現實,教育部性別平等季刊,71期,頁37-43,2015。
    容邵武,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38期,頁57-104,2007。
    容邵武,責任、金錢、相對性:鄉鎮調解委員會裡法律意識的探討,成大法學,25期,頁123-158,2013。
    蔡穎芳,法庭觀察作為一種法學教育與研究方法:家事庭當事人的法律/社會處境,成大法學,24期,頁155-240,2012。
    林佳和,台灣勞動爭議的行政調解-國家性認知、勞動法貫徹困局與ADR本質的微妙暨緊張關係,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79-102,2009。
    黃國昌、林常青、陳恭平,勞資爭議協調程序之實證研究¬-以「政府協調」與「民間協調」之比較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7期,頁209-267,2010。
    劉士豪,我國勞資爭議調解與協調程序初探,台灣勞工雙月刊,12期,頁15-22,2008。
    鄭津津,健全我國之勞資爭議調解與仲裁制度-以獨任調解人與獨任仲裁人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頁117-160,2011。
    李佳玟,女性犯罪責任的敘事建構-以鄧如雯殺夫案為例,台大法學論叢,34卷6期,頁1-56,2005。
    陳昭如、張晉芬,性別差異與不公平的法意識-以勞動待遇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08期,頁63-119,2008。
    陳聰富,法院訴訟與社會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卷4期,頁435-492,2000。
    謝國雄,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期,頁83-119,1994。
    Pierre Bourdieu著,強世功譯,法律的力量-邁向司法場域的社會學(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Juridical Field),北大法學評論,2卷2輯,頁496-545,1999。
    學位論文
    江可捷,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政府資料
    勞動部102年度勞動統計年報。
    勞動部103年度勞動統計年報。

    網路資料
    「勞退新制七月上路,勞動者真的福氣啦?」,台灣石油工會,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64/110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5月15日。
    報章雜誌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報,第九期季刊,頁1-4,2008。

    【英文】
    專書
    ROSEN , LAWRENCE, LAW AS CULTURE:AN INVITATION (2006).
    期刊論文
    Sarat, Austin & Felstiner, William L. F., Lawyers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Law Talk in the Divorce Lawyer’s Office, 98 YALE L. J. 1663 (1989).
    Felstiner, William L.F et al.,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 Naming, Blaming, Claiming…, 15 LAW&SOC. REV. 631 (1980/1981).
    Silbey, Susan S., After Legal Consciousness, 1 ANNU. REV. LAW SOC. SCI., 368(2005)
    Ewick, Patricia & Silbey , Susan S., Subversive Stories and Hegemonic Tal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Narrative, 29 LAW &SOC’Y REV.197 (1995).
    Ewick, Patricia & Silbey, Susan S., Conformity, Contestation, and Resistance: An Accou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26 NEW ENG. L. REV.731 (1992).
    Gallagher, Mary E., Mobilizing the Law in China: “Informed Disenchan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40 LAW&SOC. REV. 783 (2006).
    He, Xin et al., Above the Roof, Beneath the Law: Perceived Justice behind Disruptive Tactic of Migrant Claimants in China, 47 LAW&SOC. REV. 703 (201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1652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2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501.pdf3180KbAdobe PDF230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